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師李清榮,人稱「阿榮師」,出身祖傳三代的糊紙世家,技藝融合臺南、金門、臺北技法,青年時期受專業西式美術教育,在西方色彩欣賞、雕塑技巧、材料使用等美感與技巧的學習與訓練之下,創造出來的作品厚實飽滿、獨樹一格,在全臺醮事慶典與祈福法會大放異彩,也成為許多同業學習的對象。本書帶您瞭解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的歷史與現況,並以李清榮的故事和眾多精彩照片,與您一同驚喜看見,傳統糊紙技藝如何在藝師手中發揚創新的活力。
作者簡介:
林承緯
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兼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教授、日本國學院大學及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兼任教授,並擔任文化部國家民俗審議委員及全國各縣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等職。專長為民俗學、民藝美學,主要著作有《北港進香:往返台灣人心靈原鄉的宗教旅程、《台灣民俗學的建構》、《信仰的開花:日本祭典導覽》、《台灣的吉祥文化》、《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台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金瓜石神社與山神祭》,以及近百篇學術期刊論文著作等。
呂江銘
采風民俗學會執行長,臺北永和、萬華社區大學民俗課程講師,擁有豐富臺灣民俗現場田野經驗,著有專書《家將︾、《官將首》、《八將》、《蘆洲神將》、《台灣家將大全(溯源總論卷)》、《台灣家將大全(家將種類卷)》、《福氣興中和》……等十八本著作。
作者序
局序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傳統藝術」作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不只可做為一種陳列或展示,在致力保存傳承的同時,更該順應著時間的洪流,反映出民間生態的韌性。「傳承」是基本的態度,我們更可進一步透過傳統藝術的保存維護,刺激人文生態場域,重建文化永續的發展模式。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在此前提下,除了重視無形文化資產的研究調查及保存維護,更積極透過不同的跨界合作,建立與大眾對話的可能。
臺北市政府於民國一〇八年登錄李清榮為傳統工藝( 糊紙) 保存者,為了感謝藝師畢生傳承糊紙工藝的貢獻, 隔年再頒贈「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並舉辦授證儀式暨糊紙工藝特展,一方面透過展覽及傳習工作坊的形式,建立保存、授證、延續、推廣及傳承的模式,深化傳統藝術生態的多樣性;另一方面,透過文化場域的公共空間以及傳習工作坊的互動模式,讓一般民眾體驗傳統藝術並打開與之對話的可能。
傳統藝術透過藝師得以煥發光彩,這是「藝以人揚」的核心精神與價值,文化局秉持這樣的信念,持續落實文化資產普查工作、進行資料建檔、製作保存紀錄、養成傳習人才、辦理推廣教育活動、頒發傳統藝術藝師獎, 同時出版傳統藝術系列叢書,希望透過對藝師的深入研究,突顯藝師生命歷程與藝術創作高度交織的特質,展現傳統藝術在此基礎上如何養成其美學概念並挖掘其底蘊。
糊紙是一種弘揚紙材特質與裝飾手藝之美的工藝,在民間宗教祭典和生命禮俗的場域中,這項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傳統工藝從未缺席,從中不但反映漢人族群之信仰、宇宙觀,臺灣各地糊紙工藝也具有不同的地方美學與趣味。傳統糊紙工藝在誕生的同時即預告燒化的結果,雖是有形的造型呈現,但最終須以火燒化以發揮功能, 糊紙工藝獨特的特質總令世人感到神祕不可測。
位於大安區傳統市場中心,落腳臺北著名家具街的李家糊紙店,家傳糊紙事業從臺南來到臺北落地生根,再進一步從「來成紙藝」交棒給「李清榮紙藝」。李清榮先生家傳糊紙技藝融合臺南、金門、臺北等地技法,能因應民間社會就建醮、法事、喪葬、歲時等需求進行糊紙製作;受過美術教育洗禮的他,發展出具備獨特個人特徵的糊紙風格,不僅作工細膩,透過豐富的紙材運用及人物肢體角度的裝置,賦予作品立體性及動感,突出的技藝流露出不凡的手路巧思,尤以大士爺等神像、人物像、獸類作品的風格及技法最具特色,每每令人耳目一新,也引領風潮,成為其他糊紙藝師仿效的對象。
《天地一紙:李清榮的糊紙藝術》書成,在此對於所有參與並協助相關保存研究的人們謹致謝忱。感謝林承緯教授、呂江銘先生所共同合作完成的這本專書,娓娓道來藝師生命歷程、工藝製作細節及其藝術創作光彩,在彰顯藝師個人藝術生命史的同時,微觀糊紙工藝在時代遞嬗中的變化與美學傳承。誠摯邀請您一同驚喜看見傳統糊紙技藝如何在藝師手中發揚創新的活力。
作者序 林承緯
臺北總帶給人都市繁華的印象,事實上在這座看似現代化滿溢的大城市裡,仍傳承不少具文化藝術價值的傳統技藝。世居於老城區大龍峒,好手藝傳承一世紀以上的茂興齋糊紙店張秋山,以及開業於文昌街這條家具手藝巷弄一隅的來成紙藝店李清榮,這兩位司阜精湛的糊紙技藝,經臺北市政府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成為傳統工藝保存者,同時也獲頒民國一〇九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本人有幸於這項傳統糊紙技藝被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的審議過程,以審議委員的身分參與其中;一方面也偕同敝校出版中心所組成的專案執行團隊, 承接臺北市政府為弘揚糊紙藝術文化及傳承延續張秋山、李清榮的糊紙技藝,所委託執行的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授證儀式,舉辦糊紙工藝特展及傳習工作坊,以及張秋山、李清榮這兩位糊紙藝師的生命史書寫。
《天地一紙:李清榮的糊紙藝術》一書,由本人與呂江銘老師聯手完成,在糊紙這項傳統手藝從過往的生活必需,到如今逐漸沒落成為明日黃花的局面下,當文化資產保存機制的適時導入,是否能讓這項珍貴的文化傳統再現風華。以土地與文化的記憶構成的文化資產敘說,作為本書開啟的前奏曲,先來一探文資化的究竟。出身於糊紙世家的李清榮司阜,其輝煌的家族傳承背景及其學藝生涯,造就出李清榮身懷高超的糊紙技藝。從早年大甲建醮場以初生之犢不畏虎銳氣完成的帶騎元帥代表作,到本書特別收錄的近期挑戰八仙過海糊紙神偶的新創作,其奮勉不懈深耕於糊紙藝術的堅持,以及秉持創新是要以傳統作為基底的理念,大師風範展露無遺。
出自李清榮司阜之手的大士爺、帶騎元帥總展露著一股攝人心魄的威力,不禁讓人好奇聯想,如此對糊紙巧藝掌握得心應手的大司阜,想必是一位深度沉浸於技藝創作的世界中,其專注認真的另一面,是不苟言笑的深沉內斂。實際上的李清榮,迎人總是一副笑瞇瞇的模樣,不論在他揮汗趕工糊製時,還是在大龍峒保安宮、臺北代府殿等醮典現場的不經意巧遇。這本書的誕生,即是在阿榮師親切且溫暖的指點協助下,讓圖文傳達的糊紙神韻更顯活靈活現。
作者序 呂江銘
科儀,當得知臺中大甲鎮瀾宮將於歲次戊辰年舉辦盛大的慶成祈安清醮,除了前往觀察記錄之外,更在隔年索取了一本慶成祈安清醮專輯,參閱書內章節驚豔於糊紙神像及醮紙造型精美絕倫,首次得知糊紙藝師李清榮的大作,但只知是臺北的工藝師,直到後來有朋友引見,才前往臺北市大安區的來成糊紙店拜見李大師,並親眼見識其精湛的糊紙工藝,嘆為觀止,在頻繁無數次前往叨擾及觀察記錄後,終得李大師青睞徵引為友,十多年前,李大師更義助加入我與許多陣頭界朋友合力組織的﹁臺北城隍聯誼會﹂,並榮膺會長要職多年,雖然我未曾拜他為師學習紙藝,但李大師宅心仁厚的寬闊心胸令我敬佩不已,亦師亦友的深厚交誼竟也維持二十餘年之久。
李清榮大師的精湛紙藝,除了承衍自父親李塗生及母親李吳金銚的家傳技藝之外,亦受到金門翁文林藝師及其他糊紙前輩的薰陶,其在協和工商學習到的西洋立體雕塑概論及實作方法等,都足以影響日後創新技藝的基礎底蘊,不喜墨守成規的呆板制式作品,李清榮大師是國內最勇於創新求變的先驅者,例如:他使用染色的兔毛來替換傳統剪成細紙條的圍邊,不僅是糊紙業界的創舉,更成為爭相模仿的精品,此外,每次展示大型坐姿或立姿的普度大士爺糊紙神像,總吸引同行及圍觀信眾讚嘆巧奪天工,最高紀錄曾製作出三層樓高的巨型大士爺。而除了糊製民間寺廟訂製的各式醮紙或殯葬科儀時使用的喪紙之外,民國八十七年更藉由李豐楙教授的引薦,製作出一套精緻袖珍醮紙供雲林縣政府典藏。
紙藝泰斗、紙化乾坤是各界贈與李清榮大師匾額的讚譽,其精工的紙藝技術亦於民國一〇九年榮獲臺北市政府頒贈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殊榮,不但實至名歸,更是歷年來能以六十多歲初老年齡即可獲獎之佼佼者,後經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林承緯院長囑咐我一起合撰這本《天地一紙:李清榮的糊紙藝術》,基於對民俗紙藝的認知與李清榮大師長年來的交情,冒然地接下這個重任,匆匆付梓謬誤在所難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局序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傳統藝術」作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不只可做為一種陳列或展示,在致力保存傳承的同時,更該順應著時間的洪流,反映出民間生態的韌性。「傳承」是基本的態度,我們更可進一步透過傳統藝術的保存維護,刺激人文生態場域,重建文化永續的發展模式。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在此前提下,除了重視無形文化資產的研究調查及保存維護,更積極透過不同的跨界合作,建立與大眾對話的可能。
臺北市政府於民國一〇八年登錄李清榮為傳統工藝( 糊紙) 保存者,為了感謝藝師畢生傳承糊紙工藝的貢獻, 隔年再頒贈「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
目錄
局序—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推薦序—林保堯
作者序—林承緯
作者序—呂江銘
無形文化資產──土地與文化的記憶
關於無形文化資產
臺北市的無形文化資產
無形文化資產與糊紙
李清榮的家庭背景與學藝生涯
生平
學成
匠師連派
李清榮的糊紙技藝及其特色
工序
工法
工項
代表作
李清榮糊紙新作紀實
結語
李清榮年表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索引
局序—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推薦序—林保堯
作者序—林承緯
作者序—呂江銘
無形文化資產──土地與文化的記憶
關於無形文化資產
臺北市的無形文化資產
無形文化資產與糊紙
李清榮的家庭背景與學藝生涯
生平
學成
匠師連派
李清榮的糊紙技藝及其特色
工序
工法
工項
代表作
李清榮糊紙新作紀實
結語
李清榮年表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索引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