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倖妃.周原
研究/陳竫詒
攝影/劉國泰
大浪來了。
十二年國教正式啟動,在這波浪潮中,站上浪頭的七年級新生(國一),個個猶如衝浪手。今年夏天,他們要迎向人生的新挑戰,而台灣教育也進入「大變局」。
這是影響台灣百年最重要的教育改造工程。牽動的不僅是三十萬名七年級生,還有一百七十萬名小學生的就學之路,以及未來的世世代代。
家長焦慮困惑,各類補習班則摩拳擦掌,看準混亂帶來的商機。
「十二年國教到底是什麼?我現在該做什麼?」媽媽姍蒂憂心忡忡,而她的女兒才剛升上小學四年級。
配套不清 愈改愈混亂?
負責政策規劃的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說,十二年國教的原始目的是希望減輕學生壓力,朝向適性發展,培育多元人才,在世界舞台有更好的能見度。強調的是適性、品質、人才。
但更多人擔心的是,端上檯面的目前只有升學制度的改變,愈改愈混亂,反而可能一方面弱化菁英教育,喪失國際競爭力。另方面進一步拉大城鄉差距。
「配套沒看見、成功機會渺茫,但仍虎虎生風向前走,」一名學者擔憂,就像拼裝車搖搖擺擺卻大膽上路。
質疑的聲音雖然大,反彈的力道也猛,不過贊成者和反對者卻有個最大公約數,十二年國教是國家的希望工程,從現今的「考試教育」走向適性學習,這也是台灣必須要走的路。爭議的焦點在於腳步要快或慢,改造的力道又要多強?要先有麼樣的配套準備?
爭論還在繼續,然而,在國家與國家的加速度競賽中,時間顯然早已不站在台灣這邊。
因為台灣薪資十年來沒有提升,關鍵不只是產業外移,為企業培育人才的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賀陳弘嘆口氣,「應該說,人才的能力和規格沒有進步,從企業角度來看,沒有附加價值。」話,說得殘酷又真實。
過去,支撐台灣「製造(業)」經濟奇蹟的背後,是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如今產業升級,教育卻沒有往前走。「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才,不同制度會產生不同人才,我們卻還用五十年前的考試制度,培養今天要的人才,」他形容。
九年國教讓人才普及化,但以考試為導向所培育的純粹是製造業的執行人才,強調的是精確、複製能力。以國中基測來說,成績採相對的PR值,「學生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力所處的位置,只有不斷練習、再練習,」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周愚文感嘆。
如今製造業產值僅佔GDP不到三○%,其他業別比例早已放大許多,以服務業來說,是人對人的行業,需要有理解力、敏感度、同理心、溝通力、熟練度和創意,在目前教學現場卻不受重視。
國家產業要從製造和代工升級,需要連結多種知識的創造力,開發新的產品與產業機會,既然競爭的內容改變了,教育也應該跟著全面升級。
另一方面,社會結構快速變遷,少子化的壓力來得又急又猛。參與政策策劃的周愚文,以人口曲線圖說明,今年入學七年級生還有三十萬人,到二○二○年將滑落到十九萬餘人。
以現今全國的公私立高中職四九一所,容量綽綽有餘,必須要透過制度促使學校提升辦學品質,或讓市場自然淘汰退場。
教育從量變走向質變的關鍵
「十二年國教」被認為是教育升級的契機。「現在不勇敢跨出去,就永遠無解,」一位教育部官員說,既然已經沒有回頭路,先把政策拋出去,就會產生變化。
回顧過去歷史,延長國教的聲音早在一九八三年就出現,當年的國中生才三、四萬人,最後卻因故不了了之。二○○九年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和全國教師會等組成「我要十二年國教聯盟」,要求政府提出期程。
二○一一年元旦,馬英九總統給了最明確的回應,在文告中宣示「今年開始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二○一四年高中職全面免學費、大部份免試入學」,就此拍板,也宣告今年入學的七年級新生成為起跑選手。
這份文告代表著台灣教育已經從量變走向質變的關鍵時刻,而這條路,足足走了將近三十年。
不同於九年義務教育,最大的改變是精神,上高中採自願不強迫,落實教育是國民的權利,但不是義務,人人都可以自主選擇,只要有學習意願,就有機會。
改變的還有價值。從二○一四年開始,不論公私立高中職都免學費(今年仍排富,年收入一一四萬以下家庭才免)。「讓孩子不要因為考不上公立高職,又付不起私立高職學費而中輟,」面對轄區內幅員廣大的山區弱勢鄉鎮,南投縣教育處長劉仲成的話說得語重心長。
唯有如此,才可以突破經濟瓶頸,不讓學費成為升學的障礙。位處南投水里的民和國中,學生大多來自信義鄉,畢業後不少人因沒有學費而未升學,直到前校長何光明到任,以「把孩子送到國立高中職」為職志,經過六年努力,終於達成將九成的孩子都送上去。
但最引人注目的改變,還是在升學制度。未來高中職入學將採學區制,全國五都十七縣市,分成十五個學區,開放七五%以上的高中職名額免試申請,不採計在校成績。其他則是學校提出特色,以考試招生,包括菁英學校如北一女、建中和其他才藝學校,但學區內總名額需考試入學的學生不得超過二五%。(見一二○頁)
「免試升學將是未來主流,以舒緩過度的升學壓力,」教育部長吳清基強調,政府希望達到的是升學鬆綁、適性發展,讓每個孩子都擁有最好的學習路徑。
然而,他沒有說出口的是,政府也要藉此整頓長期受忽視的高中職教育。因為目前國中畢業生進入高中職繼續升學的比例,雖然已經到九八%,但原本屬於由台灣省教育廳管轄的高中職,凍省之後,所分配到的教育資源,在大學高等教育和國中小教育夾擠下,不斷萎縮。
以二○○九年來說,國小國中佔總體教育經費約四一%,專科大學有三八%,而高中職則是一六%,比十年前還少四%;而每位學生分配到的教育經費,高中生最少,平均每人比國小還少四千元。(見表一)
一位資深媒體人回到台灣知名的高中母校,訝異地發現校舍傾斜破爛不堪,「比第三世界學校還糟糕,實在很丟臉,」語氣中滿是難堪和憤怒。
另一間名號響亮的男校校長忍不住大吐苦水,一間近四千人規模的學校,每年可動用的經常性預算才一百萬元,分配給學生一人不過兩百五十元,等同兩份炸雞餐的價格。「一個學校比我一個系還少,」轉述的大學教授聽了直冒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