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不只是生殖器的相互摩擦
人類的性行為總是包括了豐富的情緒──從愛到焦慮,從渴望到憎惡。
若我們無視於此,那麼我們仍然不懂性、不懂愛,不懂別人,也不懂自己。「為什麼人會對赤身裸體感到難為情?」
「做愛時幻想著對方以外的其他人,是不是『精神上的不忠』?」
「為什麼已經有了性伴侶,但還是會自慰?」
「做愛結束之後,是不是應該和對方聊聊天?要聊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穿另一個性別的衣物,並且會因此產生性興奮?」
這些問題說明了「人的行為永遠無法不帶情感」,關於性的行為也絕不例外。性,是人身最特殊的一個部分,所涉及的不只是器官能否正常運作、功能是否健全,還關係到人類各種複雜的情感、情緒與感受。除此之外,性也是個人形成自我認同的重要關鍵,無時無刻不受到整個社會與文化脈絡的影響。
本書是《性的解析》系列的第二冊,剖析性的心理、文化與社會面向。本書內容的背後有著大量的研究與調查支撐,這些客觀的研究成果足以豐富我們對於性的理解,破除僵化的偏見與刻板印象。書中並包含各式提問、測驗與評量,可以作為親子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朋友與情人之間,甚至自己與自己之間相互對話、共同討論的題材,更可藉此反思社會現實。
■我們得要正視「性」、「身體」與「情感」,以及這些複雜的身體經驗帶給我們的多樣感受。在本書中,我們將一起探討以下這些問題:
──性與愛的關係是什麼?是否存在無性之愛,或無愛之性?性與愛需要哪些溝通?衝突又要如何解決?
──各種形式的性偏好症:戀物症、異裝症、戀獸症、窺視症、暴露症、戀猥褻電話症、磨擦症、戀屍症、戀童症、性施虐症、性被虐症,它們的定義為何?又如何形成?
──什麼是性騷擾?如何告訴對方,這就是性騷擾?
──強暴為何會發生?強暴發生在陌生人之間嗎?或是更多發生在熟人之間?夫妻之間是否可能發生強暴?什麼是「強暴創傷症候群」?
──如何區分「色情」與「情色」?裸露的女體是性解放,還是對女性的剝削?性的裸露是否屬於言論自由的一環?
──性交易是否應該除罪化、合法化?罰娼不罰嫖合理嗎?或是罰娼也罰嫖比較合理?還是以上都不合理?性工作是否也是一項工作?
以上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更多客觀的知識,也需要更多的公共討論與對話,讓我們一起思索屬於台灣的答案。
【名人推薦】
對於「性」,我們有太多誤解、太多成見、太多不知所以。……為了尋找出路,就必須破除偏見、解決謎團,並在生活中實踐與練習,此時,閱讀是擴大生命經驗、解除疑惑的最佳方式。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包羅萬象,只要妳╱你願意,它是幫助我們從無知的此岸,渡向智慧的彼岸不可或缺的客觀文本。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我們應該修正過去把「性」視為不該問、不該談的鴕鳥態度,開始為自己與社會找尋更寬廣的視野與更多元的路徑,增強得以享受性的美好的能力。這些視野與能力的鍛鍊需要更多資訊、更多科學研究的協助,還有更多公眾討論,本書就是這樣一本得以陪伴人們探索「性」、回應人們各式各樣提問的性教育教科書,我很希望能把它介紹給台灣的讀者。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本書雖然翻譯自英文,卻極為符合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精神與課程內容。……許多學校與教師對於新的學科與議題融入感到困惑與無所適從之時,本書的出版恰好成為教師們備課時的極佳指引。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也不斷看到書中描述的美國社會、校園相關性別議題,有些議題的發展竟與台灣如此相似;他國已經歷的歷程,正好可以提供身處相似處境的我們更多參考。
──莊淑靜(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中譯本分為三冊出版: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1:身體、性別與各年齡層的性》
性、流行文化與媒體╱不同文化與時代背景中的性╱關於性的批判性思考╱性學研究╱女性性器官、性生理與性反應╱男性性器官、性生理與性反應╱性別與性別角色╱性別變異╱兒童與青少年期的性╱成年期的性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2:性愛與溝通、性表現、性犯罪與性產業》
愛與性╱嫉妒╱溝通與衝突╱性行為╱性腳本╱性變異╱性偏好症╱性騷擾╱性攻擊╱性侵害╱反對性歧視╱性交易╱同性婚姻╱性權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3:懷孕、生產、性的醫療與健康》
避孕與生育控制╱墮胎╱受精╱懷孕╱不孕╱生產╱父職與母職╱性的健康╱性與癌症╱性功能障礙與性生活不滿╱性感染疾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與愛滋病(預定2019年年初出版)
作者簡介:
威廉.亞伯WILLIAM L. YARBER
現任金賽性、性別與生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愛滋病╱性傳染病偏鄉防治中心資深主任,以及印第安納大學應用健康科學與性別研究教授。
亞伯博士於印第安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於專業期刊撰寫、合著多篇關於高風險性行為、愛滋病╱性傳染病預防方面之科學報告。並曾任性科學研究協會主席、美國性資訊及教育委員會主席。曾獲獎項包括:性科學研究協會傑出科學成就獎,美國性教育家、諮商師暨治療師協會卓越專業標準獎,印第安納大學校長頒發之傑出教學成就獎,印第安納大學畢業生傑出學業導師獎等。
亞伯博士現為世界衛生組織愛滋病全球計畫顧問,並於大學部與研究所教授人類的性課程,曾任教於普度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校,亦曾擔任公立高中健康教育與生物學教師。亞伯博士已婚,兩名女兒現皆已成年。
芭芭拉.薩雅德BARBARA W. SAYAD
現任教於加州州立大學蒙特利灣分校,開設人類的性、女性健康、行為變化、服務學習、多元文化族群之健康促進等課程。薩雅德博士擁有衛生健康與人類行為學博士學位、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專攻社區健康教育),以及食品與營養學之學士學位。
薩雅德博士除為本書之共同作者外,亦合著有《婚姻與家庭經驗》(The Marriage and Family Experience),並曾撰寫數本與健康衛生有關的教科書、課程指南與出版品。薩雅德博士已於大學內從事教學與指導工作超過三十年,亦曾開設多種培訓課程、參與專業組織,並於非營利組織及私人機構中擔任培訓與課程顧問。薩雅德博士已婚,與丈夫鮑伯有三名成年子女。
譯者簡介:
林哲安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口筆譯組畢。入大學、研究所後即從事翻譯工作至今,現為專職口筆譯工作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莊淑靜│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專文導讀、推薦
特別收錄作者台灣版序文
名人推薦: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莊淑靜│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專文導讀、推薦
特別收錄作者台灣版序文
推薦序
【導讀一】
藉由閱讀擴大生命經驗與性知識,從無知的此岸,渡向智慧的彼岸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我想從前一陣子看的一部電影開始這篇文章,電影的片名是《愛,留在海灘那一天》(On Chesil Beach),這部電影改編自布克小說獎得主、英國文豪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的同名小說。片中的男女主角一入大學就陷入熱戀,在彼此努力下,跨越了家庭的階級差異,讓對方家人接受自己。這個充滿「愛」的結合,卻在他們自牛津大學畢業後的新婚之夜一場無法協調的床戲而變調。女主角當下逃到海灘,男主角雖然追趕過去但兩人溝通無效,最後女主角提議跟男主角過一個「無性」的婚姻生活,此時男主角卻一怒之下揚長而去,不再回頭。幾天後兩人就辦了離婚手續。
女主角為何無法享受性?男主角為何堅決離去?故事的場景在一九六○年代的英國,性解放年代開始之前,過去舊的封建保守上層階級,讓女主角的成長充滿壓抑與創傷,而男主角對自己的出身感到羞恥,兩人雖在彼此的「愛」中找到認同與安慰,卻無法在「性」發展出適當的對話與溝通。新婚之夜女主角的話無意間觸到男主角的敏感神經,兩人階級差異的裂縫就此迸開,無法修復。身體無法騙人更騙不了自己,身體刻印了歷史、文化、階級與個人經歷的記憶痕跡,受傷的身體如何接納對方?慌亂的身體如何駕馭其中的跌跌撞撞?兩位主角對此一無所知,因而不知所措,而其實這些都需要知識與智慧。
回到現實的台灣。在我成長的年代,沒有正規的性教育;過了三十年,現在的孩子們早就透過網路與新興媒介,接觸了許多性方面的訊息。網路上充滿了色情、暴力與扭曲的價值觀(日本A片中,女生說「不」,男生就認為是「要」),孩子們從中學到了什麼?過去對於性的無知與不知所措,迄今沒有太大改變,新聞媒體報導的情殺案件不斷發生,看似成功、正常的一群普通人,卻一個個在性表達、情感互動與親密關係中失控。這數十年來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成果,讓人唏噓慨歎。
無知,仍然是當代台灣性知識與性教育的現狀。但台灣當前的問題更在於,很多人誤將自己個人的經驗,視為社會的常態,進而將之當成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結果往往造就更大的問題。承認無知是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開始,我們需要認識到個人經驗的不足,透過對於他人生命經驗的理解,才能學好性教育與情感教育這堂課。
打開報章雜誌或圖書目錄,雖然不乏性教育或情感教育論述,然而沒有一本像《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這本書,引用大量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這些客觀的研究成果能夠幫助我們從知識面探討大多數人的經驗,足以豐富我們對性的理解,破除道德與僵化的性偏見,同時防止性的傷害,因而能發展性對話與性溝通的能力。這本書不只清晰易懂,還有許多互動式的思考習題,書中的「想一想」、「批判性思考」、「問題與討論」與「測量」等單元,更提供我們重新思考的起點。閱讀此書,我們需要一邊與自己對話,一邊反思社會現實,然後會對人類長久以來性知識的匱乏感到震驚,同時會認知到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性知識還遠遠不夠。
從過去的壓抑與保守,到今天的莽撞與實驗,我們仍然不知道如何在愛中溝通、如何在性表達中擺脫恐懼與成見、如何理解性行為的變異、如何區辨性要脅與性攻擊,以及如何討論性露骨素材與性交易。上述的五個「如何」,正是《性的解析》第二冊中的五個章節。我們可以從這一冊提及的以下五個議題,來看看這本書可以如何為我們解惑:
■議題一,問題不是在於感受到的,是否為愛,問題在於感受到的,是否能串起性與親密感的連結,成為對等溝通與長期親密關係的基礎。(摘自第二冊第一章)
■議題二,性渴望若伴隨著大量的性恐懼,可以檢視性表現是否具備對等溝通。(摘自第二冊第二章)
■議題三,性虐戀的關鍵要素並非痛苦,而是支配與臣服的權力。(摘自第二冊第三章)
■議題四,調情是否為性騷擾,取決於三個因素:雙方是否擁有平等權力、對方是否以恰當的方式接近、是否希望繼續聯繫。(摘自第二冊第四章)
■議題五,許多接受金錢並提供性活動的女性,並不認為自己是賣淫者,或者娼妓,她們自稱為性工作者。(摘自第二冊第五章)
上述五個議題所對照的現實,讓人膽戰心驚。首先,我們看到房思琪們,這些女孩深陷在愛與性難以區分的泥沼,誤以為有性就有愛,甚至將誘姦或強暴解釋為愛,她們只能安慰自己:「妳愛的人要對妳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引自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其次,我們忽略了親密關係中的暴力與控制,除了需要我們同感與同情之外,社會應該發展相關知識,協助受困者建立主體,讓她們面對性渴望所伴隨的大量性恐懼時,可以有動能實踐性表達的對等溝通。第三,我們誤以為《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這部小說揭露了早已存在的性虐戀,卻不知在現實中權力關係的落差,大多數人無法像書中的女主角般自由進出,內心恐懼失去與自我掙扎恐怕才是常態。第四,對於性騷擾或性侵害的行為,除了法律與正當程序之外,我們應該找出其他的應對方式,在不對等權力關係中,當對方企圖碰觸或侵入時,可以如何回應:或者表達此刻無法決定,或者說明可能的誤會,或者直接拒絕,或者以適當方法逃離。最後,我們經常用道德的眼光看待性交易,但是從事性交易的人,往往將自己認知為性工作者,而非具有道德問題的娼妓。以上就是這本書其中的五個議題可以給我們的啟發與思考。它告訴我們,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這堂課,要學的不只是知識,更是智慧,而知識是智慧最有力的支撐。
對於「性」,我們有太多誤解、太多成見、太多不知所以。處於無知此岸的我們,如何抵達智慧的彼岸?智慧的彼岸何其不易,尋找彼岸之路,充滿難解的困惑。為了尋找出路,就必須破除偏見、解決謎團,並在生活中實踐與練習,此時,閱讀是擴大生命經驗、解除疑惑的最佳方式。《性的解析》內容深入淺出、包羅萬象,只要妳╱你願意,它是幫助我們從無知的此岸,渡向智慧的彼岸不可或缺的客觀文本。
【導讀二】
問世間,「性」為何物?讓我們一起思索屬於台灣的答案!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正視「性」、「身體」與「情感」
在性別研究所連續教授幾年的「性、愛情與法律」這門課程,讓我學到最多的是學生們的提問,我在課堂上邀請他們以不具名的形式在白紙上寫下(從小到大)一直以來想要問老師的關於性、情愛與性別平等的問題,之後與同學相互討論。我想知道在這個網路資訊豐富的年代,究竟學生對什麼感到好奇,後來在教學評鑑的學生回饋中得知,原來學生們也很想知道彼此的想法是什麼。
「性行為過後,要跟對方聊天嗎?聊什麼?」、「好女孩不能喜歡『性』嗎?」、「陰莖要幾公分才算標準?」、「婚前性行為是不好的嗎?」、「性行為與約會交往的對象的性別應該要一致嗎?」「追求、調情與性騷擾的差別?」從實作的性溝通與表達、個人與社會性價值觀衝突到性別與法律議題,五花八門,學生對自己身體的敏感,以及對於人際關係的真實需求早已等不及學校教育的無感漠視,默默地發展出各種涵蓋社會、心理、文化與法律面向的提問了。學生們的提問如此豐富,而學校正式教育能給的答案竟是如此貧瘠,教育者們豈能繼續坐以待斃,仍以「禁慾」或者「延後發生性行為」作為多年不變的標準答案?
「It is time for Taiwan to talk about sex! 」我想是時候了,台灣人得要正視「性」、「身體」與「情感」,以及這些複雜的身體經驗帶給我們多樣的感受,我們得要開始提問、找答案、談論「性」,並試圖理解彼此複雜、相異的行為。我們應該修正過去把「性」視為不該問、不該談的鴕鳥態度,開始為自己與社會找尋更寬廣的視野與更多元的路徑,增強得以享受性的美好的能力。這些視野與能力的鍛鍊需要更多資訊、更多科學研究的協助,還有更多公眾討論,《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就是這樣一本得以陪伴人們探索性這件事、回應人們各式各樣提問的性教育教科書,我很希望能把它介紹給台灣的讀者。
▎同時懷抱理想性與現實感
《性的解析》第二冊的第一章「親密關係中的愛與溝通」、第二章「性表達」,這兩章給我們全景式的介紹,性可以是美好的,同時藉由非語言的與語言的溝通發起,是高度個人化的,可以是充滿愉悅與滿足的親密行為。然而,在台灣的性教育,如果有的話,很可惜多半談的是負面的性暴力、性的汙名與傷害、性病與非預期懷孕等等,這兩章提供了最基礎的性與情愛溝通之資訊與教育,請務必在書中關於性暴力、性騷擾的章節之前先行閱讀。
本書第二章提到,「性表達是一種複雜的過程,透過性表達,我們會顯露性方面的自我。性表達不僅涉及性行為,也包括我們的感受」。敏感的學生已經注意到性行為過後,有點尷尬,要怎麼辦?為什麼會這樣?如果他們看了以上這段關於「性表達」這段文字,是否能啟發他開始思索,當時的我在想什麼?性行為包含人類的行為本身,也包括當下的心情、念頭與感受,那要如何跟性伴侶分享與溝通?其實沒有適用每個人的答案,但是本書提供了一些著手的方向,邀請每個人參與並討論。
「老師,我這樣是不是很怪?」同學們很關心自己是不是不正常,不管是身體或性器官,不論是想法或價值觀,都是疑惑所在。我很能理解在台灣這樣崇尚集體生活與社會秩序和諧的社會,總是得面對這樣的心理障礙。第三章「性變異」這章提醒我們:不常見的行為不必然是「異常」,人的性行為與性別相關的行為多元多樣,即便是精神醫學的教科書也必須不斷修正,例如過去認為的「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現在已改成「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而正在修訂的版本,則是要整個從病理化的章節刪除,改置於「性健康」一章。這個將人們不理解的、不常見的人類行為「去病理化」的國際趨勢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對於性的需求與感受也都是獨特的,千萬不要輕易鄙視不常見的行為,可能是我們現有的知識不足,看得世界不夠寬廣,而將之病理化,這對於個人是非常大的傷害。
最後,除了要有理想性,我也希望提醒讀者們在閱讀過程中保持「現實感」,閱讀美國的經驗,再反觀台灣社會「性別化」的社會現實,至今仍然存在著對於男女的雙重標準。在大學刑法課程的課堂,老師舉例說明通姦罪,如果對大雄的形容詞是「風流倜儻」,則宜靜就是「水性楊花」,敏感的女學生會深深地感受到這是個「不受歡迎的學習環境」,那是我當年的就學經驗。夫妻之間是否可能成立強制性交罪(舊稱強姦罪)?當時多數刑法學者認為不可能,作為學生的我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原本有性自主權的女性因為結婚竟然喪失性自主權。幸而婦女運動促使《刑法》修正,增訂《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條之一規定,目前已採肯定說,夫妻間可能成立強制性交罪,但是得由被害人決定要不要提出告訴(為告訴乃論之罪)。二、三十年過去,台灣社會改變了嗎?台灣教學環境中教師的態度改變了嗎?對於本書書中提及的各項性犯罪,有多一點理解,更有助於找到對症下藥的消除性別歧視與性相關暴力的策略。很期待《性的解析》這本書在台灣可以引發一波性別與法律的論戰與改革。
▎跨文化閱讀,並思索台灣的答案
《性的解析》是美國大學校園的性教育教科書,主要的學術研究依據也是以西歐北美社會為主,然而其內容與提問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各章中的問題意識與提問,可以刺激讀者自行思辯與比較。只是想要特別提醒讀者,秉持「跨文化」閱讀的意識,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但千萬不要停留在「國情不同」這種表面的答案上,而應該進一步仔細檢視思索,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條件中,讓我們可能對於相同的行為有了不同的詮釋,或有著類似的回應。在表面上看來單一的文化中,其實也有可能有「跨文化」的差異,例如同為台灣人,也有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族群之性行為文化差異,或者都會型與鄉鎮型社會對於性的態度可能也會有不同。剛從家鄉來台北讀書的大學生經常在課堂上表達這樣的態度差異轉變所帶來的衝擊。面對差異,可以看見權力運作的軌跡,也給了我們解構這些權力作用的機會,唯有從中解放出來,才能享有性的幸福。
在台灣社會時時可見與「性」相關的社會新聞引發人們熱烈討論,也許人們腦中並無對應的理解與詮釋框架,更遑論將不同的案例連結起來,思索其中的性權力政治。例如「台灣一名婦人被判將近三百年通姦罪」登上國際新聞,「撿屍魔人最終判刑二十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國家」、「罰娼不罰嫖被宣告違憲修法後,由於各縣市未設專區造成全國皆罰」等等與性相關議題,不但國人討論激烈,國際新聞報導或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者也經常提出問題。
從以上的新聞事件讓我們看到,法律如何評價社會上各式各樣的性,而這些評價是否合理?對於兩名成年人合意所發生的性行為,違背婚姻誓言的男人全身而退,「破壞他人家庭」的女性卻被判近三百年的罪?違反多人意願、侵犯多人次的性自主權的被告卻僅判刑二十年?什麼樣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條件讓台灣可能成為亞洲第一個接受同性婚姻的國家?無被害者之賣淫行為為何有「罰娼不罰嫖」的不對等法律結果?法律規範與實務究竟如何複製了人們對於男女之性的雙重標準,而造成此現象?在大法官宣告「罰娼不罰嫖」違憲後,卻又因各縣市政府無意願設立專區,而造成全國娼嫖都罰?整體而言,法律對於「性」的管制與規範為何?性是指性慾望?性行為?性傾向?或性認同?更進一步追問:法律又如何透過規範形塑、建構了性、性別、性傾向與性別認同?台灣人民是否確實享有性自由?性自由與性權之平等實踐是否為公民權之一部分?這些問題,《性的解析》提供了美國社會的答案,我很好奇,台灣會如何回應這些問題?邀請讀者一起來思索屬於台灣的答案。
【導讀三】
性的解析,就是人生的學習
莊淑靜(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性」,拆解文字,是「心」與「生」,解析其義,就是人的生命。在人的一生當中,與「性」緊密相連。性的解析,也是解析人生。
「性」既然對人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自應好好探究與學習。台灣在二○○四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各級學校應該進行性別平等相關課程。本書雖然翻譯自英文,卻極為符合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精神與課程內容。尤其目前正值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教育的轉換階段,許多學校與教師對於新的學科與議題融入感到困惑與無所適從之時,《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此一系列書籍的出版恰好成為教師們備課時的極佳指引。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也不斷看到書中描述的美國社會、校園相關性別議題,有些議題的發展竟與台灣如此相似;他國已經歷的歷程,正好可以提供身處相似處境的我們更多參考,我也將台灣目前性別平等教育與相關法令、議題的脈絡交織在本篇文章中,盼能讓台灣讀者更適切地閱讀與使用本書。
《性的解析》所解析的「性」教育,是聯合國所主張的全面式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不只談生理結構(例如第一冊第三、第四章介紹女性與男性性器官、性生理學與性反應),更將性放在社會、文化、教育的脈絡中進行討論(例如第一冊第一章「性的面面觀」、第二章「當性變成學習」、第五章「性別與性別角色」)。研讀本系列第一冊,已經可以全面、概略地掌握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
▎情感教育不可或缺
本書是《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系列的第二冊,聚焦於親密關係中的愛、性與溝通,也談及了多元性別的處境,我認為非常合乎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所要求的:「……內容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近幾年,台灣陸續發生因為感情議題而導致的重大社會案件,政府當局、社會大眾皆意識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校園環境與教科書中,談論親密關係的空間與材料的篇幅,遠不及現實的迫切需求。有些家長、教師常以課業成績為理由,阻止年輕人談戀愛,更遑論教導他們怎麼愛,往往到憾事發生,才呼籲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究竟要教什麼、學什麼,對許多家長與教師來說,還缺乏具體的想像。本書提供了具體的性教育、情感教育常見的議題與學習方向,提供可以與年輕人對話的敲門磚。
第一章「親密關係中的愛與溝通」,從知識面剖析愛的種類、愛情的關係與不同面貌,並聚焦於親密關係中影響甚鉅的溝通技能學習,列舉各種不同的溝通形式,在細數著彼此距離的遠近、視線接觸、碰觸等非語言溝通方式的過程中,就是在進行情感教育。閱讀此章節時不禁感嘆,當我們面臨台灣校園中起因於「錯誤表白方式」而造成的性平事件大增時,往往強調學生不應該以錯誤的方法示愛,但很少有人跟學生談合宜的表達怎麼進行。年輕人感覺到成人們的擔心與恐懼,卻只感受到一味阻止而不是陪伴與引導。
▎性教育不會「過早」
在鋪墊了充分的溝通能力後,第一章「親密關係中的愛與溝通」進一步討論性方面的溝通並且接續在第二章談性行為,我非常推薦老師與家長們詳細閱讀這部分,因為在台灣的教室中與家庭裡,有把握能談到性方面溝通的教學者不多,其中極大比例都在談「如何拒絕性」、「如何說不」的技巧,而不是如何談論自己對性的看法、期待或是困難,更遑論如何發起性活動、又如何解決衝突?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曾經出版《青春水漾》影片DVD,鼓勵教師與學生討論身體探索、性的正向溝通等議題,與此章的內容不謀而合,但是《青春水漾》遭到部分人士質疑該內容可能誘使年輕人提早進行性探索。若從第二章討論「自體性行為」、「個人腳本」的角度思考,即可了解部分人士擔心「提早進行性探索」的謬誤,透過自體性行為進行性的探索,是伴隨著人的出生、成長,不斷發展與進行狀態,何來「過早」之慮?
性可以是愉悅的,但也可能成為騷擾與攻擊和暴力,第四章「性要脅:性騷擾、性攻擊與性侵」詳細說明性騷擾、強暴的概念與迷思,例如調情與騷擾之間的差異在於,彼此之間是否擁有平等權力、接近對方的方式是否恰當……以及性別之間的認知差異。由於校園性騷擾事件比例極高,社會職場上的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本章所提出的議題尤其值得我們正視。
▎保障性少數,刻不容緩
第四章特別深入探討針對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之騷擾與歧視,對於同性戀的歧視已經由來已久,包括十六世紀宗教機構因同性性行為判處死刑;而近年來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及其他性少數族群,又逐漸成為暴力攻擊的目標,受害者數量逐年增加,為了保障LGBT的生活、就業等相關權益,美國也陸續制定了各項反歧視法案,以維護人權。台灣雖然在簽署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後,認同政府應有積極作為以促進LGBT族群的權益,但是進展極為緩慢,並且步履蹣跚。
關切同性伴侶合法結婚的讀者一定要閱讀第五章談論同性婚姻的篇章,能夠概要地看到美國關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演進與爭議,有些部分與台灣面臨的狀況殊為相似,例如:「美國關於同性婚姻的爭議仍相當分歧,……部分反對同性婚姻者宣稱自己是『維護家庭價值』,並強調同性伴侶不適用其對家庭的定義,因此不應以『家庭』為名接受相同的法律權利」。此爭議在台灣於二○一七年大法官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後引發更大的反彈,反對者在今年試圖以公民投票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的關係,佐以大量片面的資訊爭取更多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支持,不同立場的讀者也可以參見本書第五章的「想一想」單元,了解同性伴侶是否能組成家庭的相關研究,這裡的內容正好提供站在重要歷史關頭的台灣民眾更多參考。
▎與年輕學子對話的開始
《性的解析》此系列書籍採全彩印刷,加上大量圖片、表格解說,使內容更為詳細完整,例如第一冊介紹男女性器官的圖片就有側面圖、正面圖,相當清楚易懂。此外,從目錄可以發現書中每一章都有以藍色字體標示的「就事論事」、「想一想」單元,提供該主題常見的問題、迷思或新興的話題,輔以相關測驗量表或是批判性思考的題目,以深入探討。例如本書第五章討論的「性露骨素材」就討論了關於年輕人觀看色情作品的經驗分析,若家長或教師想和年輕人聊聊和性相關的話題,又不知怎麼開口時,可以直接從書口翻翻藍色頁面的內容,一定能尋找到許多靈感!
近年來,網路上流傳著許多質疑性教育的謬誤言論,引發部分家長與大眾的疑慮,覺得學校的性教育教得太露骨、太早;同時又擔心孩子透過手機、電腦從網路接受太多色情的資訊會讓孩子太過好奇而輕易嘗試。這些對於性教育的誤解,或許與身為父母的我們過去所接受的性教育太少有關,其實相關的研究結果都顯示,孩子接受正確的性教育,可以延緩發生初次性行為的年齡、減低非預期懷孕、性感染疾病等相關風險。因此家長們不妨閱讀本書,幫自己補足性教育學分,相信可以大大增加性教育知識與能力,促進家庭中更良善的親子溝通,與學校一起合作,為孩子打造更健康、更安全的性教育學習環境。
【導讀一】
藉由閱讀擴大生命經驗與性知識,從無知的此岸,渡向智慧的彼岸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我想從前一陣子看的一部電影開始這篇文章,電影的片名是《愛,留在海灘那一天》(On Chesil Beach),這部電影改編自布克小說獎得主、英國文豪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的同名小說。片中的男女主角一入大學就陷入熱戀,在彼此努力下,跨越了家庭的階級差異,讓對方家人接受自己。這個充滿「愛」的結合,卻在他們自牛津大學畢業後的新婚之夜一場無法協調的床戲而變調。女主角當下逃到海灘,男主角雖然追趕過去但兩人溝通...
作者序
【台灣版作者序】
客觀看待性,放下偏見與刻板印象,接受真實、獨特的自己
「性如同炸藥……可以是針對一段關係的評論,但也能成為使人產生分歧的拉桿。」
──約瑟.弗萊徹(Joseph Fletcher, 1905-1991)
得知《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第一冊在台灣已經出版問世的消息,我們作為這本書的作者,由衷感到榮幸。我們的目標是讓這本書對所有人都有意義,並反映出性的多元本質與個體性。我們希望這本書能為性在人生中的意義與作用提供新的見解,並有助於各位發展健康的性。有時人在閱讀關於性的內容時會感到不自在,那是因為對性行為進行公開、坦率的討論,往往屬於禁忌。然而,大多數人都想了解人類的性。我們對於台灣讀者勇於追求更多知識與更高程度的了解,由衷感到欽佩。即使可能發現書中某些討論內容不易吸收,我們也希望各位能秉持開放心胸,接受新的觀點,並保持求知慾。正如作家威廉.亞瑟.沃德(William Arthur Ward)的這句洞見之言:「學習如蠟燭,好奇心則為燭芯。」
我們在第一冊中討論了對於性的研究。簡而言之,我們認為思考人類的性需要客觀,這是研究人類的性的基礎。客觀的意義在於對事物存在本質的觀察,這與感覺、信仰形成鮮明對比。對於性的研究要保持客觀可能並不容易,因為性經常接受道德觀念的檢視,例如對與錯、道德與不道德、正常與不正常等。對性保持客觀態度,能提升理解的程度,並且放下價值判斷,認識到意見、偏見、刻板印象、自我與我族中心的立場等,如何導致錯誤的結論。身為作者的我們,希望各位能檢視自己對性的看法的形成原因,並在必要時挑戰自己,成為對人類的性能保持客觀態度的人。如同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曾說:「所有的普世價值判斷,都是薄弱、鬆散、危險的。」
性是生而為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類的性有幾個層面,包括生物、心理、道德、文化等──在本書中皆有探討。文化對於性的意義有深遠的影響:文化層面的性,是透過家庭、社會組織、宗教、社群媒體、學校來形塑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通常定義了性的意義,以及我們在性方面應有的思考、行為方式。事實上,著名性治療師、作家馬蒂.克萊因(Marty Klein)曾挑釁地說:「性不具固有意義。」他主張個人可以為自己的性經歷賦予意義,除非我們賦予,否則性就毫無意義。人如果相信性具備固有意義,便會希望體驗到符合該意義的性;如果未能體驗到,人便會感到失望,並且開始自責。克萊因聲稱,性應該為人服務,而非由人來服務性;此一觀點使我們得以體驗一系列的性意義與感受。
許多文化在性方面,都透露出矛盾或大致為負面、限制的觀點,甚少承認、肯定性表達在根本上的快樂與愉悅,以及個人性吸引、性認同的獨特性與變化性。這通常會導致個人夾在自身的性感受、性吸引,以及文化傳達出的觀點之間,困惑不已。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幫助讀者,在互相分享、程度提升、非剝削的表達脈絡之中,調整個人自己對性與性認同賦予的意義。換言之,個人將能擁有自己的性。為了做到這一點,人需要將自身對於性的信念,與他人教導的性觀念區分開來。如此一來,人才能更加接受並欣賞他╱她自己的身體,對於性能夠感受到充滿喜悅的憧憬,並能體會「食色,性也」實屬自然。一如神學家特土良(Tertullian)有云:「自然之事應當受人尊崇,而非使人臉紅。」
【台灣版作者序】
客觀看待性,放下偏見與刻板印象,接受真實、獨特的自己
「性如同炸藥……可以是針對一段關係的評論,但也能成為使人產生分歧的拉桿。」
──約瑟.弗萊徹(Joseph Fletcher, 1905-1991)
得知《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第一冊在台灣已經出版問世的消息,我們作為這本書的作者,由衷感到榮幸。我們的目標是讓這本書對所有人都有意義,並反映出性的多元本質與個體性。我們希望這本書能為性在人生中的意義與作用提供新的見解,並有助於各位發展健康的性。有時人在閱讀關於性的內容時會感到不自在,那是因...
目錄
導讀
■藉由閱讀擴大生命經驗與性知識,從無知的此岸,渡向智慧的彼岸╱王曉丹
■問世間,「性」為何物?讓我們一起思索屬於台灣的答案!╱陳宜倩
■性的解析,就是人生的學習╱莊淑靜
台灣版序
■客觀看待性,放下偏見與刻板印象,接受真實、獨特的自己
第一章 親密關係中的愛與溝通
■友情與愛情
■愛與性
男人、女人、性、愛情╱沒有性的愛情:禁慾與無性戀
■我該如何愛你?關於愛情的類型與態度
愛情的類型╱愛的三角理論╱愛情與依附關係╱單戀
■嫉妒
定義嫉妒╱管理嫉妒╱多重戀情
■讓愛長久:從激情到親密
■溝通的本質
文化脈絡╱社會脈絡╱心理脈絡╱非語言溝通
■性方面的溝通
關係初期的性溝通╱成熟關係中的性溝通╱發起性活動
■發展溝通技巧
對性的談論
■衝突與親密關係
性衝突╱衝突解決
第二章 性表達
■性吸引力
跨文化分析╱演化的擇偶交配觀點╱大學生的觀點╱性慾
■性腳本
文化腳本╱個人腳本╱人際腳本
■自體性行為
性幻想與春夢╱自慰
■與他人的性行為
最近一次伴侶性行為╱伴侶性關係類型╱觸摸╱親吻╱口交╱性交╱肛門性愛╱性活動對健康的益處
第三章 性行為的變異
■性變異與性偏好行為
何謂性變異?╱何謂性偏好症?╱大學生的性變異
■性變異:支配與臣服
■非高壓型性偏好症
戀物症╱異裝症
■高壓型性偏好症
戀獸症╱窺視症╱暴露症╱戀猥褻電話症╱磨擦症╱戀屍症╱戀童症╱性施虐症與性被虐症
■性偏好症的成因與治療
第四章 性要脅:性騷擾、性攻擊與性侵
■性騷擾
何謂性騷擾?╱調情與騷擾╱中小學、大學內的性騷擾╱職場性騷擾
■對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之騷擾與歧視
異性戀偏見╱偏見、歧視與暴力╱終結反同偏見與制訂反歧視法
■性攻擊
強暴的本質與發生率╱關於強暴的迷思╱強暴的類型╱強暴的動機╱強暴的後果
■兒童性侵
家內性侵的形式╱危險邊緣的兒童╱兒童性侵的影響╱治療方案╱預防兒童性侵
第五章 性露骨素材、性交易、性與法律
■當代美國的性露骨素材
色情、情色:何以區分?╱性露骨素材與大眾文化╱網路上的性露骨素材╱性露骨素材的影響╱審查機制、性露骨素材與法律
■性交易
從事性交易工作的女性╱從事性交易工作的男性╱性交易與法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與其他性感染疾病的影響
■性與法律
私人的合意性行為之合法化╱同性婚姻╱性權提倡
導讀
■藉由閱讀擴大生命經驗與性知識,從無知的此岸,渡向智慧的彼岸╱王曉丹
■問世間,「性」為何物?讓我們一起思索屬於台灣的答案!╱陳宜倩
■性的解析,就是人生的學習╱莊淑靜
台灣版序
■客觀看待性,放下偏見與刻板印象,接受真實、獨特的自己
第一章 親密關係中的愛與溝通
■友情與愛情
■愛與性
男人、女人、性、愛情╱沒有性的愛情:禁慾與無性戀
■我該如何愛你?關於愛情的類型與態度
愛情的類型╱愛的三角理論╱愛情與依附關係╱單戀
■嫉妒
定義嫉妒╱管理嫉妒╱多重戀情
■讓愛長久:從激情到親密
■溝通的本...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