昨是今非,今是昨非……終究是一場虛幻……
此書是孫大川近幾年來的書寫紀錄,輯一「搭蘆灣」以較為抒情的筆調,描寫對家鄉與生活的所見所感,亦敘及諸多前輩人物的生命風範。輯二「山風海雨」,蒐集了論述性的文章,呈現從原住民角度觀看台灣社會現象的省思。輯三「伊拉,呼」,收錄的多篇書序從多元的觀點切入,審視原住民文學與文化的課題。
作者簡介:
孫大川
台東卑南族人。一九五三年生於下賓朗(pinaski)部落,族名巴厄拉邦.德納班(paelabang danapan)。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碩士、輔大哲學研究所碩士、台大中文系畢業。曾任教於東吳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台灣大學等校。曾擔任山海文化雜誌社總策劃及總編輯、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系主任、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公視董事、兩廳院董事等。
著有《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姨公公》、《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等書。並曾主編中英對照《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系列叢書十卷本、《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且與日本學者土田滋、下村作次郎等合作,出版日譯本《台灣原住民作家文選》九卷。
現任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會長。
章節試閱
搭蘆灣
搭蘆灣(tal.uan),阿美語,是指由上或田間的工寮,是我童年最鮮明的記憶之一,也是我對「家」延伸的第二種理解。
童年記憶裡,搭蘆灣幾乎是我生活的重心。夏季一大清早,我便隨著父母來到田裡,先不自量力表地表示要參與勞動。父親照例認真地讚美一下我的孝心,然後帶著理解的微笑要我到搭蘆灣拿鋤頭、鐮刀之類的工具,一天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在那個年代,我們大都是赤腳的。六、七點鐘之後,太陽漸漸炙熱,我小腳走在父親犁過的鬆軟土地上,跌跌撞撞,勞動的姿態就有些可愛了。通常父親並不主動要我休息,休息的藉口和方法必需由我自己去設想。有時假裝跌倒,有時問父親累不累,有時嘆著氣說太陽好大哦;一會兒要去提水,一會兒要去看看樹蔭下的小狗……。那時候,我滿腦袋千方百計相要投奔的終極目標,就是綠樹遮蔭下風姿綽約的搭蘆灣。一般情況,我大致在一個時辰之後,便能順理成章地達到目的,接下來的時光就剩下我和我的搭蘆灣了。
茅草頂、竹牆、竹檯,走進搭蘆灣,竹片的氣味依然濃郁。有鹽、有火柴、有味精、有炊具:農具井然排列,藤籃裡有從家裡帶來的白米、醃肉和鹹魚。牆外一堆木柴,灶是臨時用石頭堆起來的。近午時分,母親會回到搭蘆灣,取火、煮飯、燒開水、遠遠看到父親沿著田埂周圍遊走,回來的時候,手上一把野菜,運氣好還會有雉雞、鳥蛋、青蛙、蝸牛之類,搭蘆灣的午餐比在家裡豐盛且有趣得多了。直到今天,我吃飯的口味,位舊是搭蘆灣式的:簡單、原始、清淡。
屋外數棵高大的龍眼樹下,樹下有石板、長凳、,沒有比它們更清涼的床舖了。躺在上面,陣陣蟬鳴,父親說:「如果覺得熱,可以吹長長的口哨,風就會吹來。」我通常就在父親的口哨聲和陣陣南風中入睡,沙沙的樹葉,夾雜著掉落的龍眼,這一覺香甜極了。成年之後,輾轉於都市叢林,長長的口哨不但引不起絲絲微風,還被混雜的聲浪淹沒,內心的焦燥,只有讓自己更加燠熱難當。
下午,隔壁田裡的表哥、表妹們開始集結,父親為我們在老龍眼樹幹上架起了鞦韆,單人、雙人,大夥比賽誰盪得高、跳得遠。從四郎真平到灌蟋蟀,我們的遊戲會隨著日曬的減弱,花樣遞增;直到夜幕底垂,收拾農具,虛掩搭蘆灣的柴門,坐上牛車,結束一天的勞動。回到家裡,眼皮已重,在母親的打罵聲中草梳洗。沒有電器的夜晚,夢中的世界精彩多了,然而場景似乎大都與搭蘆灣有關。七歲上小學之前,搭蘆灣其實是我對家最溫暖的記憶。
開始讀書寫子,學校變成新的生活重心。哥哥姊姊或教書或擔任公職,早已不是耕作人口;田裡的工作因而便隨著父親的過世和母親的老邁逐漸廢弛。搭蘆灣像是被遺棄的遺址,腐朽、崩塌、灰飛煙滅,直到幾年前,我在台北接觸新店、碧潭和花東新村一帶逐水草而居的阿美族聚落,搭蘆灣的印象又重新鮮活了起來。只是這一次我被賦予的任務竟是負責規劃執行對這些搭蘆灣拆除自己童年對家的記憶一樣……。
搭蘆灣其實是我們鋼筋水泥的家和我們自然屬性之間柔軟的建築形式,它提醒我們在工業、科技的威勢中,如何安立一個可以和大自然對話的家。日前驅車走過嘉南平原,見到一棟棟鋼硬豪華的農舍,對搭蘆灣的思念與渴慕便更深、更濃了。
(89.11.20)
賓朗國小
賓朗國小是我的母校,位在家鄉部落的北邊,正好坐落在上賓朗和下賓朗交界的地帶。上賓朗有花東縱谷公路貫穿,且是老鐵路經過的地方,日據時代在此設站。看這裡的鐵道設計,應該有戰備構想。火車站的正面在山腳略高的位置,接駁的鐵道則往隱蔽的山邊延伸。由於當時花東鐵路屬單向通車,錯車時列車就停泊在此。而往台東的鐵道則在火車站背後下方,也有一簡易的月台,平快車以上的列車,直接由此通過。賓朗,卑南話稱作Pinasiki,有爬坡的意思,它正好位在台東出海扇狀沖積平原的頂端,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第一個接近點。火車站的設計,十分便利台東總站各式火車疏散的需要。和許多日據時代火車站的建築形式一樣,賓朗車站也是木造的建築,精緻、實用,周圍花木扶疏,連廁所都令人感到舒適。青少年時代,它是我最喜歡去遊玩的景點;從上方月台可以眺望對面阿里擺的賓朗牧場,據說胡適的幼年曾在這裡待過。民國七十年代,花東寬軌鐵路通車,從台東經賓朗到初鹿這一段整個改道,鐵軌拆除了,火車站也沒了,新的沿線車站,粗糙、醜陋且大都大而無當。坐火車,從此不再是審美之旅。
要進入賓朗國小的大門有一段約一百公央的引道,左邊是修剪整齊密密相連的芙蓉花,右邊是一排間隔有致的夾竹桃,隔著大水溝再右一些是通往台東的老火車道。花開的季節,這短短的引道是蜜蜂、蝴蝶喧鬧的地方。轉進校門,教室呈ㄇ字形排列,都是一層樓矮房。中間是操場、跑道,靠校門口這一端隔著跑道,有一座花葉扶疏的人工造景,有小水池、有石頭堆成的假山,簇擁著國父銅像;整個設計像是一道屏風。操場的另一端是升旗台,背後一叢小椰樹。我曾在此當過旗手,也指揮過國歌。每排教室前面一定有小花圃、一叢芙蓉花,升、降旗前它們都是我們清掃、灌溉的責任區。校園的右側種著一大片高聳的苦楝樹,夏日遮蔭,一季蟬鳴,是我們最喜歡摔角、鬥劍的地方。各式火車,定時往返,也成了鐘聲外牽動我們上下課心情的指標。
國小是光復後興建的,第一任校長是我的表舅孫德昌先生。他是日據時代台南師範的畢業生,日本名字叫大迫重二。在他過世二十多年之後,前不久蒐集他生前的遺物、文稿,竟赫然發現其中有賓朗國小建校用地的地籍圖和工程設計圖。看著圖籍將少年時式的記憶,一看去,感慨、欣喜莫名,既懷舊地,之前偷空獨自返校徘徊,校舍、花木、鐵道廢棄,校門也完全變了。和許多人一樣,這兒的規劃只考慮到人的因素,現在徹底被排除;蟬鳴、蝴蝶和蜜蜂、和午後的山風,都隨著時間的溜逝而重回的夢土,彷彿自己記憶中自然的死亡。
即使如此,空間的失落,卻由於陳瑞珍校長的因素變得可以忍受。我和小姊姊在賓朗六年的成長,都籠罩在陳校長的照顧。
(90.6.21)
部落慶生
母親九十歲的生日,為配合大家的時間,提早了幾天舉行;這不只是我們家族的事,也是整個部落的事。當天來的客人,除了南王的教友和一些比較親近的遠方朋友,其他都是部落裡的人,老老少少,將教堂外面的廣場擠得滿滿的。那天有雨,但圍繞著一個老人,凝聚部落記憶與情感的心意,卻讓雨水的沖刷變成了一種祝福。承歡膝下的族人,連七、八十歲的,都彷彿回到童年,言語、舉止流露失去許久的稚氣…。那天的彌撒,由洪源成神父主祭、曾建次輔理主教陪祭,當他們還是小修生的時候,母親就認識了他們。
前一天部落裡的婦女便開始編製一串又一串的花環,忙著炊煮各式傳統的麻糬,有havai,pinaLupuk。男人整理教堂四周,搭蓋遮棚,協助搬運必要的設備。晚上大家聚集在哥哥家的庭院裡,搜尋、練習母親熟悉的古調,準備明天用歌聲一首又一首的追憶母親九十年走過的歲月。看著大家忙進忙出,身體健朗但耳朵重聽且又善忘的母親,隔不多久總要疑惑地盯著我們問:「你們在忙什麼?」當我們回答說:「準備你九十歲的生日啊!」她「呀」一聲,便滿意、安靜的坐在一旁,沒多久她又會再追問一次。直到晚上,和大家圍在一起吟唱古調的時候,她好像才真正弄清楚我們在忙什麼!
母親善忘的現象已經兩三年了,但她卻頑固地記憶著她所有童年的經驗。每次重複追述,就像錄音機倒帶一樣,幾乎已經到了一字不差的地步。何時換氣?語調何處轉為急切?在哪一個段落她會落淚?到什麼情節讓她深感遺憾?一切都在預料中。有時我甚至覺得這是母親所有生命力的源頭,年輕時代的記憶,讓她的生活與價值判斷很傳統。八十多歲的人,依舊天一亮就起來勞動,常常吵得我們不得不起床。部落裡大大小小的事,她無事不與。七十多歲以後,她關懷的範圍更擴及鄰近幾個卑南族村落。誰家生小孩?什麼人結婚?哪裡有新居落成?生病的、死亡的、爭吵的,似乎都是她關心的事。前不久隔壁表舅過世,按老傳統她連續幾天徹夜在靈柩旁陪伴。作風新潮的表哥可能出於好意要我們帶她回家,卻引來母親當面的斥責。她說:「這是我們的傳統,你們可以不遵守,但不能強迫我不這樣做。」其實這類事情在不同的場合也常發生,然而不論別人怎麼勸說甚至給予白眼或故意冷落,母親依然直道而行,毫不妥協。
今年入春以來,重聽的母親常說她右耳會唱歌,而且都是古調,偶而會有卑南族耆老陸森寶(PaLiwakes)依古韻創作的卑南語天主經和垂憐曲,母親覺得非常有趣也感到欣喜。有一回她坐在我東華大學宿舍的客廳,興奮地告訴我說:「它又在唱歌了!」輕輕拍打右耳,跟著也唱了起來,是年祭時的pahirahirao,她開朗的笑了,像一個頑皮的小孩。
九十歲生日的邀請卡是我寫的,內容如下:
我們的母親tivitiv(孫貴花)女士,即將度過她九十歲生日,見證了Pinaseki部落近百年的記憶和變遷。為了表達我們的喜悅和感恩,並感謝她多年來在卑南族文化傳統方面的教導和指引,我們特別為她準備了一個充滿Pinaseki色彩的慶生饗宴。誠摯地歡迎您的到來,讓我們彼此祝福。
配圖方面我選了一張母親和幾位南王部落老人歡聚的合照,她們都戴著花環,穿得一身傳統卑南族的服飾。鄰座百多歲的陸媽媽(陸森寶的大姊)正忙著包檳榔,坐在中央的母親右手拿著酒杯笑得很燦爛。卑南族的傳統,活在她們的臉上。
宴會結束,我們回到老家庭院,酒意中和部落長輩追憶種種往事,我何其有幸有這樣的母親,讓我還有機會親炙卑南族傳統文化最後的餘暉,它是那麼樣的深邃、甜美。老人們說,或許這樣濃郁的文化情感,都將隨著他們的逝去而永遠被埋葬。我想,這是最美的結果,因為他們是最後一代屬於部落的人……。
(92.7)
父親的腰帶
其實父親留給我們有關他自己的事物並不多,他生於民前五年,是道地的Pinasiki(賓朗)人。幾代單傳,人丁單薄,有關父親這一邊的種種清況,連母親也所知有限,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空白。記憶裡,從小仙大我似乎從未接觸過與父親有關的親戚,他沉默寡言、淡泊閒散,口裡不曾談論過任何有關他自己的生平背景。父親方面的家族史,始終是我歷史意識中極為遺憾的缺口。母親這一系,確定是在我曾祖父那一代從Puyuma(南王)部落遷移上來的,不久即成為Pinasiki的領導家族,被稱做Paélabang,卑南話有很能擁抱別人的意思,或許是上兩代祖先頗為慷慨、略具整合能力的緣故吧。
父親是姨婆獨子的好朋友,外婆過世後十二歲的母親和她的弟妹們交由姨婆撫養。姨婆的獨子不幸英年早逝,在姨婆的堅持下,父親按卑南族習俗入贅我家,與母親結婚。當時母親十七歲,父親二十五歲,二十年之後,他們才繼承家族產業。一個是入贅的人、一個是孤兒,能贏得姨婆的信任與交託,其中的堅忍,不難想見。八十八歲的母親,對這一段生命的歷程刻骨銘心的記憶。
母親說因自己還年輕,當時並不甘心就這樣嫁給父親,但是長輩的意志難以違抗,也只好順其自然了。父親性格溫和、毫無大志,與母親的剛烈、勤奮恰成對比。印象中母親常在暴跳如雷、急躁煩亂之後,被父親緩慢、輕描淡寫的態度所打敗,竟至破涕為笑。「我總是被你父那副優閒的樣子,弄得自己覺得自己可笑,幹嘛呢?」母親事後總是這樣說。直到父親六十五歲過世,母親從來沒有成功地和父親好好吵過一場架,暴風雨自起自收,只能算是單方面的發洩,久了,便成了自天象。
對母親而言,父親這樣的天性,雖和他鬥不起來,卻未必能讓她信服。真正讓母親覺得父親可敬的地方,恐怕是父親能識字、寫字。父親雖沒有受過日本正規的教育,但青少年時代曾僱替日本警察幫傭,不僅能說日語,且寫得一手好字。最近翻看他留下來的筆記本,用詞不但典雅,字跡更是秀氣。母親說父親有讀書人的氣質,總覺得讓他耕田、伐木有些殘忍。母親讀過番人公小學三年,後因自己的母親病逝,被迫輟學,終生遺憾。父親能文,或許多少能彌補母親失學之痛。她那嗜酒、散漫的丈夫,在這一點上永遠讓她自嘆不如。即使到了今天,八十多歲的母親每談及此,仍覺得她嫁了一個不平凡的丈夫。
六、七年前有名的文物蒐藏家徐瀛洲的女公子徐韶仁,為舉辦一原住民的文物展,向我提借卑南族的編織品。母親慷慨出借父親留下來的年祭禮服腰帶,白色、長條,是父親在世時每年大獵祭必佩帶者。母親說這是祖母親自編製的,做為送給父親的禮物。不料展監結束,徐韶仁竟張冠李戴將腰帶弄丟了。母親極感悲傷。這幾年我因公務繁忙,疏於追討,竟至不了了之。母親八十五歲之後,記憶力減弱,但對童年經歷及對父親的思念卻變得更加固著、重複,每次見面總要談到父親,也必提及父親失落的腰帶,令我慚愧,心疼不已。前年到日本大阪民族博物館參觀,看到不少台灣原住民的文物,心頭浮現的竟是父親失落的腰帶。這些文物背後承載著多少的故事和感情呢?除了做為標本或藝術的研究,有多少人在乎這些文物主人的心情?那次回來之後,我成了博物館的逃兵,更對私人收藏家懷有更深的敵意。去年在離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工作崗位的前夕,我堅持在原住民族發展法研修的條文草案中,要求強化對原住民文物的保護,法律能否建立人與文物之間的倫理我並沒有把握,但是這至少是一個嚴肅的提醒,提醒自己從一個更結構的層次勇於去面對母親失落父親文物的哀傷。
(90.7.5)
搭蘆灣
搭蘆灣(tal.uan),阿美語,是指由上或田間的工寮,是我童年最鮮明的記憶之一,也是我對「家」延伸的第二種理解。
童年記憶裡,搭蘆灣幾乎是我生活的重心。夏季一大清早,我便隨著父母來到田裡,先不自量力表地表示要參與勞動。父親照例認真地讚美一下我的孝心,然後帶著理解的微笑要我到搭蘆灣拿鋤頭、鐮刀之類的工具,一天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在那個年代,我們大都是赤腳的。六、七點鐘之後,太陽漸漸炙熱,我小腳走在父親犁過的鬆軟土地上,跌跌撞撞,勞動的姿態就有些可愛了。通常父親並不主動要我休息,休息的藉口和方法...
作者序
望向書的外面 孫大川
這裡收入的文章,大都是我公元二○○○年之後陸續寫下的雜文,主要發表在《聯合報.聯合副刊》、《中國時報》和《見證月刊》。加上為人寫的書序,集結成冊。書名叫《搭蘆灣手記》,正是我在《聯合報.聯合副刊》所用的專欄名稱。
二○○二年我離開東吳大學到花蓮東華大學,二百五十三公頃的校地,坐落在花東縱谷狹長的平原上,既遠離市區,又身陷河牀拓墾出來的大片田野之中;搭蘆灣的意象,卓然升起……。東華雖自詡校園的規劃與建築的形式,皆出自於美國某知名建築大師之手,但我頑強的搭蘆灣記憶,徹底遮蔽了我的視覺經驗。我將東華想像成自己的搭蘆灣,並以它為中心,斷斷續續記錄下當時的觀察、反省與感受。「輯一」裡的人、事、物,因而涵蓋了我從少年到壯年時代的種種際遇和追念。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二○○○年的政黨輪替,對台灣、對原住民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五二○我卸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政務副主委的職務,重返東吳大學哲學系,並立下「述而不作」的志願,開始推動和原住民文獻整理、翻譯、編輯、出版有關的工作。然而,二○○四年那一場驚心動魄的總統大選,仍不免攪動我不安的情緒,竟至發而為文。「輯二」裡的山風海雨,就是當時心境的寫照。二○○九年八八風災過後一個月,我被吹回原民會,距一九九九年我投入「九二一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前後整整十年。這中間台灣的政治局面有著極大的翻轉與變化,不過,經過這些考驗,我對台灣民主政治與社會的承受力,有著更大的信心和期待。關心我的朋友提醒我:我那山風海雨裡的言論,合不合適於我目前的職務?會不會引發不必要的聯想和爭議?也許吧!但我寧願相信台灣的民主,我們一定會愈來愈能容忍差異,並從壁壘分明、相互謾罵、彼此妖魔化的地獄相中,回到正常的人間世。
「伊拉,呼」,是魯凱、排灣族鼓舞、讚嘆時常用的歡呼聲。這十幾年來一個最讓我驚豔不已、並深深引以為傲的發展是,原住民文學有著令人目不暇給的創作成果,不但題材翻新,而且屢獲佳績。霍斯陸曼.伐伐的《玉山魂》和巴代的《笛鸛》先後贏得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而「原舞者」也不斷嘗試樂舞結合戲劇的演出形式。年輕一輩的寫手、國際原住民文學作品的譯出、以及和台灣原住民相關的學術生產,在在都豐富了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內涵,厚實原住民的「學術存在」。作為一個讀者,作為一個文化老兵,我很榮幸能為這些有天分的創作者和辛勤的研究者寫序,沒有任何的挑剔,只想讚嘆一聲:伊拉,呼!二○○六年我從東華轉到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任教,每年給不同的大學口考十幾本碩、博士論文,都是關於原住民的論題,其中六、七成與文學有關。伊拉,呼!
本書的出版要特別感謝山海的阿妙、友良、順祺和芷凡,從選文、編排到校對,他們付出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出版社的支持和編者的辛勞,一併致謝。所有的文章,我大都重新仔細看了一遍,在不更動原文的情況下,略作刪修,讓錯誤少一些、文氣順一點。封面的字是我多年前寫的,配上何經泰在我部落拍攝的作品,小女孩好像在taLu’an的門口守望,望向書的外面……。
望向書的外面 孫大川
這裡收入的文章,大都是我公元二○○○年之後陸續寫下的雜文,主要發表在《聯合報.聯合副刊》、《中國時報》和《見證月刊》。加上為人寫的書序,集結成冊。書名叫《搭蘆灣手記》,正是我在《聯合報.聯合副刊》所用的專欄名稱。
二○○二年我離開東吳大學到花蓮東華大學,二百五十三公頃的校地,坐落在花東縱谷狹長的平原上,既遠離市區,又身陷河牀拓墾出來的大片田野之中;搭蘆灣的意象,卓然升起……。東華雖自詡校園的規劃與建築的形式,皆出自於美國某知名建築大師之手,但我頑強的搭蘆灣記憶,徹底遮...
目錄
自序:望向書的外面
輯一 搭蘆灣
搭蘆灣
賓朗國小
部落慶生
父親的腰帶
我家族裡的高砂義勇隊
鹿野忠雄和高砂義勇隊
我的Kurabak
郎雄與我的三姊夫
音樂人死了——祭悼梁弘志
我們是一家人:Sarumahenan ta!
劉老,永遠的MuMu
不知老之將至——劉其偉《性崇拜與文學藝術》序
戴國煇與許常惠
松花江上
紅色馬櫻丹
懷念族老
歷史背影
竹籬笆內的十字架
蘭嶼老人的海
誰來陪我一段
搖滾的祖靈,歷史的搖滾
誰在橋上寫字──兼懷阿道
愛戀排灣笛
石頭夢回
山豬.飛鼠.撒可努
生漢與熟漢
從字句中尋找文化源頭
留在舌尖上的祖靈
生物多樣性與原住民
南島民族
給我們一張清晰的面容
述而不作
消滅野菜,完成統一?
島嶼.台灣——花東傳奇
沒有文字的歷史
文獻作為一種志業
台灣原住民藝術生成的條件與展望
之間
部落巡禮
花果燦爛之後——八八風災手記
輯二 山風海雨
另一種革命
失業率,作為一種倫理的反省
台北,熄燈打烊
拒絕歷史被政治綁架
原住民的政治
追討「國」產
期待成熟的選民
選後乾坤
正常化
游院長與黨外精神
大陸行腳雜感
兩岸媒體
趙紫陽先生,你來早了!
馬建忠一百六十年
災與HoLo
輯三 伊拉,呼!
再懷念,年祭──「原舞者」十週年紀念演出序
海的記憶──「原舞者」港口部落樂舞展演序
與海對話──《海的記憶:台灣原住民海洋文化與藝術》序
拾舞:原舞.十五──「原舞者」二○○六年告別台北紀念演出序
緣.圓.原:「原舞者」的圓周運動──《移動的部落:都市叢林裡的原舞者》序
紀念悲劇,是為了營造喜劇——《杜鵑山的回憶:阿里山鄒族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序
戰爭的縫合:七腳川事件百年紀念──二○○八年「原舞者」年度演出序
一部後現代的倫理學——熊心、茉莉.拉肯《大地熊心》中譯本序
語言的死亡──大衛.克里斯托《語言的死亡》中譯本序
兩個世界——莎賓娜.庫格勒《來自石器時代的女孩》中譯本序
大自然中的女人——珍奧爾《愛拉與穴熊族》中譯本序
重新搭建原住民學的基礎——王嵩山《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序
石板台階的夢—奧威尼.卡露斯《野百合之歌》序
一本可以帶我們遠足的書——陳雨嵐《台灣的原住民》審訂序
部落的心情——啟明.拉瓦《我在部落的族人們》序
山江因緣——李旭《獨步三江》序
原住民文學在日本——日譯本《台灣原住民文學選》第九卷評論卷序
以「文」作「史」——巴代《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序
誠實的相遇——盧梅芬《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序
寫給那一代的人──《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序
重返根源——乜寇.索克魯曼《東谷沙飛傳奇》序
補給伐伐的序──追思霍斯陸曼.伐伐
讓族人說自己的故事——啟明.拉瓦《移動的旅程》序
族語讓太陽迴旋——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太陽迴旋的地方》序
知識的霸權與反智──王嵩山《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序
semaLaw,超越──巴代《走過:一個原住民台籍老兵的故事》序
來自部落自作多情的祝賀──《南風:林梵還曆桃李集》序
自序:望向書的外面
輯一 搭蘆灣
搭蘆灣
賓朗國小
部落慶生
父親的腰帶
我家族裡的高砂義勇隊
鹿野忠雄和高砂義勇隊
我的Kurabak
郎雄與我的三姊夫
音樂人死了——祭悼梁弘志
我們是一家人:Sarumahenan ta!
劉老,永遠的MuMu
不知老之將至——劉其偉《性崇拜與文學藝術》序
戴國煇與許常惠
松花江上
紅色馬櫻丹
懷念族老
歷史背影
竹籬笆內的十字架
蘭嶼老人的海
誰來陪我一段
搖滾的祖靈,歷史的搖滾
誰在橋上寫字──兼懷阿道
愛戀排灣笛
石頭夢回
山豬.飛鼠.撒可努
生漢與熟漢
從字句中尋找文化源頭...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