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可以看出劉克襄不同時期的自然關切與實踐:觀察者的內心與被觀察者的行為,交織而成的既細膩又壯麗的人與自然的樂章!——名詩人陳義芝
劉克襄把對自然的「愛」和對孩子的「愛」攪拌在一起,較為感性地記錄下他每次觀察和旅行的心得,交融成言淺意深情濃之作。另一創作重心,是藉由綠色旅行的途徑去填補都市生活和視野的局限,並有意以此方式和時下流行的「旅行文學」對話。不需飄洋過海、也不用古老的歷史來炫耀或憑弔,只要在這個蕞爾小島上,做些短距離的移動,就可能會發現台灣的細緻與遼闊。──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簡義明
劉克襄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小男孩旅行多年,去尋找寶藏,最後才發現,原來寶藏就在自家的腳下。」細細品味作者對每一次行旅的觀察和寫作,句句顯露他對自然旅行、自然教育的熱愛。帶孩子徜徉山水,無須跋涉遠方,就近探索也能得到一方天地的啟示。
追隨他在溪澗的王國賞鳥的旅次,感覺也跟著溪鳥一直不斷移動尋覓食物;閱讀他在住家附近對小綠山的觀測紀錄,令人彷彿經歷了他們父子的探險,看到麻雀、褐頭鷦鶯在芒花間飛躍穿梭;<旅次札記>中,作者描述站崗的時候,對岸走出一位十歲的小女孩,以及手持細長竹枝、邊哭邊擦淚的男童,詢問後才知道,爸爸要他們一天捉二十隻紅尾伯勞……
本書收錄三十四篇劉克襄二十年來的精選文章,看似知性散文的質地,卻時常透露出感性的層面,內容不乏詩的情懷,也充滿對生態問題的省思。透過他平實的文字和獨特的觀點,我們得以用不同角度欣賞萬物之美,聆聽他與台灣這塊土地和人物的精采對話。且讓我們跟著作者綠色旅遊的足跡,穿越溪流,背起行囊,來一趟活潑有趣的生物觀察之旅吧!
本書特色:
★劉克襄走訪全台綠色旅行和生態觀察的行腳紀錄,可看到他不同時期在自然寫作和實踐上的關懷。
作者簡介:
劉克襄
詩人、自然觀察作家。早年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開啟台灣自然寫作風氣。在多年的散文創作過程裡,不斷嘗試各種自然寫作文體和題材的試驗,大至地理文史的論述,小及昆蟲花草的研究,都曾潛心著墨。近年來創作主題則以生態旅遊,古道探查,以及社區營造為主。曾出版詩集、散文、小說和自然旅行指南等著作,並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台灣詩獎、吳三連獎、台灣自然保育獎、開卷十大好書、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等。
章節試閱
旅次札記
老鷹剩下兩百隻 去年隨船到處流浪,經常駐泊於基隆與左營。兩年前,鳥類學者顏重威曾在全省各地調查老鷹的數量,他曾提到這兩個港的海岸地帶有老鷹棲息。而我在一年的駐泊裡,覺得兩地該是全省分佈最多的區域。我在日誌裡提到港口的老鷹時,常常描述牠們喜歡低空盤旋、俯衝、掠過海面,卻未曾親眼看到牠們捕食小魚的記錄,除了撿食。有關鳥類的書籍,也從未提及牠們這種盤旋於港口上空的習性。在左營軍港時,老鷹們可能已習慣近人。經常在我四周飛繞,近到牠特有的褐色、暗斑,甚至腳爪,皆可一目了然。這裡的老鷹多半來自壽山。幾年前,壽山發生林火時,燒死了大半的野生動物。老鷹的巢也隨著遭殃,目前還剩三十餘隻。至於相對著壽山的半屏山,因為遭到土壤過度開採,山頂荒禿,半山腰以上的樹林覆滿泥沙,已無老鷹棲息。基隆地區的老鷹分佈比較廣泛,從海岸地帶延伸,遠至北部山巒地區的七星山、大屯山都有零星發現。這地區情形比較特殊,老鷹經常有驟增驟減的現象。後來有二種說法,前者猜測牠們可能是從大陸來台渡冬。後一說是繁殖期幼鳥的增加。想到大台北郊區裡外的污染。我寧可相信前者。然而截至目前,關於老鷹的記載,也沒有證據可提出牠們是候鳥。在我們的島上,我想沒有看過老鷹的人大概很少。照理說,我們對老鷹也應該有很深刻的認識。結果讓我吃驚的,我們只有簡單的調查,只告訴你,老鷹平均下兩個蛋。幸好有人查知老鷹有群聚繁殖的傾向。這種群聚繁殖的傾向,在估計老鷹的數量時有很大幫助。由於老鷹並不漂亮,加上不如其他鷹鷲科鳥類的威武雄猛,獵人們也不喜歡獵捕。在我們感覺裡,老鷹自然非常普遍。事實上「普遍」這詞是不正確的。我能猜測牠日漸減少的主因,應該是自然環境受污染的影響。 一八五六年,英人郇和(Swiboe)抵達我們島上調查鳥類時,他的報告上說老鷹到處可見。去年顏重威走訪全島十七處調查,如果以每處有二十隻平均推算,三百餘隻而已。不過老鷹棲息的半徑大於一般鳥類,扣除重複的發現,我十分贊同他調查裡的悲觀結語,老鷹剩下兩百隻了。
大肚溪的冬之旅春節到了第五天上午,寒流從大肚溪口湧進,風力八級而且冷厲。一隻平常愛四顧觀望的水雉,會迅速找好食物,整日絲毫不動,隱藏在灌木叢裡。早晨九點,在大肚溪下游,幾乎看不見對岸的沙洲上。跋涉半個時辰後,終於踏離泥濘的沼澤。眼前,一片至少有半公里,覆滿化合劑廢水、黃茫茫的沼澤。遠方的工廠仍在冒煙。我走進紛亂的五節芒中,疲憊地趴在凸起的沙堆後。前面沙灘有隻小環頸徘徊,在尋找早餐。這是隻幼鳥,無過眼帶,每三秒間隔,往地上啄食,迅即抬頭,眼觀八方。我也啃著隨身攜帶的五爪蘋果,開始記載。 小環頸行走到一處空曠的水灘後,繞著水灘徘徊,水灘不過半尺圓,牠卻逆時針繞了五圈,彷彿沉思著,一會兒又豎頸,隨即離去。水鳥小環頸走了,換溪鳥飛臨。一隻雌的藍磯鶇,突然朝沙堆躍上,站在三公尺外的石堆上。從來沒有溪鳥如此接近,與我對峙了十幾秒後,又撲下沙堆去。這隻藍磯鶇不知從大陸東北來,或是朝鮮半島?去年底,與詩人苦苓在大甲溪旅行時,遇見的雄藍磯鶇,也是孤寂地坐在亭柱上。在避冬區我們島上時,藍磯鶇注定要各自分飛,直到北返後才聚合。我從沙堆起身時,岩壁的灌木叢有了動靜。不久有對灰頭鷦鶯探頭出來,除了眼珠子,羽色完全與岩壁相仿。牠們正在偷食薊科植物的果實,且將屎拉在葉上。灌木叢旁有一淺淺沙洞,宛如石塊崩落的遺跡,這是東方環頸的巢。最先在台灣發現東方環頸築巢的鳥人告訴我,此鳥的巢十分簡陋,隨便挖個沙坑,前面擺幾粒石子就是家了。也許因此,事隔一百多年後,我們才發現此鳥在台灣也有繁殖。我想我發現的是棄巢。中午,我站在溪邊,面對著數千隻棕沙燕,貼著水面,不停地盤繞,有時掠過眼前,有時欺身撲近,又忽而自背後竄出。也不知棕沙燕在忙什麼,就是未曾停下憩息。不久眼前的棕沙燕減少了,往前望,又是一群結集在溪面上。就這樣一群群的聯結在大肚溪下游的上空,棕沙燕成為這裡數目最多的鳥。這時小白鷺正一隻接著一隻,從沙洲起飛,自對岸飛向遠山,無聲息的沒入雲翳。但可以預測的,日落以前,牠們會再飛來覓食晚餐,不然就要到附近的水田,因為水田兩邊就是台中與彰化兩座城市。 遠眺著兩座城間的大度橋,我蹲下來吸菸。一隻灰鶺鴒卻擋在前面,在一公尺前的沙灘,展露鮮黃的羽毛,擺動身子,遺留一排交互的爪跡,隨即波浪式的邊飛邊叫遠離。本來以為春節單獨到大肚溪來,或許能領悟什麼,卻只感動於一隻灰鶺鴒,離我如此的近。我所關心也是如此,其餘的皆為額外,像越吹越大的風。 春天以前,不會再到大肚溪來了。收拾背包,將衣服裹住全身,只露出雙眼,朝大度橋走進來往的車潮中。我不斷揮手,看有無前往台中的車子要停下來。
標本製作一具白頭翁的屍體躺在雨後的稻田,我將牠攜回。用尺量,黑色的嘴一點六公釐,可輕易戮破白報紙。橄欖色的羽翼正好八公分,比普通的小。尾卻長了一公釐。用秤稱,一百零五公克,重麻雀半倍,可能羽毛沾溼的關係,不然牠是胖子。擺進放大鏡裡,額、眼、頰並非全黑,白色的頭髮也尚未長成,或許是幼鳥。但腮與喉都已純白,胸前淡褐色的毛也乾硬粗獷。低垂成優美的弧形,越近小腹越淡。小腹周圍是純白柔軟的細毛,小腹以下,又有數不清的褐毛摻雜。現在可以確定是年輕力壯的白頭翁了。刀子是五塊錢一隻的超級小刀,扳住牠的下唇,從喉頭抵入,輕輕往下剖,嗉囊、肝臟、砂囊、腸一一蹦出。最後是睪丸、排泄腔。再將牠兩片心形的嗉囊割下,解剖,擺進放大鏡裡。牠最後的食物是一隻小尺蠖。從尺蠖再研判,牠可能是從甘蔗田飛來的,那兒的確有一片桑林。消化器官都取出,便用吹風機烘乾羽毛。過半個鐘點,塞入一些稻草稈、木屑。然後,針線縫合身體,找木板、強力膠,黏穩牠,使牠站起。以上的事,最後記錄在小卡片上。寫完了,放回原來的四百張旁。這是第一張完成的,另外有四百張,要記載四百種鳥。鳥,我們島上有四百多種。
黃頭鷺從霧中歸來二月十八日。清晨有薄霧的大甲溪,一隻黃頭鷺從霧中歸來,抵達南岸的卵石灘上。春節以前,鳥友告訴我,黃頭鷺已很少出現北岸,自己旅行時也沒有記錄,牠是接近北岸的第一隻。依據我們島上農人的經驗,黃頭鷺有南北遷移的現象。秋末時北部的黃頭鷺就啟程,飛往南部過冬,春天才紛紛北返。這隻黃頭鷺正在回家的旅途,可能馬上抵達終點了。他先沿著岸邊滑翔,越過第一道分流後,站在濱水的沙岸,金黃的羽冠在日光裡閃耀,顯然已經換羽。接著又有五隻出現,貼著水面,沿適才第一隻飛行的方向過來,同時落腳牠身旁,也有著金黃的羽冠,個個偏首向南觀望。他們可能剛從嘉南平原北返,跋涉了一百公里。前面是鷺鷥保護區,去年九月,有一百多隻黃頭鷺從這裡南下避冬。 到了中午,霧從溪底散開,六隻黃頭鷺同時起飛,這是春天的徵兆。春天在天空也是這樣形成,越過大甲溪是牠們的最後一關。此時溪又分三道。第一道都越過了,第二道接近時,有一隻偏離方向。第三道過後,剩餘的五隻已接近保護區,春天正尾隨牠們的羽翼蔓延過來。黃頭鷺開始在崖邊的上空盤旋。盤旋時又有兩隻飛離。不久,最後的三隻飛入了相思林,與夜鷺、小白鷺重聚。 這是今年最先飛回的黃頭鷺,當第一隻落腳相思樹的枝頭時,春天也已越過了大甲溪。 進港前後要返港測天島有兩條航線。北下時由漁翁島轉西折入海灣,而南上是在東吉嶼朝虎井嶼駛去。沿漁翁島進入澎湖海灣,南陲的石岸是外垵村。這是黑腹燕鷗大群出現的地方,黑身白翅構成海邊的特色。北下數次,所能發現如此。南上近百次入港情形卻不同了。從東吉嶼轉向,以十二節推算,一個時辰後,可發現左舷的虎井嶼,以後查知是黑鷺群,經常聚集岩岸,或飛翔、或駐足,從不離開北方的岬角。小燕鷗也經常飛臨,有時從艦首掠過,彷彿引船入港。發現虎井嶼時,也可隱約瞥見澎湖島的小村井垵里,有崎嶇不平,彎曲折繞的海岸線,是白眉燕鷗及鷸科鳥的集中地。按理說,虎井嶼人煙稀少,岸鳥怕事,應該選擇此地。可能井垵里是良好的背風區,食物環境又豐富,造成此地特殊的現象。過了虎井嶼,桶盤嶼就露出來,這裡海鳥不計其數,多半也是鷸科類。其中還有一次發現紅隼,可能是過境的冬候鳥,但遇見時已是冬末,說北返,又嫌太早。這種自然界的奇異現象,實在無法解說。軍艦要轉入測天島的內海時,最後可發現鳥的岬角是風櫃里,然而離得太遠了,無法認清。後來翻閱六年前的鳥訊比對,有人在風櫃里的報告與我發現類似的鳥種,猜測是燕。 等軍艦泊靠測天島時,港邊的海岸卻無任何鳥跡。可以肯定的,因了油污漂染的關係,且不時有小艇轟隆的引擎聲,騷動整個海灣。雖然海灣水質清澈,除非扣除小艇聲、岸邊海污,已無任何挽救的地步。也難怪每次散步海岸,總是備覺荒涼。
站崗的時候小女孩大概只有十歲吧,穿著透明綠色圓點的雨衣,配襯紅雨鞋。走出甘蔗田時,摩擦著笨重的鞋聲,感覺上十分闌珊。男童更小了,不到她肩膀高,橘黃的雨衣在泥地拖拉,邊哭邊兒擦淚,抽蓄鼻涕,手裡持著細長的竹枝。 小女孩不時轉頭咒罵,兩人漸漸走近溪邊。我已經站了三個小時的崗哨,頭一次看見有人從對岸出現。後來又瞧清楚,小女孩手上也持四五隻竿子,她走上土丘,男童仍然在哭。她也不理,每隔三四尺,竟自將竹枝插直。竹枝分岔,上面好像綁些木片。太遠了,我看不清楚。小女孩下了土丘,生氣的從男童手上搶過竹枝,一個巴掌也過去。男童的哭聲更大了,蹌亂退後三四步。一只布袋落到地上,袋裡面是鳥。小女孩又走上土丘,插完最後一隻,下來撿拾布袋,只顧前行。男童繼續跟在後頭哭,消失甘蔗田。第二天清晨,再換我站崗,又碰到小女孩,牽著男童的手,嘻哈哈的出現。我從對岸喊話,知道是紅尾伯勞,問她一隻賣多少。十元。誰叫她捉的。爸爸。一天捉多少。二十隻。她走上土丘,這次似乎收穫不好,竹竿上只吊了一隻。正要取下,伯勞突然反啄,但沒有用,她輕易的扳住頭,一扭,丟入布袋綁住袋口,塞入雨衣。 ——一九八一年‧選自時報文化版《旅次札記》
溪澗的旅次邇來入山賞鳥時,逐漸地脫離森林的核心地帶,轉而喜愛沿溪跋涉了。可能是年近卅吧!我想自己已變得容易感受孤獨。而溪澗似乎存藏著一股山中最旺盛的生命力,能夠賦予我強烈的安全感。連帶的因了溪澗向下流出,最後勢必匯入平野的河川,便莫名地依賴這種源起的親密關係,進而支持自己到山裡繼續活動的慾望。幾經思慮,為求觀察的方便,調適這種情緒,最後,我抵臨的所在直指山谷,位於八百公尺上下的溪澗。那裡是溪鳥永遠的家鄉。我所逗留的溪澗世界,不是坐落於濃蔭密林裡的瀑布地帶,也非切穿兩座高聳山峽下的急流。而是橫陳兩岸較平坦、開闊的森林,同時短距離即微有起伏的溪道。這種溪道長則一兩公里,短則一兩百公尺時便形成一個獨立的小天地,每一個山迴溪轉以後,就出現另一個類似的溪澗王國。一個王國銜接著另一個,沿著溪道的上逆下溯,在平地與高山之間,從三四百公尺海拔起到一兩千公尺內,一條溪的上游就是無數個溪澗王國的大串連。在溪澗裡,我所關注的溪鳥們是最高統治者。牠們是寡頭的君父,控制著一個小而近乎封閉的獨立世界。大如魚蝦、青蛙、小至蚊蚋、蜉蝣等昆蟲都是覓食的對象。在自然環境競爭激烈的生活下,一如其他地區的動物,牠們也時有爭執,時有互助的情形出現。比較其他地區如沼澤、森林,溪鳥們顯然生活於一個簡單的食物網裡,也如同長期定居於小型社區的公民,位於食物鏈最高點的樞紐上。牠們必須相互依賴,藉以獲得下層食物的平穩與充裕。 跟水鳥的習性對照,溪鳥的活動趨於靜態,只覓食在固定的領域裡。水鳥的棲息比較不安定,春秋兩季的南北奔波幾乎橫跨南北半球。調查水鳥時,光只一個過境的驛站,我就必須尾隨,四處旅行。而觀察溪鳥時,只要找到適當的地形坐下來枯坐就成了。依著牠們的習性,我總是選擇較複雜的溪道,躲入視線良好可以隱蔽自己的巨岩後。我認為複雜的溪道,主要包括了急湍、迴流、飛瀑、水潭與岩石纍纍錯綜交疊的水域。擁有如此特色的溪道卻不容易尋找。有些溪澗受了地形與地質的拘限,經常只剩急湍、迴流。不然等構成複雜的條件時,已經流入平野城郊,只有兩三種溪鳥會幸臨,或者讓水鳥沿溪上溯所佔據。偶爾隨朋友去露營的南勢溪卻不乏這種複雜性,遂變成我的定點旅行區。每回坐在岸邊守候,待上個兩天一宿的旅次,或者僅止於一個下午的瞭望。徘徊這類溪道時,總能夠在急湍聽見紫嘯鶇尖嘯,在飛瀑找到小剪尾跳躍,在迴流看見河烏潛伏,在水潭發現魚狗飛掠,在岩石灘邂逅孤獨佇立的小白鷺與鉛色水鶇。這六種溪鳥加上秋末冬初滯留的灰、白鶺鴒,組成了溪澗王國最上層的主宰。為了觀察溪鳥,連續兩三個鐘頭枯坐在岩石後,我已習以為常,溪鳥們多半沒有這種鎮靜功夫。在這個王國裡,枯坐等於毀滅。食物不會自己送上門來的。每隔一段時候,溪鳥們都靠著不停地移動位置,巡行於自己認定的領域裡尋找食物。小白鷺也許是較特殊的例子。當牠靜寂佇立時,憑藉著碩大的軀體幾乎可以睥睨周遭的一切,也沒有多少動物敢於上前侵擾。 鉛色水鶇的行為最具代表性。牠常守候在溪面浮凸不動的岩石上,然後沿著岩石群逐一跳躍,捉捕溪岸附近肉眼難見的蜉蝣與蚊蚋科小蟲。溪澗的天地小,溪鳥的領域感自然十分強烈,鉛色水鶇更是如此。牠的體型約莫麻雀大,攻擊性卻勇猛兇悍。牠們不僅追趕同類,大牠半倍的白鶺鴒也遭到驅逐,落荒而飛。在溪澗王國裡,這種場面算是最激烈的爭鬥。日後,我也發現,在溪鳥裡,只有白鶺鴒獨獨會遭受鉛色水鶇的排斥。究其原因,原來牠的習性類似鉛色水鶇。不但覓尋的主食來源一樣,體積也相似,而且活動的位置都是岩石灘。一山不容二鳥,兩者之間勢必起衝突。我卻未看見白鶺鴒驅趕打贏過鉛色水鶇。魚狗的活動領域雖然與鉛色水鶇接近,由於主食小魚,兩方近距離對峙時,並不會發生爭執。但魚狗十分在意同類的入侵。時常遇見這種場面後,我猜想,魚狗和鉛色水鶇可能有相互合作覓食的一種默契吧?這種容忍食物來源不同的朋友進入自己地盤的情形,有點近似人類社會的某些生活特徵。當我看到同樣模式出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反而帶來某種利益時,我相信,溪鳥也應該深諳此道。河烏、紫嘯鶇,與前三者也沒有摩擦的現象。河烏的主食是溪裡的水中生物。紫嘯鶇體形大牠們三四倍,加上慣於棲息隱蔽之處,都不可能有相互衝突的理由。孤獨生活也是溪澗錯綜地理下的一大棲息特色。對溪鳥而言,溪澗的空間狹窄,視界又不開闊,除了繁殖期,牠們自然易於獨自覓食以求生存。不像大部分的山鳥或者水鳥,依賴著團體生活,藉以保持個己的安全。當然造成孤獨生活還有其他因素。依生物進化的原則,地理環境的影響卻是最大的。最符合這種推論的當數小白鷺。在平野、沼澤時,牠們經常群集覓食。入山以後,剛好相反,我看到的多半是單隻佇立的小白鷺,真懷疑是不同種鷺鷥。較特殊的仍是鉛色水鶇,有時我會遇見雌雄一對的鉛色水鶇,保持一段距離,相互警戒四周。或是三四隻成群,可能是家族成員,來往於溪岸。此外,白鶺鴒進入秋末的溪谷以後,也時而成對飛行。隨著溪澗位置不一,溪鳥的分佈數量也頗有起伏。例如屏東的楓港水質清澈,溪魚群集,魚狗的數量也特別多。南投的杉林溪處處是急湍深壑,人工開發不多,小剪尾活動的頻率便最高。南勢溪的環境屬於複雜型,卵石纍纍,溪面又較開闊,鉛色水鶇的隻數就高居榜首。溪鳥種類雖少,覓食的花招卻百出,各有各的特色。有一次,我尾隨一隻河烏,觀察牠的覓食方法,覺得那是生平所見最奇特的鳥類。牠不像山鳥一樣逐林而居,或者像水鳥沿著岩礁、沙丘海岸棲息。只是固定選擇一段水流洶湧的溪道,順水而下,時而浮游,時而沒入水中。每游完一小段後,便跳上岩石小憩,瞬間又沒入水中。游了百來公尺後,才折回,飛到原先的地點,再度潛入溪裡。我無法想像,只有手掌大的河烏如何克服溪水的強勁衝力。牠在水中的速度猶如人在疾走。當地溪道的岩石密集起伏,我必須邊走邊藏連爬帶跑,才能趕上。等牠再飛回起頭時,又得快速奔回去尋找。追蹤一個小時下來,我已累得四肢發軟,連舉腳走路的氣力也沒有了。魚狗的捕魚方法也是獨一無二。雖然是體型最小的溪鳥,牠卻最聰明慧黠。同樣的有著長嘴,也是善於等待的捕魚者。牠不像小白鷺逮到魚順口便吞進去。魚狗發現獵物時,總是巧妙地利用垂直降落的重力加速度,從空中俯衝而下,潛入水中戳捕而上。然後,銜至附近的岩石,大塊朵頤地吞入肚腹。 鉛色水鶇卻像直升機的起落。當牠立足於岩石時,會經常不斷地往空中跳飛,再落回原地。就在這個短暫迅速的上下時間裡,牠已完成捕食蚊蚋,蜉蝣等小蟲的任務。至於紫嘯鶇、小剪尾與灰、白鶺鴒一如常鳥,以一般跳躍前進的捕食方法沿著溪岸活動。從牠們的覓食行為,我們可以發現,為了生存,牠們也各自發展出順應環境的特有體型。例如魚狗與小白鷺都有一副適合戳捕小魚的長嘴,而河烏有一高翹的尾羽,幫助牠在水中保持平衡與操縱方向。鉛色水鶇也擁有在半空快速迴旋、拍擊的短翅,便利於捕食飛行的小蟲。當整段溪道的覓食活動熱絡時,如果用卡通影片描述,我彷彿進入一個聖誕大餐的會場。魚狗像饕餮的小豬,猛地吞掉比牠大的蘋果。小白鷺一如盆口大開的牝豬,張嘴就是一塊完整的蛋糕送進,毫不溜嘴。鉛色水鶇正是專挑一粒粒朱紅櫻桃啄食的小雞們,鎮日吱叫不停,至於河烏,像極了鑽入蛋糕裡囫圇吞棗的小老鼠,東奔西竄永遠是忙碌的。這就是溪澗王國君父們的生活方式了!溪鳥們一如其他動物,順著自然環境的變遷,早已學會調整自己去配合。溪鳥能生存下來,也是基於此因。這種改變是經年累月的結果,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若是人為的突然破壞情形就迥異了。雖然人為破壞也有可能會衍發另一種進化,只是大部分的結局都是絕種,不然就是消失。在這種覓食與憩息的循環過程裡,鳥類的叫聲也執行著十分重要的功能。截至現今,我們仍無法全盤了解各種鳴叫的意義。多樣性的山鳥、水鳥如此,簡單生活的溪鳥也在牠們的小天地裡佈滿了詭譎的聲音。以多數時候只會發出類似煞車聲的紫嘯鶇來說,有人認為,這是在警告別種鳥類不得侵入牠的地盤。最近,一位鳥人卻發現煞車聲竟有冬夏之分。冬天時,紫嘯鶇的叫聲顯得較為短促、無力。為什麼呢?是否夏季鳴啼清亮中夾雜著求偶或其他的訊息?這種台灣特有的鶇科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別名,琉璃鳥。如今,牠單純的聲音已難倒所有鳥類專家。鳴聲複雜的鉛色水鶇更加叫人困惑。牠時而尖啼向四周警戒,也時而以聲音相互聯絡。地形與晨昏改變時,似乎又有不同的音調。僅止鳥類的語言一項,我們對自然的認識到底下了多少工夫,就該有數了。鳥人們通常也知道,紫嘯鶇與鉛色水鶇多半在佇立時鳴叫。河烏、魚狗與灰、白鶺鴒卻截然相反。牠們飛行前進時,像救火車叮噹作響的疾駛,邊飛邊叫。這不是暴露自己的行蹤嗎?難道在宣示領域?一如所有鳥人,我仍然不甚清楚。研究鳥類的巢穴也是門大學問,長期逗留在溪澗裡,我也強求自己尋找每種溪鳥的巢穴。雖然沒有受過找鳥巢的訓練,以自己的經驗與花費的時間,我想應該不難找到。結果,迄今只找到一個。能掩飾得十分隱祕,讓其他動物難以發現,僅憑此點,我認為溪鳥們也是一流的建築家。唯一被我找到的巢穴,還是偶然發現的。第一次看到時,根本無法想像那是個鳥巢,倒像是個蛇洞。它建造得異常靈巧,除非蹲下來仰視,不然毫無發現的機率。那是一個魚狗的家。它坐落在溪邊的沙壁裡,洞口前方懸垂著蕨草,必須撥開才能看清。洞形是倒立的高腳杯狀,裡面鋪陳著青苔、蕨草,還沒有鳥蛋。洞口位置約莫離溪面一尺,這是否已避離溪水暴漲時的最高水位?我想魚狗比我更清楚。旅行溪澗也有一段時日,只找到一處鳥巢,我並不覺得丟臉,因為河烏的巢穴也是去年才首次被人發現。 最近,傳聞有人學到專門找鳥巢的技術,也聽說十分靈驗。我頗擔心此事,這跟學會開門鎖一樣,專家知道了當然便利研究,捕鳥的人懂得這門技術,溪鳥可就慘了。溪澗王國如何掌握各種溪鳥的數量,維持牠的穩定平衡呢?在台灣的溪流裡,溪鳥的天敵甚少,蛇鼠的出沒仍無法構成嚴重的威脅。我想,天然的災變因是主要控制因素。當溪鳥的數量達到飽和時,夏季固定來襲的暴雨往往會造成山洪,摧毀了溪澗原有的生存環境,大量的溪岸生物消失了,溪鳥的食物來源相對減少。終於迫使牠們被迫選擇兩條路:面臨死亡,或者遠走高飛。這種俗成的生態模式也可印證到人類的歷史。當人口膨脹到一定程度時,戰爭、瘟疫等災難固定會帶來嚴重的破壞。人口大量銳減後,再整個緩慢地復甦。整個說來,我以嚴肅心情觀察的時間不算長,大約是冬末至春初間的冷雨期。不像觀察水鳥曾經耗費冗長的四季。近來,我也寧可坐守這個小而完整的天地。它不像水鳥的世界幅員廣袤,跨洋又跨國,隨便一個過往的驛站遭到破壞,連帶的整條遷徙線都受影響。溪澗的天地是固定不變的,溪鳥們也不須具備長途跋涉的能力,一道河段便自成一個王國。在非人為的破壞下,也能從自然的一時失衡中迅速矯正過來。縱使最嚴重常見的山洪暴發,經過一段時日的自我療傷,蚊蚋、蜉蝣等小蟲又會出現,溪哥、石斑等小魚也溯游而上,溪鳥們自然跟著回來,繼續原先的主宰生活。前些時,有位專家擔心立霧溪上游建築火力發電廠,將導致水位落差改變,喜歡在含氧量高水域活動的蚊蚋小蟲也隨之消失,間接影響溪鳥的存亡。這種推論十分正確。影響有多大呢?長期演變下,是否因了發電廠的出現,真會造成下游溪澗王國的毀滅?沒有人全面調查過,也無人能提供肯定有力的答案。我認傷害是必然的,但或許還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反效果。據聞大甲溪的達見水庫築成後就有如下的例子:原本活動頻繁的鉛色水鶇與河烏頓時消失,因為喜歡急湍的蚊蚋小蟲絕跡了。日後,水庫蓄滿繁富的魚族,反而吸引魚狗進來遞補牠們的遺缺。不過,言歸正傳,還是回歸自然的好,意外的環境突變,難免帶來不確定的因子,影響生態的長遠性。往昔,水鳥神秘的遷徙行為以及按時南北漂泊的生活一直使我著迷。但完成長期觀察後,看到原本要設立保育區的沼澤繼續遭受破壞,我好像是做錯了事一樣,再也不願去涉足。幸好還有溪澗可以慰藉,只是它又能維持多久?我的同胞們最懂得利用自然的一草一木了,總有一天他們也會完全開發這裡。與鳥一樣,我將被趕得無處可去。 ——一九八四年五月‧選自洪範版《隨鳥走天涯》
旅次札記
老鷹剩下兩百隻 去年隨船到處流浪,經常駐泊於基隆與左營。兩年前,鳥類學者顏重威曾在全省各地調查老鷹的數量,他曾提到這兩個港的海岸地帶有老鷹棲息。而我在一年的駐泊裡,覺得兩地該是全省分佈最多的區域。我在日誌裡提到港口的老鷹時,常常描述牠們喜歡低空盤旋、俯衝、掠過海面,卻未曾親眼看到牠們捕食小魚的記錄,除了撿食。有關鳥類的書籍,也從未提及牠們這種盤旋於港口上空的習性。在左營軍港時,老鷹們可能已習慣近人。經常在我四周飛繞,近到牠特有的褐色、暗斑,甚至腳爪,皆可一目了然。這裡的老鷹多半來自壽山...
目錄
編輯前言.推薦劉克襄/陳義芝 愛與冒險——論一九九〇年代之後劉克襄的「都市轉向」/簡義明 劉克襄散文觀 輯一 旅次札記 旅次札記 從海峽出發 荖濃溪畔的六龜 松蘿湖之旅 路過植物園 劉公島紀遊 北壽山與南壽山 輯二 動物觀察 溪澗的旅次 沙 岸 黑鯨之死 海東青 最後的黑面舞者 仁愛路上的鳥群 大安森林公園的鳥類 野狗絮語 輯三 人文地理 天下第一驛 八通關古道 金山小鎮 關渡原鄉 小綠山之歌 萬芳社區的故事 古橋之戀 輯四 自然教育 山黃麻家書 稻浪之歌 菅芒行 綠色童年 金面山來去 輯五 人物肖像 外木山傳奇 高海拔人 飛回玉山 自然老師 探險台灣之後 黑鳶大夢 台灣特有種 劉克襄寫作年表 劉克襄作品重要評論索引
〔導讀〕文章與前額並高 余光中
編輯前言.推薦劉克襄/陳義芝 愛與冒險——論一九九〇年代之後劉克襄的「都市轉向」/簡義明 劉克襄散文觀 輯一 旅次札記 旅次札記 從海峽出發 荖濃溪畔的六龜 松蘿湖之旅 路過植物園 劉公島紀遊 北壽山與南壽山 輯二 動物觀察 溪澗的旅次 沙 岸 黑鯨之死 海東青 最後的黑面舞者 仁愛路上的鳥群 大安森林公園的鳥類 野狗絮語 輯三 人文地理 天下第一驛 八通關古道 金山小鎮 關渡原鄉 小綠山之歌 萬芳社區的故事 古橋之戀 輯四 自然教育 山黃麻家書 稻浪之歌 菅芒行 綠色童年 金面山來去 輯五 人物肖像 外木山傳奇 高...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