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傳記。
★王英偉出身香港,卻是花東偏鄉巡迴醫療、臺灣緩和安寧療護的重要推手,借調中央之後更從政策面推動全民的健康,對臺灣的醫療貢獻卓著。
從都會到偏鄉,王英偉發現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選擇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卻開創出偏鄉醫療前所未有的繁華。
他從一位偏鄉醫師到推動國家政策的國民健康署署長,
守護民眾健康、以全人為中心的照護,是他永遠不變的初心。
1989年,當同輩醫師想盡辦法留在都會臺北謀求醫職時,臺大醫學系畢業的王英偉,卻自願前往乏人問津的台灣偏鄉——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只因為這裡最缺醫師。
王英偉,現任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他來自香港的醫師世家,卻比多數臺灣土生土長的醫師更勤跑臺灣偏鄉與部落,從19歲來到臺灣後便不曾離開。他是第一位在花東開啟「定期、定時、定人」偏鄉巡迴醫療服務的醫師。人力匱乏下,為了啟動巡迴醫療,他「醫師兼司機」,開著救護車跑遍花蓮每一個部落、鄉村義診,甚至爬山、涉水,病人走不出來,他走進去。
看到偏鄉孩子教育的迫切,他號召醫護、大專志工,組織「行動圖書館」,義診的同時,讓志工帶領在地孩子閱讀。遇到危難,他常跑第一,1994年盧安達內亂,他自告奮勇,遠赴動盪不安的災區義診,是現場唯一一位來自亞洲的黃皮膚醫師。
1996年,在證嚴法師支持下,王英偉在花蓮慈濟醫院創設東部第一間安寧療護病房——「心蓮病房」。他率先引進芳香療法、中西醫合療、綠色療癒、藝術治療等,「不擇手段」地讓末期重症病人安適,許多家屬在病人離世後,滿懷感恩回到心蓮擔任志工。心蓮病房不但是慈濟推動安寧照護的起點與典範,更肩負起培育東部安寧療護人才的重任,而海內外前來參訪與學習的醫療專業人士,更是絡繹不絕超過五千人次。
2016年,王英偉借調為國健署署長,他常說:「健康是一,其他是零,如果沒有健康,我們什麼事也做不了。」他是把健康促進帶入職場、學校、醫療場域與社區的重要推手,守護全民健康,從樂活到善終,是他行醫以來,永遠不變的初心。
作者簡介:
傳主簡介
王英偉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熱帶醫學碩士,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博士。曾任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及心蓮病房主任、慈濟大學人文醫學科主任、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祕書長、亞太安寧緩和網絡(APHC)理事(臺灣代表)。現為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畢生以服務偏鄉、安寧療護、醫學教育、健康促進為職志,他是把健康促進帶入職場、學校、醫療場域、社區的重要推手,在「提升國民健康識能」、「疾病防治」及「活躍老化」等層面,都有卓越貢獻。
作者簡介
楊金燕
曾任報社記者、雜誌社及出版社編輯、企劃總監,現任職於慈濟醫療法人人文傳播室。喜愛閱讀及文字工作,特別對人與土地、醫療之愛的故事深感於心。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作家
林俊龍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陳時中 衛生福利部部長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賴允亮 馬偕學校財團法人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榮譽主治醫師
真情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名人推薦: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作家
林俊龍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陳時中 衛生福利部部長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賴允亮 馬偕學校財團法人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榮譽主治醫師
真情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列)
章節試閱
開拓偏鄉尋回醫療:從臺北到花蓮
火車緩緩駛向花蓮,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即在眼前,西邊車窗外,則是綿延高聳的中央山脈。這片壯闊的高山與大海,彷彿輝映著年輕醫師王英偉的豪情壯志,他終於如願來到臺灣東部,投入啟業第三年的花蓮慈濟醫院。
那是一九八九年的初夏五月,臺灣解嚴後的第二年。全球經濟起飛,股票狂潮席捲全民,國民所得年增率高達10.86%。那些年來,臺灣商人賺了不少,也投資醫院,從北部到西部興建起一家家規模宏偉且嶄新的醫院,醫護人員都想在資源豐沛、光鮮亮麗的北部、西部醫院謀求工作。讓人摸不著邊的傻子王英偉,擁有臺大醫學系的好學歷、好資歷,卻一心嚮往花東。
王英偉當年抵達的花蓮,從臺北搭乘最快的自強號火車得要三個半小時,許多路段尚無路燈,連一家7-11便利商店都沒有,到了夜晚總是一片漆黑,只有狗吠雞鳴、蟲鳴鳥叫和地震,一個被稱為「後山」的地方。
原本在臺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王英偉便想前往花蓮慈濟醫院,然而他所景仰、敬重的謝維銓教授告訴他,家醫科是需要跟其他科別合作的,家醫科所訓練的住院醫師需要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等科別受訓,因此建議王英偉留在臺北磨練兩年,等花蓮慈濟醫院建置更成熟後再前往,方能發揮所長。
於是,王英偉去了與臺大醫院建教合作的臺灣省立臺北醫院(現為衛福部臺北醫院),待了兩年,升任主治醫師,也完成他的終身大事。
三十三歲這年,王英偉帶著妻子吳淑娟如願踏上前往花蓮慈濟之路,打從學生時代就鍾情於山地服務隊的他,終於可以一展所長。那年,好幾位臺大畢業、已升任主治醫師的人才,紛紛立願以偏鄉醫療為志業,讓啟業兩年、總在網羅人才上傷透腦筋的花蓮慈濟醫院如釋重負。
前來花蓮慈濟醫院創辦「家醫科」的王英偉,向證嚴法師請益,「上人,希望我們做些什麼呢?」師父心心念念花蓮市之外,幅員廣大的花蓮縣仍有許多醫療到不了的地方,因此希望王英偉能為山地原住民部落及偏遠地區提供更多醫療服務。
「沒問題,只要有一輛巡迴醫療車,就可以了。」王英偉的願望,很快就讓慈濟志工給實現了。然而,真正能落實偏鄉的醫療服務,又該怎麼開始呢?
積極的他,一踏出靜思精舍,已迫不及待地研究起巡迴醫療的務實作法了。
定時、定點、定人
他想起,過去曾參與省政府舉辦的巡迴醫療,每到出發前,年輕醫師們總是歡喜準備著出發前的「陣仗」,不是醫療器材,也不是藥品,而是「聽說溪水超清澈的,我泳褲、釣竿都準備好了。」
當時巡迴醫療採取定點、定時,但「不定人」的服務,因此每到了巡迴醫療的時間,輪流前往的醫師總懷著旅遊的心情,有些醫師一到定點後,很快地看完病人,匆匆開藥、給藥,想攢點時間、忙裡偷閒。
而前來的病人,下次不會再遇到同樣的醫師,醫師無從追蹤治療效果,更無法發展持續性的醫病關係。王英偉覺得這樣的方式很可惜,似乎辜負了偏鄉巡迴醫療的美意。但是要怎麼做,才能更好呢?
他從一篇研究報告中發現,成功的巡迴醫療必須「定時、定點、定人」。王英偉心想,「或許這才是上人希望我們把服務送到偏鄉,能真正落實的機會吧!」在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曾文賓的支持下,他開始規畫「定點、定時、定人」的偏鄉服務。
醫師兼司機,開啟巡迴醫療
志工捐贈給慈濟醫院的巡迴醫療車一到,王英偉先透過巡迴義診,親自踩點、服務,「一個點、一個點逐步去了解時,我會更清楚怎麼把它做好。」
開著巡迴醫療車的王英偉,總是醫師兼司機,載著醫護人員、藥品、醫材走遍花蓮各村落。親自開車的他,每次一到定點,早有民眾在等著看病了,他常被問起,「醫師,你怎麼自己開救護車來啊?」他總是俏皮的回應:「要感謝慈濟志工捐車,我們才能來這裡看診;只是志工捐車,卻忘了捐司機。」
然而實情則是,當年醫院人力匱乏,即使有人力可支援時,王英偉卻認為:「請司機先生開車送我們進去山裡,他再開回來,然後等我們結束,他再開進去接我們,不但浪費時間、能源,而且如果是開往中橫公路,經常落石,這麼危險,何必多一個人冒險呢?」
在蜿蜒山路上開著醫療車,抵達定點後,沒得喘息緊接著看病,想來是相當耗費心神體力的,他卻不以為然,還能幽默幾句。那年,不論颳風下雨或頂著豔陽,他在山間村落的涼亭裡、大樹下、廟口前、學校教室、幾近廢棄的衛生室裡,為偏遠地區的民眾義診,有時還會遇到紋面的原住民長輩前來,透過志工以日語溝通、翻譯來問診。
當年曾參與巡迴醫療的社會服務室主任鄧淑卿說,「那時,我們去到中央山脈下的立山、崙山,很遠的地方(近三小時車程),王醫師都親自開車。他很親和,下了車,一起搬東西。看診時,對病人很有耐心,那種設身處地照顧病人的態度,真的很慈悲。」
公衛護理師陳秀如則說,「他是個好好先生,什麼都願意做,縱使很累,也很難從他口中聽到一聲抱怨,總是正向樂觀。」
有一回,結束了上午的義診,秀如與社工坐在河堤邊的大石頭上吃便當,終於可以抬頭看看前方的遠山與潺潺溪流,溪邊花白的蘆葦映著美麗秋色,正覺愜意之際,卻發現王英偉不見了!
原來,不到十分鐘,他已火速吃完便當,坐回駕駛座,瞇眼短暫休息。「他開車其實很辛苦,我們跟他這麼久,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瞇眼睛』。」秀如說。這位從未喊累的超人,也只是瞇了十分鐘,待同仁吃完便當,又啟動車子趕著去學校做衛教。
再忙也要做衛教
再忙也要做衛教,這是王英偉的堅持。
之前他在太魯閣鄰近聚落義診時,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手上拿著一碗黑黑的食物,走近一看,實在太震撼了!
原來小男孩手上端的是一碗白飯,上頭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黑色蒼蠅。但孩子及照顧他的阿嬤似乎不以為意,好像很自然也很習慣與蒼蠅共餐,大家各吃各的。醫護擔心的卻是孩子的腸胃問題,「那裡離溪不遠,附近種西瓜,引來很多蒼蠅。」王英偉說,除了環境衛生問題,在村子裡也曾碰到一些糖尿病病人,因為小傷口沒有即時處理而成了大傷口,更嚴重的,甚至造成下肢神經病變,面臨被迫截肢的命運。
這些因素都讓王英偉思考醫療之外,同步啟動「衛生教育」的刻不容緩。巡迴醫療車去到哪義診都要搭配衛教,就算擠壓到吃飯、休息時間,也要做!
他的衛教也跟別人不一樣。面對臺下一群國小學童,他手裡拿著擬真、縮小版的人體骨骼模型外,還有個亮麗的布袋戲人偶,光是這兩樣道具就足以讓全校孩子目不轉睛。講起人體器官,他說學逗唱,逗得臺下孩子哈哈大笑;他還吹起紅色氣球,帶動衛教益智問答,孩子們瘋狂舉手搶答。風趣醫師的賣力演出,讓孩子直到下了課都還意猶未盡。
從學生時代便投入慈幼社,曾多次前往部落的王英偉,非常「接地氣」。不只對小孩有一套,每每到了偏遠地區,親切問診之餘,總能跟病人學幾句在地話、逗樂病人。
而這位來自香港的醫師說得最溜的,卻是道地的「臺語」。那時來花蓮慈濟醫院的病人,百分之六十都講臺語,為了跟病人溝通,他把臺語練得更精,「我的臺語都是跟病人學的,臉皮夠厚,就學得會。」只要碰到講臺語的病人,或是跟證嚴法師報告時,王英偉一律用那帶著微微廣東腔的臺語,以一應百。
******************
走入悲慘世界盧安達:驚險不斷的醫療站
一九九四年,盧安達發生內亂,慈濟是前往該地救災唯一的東方團體,王英偉則是唯一一位來自亞洲的醫師。雖然他也曾參與中國湖南、內蒙古及菲律賓、印尼等地的賑災義診,但從未見過像盧安達如人間煉獄般的慘狀,那是畢生難忘的經歷,讓他自覺自身的渺小,更深信參與義診,學習及收穫最多的永遠是自己。
盧安達局勢極不穩定、新的傳染病已經爆發,加上救難人員本身所受到的威脅,都讓王英偉擔心無法成行。而盧安達機場關閉,必須先到肯亞,再搭乘不定期的聯合國運輸專機,才能抵達盧安達。
幾天後,王英偉順利搭上聯合國專機,從肯亞首都奈洛比飛往盧安達,「而且我還坐了兩次,第一次,飛機在空中盤旋了一個多小時,因為機械故障而折返;第二次終於順利抵達盧安達機場。」
八月十一日,飛抵盧安達首都吉佳利機場時,迎接他們的是美麗的落日餘暉。黃昏雖美卻讓大家透不過氣來。「帶槍的美軍伏趴在戰壕上,機場到處都是激戰後所留下的彈孔、碎裂玻璃。原本來接機的聯盟工作人員早已離開,守在機場外的是荷槍實彈、語言不通的盧安達士兵,大家心裡都很擔憂,怕稍有不慎會擦槍走火。」所幸,在一位熱心美軍協助下,王英偉終於順利離開機場,前往世界醫師聯盟營地。
殘破的首都
一路上,只見首都吉佳利一片漆黑,沒有水、沒有電,只有遠方傳來的槍聲。直到抵達營地,才有營內以自動發電機點亮的微弱燈光,醫護人員忙著討論白天的工作;後勤人員更忙,一邊透過無線電對講機了解各地最新狀況、一邊連絡聯合國及其他志願團隊,同時還要讓每天所需的醫療及救援物資源源不絕地送抵現場。
王英偉說,後勤必須負責醫護人員的安全、統籌物資輸送,更要密切留意一旦發生槍戰或緊急狀態時,要如何撤退等,工作壓力很大。「我看著他們香菸一根接著一根地抽,實在很擔心他們的健康。而所有醫、護、後勤等工作人員大約每二到三周就必須換班離開,以免長期工作壓力影響救援工作。」
世界醫師聯盟已在盧安達設置了一個臨時孤兒院、醫療站及唯一的戰地醫院。而慈濟在此階段參與合作救援的兩大目標,一是針對盧安達最大的難民聚集地——薩伊邊境的戈馬城進行醫療援救;二是在戈馬城與盧國首都吉佳利的沿途,設置三處醫療站,讓大量難民在返鄉途中能有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醫療救護及營養補給,同時提供霍亂、痢疾疫苗及瘧疾藥物,以防止傳染病隨著返鄉難民而蔓延全國。
這個救援目標的背景是,當時最大的難民聚集地——薩伊戈馬城缺乏物資,在饑餓與疾病交迫下,難民每天平均死亡人數高達一千八百人,直到八月初聯合國協助改善飲用水、霍亂也獲得控制後,才降至每日死亡人數五百人。而此時,盧安達新政府為了取得國際承認,也動用部隊宣傳,保證難民返鄉後絕對安全,因此聯合國鼓勵難民返鄉。
王英偉說,難民從薩伊戈馬城前往盧安達首都的距離,大約是臺北到高雄的距離,盧國的新政府不准許以貨車載送難民返鄉,擔心會把已爆發的傳染病,像是霍亂、痢疾、腦膜炎等也帶回盧安達,引發瘟疫蔓延及更大量的病亡。而如果難民以步行返回家鄉,表示身體還不錯,健康的人才走得回家鄉,即可大幅降低傳染病擴散。這正是慈濟與世界醫師聯盟要在沿途設置三個醫療站並提供營養補給的用意。
次日一早,王英偉前往醫療站,路上所見盡是砲火襲擊後殘破不堪的房舍、沒有輪子的汽車,甚至有來不及清運的遺骸。他不禁感歎,這裡曾被譽為非洲的瑞士,擁有非常美麗的田園景緻,如今卻宛如人間煉獄。所幸在停火後,有些地方已漸漸恢復日常活動,偶爾有小販在路邊叫賣著農產品,也有居民漫無目的在街上遊走。
這個設置在薩伊難民營到盧安達首都途中的醫療站,才成立兩天,工作人員正忙著整理內部、照顧病人,王英偉也立刻投入,將世界醫師聯盟及慈濟旗幟豎起,讓走在歸途的難民,遠遠便能辨識此處提供醫療服務。
醫療站是從早上八點開放到下午五點,然而,不到八點,已經有許多難民前來排隊。隊伍中,有抱著瘦弱孩子的母親,也有因槍彈受傷而彼此扶持的傷患,其中不斷發燒、發冷的病人最多,他們大多罹患了瘧疾。
一位已走過醫療站的老人,看到立起的旗幟,又回頭尋求協助,明明是豔陽高照,老人家卻冷得發抖,因為瘧疾原蟲正在侵害著他的身體,「我看到他顫抖的手,慢慢地把藥物放進口中時,那一瞬間是感到安慰的。」
「那裡藥物極度缺乏,沒有任何的檢驗設備,經驗是唯一的診斷工具,但是我們都來自進步國家,熱帶疾病的經驗其實不多,只在書上唸過。」王英偉說,加上語言不通,即使他的英文不錯,但在此看診,要先把病人的盧安達語翻譯成法語,再由法籍醫護翻成英語,而整個團隊只有一位懂得盧安達語言的醫療人員,自然影響醫師對疾病的瞭解及掌握,大家只能盡力而為。
語言不通外,看診過程也驚險不斷。
不到一會兒,抬進了兩個人,鮮血淋漓,都是誤踩地雷被炸斷腿、傷口深可見骨、血流不止的農民。王英偉立即協助止血、包紮,然而一位已呈現昏迷,另一位則需進行截肢手術。因為內戰,到處都是地雷,大人都如此困難,更何況孩子。
正在看診時,一位等候就醫的孩子突然停止呼吸,缺乏急救器材下,王英偉立刻為他做口對口人工呼吸,他與一位法籍醫師輪流為孩子施行CPR,然而,經過半小時急救後,孩子還是離開了。
「我雖然也曾在醫院遇過不治的病人,但卻是第一次感覺如此接近死亡,看著生命從自己手上溜走,這種失落感是從來沒有過的。」王英偉從法籍醫師眼中,讀到同樣的失落與無奈。孩子的母親卻沒有哭,一臉茫然,「不知道她是眼淚早已流乾了,還是看到太多死亡,已經麻木了。」
王英偉沒有太多時間感傷。一位嚴重脫水的孩子必須立刻送到數公里外的醫院,天已經快黑了,而夜間路上非常危險,必須趕在入夜前抵達醫院。
入夜前,王英偉好不容易找到才成立一天的兒童病房,卻只看到吊著點滴的孩子,遍尋不著醫護人員,只好趕緊自行搜出醫療藥品,掛上點滴,準備要幫孩子注射時,王英偉才發現天已黑,在極昏暗的燈光下,要幫一位瘦弱黑人孩子找到可供注射的血管,實在是高難度。就在他找尋血管時,一位黑人護士出現了,她輕輕撫摸孩子的小手,很快的把針插入,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
推動緩和安寧醫療:團隊合作
早晨八點,心蓮病房的會議室已坐滿了醫師、護理師、護佐、社工師、心理師。「阿美昨晚一直哭,她的先生已經兩個禮拜沒有帶孩子來看她,她很想念五歲的兒子……」、「安伯伯夜裡不太能睡,痛醒了,止痛藥可能還要調高……」大夜班的護理師報告著,其他醫、護、心理師等也頻頻回應、討論。這是他們每天的例行晨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未間斷。
若是在其他病房,多數是:醫師開醫師的晨會,護理師交班照護的病人,而心蓮病房卻像個大家庭,醫、護、社工、心理師,甚至宗教師與志工等,一起討論病人、家屬的各種狀況,提出最佳方案。
問王英偉主任,二十四年前首創「醫師與護理師一起開晨會」的先例,曾碰到反對的聲音嗎?「沒有人反對,因為當時根本沒有人。」王英偉呵呵一笑,俏皮的話語背後,反應的仍是花東醫師難覓的窘境。一九九六年成立的心蓮病房,距離一九八六年啟用的花蓮慈院,已逾十年,儘管爾後成了花東唯一的教學醫院,然而,當時王英偉草創的家庭醫學科,包括他,也僅有二位主治醫師。
至於為何要安排醫護一起開會,王英偉幽默地說,以前在臺大醫院加護病房(ICU)實習時,有位外國教授曾說,如果當醫師的想要好好睡覺,那得要團隊的護理人員要做得夠好,值夜班時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這當然是玩笑話。王英偉認為,「護理人員是病房的靈魂,在照顧層面往往比醫師更清楚、更了解病人。在心蓮病房,我們每天早上聽護理人員怎麼跟病人互動,才知道病人及家屬最需要的是什麼,所以當我們想要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照顧時,聽護理人員的交班,收穫是很多的。」
一般病房比較專注在病人生理、病理的變化,而安寧緩和療護(Hospice Palliative Care)強調的則是「整體照顧」。除了疾病外,更關心病人整體身心靈的「全人」照顧;連同家屬的「全家」照顧;病人從生病、往生到遺族悲傷關懷的「全程」照護;還有病房之外,也能深入社區,以無縫接軌的居家安寧方式照顧出院的末期病人,且不受時間、地點、科別限制的「全社區」照顧。
要推動上述全方位照護,自然要醫、護、心理、社工、志工、宗教師等「全隊」成員互相協力,才能發揮安寧「五全」的照顧精神。
開拓偏鄉尋回醫療:從臺北到花蓮
火車緩緩駛向花蓮,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即在眼前,西邊車窗外,則是綿延高聳的中央山脈。這片壯闊的高山與大海,彷彿輝映著年輕醫師王英偉的豪情壯志,他終於如願來到臺灣東部,投入啟業第三年的花蓮慈濟醫院。
那是一九八九年的初夏五月,臺灣解嚴後的第二年。全球經濟起飛,股票狂潮席捲全民,國民所得年增率高達10.86%。那些年來,臺灣商人賺了不少,也投資醫院,從北部到西部興建起一家家規模宏偉且嶄新的醫院,醫護人員都想在資源豐沛、光鮮亮麗的北部、西部醫院謀求工作。讓人摸不著邊的傻子王英偉,...
推薦序
一位力行「五全」照顧的仁醫
林俊龍(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我所認識的王英偉是位優秀又慈悲的好醫師。他出身醫師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醫師,原是位香港僑生,從香港來到臺大醫學系就讀,卻在畢業後自願前往臺灣偏鄉服務,當時花蓮慈濟醫院很缺醫師,他懷著「哪裡需要醫療,我就挺身而去」的理念來到花蓮,既不為名也不為利,這是非常難得的。
王醫師所選擇的家庭醫學科是一個全方位的科別,強調「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照護,這也是健康促進醫院致力推廣的「五全」整體醫療。證嚴法師創辦慈濟醫院最著重的是「以病人為中心」的療癒與膚慰,而五全照顧正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體現,王醫師投入慈濟醫院三十年來身體力行,可說是全人醫療的最佳代言者。
德不孤,必有鄰
有一次,我跟上人報告:「德不孤,必有鄰」,說的是一九九五年在美國協助創辦慈濟義診中心時的小故事。當時因為對美國法令一竅不通,請了顧問公司協助申請執照, 該公司的代表告訴我,申請過程繁雜需收費一千八百美元。我說不行啊,我們是非營利組織,是為窮苦病人義診,實在沒有那麼多經費。她說:「那最低價一千五百美元,不能再少了。」我後來跟那位女老闆討價還價講了老半天,最後以一千兩百元美金定案。
後來發現,美國法規確實很嚴謹,比方一個門的高度要多高、無障礙廁所內必須保留輪椅可以在裡面轉彎的空間、洗手台的水龍頭一定要有熱水等等諸多細節。顧問公司協助檢視,我們一一改善,就在他們寫完報告準備提出申請前,再度前來確認時,看到我們已經先把「Tzu Chi Free Clinic」(慈濟義診中心)招牌掛上大門,這位老闆便問,您們這個「Free Clinic」是什麼意思啊?我說,就是免費呀。她又問,看病免費嗎?我說,是啊。她再問,「那拿藥呢?」我說,也免費。我們跟藥廠採購效期還有六個月以上並且大多是一千顆一瓶的大罐裝藥品,來降低採購經費,藥師再來細分三天份、五天份,一包包分好提供給病人。
她又問,「那您們抽血檢查怎麼辦,也免費嗎?」我說,當然免費,檢驗科就在中心隔壁,我們抽完血就送到隔壁檢驗,每個月結一次帳。這位女老闆驚訝地說,「真的有這樣的事啊,那一千兩百美元的代辦費,就不收了。」當下真感動,所以我說:「德不孤,必有鄰」。
我講這個故事時,王英偉也在場,他一聽,便提起他在巡迴醫療時的經歷。那時,王英偉剛開始推動偏鄉巡迴醫療,而要上山、去部落幫民眾打疫苗,需要一個可攜式的車用電冰箱來保存疫苗。他去電器行買冰箱,跟老闆討價還價,老闆直說成本降不下來,不能再低了,後來終於談成折扣。冰箱要搬上車前,老闆隨口問了王英偉,你這個小冰箱到底要做什麼用啊?王英偉回答:「我們要去部落義診,疫苗不能不冰,如果需要抽血檢查時,那些檢體血液也得冰,所以需要冰箱。」電器行老闆一聽,得知王英偉從花蓮最北邊的太魯閣、中橫山上到最南邊的卓溪、富里都前往,便爽快地說:「你們跑那麼遠去義診,那我不收錢,這個冰箱您們拿去用就好了。」
這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他的善良本性,只是平時沒有機會表達,只要遇到機緣,人人都是樂於付出的。這個故事也呈現出王英偉親力親為的個性,缺什麼,他便親自去張羅,而不是要醫院或同事幫他準備好。
不僅如此,我們早期去偏鄉巡迴醫療沒有司機,那誰開車呢?王英偉就自己開車,一趟來回多遠啊,光是交通少則兩、三小時,多則五、六個小時,他當時是家醫科主任,卻以身作則醫師兼司機,來照顧花東偏遠地區的民眾。
最美的人文醫療
除了投入偏鄉巡迴醫療,在證嚴法師的慈悲支持下,王英偉也創辦了臺灣東部第一間安寧病房——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安寧病房可說是呈現醫療本質最好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呢?醫療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技術面,另一個是人文面。當我們已經無法透過開刀、放療、化療等醫療技術來治癒病人時,還能積極介入、減輕病人痛苦的就是「人文關懷」。
所以安寧療護是呈現醫療人文最淋漓盡致的地方,王英偉選擇這樣的場域去付出,他以愛與關懷,無微不至地照顧病人及家屬。「心蓮病房」裡的護理師、醫師乃至社工師、心理師等,也在王英偉一脈相傳的帶領下,呈現出最美的醫療人文。
慈濟的安寧照顧,也從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開始萌芽、傳承、開枝散葉,進而在其他院區院成長茁壯。這二十四年來,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不但是慈濟推動安寧照護的起點與典範,更肩負起培育東部安寧療護人才的重任,而海內外前來參訪與學習的醫療專業人士,更是絡繹不絕。
二○一六年,王英偉借調為國民健康署署長,更將他原本在家庭醫學科的強項——長年在各個場域推廣「預防醫學」、「健康促進」發揚光大。過去在醫院,我們所推廣的健康觀念三部曲是:由治療疾病到預防疾病,再由預防疾病推廣健康促進。王英偉不僅致力於推動全民健康促進、高齡友善,也依然持續關懷偏鄉醫療,透過「智慧醫療照護科技」與在地醫院合作,照顧偏鄉民眾的健康。欣見這位醫術與醫德兼備的仁醫出版《從樂活到善終》一書,誠心推薦本書,樂為之序。
一位力行「五全」照顧的仁醫
林俊龍(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我所認識的王英偉是位優秀又慈悲的好醫師。他出身醫師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醫師,原是位香港僑生,從香港來到臺大醫學系就讀,卻在畢業後自願前往臺灣偏鄉服務,當時花蓮慈濟醫院很缺醫師,他懷著「哪裡需要醫療,我就挺身而去」的理念來到花蓮,既不為名也不為利,這是非常難得的。
王醫師所選擇的家庭醫學科是一個全方位的科別,強調「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照護,這也是健康促進醫院致力推廣的「五全」整體醫療。證嚴法師創辦慈濟醫院最著重的是「以病...
作者序
走一條實踐的道路
新書即將完成之際,最困難的是如何為它找一個最適合的名字。過去投入了多項不同領域,也對該領域有一定的付出與積累,書中把我過去的經驗,做了整體的回顧。本書書名「從樂活到善終」,正好把其中的精神,做了很好的闡述。
學生時代,參與了很多服務性質的社團,畢業後選擇了與民眾第一線接觸的家庭醫學科,有機會到臺灣東部的偏鄉服務、也參與國外醫療援助,從社區長者的照顧到臨終陪伴,這些難得的經驗,剛好是日後發展全生命歷程健康照顧的基礎。
非常感謝過去指導我的師長,謝維銓教授是我臺大住院醫師時期的家醫科主任,他告訴我「醫療只是一個手段,如何使社區民眾更健康才是目的」;在慈濟大學的醫學人文課時,賴其萬教授把病人帶到教室,讓學生更能了解病人的世界,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典範學習;李明亮教授在擔任衛生署署長時告訴我,他最想做的事是提升民眾的健康教育。前輩的教誨,都烙印在我心中,也引導我過去多年對全人服務的投入。
作為醫師、老師及政府的行政主管,在不同角色的轉換中,深切體會「醫病、醫人、醫國」的三個層次。「醫病」不只是把病人的病照顧好,還包括了病人的身心靈整體照顧,這是最基本的開始。書中整理了過去在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推動的住院與居家安寧,如何努力落實安寧療護五全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精神,把服務送到偏鄉的每一角落。
「醫人」層次,除了病人的全人照顧外,也包括了家屬、社區民眾以及健康服務的提供者,提升民眾的健康識能,讓他們更能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同時參與健康照護與決策;提升醫護人員健康識能的能力,讓他們更能以淺白易懂的方式與民眾溝通。在國健署期間推動的國家健康識能行動計畫,希望能落實李明亮教授的期許。
醫學人文教育,是對負責「醫人」的醫師、醫學生重要的基礎訓練,多年前參與賴其萬教授負責的教育部醫學人文計畫,同時結合慈濟人文的醫學教育課程,開創了多項實務教學模式,讓慈濟大學的醫學人文課程,受到醫學教育界的高度肯定。
「醫國」的層面很廣,以健康照護的國家政策來說,傳統醫療模式較重視疾病的治療,全民健康保險提供很好的制度,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近年倡議的「全面健康覆蓋」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UHC)。若從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角度而言,國民健康署則扮演了另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如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健康促進的基本精神是為民眾「增能與賦權」、以人為中心的照顧(Person centered care),策略是在生命中所處的不同場域執行,回想多年來自己對健康促進的投入,推動了包括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職場、健康促進醫院、健康促進市場、健康促進社區、高齡友善社區等……,部分計畫尚在推動階段,仍有很多進步空間;然而,也有不少計畫獲得海內外很好的評價,書中也把這些過程做了簡單的描述。
醫學系畢業後申請臺大家醫科住院醫師時,謝維銓教授問了我三個問題:「你的臺語成不成?你會不會離開臺灣?你將來會在那裡服務?」那時我回答:「臺語溝通沒有問題、不會離開臺灣、將來要到東部服務。」三十年前來到東部慈濟醫院服務時,證嚴上人希望我能提供部落的偏鄉醫療,在她眼中「眾生平等、尊重生命」,不管是偏鄉或生命末期,都應該受到同樣的照顧。多年前的承諾,如今都一一實現了。
在過去的歲月中,感恩父母在重視升學的環境下,仍容忍我參與許多社團服務,這對我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工作中能實踐上人的期許、遵循師長的教誨、以及有能力為眾生服務,更是自己最大的褔報。
走一條實踐的道路
新書即將完成之際,最困難的是如何為它找一個最適合的名字。過去投入了多項不同領域,也對該領域有一定的付出與積累,書中把我過去的經驗,做了整體的回顧。本書書名「從樂活到善終」,正好把其中的精神,做了很好的闡述。
學生時代,參與了很多服務性質的社團,畢業後選擇了與民眾第一線接觸的家庭醫學科,有機會到臺灣東部的偏鄉服務、也參與國外醫療援助,從社區長者的照顧到臨終陪伴,這些難得的經驗,剛好是日後發展全生命歷程健康照顧的基礎。
非常感謝過去指導我的師長,謝維銓教授是我臺大住院醫師時期...
目錄
【傳主與作者簡介】
【推薦序】一位力行「五全」照顧的仁醫 林俊龍
【自 序】走一條實踐的道路
【醫者身影】
第一部 醫者風範三代傳承
第二部 開拓偏鄉巡迴醫療
第三部 走入悲慘世界盧安達
第四部 推動緩和安寧療護
第五部 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
第六部 醫學人文教育
第七部 以民眾健康為己任
尾聲
【傳主與作者簡介】
【推薦序】一位力行「五全」照顧的仁醫 林俊龍
【自 序】走一條實踐的道路
【醫者身影】
第一部 醫者風範三代傳承
第二部 開拓偏鄉巡迴醫療
第三部 走入悲慘世界盧安達
第四部 推動緩和安寧療護
第五部 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
第六部 醫學人文教育
第七部 以民眾健康為己任
尾聲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