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取材自真實故事,但情節及病患個資皆經過修改。
內容簡介:
讓人心痛的是,
有時活下去是如此艱難的事。
昏迷指數三分是最重度的昏迷,
眼不會睜、口不發聲、肢體毫無反應。
每分鐘心跳低到四十下的他,在深度昏迷之中,
竟驚人地挺過兩週,撐到孤苦伶仃的妻小終於有了活路──
原來這是真的,病人會自己選時間走……
醫護在第一線分秒必爭地救人,
但家暴、兒虐、酒駕、跳樓、自殘的苦痛,
貧困的惋嘆、放手的不捨、趕不上最後一面的遺憾……
誰能及時救援?
社工送來急診的幼兒呼吸微弱,斑斑傷痕的身子比貓還輕,而他三歲的腦竟因嚴重受虐,萎縮得像八十歲老人。
混江湖的孩子瀕臨腦死,老父親悲傷地拒絕捐出器官,只因深信:「他心是壞的,全身器官一定也是壞的。」
阿公送跌倒的阿嬤入院,卻沒想到相依為命的妻子因顱內出血,連一句最後的道別都來不及說。
一邊是子女為了愛,堅持搶救父親,即使救到全身滲水、皮膚黑紫;一邊是兒子含恨地要求救到底,他要抛家棄子的父親不得好死。
酒駕撞死人的傷患接回斷掉的右手,但每天一到車禍時間點,那手便不受控地掐向他的脖子,像有了自己的生命。
這不是八點檔、不是小說,而是「外傷及重症外科」唐貞綾醫師的工作現場,專門收治重症患者、瀕死病人。
在這裡,醫護人員跟時間賽跑、和死神拚戰、與人性拔河。眼前性命交關的病患,每一下心搏都是不可輕忽之重,更是生命最震耳欲聾的吶喊。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取材自真實故事,但情節及病患個資皆經過修改。
◎在外傷現場持手術刀與死神奮戰,也在加護病房溫柔地送走病人,而更多時候,是旁觀著這當中的悲歡離合。除了理性的專業與人性的溫熱,她還有一份仗義的氣魄和直言的勇氣。為了守護病人,她挺身向黑道大哥嗆聲:「醫院是我的地盤!」為了讓病患與家屬不留遺憾,爭取在緊急插管前:「讓他們再說最後一句話好不好?」有時候,她治療身體的傷,卻被患者療癒了心。
◎明日之星在升上主治醫師當天跳樓自殺、拿刀插進自己胸膛自殺的孤老男人、吸毒到茫而自剜雙眼的吸毒女子,難解決的貧窮、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善終與放手的思考,以及醫療現場的暴力與性騷擾……每一個病人背上承擔的生命,其實是一個又一個不容忽視、需要探討的重要議題。
強力推薦:
【節錄自推薦序】
.陳昭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傷及重症外科主任):「我們團隊的夥伴有一種俠義特質。貞綾在某種層次上,就像在寫醫院的武俠小說,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是真實生命的旅程。讓大眾理解在現今不完美的醫療環境下,還是有一群夥伴凝聚著熱情與希望,默默地改造醫療生態。」
.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對於醫療現場的人物刻劃,唐唐觀察入微、筆觸輕盈,每篇文章都是一個故事,背後卻隱約傳遞一個理念。沒有多餘的專有名詞,取而代之的是衝突的場景、清晰可見的故事主角,以及外傷及重症醫護同仁的取捨與關懷。」
◎同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永福(頂尖企業簡報&教學教練)
白永嘉(新竹馬偕急診外科主任)
朱為民(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其穎(「蒼藍鴿」.中山醫院小兒科醫師)
林立青(作家)
徐超斌(「超人醫師」.南迴基金會執行長)
陳志金(醫師.《ICU重症醫療現場》作者)
劉宗瑀(「小劉醫師」.外科醫師.《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作者)
謝依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作者簡介:
唐貞綾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傷及重症外科】主治醫師
從小到大都以為自己會念中文系,高中時也被所有人認為會念文組,最後卻選了理組,考上醫學系。
不是雙子座,不過,矛盾因子強烈地存在身體裡。會拿著手術刀在急診室跟死神搶人,也會當愛哭鬼,解釋病情解釋到自己躲在旁邊哭。念的是最崇尚實證的醫學,但相信鬼神,會到廟裡拜拜收驚。
擁有總是選到不賺錢的次專科的專長,心臟外科、重症、外傷在健保底下都慘賠,但依然以身為這些科別的醫師為榮。
在醫院治療病人是工作,而寫作是治療自己的方式。
2016年加入台灣路竹會,赴斯里蘭卡義診。
高醫「到院前創傷救命術」(PHTLS)課程主持人、美國國家救護技術員協會(NAEMT)「到院前創傷救命術」(PHTLS)指導員、高雄市物理治療師公會2020繼續教育課程講師、台灣外傷醫學會2017外傷教育課程講者、壯闊台灣聯盟「I Can Help」緊急應變課程顧問等。
擔任高醫外傷及重症團隊粉絲團「瓦肯人的碎碎念」撰文小編「唐唐」,並為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網站「外傷重症說書人」專欄作家。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高醫心臟外科總醫師、枋寮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旗山醫院心臟外科及外科加護病房主治醫師。現為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主治醫師。
【專科執照】
.中華民國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血管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外科專科醫師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病人會自己選時間走
心跳只有每分鐘四十下的他,為了妻小,努力地撐了兩個禮拜。
身為臨床醫師,總是不可避免地遇到有一天要送手頭上的病人回家。有時候,家屬會希望我們幫助延長病人的生命過某個時間,好讓他們能夠完備一些事情,以迎接病人最後的時刻到來。
還在見習、實習時,遇到這種狀況,常聽老師告訴家屬:「我們會盡力達成你們的希望和要求,但是病人什麼時候要走,是他自己決定的,有些時候可以拖很久,有些時候會很快就沒有了。所以如果病人離開的時間不如預期,也請你們諒解。」
一開始我只是有樣學樣地照著這麼說。直到當住院醫師第一年時,第一次到加護病房,遇到了阿原,我才發現原來老師說的「病人會自己選時間走」是真的。
//
三十多歲的阿原在工作時頭部受創,送醫急救。進到加護病房時,頭上包著紗布,身上插著眾多管路,昏迷指數只有最低的三分,是完全的昏迷,不只對語言指令沒反應,對疼痛刺激也完全沒有反應。
一個禮拜過去,他又因為遲發性顱內出血再開了第二次刀,卻還是一點清醒的跡象都沒有,心跳、血壓也都呈現中樞神經衰竭的情況。照常理推斷,應該很快會走。
阿原與越南籍太太阿雪結婚後,生下一個可愛的胖小子乖寶。每天中午的加護病房會客時間,阿雪總是抱著還沒滿一歲的乖寶來看他,臉上的眼淚像沒斷線的珍珠。偶爾阿原的心跳有些微異常波動,阿雪就像是得到上天的恩賜一樣,緊緊地抓著丈夫的手,激動地用帶著越南腔的國語問護理人員:「是不是阿原知道我們來了?是不是他要醒來了?」
看著阿原始終只有三分的昏迷指數,我們實在很難給出符合阿雪期待的答案,只能安慰她說:「阿雪,聽覺是人類最後喪失的知覺,或許阿原聽得到你說的話,你就多跟他說說話吧!」
她努力忍住眼淚,教著還在牙牙學語的乖寶喊「把拔」……
見阿原的病情每況愈下,差到心跳隨時可能會停,我告訴阿雪:「如果還有誰想來看阿原的,你趕快叫他們來,不然就來不及了。」
隔天中午,阿原的姊姊從台北趕來高雄。得知弟弟的狀況這麼糟糕時,她對我們說:「醫生,我能不能拜託你們,拜託再幫我們阿原撐過這兩個禮拜。兩個禮拜就好!」
看著螢幕上只剩40 mmHg的收縮壓和每分鐘只有四十下的心跳,我為難地說:「可是我們能用的升壓劑和強心劑都用了,劑量也都已經是最高,但阿原的血壓現在連正常人的一半都不到。不要說兩個禮拜了,以他目前的狀態來說,任何時候過世都有可能……」
姊姊抓住我的手,哽咽地說:「醫生,拜託你,我拜託你盡量幫幫我們。阿雪才剛嫁過來沒幾年,孩子還沒一歲,家裡都靠阿原在賺錢。我家裡的狀況也沒有多好,沒什麼辦法幫她。但只要再過兩個禮拜,再兩個禮拜!阿雪就能領阿原的補助。如果領得到,多少能幫幫他們母子往後的生活。但要是領不到……」她說得泣不成聲:「他們母子倆要怎麼辦哪!」
面對聲淚俱下的請託和手心傳來的溫暖,我實在很難說出拒絕的話,只好吶吶地回說:「姊姊,我真的沒辦法向你保證能讓阿原撐多久。不然這樣好了,我會盡量幫你們撐,但離開的時間就讓阿原自己決定,好嗎?」
人的意念,能讓一個收縮壓40 mmHg、心跳只有每分鐘四十下的人活多久?
理論上,我們會預期這個病人快要死掉了,有時甚至叫來救護車,準備將病人載回家,讓他落葉歸根。但是阿原在這樣的心跳與血壓下,撐了足足兩個禮拜。
那天早上十點多,還沒到會客時間,阿原的姊姊卻按門鈴說要進加護病房來看他,我心想應該是補助申請過了。
果然,姊姊一拿到補助核可的文件就急忙趕來醫院。她俯在阿原耳邊,輕聲告訴弟弟:「原仔,阿雪申請到你的補助了。你看,我手上已經拿到公文了,你可以安心了。」
一整個早上,阿原就像過去那兩週,維持40 mmHg收縮壓、每分鐘四十下的心跳不變。但說也奇怪,就在中午會客時間,阿雪帶著乖寶來探望他之後,所有數字便緊接著直落到零……
姊姊和阿雪向我道謝,謝謝我讓阿原撐過這兩個禮拜。可是我想她們最該感謝的是躺在病床上,在我們都以為不可能的情況下,努力地撐了兩個禮拜的阿原。
後來,在對末期病人的家屬解釋病況時,我常想起阿原,會這麼告訴家屬:
「病人什麼時候要走是他們自己決定的,也許很快,也許還要一段時間。
「不過,在他走之前的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再想一想,有沒有什麼人是他想見但還沒來看他的,他是不是有什麼心願還沒完成,我們可以趁這段時間趕快幫他完成,讓他能夠安心地離開。」
【內文試閱】
病人會自己選時間走
心跳只有每分鐘四十下的他,為了妻小,努力地撐了兩個禮拜。
身為臨床醫師,總是不可避免地遇到有一天要送手頭上的病人回家。有時候,家屬會希望我們幫助延長病人的生命過某個時間,好讓他們能夠完備一些事情,以迎接病人最後的時刻到來。
還在見習、實習時,遇到這種狀況,常聽老師告訴家屬:「我們會盡力達成你們的希望和要求,但是病人什麼時候要走,是他自己決定的,有些時候可以拖很久,有些時候會很快就沒有了。所以如果病人離開的時間不如預期,也請你們諒解。」
一開始我只是有樣學樣...
推薦序
【推薦序】
外傷重症醫療中的俠義仁心
文◎陳昭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傷及重症外科主任)
我跟醫學生上課,常常告訴他們:醫學是在床邊習得的,不是從課堂上學來的。」
課堂上所得到的是知識,是經由系統性的方法得到的科學證據。這些科學證據是其他人所經歷過的求知歷程的結晶,並透過文獻發表而讓更多的人知曉,老師則在課堂中傳授與散布。
知識並不等同智慧。知識是別人的,可以透過學習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知識在書本上找得到,而智慧沒辦法,只有經過生活的體驗或體現,才能慢慢在自身養出智慧。
年輕的時候覺得課本中的知識是聖經,雙手是經過加持的除魔劍,在病人瀕危時與死神對抗,英雄式的搶救生命過程是善盡醫師的天職。可是,當有一天聽到搶救回來的病人的媽媽,對我平靜地說出:如果當時不要這麼努力地救他,會不會比較好?即使經過這麼多年,還記得我佯自鎮定挺立的身軀內,其實像被千斤重捶擊中地顫抖,突然間理解何謂捨得與圓滿。
我在這本書中看到許多經過淬煉的人生智慧。
我認識貞綾有蠻長一段時間。她曾經待過成大醫院,之後再到高醫,也曾經因公費身分而下鄉服務幾年。比起虛長她好幾歲的我,對物換星移的生活感知與理解,她更為敏銳與有感。讀著她所書寫的文字,不免感嘆繁忙的臨床工作與行政業務,讓我對生活的感知其實有些駑鈍與退化。
但透過她的記憶與描述,當初曾發生過的點點滴滴,恍如是昨日星辰。年輕醫師的熱情與天真彷彿停駐在字裡行間,有傻勁、有沉思、有感觸,有無能為力的不平,也有見微知著的關懷。
●
很多人不想碰嚴重外傷的病人,因為複雜又難處理。但我們外傷及重症的生活其實充滿樂趣。我們在面對病人的當下,往往是最慘烈的時候,但苦盡甘來的味道總會令人上癮。我們面對的問題也不會一成不變,有些對戰排列組合與團隊合作解題過程會讓人回味不已。
而更讓我感到感恩與自在的是,當病人生命陷於急難時,很多世俗或功利的羈絆會隱身,沒有人在談僵化健保導致的虧損,沒有人在想病人的社經身分,也沒有人在擔心病患需收治到哪一科。救急救難的夥伴們會自動元神歸位與合體,大家只想好好打場勝仗。
也因為我們的團隊組建是一個從零到一的過程,雖然備極艱辛,卻因為沒有包袱,反而能凝聚共識而創造出新的協作文化。
我觀察了幾年,發現加入我們團隊的夥伴通常具有一種俠義特質。貞綾在某種層次上,就像是在寫醫院的武俠小說,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是真實生命的旅程,每個人物都有多元宇宙中的分身。透過她精采的敘事能力,讓許多參與過的夥伴們憶起笑中帶淚的過往。
而更重要的是,讓沒有身在急救生態圈內的普羅大眾,理解在現今不完美的醫療環境下,還是有一群天真但不幼稚的夥伴們,凝聚著熱情與希望,默默地改造醫療生態。
●
我常常跟貞綾說一句話:科學是要走入生活中體現的,改造是需要走出醫院實踐的。
很多人執迷於「paper is power」,覺得學術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很重要,開心地把研究放在書櫃中供奉著;但走入實境,卻無法用這些研究改善我們周遭真實生活的缺點,甚至忽略了痛點。
貞綾身處於急重症的生態中,很敏銳地注意到我們忽略的細節,也體察了多元的觀點。她認真地走出醫院,用科學與救護技術員進行對話與回饋,參與也主導了許多社區急救訓練課程,更在有限的時間內勤奮地進修與筆耕。過去發表了許多以真實世界映襯的小說、文章,有些作品的輻射能量極強,閱文者眾,也引發了相關議題討論與社會關注。這些文章產製的影響力其實是一點一滴地滲透人心,教化社會,也引導出在各個角落懷抱著想一齊濟世的能量。對一位心臟外科醫師而言,筆勝於劍的體現展露無遺。
古語有云: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我很開心地看到貞綾運用她在醫學以外的核心技術,產製出一本有廣度、有深度、有厚度也有溫度的「社會心電圖」判讀手冊。亦希望推薦給您,品味一下她在急重症場域中所孵出的人生智慧。
【推薦序】
外傷及重症外科,溫暖與現實的社會縮影
文◎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
這不是一本談論外傷與重症外科的書嗎?怎麼會找企業講師寫推薦序?
我想聊聊我與唐唐醫師的三個相同點。
●公開課程,見學習
我們相識是在一堂簡報課程中,我對她的工作非常有興趣。一開始,我真心覺得她是個「可愛」的人,明明滿布血腥畫面的簡報,讓她講出來,就成為一場溫暖、有畫面的故事。
她走進我的「教出好幫手」課程,這是一堂工作教導OJT(On the Job Training)的課程。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外科與急診醫師也有教學的傳承與場景。對她工作教導時的熱情,我在課程期間,無庸置疑地充分感受到。
隨後的「管理電影院」課程,同樣也是唐唐在教學場景的應用與學習。這堂在企業內部非常受歡迎的課程,我將其技巧完整解析,希望在醫療現場也能應用。我對她喜歡並應用電影教學的程度與天賦,感到驚奇。
最後是「寫出影響力」課程。說真格的,對於醫師要花時間寫作這檔事,我一直搞不懂。不是平常工作就很忙了嗎?哪有時間寫作?但我從唐唐及其他許多醫師身上理解:「醫療教育對社會的貢獻,甚至不亞於醫療現場。」
更重要的是,她首次獲得「遠見華人精英論壇」邀請寫專欄的當天,很興奮地跟我分享。而我們心中沒說出口的話是:「我們同框一起出現了。」
唐唐初試啼聲的專欄表現超越了我,我很為她感到欣喜。
●醫療現場,見溫暖
在依序送走母親、祖母、岳父、父親的這二十多年來,我自己都有陪病或是照料的經驗。林口長庚醫院的急診室,是我最常去的地方。
每每提及此事,心中滿是酸楚。
無論是外傷、急診或是重症區,大多是血肉模糊、呼天搶地、鬼哭神號之地,一般人絕對不能久留。若是多看一眼,可能會記住畫面,好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唐唐跟許多醫療同仁在此地工作,絕對不是冷血無情,毫無感覺,而是他們把這些感覺,轉變成為仔細觀察、充分體諒、解決問題,以及設法同理的溫暖。說真的,看完唐唐的書,不敢說我能完全理解她的處境,但對這類工作的危險與緊張,大愛與善心,無比敬佩。
醫療暴力大多來自此區,同樣身為家屬的我,大致也能理解醫病關係的複雜。但我真心希望此書的出版,能更讓病人及家屬,充分體諒醫療環境的辛苦與艱難。
唐唐對於醫療現場的故事描寫,首屈一指,不落俗套。
●通俗溝通,見專業
「專業,是建立在通俗的溝通」,這句話是我看完全書最想說的,也是我信奉的理念。
我指導過許多醫護人員演講與教學的實作,更有許多創業者、律師、老師與我共學。專業若很難懂,對社會產生的幫助就很小;相反地,若能採用通俗的溝通,就能讓市井小民清楚理解,而唐唐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故事,是無敵的」,這是唐唐最棒的地方。
每篇文章都是一個故事,背後卻隱約傳遞一個理念。沒有多餘的專有名詞,取而代之的是每個衝突的場景,一個個清晰可見的故事主角,以及外傷及重症專區醫護同仁的取捨與關懷。
我特別喜歡以下這五個故事,或許可以作為大家的閱讀指引:
一、病人會自己選時間走
二、急診室的傳說病人
三、做工的人
四、在醫院門口單手脫鞋的VIP
五、心臟移植是最哀傷的移植手術
容我自打嘴巴,其實每一篇都很好看,每一篇都可以拍出一部單元劇,如果您願意投資的話,劇名就類似「村裡來了個豪邁女外科」。
唐唐對於醫療現場的人物刻劃,觀察入微、筆觸輕盈。
最後我想說三件事:
一、從她熱愛學習,可見她的自我期許;
二、從她生性溫暖,可見她的醫療專業;
三、從她細膩筆觸,可見她的溝通專長。
誠摯地推薦各位,從非醫療專業視角看唐貞綾醫師和本書。
【推薦序】
外傷重症醫療中的俠義仁心
文◎陳昭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傷及重症外科主任)
我跟醫學生上課,常常告訴他們:醫學是在床邊習得的,不是從課堂上學來的。」
課堂上所得到的是知識,是經由系統性的方法得到的科學證據。這些科學證據是其他人所經歷過的求知歷程的結晶,並透過文獻發表而讓更多的人知曉,老師則在課堂中傳授與散布。
知識並不等同智慧。知識是別人的,可以透過學習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知識在書本上找得到,而智慧沒辦法,只有經過生活的體驗或體現,才能慢慢在自身養出智慧。
年輕的時候覺得...
目錄
作者簡介
【推薦序】外傷重症醫療中的俠義仁心
【推薦序】外傷及重症外科,溫暖與現實的社會縮影
一、凡人歌
醫者的信念
他往自己心上插了一把刀
請讓他完整地回家
託夢
最後的疼愛是手放開
病人會自己選時間走
該還的右手
恐怖情人
石頭心
二、急診室裡的搖籃曲
三歲孩子的腦,竟萎縮得像八十歲老人
被隱藏的珍珠
急診室的傳說病人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好好接住
急診室裡的搖籃曲
他心是壞的,全身器官一定也是壞的
那些長不大的孩子
氣切以外的選擇
我依然記得你的一切
回來就好
殘破的親情
手機裡的最後一面
三、破洞
做工的人
在醫院門口單手脫鞋的VIP
世界上最嚴重的疾病是貧窮
醫院裡的常客
四、面對暴力
真假老大
他拿著一把刀,站在我身後
沒有受傷,就不算醫療暴力?
醫院裡的性騷擾事件
五、與死神奮戰
「請問你是唐醫師嗎?」
醫療照護是一道道「乘法」
讓英雄轉身後的眼淚不再流
心臟移植是最哀傷的移植手術
如果能夠早知道
拚盡全力搶救之後
做出一個自己不後悔的決定
人生的最後一句話
作者簡介
【推薦序】外傷重症醫療中的俠義仁心
【推薦序】外傷及重症外科,溫暖與現實的社會縮影
一、凡人歌
醫者的信念
他往自己心上插了一把刀
請讓他完整地回家
託夢
最後的疼愛是手放開
病人會自己選時間走
該還的右手
恐怖情人
石頭心
二、急診室裡的搖籃曲
三歲孩子的腦,竟萎縮得像八十歲老人
被隱藏的珍珠
急診室的傳說病人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好好接住
急診室裡的搖籃曲
他心是壞的,全身器官一定也是壞的
那些長不大的孩子
氣切以外的選擇
我依然記得你的一切
回來就好
殘破的親情
手機裡的最後一...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
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

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