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YES24、教保文庫、阿拉丁網路書店暢銷著作▲
找不到想做的事怎麼辦?
為什麼總是遇不到對的人?
99%的問題,都是自尊出了問題。
深受韓國人信賴的精神科醫生
揪出你的假自尊,開啟自我修復的六堂課▎假自尊,正是導致你反覆受傷的源頭 ▎
追求自尊,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需求。
而擁有自尊,就像有一面能保護自己免於受傷的盾牌。
但假自尊卻是偽裝成高自尊的「低自尊」,讓你看起來堅硬,其實脆弱不堪。
假自尊是一些我們以為能提升自尊感的做法,事實上卻反而讓自我價值更低。
例如:
#【害怕犯錯型】
想法:成功人士都擁有高自尊。
信念:失敗、犯錯的人就等於「沒有用的人」。
行為:對小失誤耿耿於懷;無法面對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渴望認同型】
想法:鼓勵和讚美可以增加自信。
信念:獲得越多認同和稱讚,代表自己越有成就。
行為:被他人的眼光綁架;擔心別人的評價;得到稱讚卻壓力更大……
▎你不是太容易受傷,而是「對自己的滿意度太低」! ▎
唯有提升對自己的滿意度、擁有高自尊,
才能讓你不再卡關,並守護好容易受傷、敏感的心。
本書以最新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從現代人常見的煩惱出發:
●沒有夢想,也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情,未來該怎麼走?
●好不容易進入想要的公司,工作卻不如預期,該怎麼辦?
●一段感情要繼續還是該分手?該不該為了對方改變自己?……
這些看似彼此毫不相關的疑問,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我怎麼看待自己?
當你越能接受自己的好與不好,就能找回越多的自尊;
自尊感提升了,反覆出現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韓國首席精神科醫生將透過六堂課,帶你提升內在的自尊感,
識別你的「假自尊」、培養能修復身心的「真自尊」,
讓你在任何狀況下,不必討好也不必攻擊他人,就能拿回人生主導權!
這是一堂獻給對生活失去熱情的人們,找回自我價值、讓內心不再空虛的心理必修課。
作者簡介:
全美暻
精神醫學科專科醫師(MD)。
現任早安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www.goodmorninghospital.co.kr)
經歷:
●電視節目│SBS TV《緊急出動SOS 24》、《聚焦視線》、《有話就跟姐姐說》
●媒體採訪│朝鮮日報、經濟朝鮮、首爾經濟日報、紐西斯通訊社、YES24(Channel YES)等
●出版書籍│《下班後的生活哲學》1、2、3;《脆弱的假自尊》;《坦白說不要傷害我》;《你的愛就像你一樣》(以上皆為教保文庫、YES24、INTERPARK、阿拉丁書店暢銷書)
〈YouTube頻道〉Dr.全美暻的知識頻道
譯者簡介:
鄭筱穎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畢業。是兩個小孩的母親,也是熱愛書籍的譯者。喜歡用文字說故事,渴望分享更多溫暖的作品,並在每個人心中種下美好的種子。譯有《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被欺負時,可以打回去嗎?》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馬大元 作家、網紅精神科醫師
雪兒Cher 療癒系作家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
──好評推薦
孩子:「大家都在玩這個遊戲,我也要玩!」
青少年:「大家失戀都會難過,我失戀了也必須難過!」
成年人:「大家都背名牌包、做醫美,我也必須跟上!」
在這個「大家都=我也是」的瘋狂時代,
這是本我一直想找尋的、可以帶領人們重回真自尊、真幸福的好書!
──馬大元(作家、網紅精神科醫師)
自尊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每個人都渴望成為真正的自己。忘了幸福是什麼的我們,都該看看這本書。
──權俊秀(首爾大醫學院教授,韓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在競爭激烈、凡事講究效率的韓國社會中,戴著假自尊面具的人比比皆是。衷心期盼認識真自尊的人越來越多,並能落實在教育中。
──宋孝燮(西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讀完這本書後,赫然發現我們之所以對很多事情感到無力,一切源於假自尊作祟。這是一本值得細讀的好書。
──李榮澤(百想經濟研究所所長)
這是療癒無數人心的精神科醫師,傳達溫暖筆觸的暖心著作,願讀完這本書的妳/你,能找回真正的自尊。
──任明浩(檀國大學心理系教授)
名人推薦: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馬大元 作家、網紅精神科醫師
雪兒Cher 療癒系作家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
──好評推薦
孩子:「大家都在玩這個遊戲,我也要玩!」
青少年:「大家失戀都會難過,我失戀了也必須難過!」
成年人:「大家都背名牌包、做醫美,我也必須跟上!」
在這個「大家都=我也是」的瘋狂時代,
這是本我一直想找尋的、可以帶領人們重回真自尊、真幸福的好書!
──馬大元(作家、網紅精神科醫師)
自尊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每個人都渴望成為真正的自己。忘了幸福是什麼的...
章節試閱
比起空虛,寧願受傷
「我就是太低自尊了!」我曾遇過患者一進診療室,劈頭直接說這句話。我偶爾也會感到不可思議,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尊」變成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從入口網站公布新世代年輕人熱搜關鍵字來看,「自尊」是唯一榜上有名的心理學名詞。看到自尊感這三個字,居然和「歐洲旅行、單身友善餐廳」並列為網路熱搜關鍵字,內心有一股說不上來的微妙感。
自尊感似乎不再是少數人的困擾,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課題。不久前,市面上出版了一本新書,金燦浩教授所寫的《羞恥感:關於羞恥和自尊的情感社會學》。看到這本書的問世,不禁感嘆有多少人因為自尊感瓦解,內心飽受煎熬。最近青少年自殘事件層出不窮,也大多與自尊感課題相關。他們內心對世界充滿憤怒,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無力,導致自尊感嚴重低落,才會走上自殘這條路。
一個人好空虛,但自殘後血淋淋的疼痛感,會讓我覺得自己還活著。
我氣到整個人失控,熊熊怒火在心中燃燒,不自覺地拿起美工刀朝手腕劃下。奇怪的是,在那一刻,我一點也不覺得痛。結果,幾天前卻因為新買的皮鞋不合腳,腳後跟磨破皮,痛到很想死。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實在很好笑。明明手腕動脈都被割破了,居然沒有任何疼痛的感覺。那時的我應該是瘋了,才會做出那樣的舉動。
對這些人而言,自殘是為了擺脫內心的空虛和無力感。雖然很痛苦,但這是他們唯一可以透過自由意志決定的事情。採取極端的手段,會讓自尊感跌入看不見的谷底深淵。成癮和暴食症也是自殘的一種,許多患者們會無意識地瘋狂滑手機,一滑就是好幾個小時,或是每天酗酒、不停狂吃。他們這些行為是不自覺的,自己本身並沒有意識到。自尊感低落的人,經常會出現同樣的症狀。
自尊感儼然已是現代社會備受關注的議題,但不同派系的學者們針對「自尊感」這個名詞,也都有各自的定義和解讀方式。深入理解這些不同的觀念,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自尊感。因為這些觀念是來自合理且正確的資訊,具有正向影響力。
在心理學界,自尊感是比過去更廣泛被使用的術語,但在精神醫學界仍是相當陌生的觀念。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精神醫學領域裡,處理的議題均是負面問題,但自尊感、勇氣、幸福……這些都是正面觀點。就好比健康的人不太會去思考健康的事情,是同樣的道理。
引進並注重自尊感觀念的心理學先驅,主要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為大宗。其原因與心理學發展的過程有關。由佛洛伊德開創,強調潛意識世界的精神分析學派,是心理學第一大勢力;另一派則是類似像巴夫洛夫(Ivan Pavlov)的狗實驗,通過研究外在行為探究人類心理的行為學派,是心理學第二大勢力。後來出現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與上述兩種理論完全背道而馳。比起分析潛意識與外在行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更重視人類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實現,被稱作是心理學第三大勢力。
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類最終的目標,是成為「完全發揮功能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一個充分發揮自我功能的人,會全然地活在當下的每一刻,並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因為內在對自己充滿信心與信任,不會受到別人的判斷或評價干擾,而能持續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
卡爾‧羅傑斯提出人類具有「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觀點。自我概念是什麼?從自我概念的形成要素來看,很容易可以理解。自我概念主要由三項要素組成。首先,第一是自我價值(self worth),又稱自尊感(self esteem),指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或評價」。
再來,第二是自我形象(self image),意謂著我們「認為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自我形象的塑造,會影響性格的形成。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外貌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好看,個性會更趨於內向。
最後,第三是理想自我(ideal self),是指我們「期待自己成為的樣子」。羅傑斯認為,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差距愈大,自尊感會愈低落。此外,因為希望自己的存在被肯定,心裡會極度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
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niel Branden)更進一步深入探究自尊感問題,他認為建立自尊感的兩大關鍵在於「價值與能力」。此論點後來影響了許多學者,直至今日,自尊感的定義仍以這兩項要素為基礎。布蘭登將價值解釋為自我尊重(self-respect),能力解釋為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
所謂的自我尊重,用一句話概括定義,就是「我愛我自己,並認同自己享有幸福的權利」。這項自我尊重的價值觀點也擴展至社會,間接促成了普世人權的理念。自我效能則意謂著「我有能力解決生活中迎面而來的所有問題」。這表示具備足夠的社會競爭力,也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以現今各種心理學療法來看,普遍均肯定自尊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並把自尊感的概念運用在心理治療上。像是最近很流行的正念(mindfullness),或是接受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等,皆運用了修復自尊感的作法。
為什麼修復自尊感的治療方式,會受到廣大迴響?我想,是因為多數人都渴望擁有「靠自己的力量擺脫痛苦」的勇氣吧。
渴望認同型
──獲得認同 v.s. 單純喜悅
大多數人對自尊感的另一項誤解,是認為獲得認同和稱讚就能提升自尊感。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肯定讚美的孩子,自尊感確實會比較高。然而,擁有高自尊的他們,其實也會受到父母適當的批評和指正,但我們往往會忽略後者。事實上,比起父母的肯定讚美或是批評指正,更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能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看待,對孩子的自尊感影響更大。
許多父母帶孩子一起來就醫時,我有時候會看到他們互相爭執的畫面,不難發現這些父母和孩子們,無論是個性或態度都很像。在控制慾旺盛的父母下長大的孩子,也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控制別人。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唯有這種方式才能影響別人。
那麼,在家裡、學校或職場上獲得認同和讚美的人,也一樣會肯定和稱讚別人,這樣不是很好嗎?在這裡,有一個觀念必須澄清,那就是認同和讚美,本質上是從別人身上獲取回報和獎勵的行為。
事實上,認同和讚美反而是導致自己和自尊感拉開距離的因素。雖然獲得認同是人類重要的需求之一,但令人訝異的是,它與自尊感並無直接關聯。原因很簡單,自尊感是源自於內在,而認同和讚美則來自於外在。因此,假如過度追求認同和讚美,很容易形成「假自尊」。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上幼稚園的孩子不管做任何事,都希望獲得母親的讚美。孩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一切生活起居都還離不開媽媽。就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必須仰賴父母。因此,有所覺察的父母不會利用稱讚和嘉許,做為控制孩子的手段。而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也會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孩子提升自尊感。
在某些成年人身上,也能看見他們做出宛如幼稚園孩子般的舉動,像是明明不必特地報告,卻刻意在假日傳訊息,告訴老闆自己完成了哪些「豐功偉業」的主管。他們這麼做是希望獲得上位者的肯定,以鞏固自己在公司的地位。這類型的主管通常會採取高壓手段管理部屬,因為他們認為部屬的表現,會影響老闆對自己的評價。他們也同樣渴望獲得部屬的崇拜,但像這樣的人不懂得帶人帶心,很難帶出優秀的團隊。因此,身為一個好的領導者,不會以上對下的方式誇獎員工,而是會把這項成果視為整個團隊的成就,藉此激勵團隊士氣。這樣一來,大家就會把這件事當成是自己的事看待,反而能提升團隊的向心力。
最近有種說法是:和千禧時代的年輕人溝通,不管怎樣先誇獎就對了。要先稱讚他們「好棒棒」,接下來的批評指教才會聽得進去。這世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特徵,是因為在評價項目細分化的系統機制下,他們每天能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評價,由於人們會傾向於傾聽讚美與認同,因此相對較聽不進去指責性的評價。事實上,個人自尊感與社會自尊感有著密切的關連性。在這個時代裡,每個人都渴望贏得讚美和認同,但如果想拿回人生的主導權,必須學會與這樣的欲望保持距離。
想要獲得肯定、被人稱讚的欲望,有時也是一種生活的動力。如果這種欲望只是暫時讓心情為之振奮,那倒無妨。不過,倘若將追求認同和讚美當成目標,會讓自己一直活在他人設定的框架裡。成功贏得他人的認同和讚美時,雖然會增強自信心,卻無法提升自尊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因為自信心與自尊感並不能劃上等號。
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代表作《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也曾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的概念。這句話並非表示「因為我是對的,所以不必害怕別人討厭」,而是在說假如我們為了獲得別人的肯定、不想被別人討厭,就會失去自主權。而失去自主權的人,就會受到他人擺佈。
即使是出於善意幫助別人的行為,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做了某件事,對家人、公司或社會有幫助時,會感到滿足喜悅。這種體驗有助於提升自尊感,但如果做這件事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肯定,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我偶爾和患者們聊天時,他們會希望從我這裡聽到讚美的話。通常,我不會因此讚美他們。因為讚美涵蓋了評判在內,而我並不是「評審」。我所能做的是打從心底替他們感到開心。當他們對我說:「我這次考試上榜了!」「我取得資格證了!」我不會回應他們:「你真是太棒了!」「辛苦你了!」像這種帶有評價意味的話語,而是會真誠地對他們說:「實在是太令人開心了!」「這真的是件值得祝賀的喜事,恭喜你!」。
評價,基本上是把一個人綁在「過去」。我雖然會看見患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我的工作是不讓他們被過去侷限住。無論過去是好、是壞,其實對人生並沒有太大意義,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為今天值得開心的事喝采。
許多人經常感受不到「有人陪你一起開心」這類小小的善意。自尊感低落的患者們,往往不是曾經遭遇過嚴重的創傷,而是缺乏溫暖的關懷經驗。
我總算發行了我獨立製作的單曲,光是聯繫歌手、找唱片公司洽談,直到通過審查,我花了好幾個月,好不容易才完成這首曲子。結果,我寫E-mail告訴媽媽這個消息,她卻連信都沒有點開。
這位患者的話裡夾雜了想要向父母炫耀的心情,以及和父母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聽到這番話,我的內心其實很難過。很想代替沒有點開信來看的母親,大力稱讚他一番。但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真誠地恭喜他。因為唯有如此,他才能脫離父母親,成為獨立的自我,同時也能因為工作上的成就,進而提升自尊感。況且,光是像這樣恭喜他,替他感到開心,就能帶來許多正向效果。當一個人缺乏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會不斷想依附別人,從別人身上獲得讚美,不自覺活在別人的嘴裡。
婆婆送我一枚鑽戒,說是感謝我即便在這麼辛苦的狀況下,依舊對先生這麼好。但我因為帶孩子的關係,其實平常根本不大戴戒指,我很想賣掉鑽戒,把錢用在別的地方,但又擔心之後如果婆婆問起鑽戒會難以啟齒,想賣也賣不了。
這位太太和經營中小企業公司的先生結婚後,便在家當家庭主婦,全心照顧剛滿週歲的孩子。但事實上,因為先生的事業不穩定,經常無法按時拿生活費回家,每天都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結果,婆婆卻在這時買了一枚鑽戒送她。其實,這位婆婆如果是真心想幫兒子一家人的忙,就不會花錢買鑽戒送媳婦。她只是想藉由送大禮的方式,做為收買、控制媳婦的手段,背後所要傳達的意思是:「以後可要繼續對我兒子好一點!」這位太太雖然清楚知道擺脫婆婆控制的方法,但像這樣經常被迫收下以控制為目的的獎勵,無形中也會降低自尊感。
有些人的行為作風跟上述案例中的婆婆很像,他們總是希望凡事能順著自己的意思進行,這類型的人被稱為控制狂(control freak)。而渴望獲得認同和讚美的人,很容易淪為控制狂的目標對象。
那些習慣處於認同和讚美的縱向關係的人,反而會對平等的橫向關係感到不自在。反之,擁有穩健高自尊的人,與任何人都能輕鬆建立橫向關係。即使遇到年紀比自己小的人,對自己說話的口氣像朋友一樣,不會認為他們沒大沒小,也不會因此感到自尊心受創。因為無論在任何關係裡,他們都把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看待。
比起空虛,寧願受傷
「我就是太低自尊了!」我曾遇過患者一進診療室,劈頭直接說這句話。我偶爾也會感到不可思議,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尊」變成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從入口網站公布新世代年輕人熱搜關鍵字來看,「自尊」是唯一榜上有名的心理學名詞。看到自尊感這三個字,居然和「歐洲旅行、單身友善餐廳」並列為網路熱搜關鍵字,內心有一股說不上來的微妙感。
自尊感似乎不再是少數人的困擾,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課題。不久前,市面上出版了一本新書,金燦浩教授所寫的《羞恥感:關於羞恥和自尊的情感社會學》。看到這本...
作者序
不知道幸福是什麼
我所經營的身心精神科診所,位於某個偏遠的小城鎮上。在這座城市裡,一個行政區內卻有多達五所大學,還曾因此登上金氏世界紀錄。或許正因如此,來找我的患者以大學生和年輕上班族居多,他們向我傾訴自己的故事,訴說著內心的空虛、挫折和傷痛。然而在這過程中,我也看見他們的努力。雖然他們是因為無法憑一己之力擺脫困境才會來找我,但為了解決問題,他們也付出了很多。
即使身兼多職、忙著打工賺錢,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斷積極充實自我做足準備;為了提升職場上的專業技能,利用下班時間上補習班進修學習,這些人都很努力生活,但努力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縱使偶然成功,也不見得可以持續下去。不過,這段艱辛的心路歷程,其實是在鍛鍊強韌的心靈肌肉。無論未來人生遇到任何困境,都有足夠的力量堅強面對。可惜的是,他們卻對這點渾然不知。
「我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我經常聽到許多人這麼說。就算認真努力生活,依然感受不到幸福,因此開始變得頹廢消極,得過且過地混日子,生活看似輕鬆許多,卻還是一樣不幸福。
我們很容易像牧場的羊群一樣盲目從眾。學生時期盲目地追求成績分數;上大學後,對未來的職涯規劃也一樣盲目跟風;畢業後找工作時,一窩蜂學別人準備公務員考試;進公司後,卻不知道自己當時為何選擇這份工作,每天庸庸碌碌地打卡上班,找不到工作的意義。雖然偶爾也會想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但又認為那是充滿不確定性和危險的事。
如果跟羊群一樣盲目地活著,就會想跟周遭身旁的人變得一樣。正因如此,只要覺得自己跟旁人稍有不同,就會變得很敏感。看到比自己差的人獲得肯定時,會覺得自己好像不被當一回事;看到有人比自己厲害時,又覺得自己毫無價值,自尊感變得越來越低落。
另一方面,也會對遙不可及的生活,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媒體不斷報導各種誇張的炫富行徑,映入眼簾的往往不是貼近日常生活的畫面,而是跟自己物質條件相去甚遠的富豪世界。外在世界越富足,內在的匱乏感卻越來越重。即使不斷自我安慰,不必在意別人怎麼看,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卻還是會不自覺想和別人比較,誤以為有錢才能擁有幸福。因為無法像別人一樣過著富裕的生活,替這樣的自己感到悲哀,渴望跟別人一樣成功,藉此獲得他人的肯定,就這樣一步一步踏入了「假自尊」的陷阱。
坐在我面前、向我傾訴著這些故事的他們,也羨慕著有醫生頭銜的我。然而,我也曾跟他們一樣,落入無止境的比較迴圈。我自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因為一路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我都是在鳥不生蛋的鄉下地方念書,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井底之蛙。無論是在醫學院念書,或是在醫院工作時,即使不想跟其他學長姐或學弟妹比較,也時常不由得自嘆弗如,因為身邊很多人都是出身名門,家世相當顯赫。
不過,我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性格,因此在從小長大的鄉下地方開診所,對我來說,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在首爾已經有很多知名的精神科專業醫師,但即使是在這種鄉下地方,一定也會有需要幫助的人。隨著時間流逝,在幫助這些患者的同時,也讓我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路,認清自己毋須與他人比較,才因此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醫生。
有些患者從我還在醫院當專科醫師時就跟著我,直到現在將近十多年的時間。陪伴他們一路從二十到三十歲、三十到四十歲、四十到五十歲,在這段過程中,看到他們的生活也改變許多,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也跟著他們一起成長。能遇見這些患者,是我莫大的幸福。有些患者偶然得知我中午會帶便當,甚至還會刻意幫我加菜,燉蓮藕湯、煮紅燒牛肉給我吃。也有人特地預約掛號,不是來找我訴苦,而是為了跟我分享他們的喜悅。
由於來找我的大多是年輕患者,有時候他們不一定需要心理諮商,而是想和我聊一些生活瑣事。曾有位二十歲的網紅漫畫家,因為合約的問題苦惱很久,來找我做心理諮商時,我們聊的都是關於合約的事情。這是身為鄉下診所醫生的樂趣,在偏鄉的生活,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感到快樂,進而從中找到成就感和歸屬感。也有研究結果指出,許多知名成功人士都是在鄉下長大。不過,有時也會出現尷尬的窘境,像是去澡堂泡澡不小心遇到患者時,因為害怕跟對方袒裎相見,我只好假裝沒看到或溜之大吉。
因為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學術界的料,所以打從一開始,我就沒有留在醫學院當教授的想法。再加上我的診所不是開在競爭激烈的首爾,因此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名醫。不過,我還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儘管身為一位精神科專科醫師,但我發現自己在各方面的生活歷練不足,不懂的事情還很多,例如在年紀尚輕的時候,對於已婚患者們遇到的婆媳問題,我經常感到束手無策。每當遇到這種狀況,我就會到媽媽社團做功課,努力貼近她們的生活,理解她們的心情。在濟州島醫院工作時,由於聽不懂濟州島的方言,常常和當地的阿嬤們雞同鴨講,於是特地請一位護士在旁邊充當翻譯,一邊學習方言,一邊幫患者進行諮商。最近這幾年,為了避免以自己的偏見隨便評斷年輕世代的文化,也更深入地去理解年輕人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我不會只停留在醫學院唸書時、研究專業領域時學到的知識,而是會積極去尋找最新的研究和相關資料。也因為這樣,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忙碌。身為醫生的我,也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做到更好。
然而,偶爾也會遇到我幫不上忙的患者,我會盡快介紹他們到其他醫院就醫治療。我不會因為自己幫不上忙而感到難過,因為我深信也會有別的醫生治不好的患者,是我能夠幫得上忙的。如果所有的醫生都擁有相同的能力,世界上哪還需要這麼多醫院呢?
我並沒有因為醫生的頭銜,擁有自覺高人一等的自尊感。我也是歷經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不斷修正調整自己,培養自己的內心強大,才到現在這個位置。若不是因為這樣,我可能也會汲汲營營於追求更多的成就,渴望獲得別人認同,連自己有什麼優點都不知道。我不禁好奇究竟這段時間以來,我捨棄掉的是什麼?我努力想獲得的是什麼?這或許是我開始深入研究自尊感這項課題的契機。
◆ ◆ ◆
現今社會中,許多人因為自尊感低落,內心飽受煎熬。這些人坐在我面前,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
「我的人生完蛋了,居然考上這種鳥大學。」
「在這種父母底下長大,我怎麼可能會幸福?」
「不是只要能賺大錢就好嗎?」
他們抱怨的不外乎是出生的環境,或是既定的結果,這些無法改變的事情。然而,人生中總有許多偶然,我可以做的,就是把「偶然」化成「必然」,扭轉自己的命運。把不能改變的事情當成「縱線」,可以改變的事情當成「橫線」,努力編織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這是客觀的事實,且趨近於真理。
不要因為既定的結果感到痛苦,這樣會阻礙自己重新改寫命運的可能性。我一直思考如何用更淺顯易懂的話來闡述這項道理,唯有明白真理,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自尊感」成為當今時代的話題,未嘗不是件好事,這表示越來越多人渴望能「活得像自己」。尋找真實的自我,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是我們一生中追求的目標。因此,知道如何活出真實的自己,是相當重要的。不能因為現實殘酷,就輕易放棄追求自我;也不要害怕被別人瞧不起,就戴上面具刻意偽裝自己。
我經常看到許多人,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厲害,硬逼自己去做明明不擅長的事。因為無法客觀看待自己,埋沒了自己本應能好好培養的天賦,這其實是一種自我傷害。我們都不想讓別人傷害自己,雖然有時難免還是會受傷,但至少不要自己傷害自己。這就是為什麼我想要透過這本書,跟大家談談自尊感的課題。在這本書裡,將以六堂課的形式,讓大家能更理解所謂的「自尊感」。這六堂課不一定要按照順序閱讀,也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開始讀起。
跟隨你心中的火焰,
而不是追隨世界對你的期待,
叩問自己的內心,挖掘內在的潛能。
不要追求你感興趣的東西,那只是短暫片刻的,
要認清楚自己是誰,追求內心真正想要的,
唯有如此,才能永保初心,熱情不滅。
以上是出自德國作家漢斯‧克歐帕(Hans Kruppa)的一席話,意思是不要追隨一時感興趣的事情,而是要好好察覺內在,跟隨自己的內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對生命持續懷抱熱情。火焰是理性的象徵,也是意志的象徵。在希臘神話中,原本只有神能擁有的火焰,當普羅米修斯把它交付給人類時,人類也因此從神那裡獲得自由。在我看來,普羅米修斯的火焰,正是自由的象徵。擁有真正的自尊,相信自己的理性和意志,就是所謂的自由。期盼透過這本書,點燃每個人心中彌足珍貴的火焰。
不知道幸福是什麼
我所經營的身心精神科診所,位於某個偏遠的小城鎮上。在這座城市裡,一個行政區內卻有多達五所大學,還曾因此登上金氏世界紀錄。或許正因如此,來找我的患者以大學生和年輕上班族居多,他們向我傾訴自己的故事,訴說著內心的空虛、挫折和傷痛。然而在這過程中,我也看見他們的努力。雖然他們是因為無法憑一己之力擺脫困境才會來找我,但為了解決問題,他們也付出了很多。
即使身兼多職、忙著打工賺錢,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斷積極充實自我做足準備;為了提升職場上的專業技能,利用下班時間上補習班進修學習,這...
目錄
好評推薦
自序│不知道幸福是什麼
【Lesson 1】什麼是自尊?
01比起空虛,寧願受傷
02低自尊的真實原因
03自尊感不是天生的
04對自尊感的六個誤解
【Lesson 2】假自尊的類型
01自信滿滿型
02害怕犯錯型
03渴望認同型
04以牙還牙型
05自我中心型
06創傷記憶型
【Lesson 3】尋找真正的自己
01我能靠自己重建自尊感嗎?
02我可以不戴面具的活著嗎?
03我的個人特色是什麼?
04我該不該為了對方改變自己?
05我屬於哪裡?
【Lesson 4】建立真自尊的重點
01心智能力
02正向情緒
03道德感
04自我調適力
【Lesson 5】如何提升自尊感?
01提升自尊感的五個階段
02第一階段:增進正向情緒體驗
03第二階段:找到心靈導師
04第三階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05第四階段:鍛鍊直覺思維
06第五階段:提升執行力
【Lesson 6】邁向成熟的自尊
01束縛我的兩件事
02寫下自己的歷史
03不要莫名地害怕別人
04客觀與尊重是兩面鏡子
參考文獻
好評推薦
自序│不知道幸福是什麼
【Lesson 1】什麼是自尊?
01比起空虛,寧願受傷
02低自尊的真實原因
03自尊感不是天生的
04對自尊感的六個誤解
【Lesson 2】假自尊的類型
01自信滿滿型
02害怕犯錯型
03渴望認同型
04以牙還牙型
05自我中心型
06創傷記憶型
【Lesson 3】尋找真正的自己
01我能靠自己重建自尊感嗎?
02我可以不戴面具的活著嗎?
03我的個人特色是什麼?
04我該不該為了對方改變自己?
05我屬於哪裡?
【Lesson 4】建立真自尊的重點
01心智能力
02正向情緒
03道德感
04自我調適力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