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思考對了,人生大不同
◆思考,只是動腦?/楊建銘
一般來說,每個人的腦部結構相似,也都聽從同樣的指揮官命令行事。但為何每個人的思考會有極大的差異?
◆你會思考嗎?/黃有志
錯誤的思考模式不僅容易使人掉入思考的陷阱,而且也會使人不自覺地接受錯誤的訊息、形成錯誤的信念、做出錯誤的判斷。
◆黃光國:思考,從正確的態度開始/連芯
為加強臺灣人民思考能力,黃光國一方面常以嚴厲批判的態度,直指教育制度上的缺失;另一方面,他選擇在課堂中教導科學哲學,親身投入需時漫長的思考改造革命。
◆思考訓練,讓孩子變聰明了/王秀園
生活裡,該怎樣帶孩子訓練頭腦變聰明?
◆人因思考而強大/凌坤楨
一個人怎麼思考,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一堂不上課】小心,孩子出口成傷
◆言語的蝴蝶效應/洪莉竹
孩子會習慣出口成傷,仿效會是主要肇因。
◆講的人痛快,聽的人痛苦/陳美儒
負面的批評、不經思考衝口而出的罵話,不懷好意、惡作劇的綽號,最容易阻礙親子、師生、同儕間的情誼。
◆孩子,你知道自己傷了人嗎?/陳意文
言語上的羞辱與不當玩笑,容易導致更多霸凌行為。
◆遺落了一大片深咖啡糞便/黃嘉慈&陳質采
看著這混亂的色彩,我彷彿見到他人加諸在她身上的垃圾情緒與謾罵。
◆看不見的傷害,更需要看得到的出口/編輯部
被口語霸凌時,如何尋求資源?
【時事心電圖】
◆健康正向的性教育,讓青少年免於傷害/張德聰
社會總是要求青少年必須像兒童般的純真無邪,萬一未婚懷孕或是遭到性暴力,往往會被污名化,導致他們遇到問題時,不敢向大人開口求助。
【跟孩子尬青春】
◆失去「擁抱」的留學生/王浩威
任何人在面臨無法挑戰的壓力時,都希望能有一個觸覺十足的擁抱,只是,這樣的擁抱是奢侈的,幾乎是蹣跚走離開母親後就不可能再尋得的。
【sex保健室】
◆讓「愛」滋長,真情擁抱愛滋感染者/郭明旭
愛滋打擊身體,偏見打擊靈魂,一個是病毒引起的,一個是無知引起的,兩者都會對人造成傷害。
【校園電影院】
◆遇見真實的自己/葉冠伶
藉由內在自我的內觀與外在人事物回應的「雙橋」,你是否看到不同角度的自己?
【校園急診】
◆過度敏感的家長,該怎麼面對?/陳舒榆
◆同理、堅持,卸除親子間的鴻溝/洪錫璁
◎ 心理工作者的心靈地圖
◆讀書會,牽引何淑津踏上心理路/連芯
讀書會讓何淑津廣泛吸收人生智慧、自我沉澱、開敞心胸;讓她逐步增強能量,對生活產生不同的省思,同時勇敢經營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 聽診器的心語
◆治療疾病?還是治療人?/楊令瑀
當我們對「尿床」的成因不瞭解時,父母往往會成為孩子的施壓者,讓原本不會有長期後遺症的尿床問題變成兒童心理健康的殺手。
◎ 職場SNG
◆正視員工情緒,快速回復常軌/黃智儀
當同仁們對於事件的原因瞭解不夠,或是訊息的傳遞是片段的、以訛傳訛,都會影響職場裡的氣氛和工作效率。
◆別讓悲傷烏雲,長期籠罩職場上空/廣梅芳
當職場上出現悲傷情事時,需要針對員工提供立即且實際的支援,確保心理傷害減到最低,並預防重大創傷後壓力障礙的出現。
◎專欄
▼ 李維榕:為父母親頭痛
我們的身體,往往比我們更快接收到我們感受的苦楚。女兒的周身病痛,痛的實在是父母親的婚姻。
▼ 呂旭亞:物理學與心理學的戀愛:包立的內在旅程
包立在自己的夢裡看到分裂的兩個世界,不只是個人理性與情感的分裂,也是他畢生所擁抱的科學裡沒有愛與靈魂的問題。
▼ 楊茂秀:傾聽寂靜的藝術
傾聽與寂靜的藝術,似乎在這個一切都在人手掌控中,只要手指指指點點,一切就能搞定的E世代,更重要更有意義了。
▼ 廖仁義:每條老街都有自己的滄桑
經歷了不同時代移墾過程的洗禮,臺灣的每一個城市的街市,往往呈現出不同時代的特色。
▼ 劉惠琴:依附與自主的時代趨勢
新時代的女性已經不再像傳統的女性那樣,沒有自我地全心投入家庭。
作者簡介:
張老師月刊
張老師月刊(Living Psychology)
創刊於1977年,多次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雜誌金鼎獎】及【優良雜誌推薦獎】。
這本雜誌,有豐富的社會心理探討、趣味的自我心理探索、最新的心理資訊和學者專家的解析。我們談快樂和成功,也談挫折和憂傷。我們喜歡光明面,但也試圖去理解幽微和黑暗。我們傾聽理性和堅強的故事,也願意探索感情的衝動和脆弱。
是一本兼具大眾心理、校園輔導的好雜誌。
網站:http://www.lppc.com.tw/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lppc.com.tw
章節試閱
11月《思考對了,人生大不同》
前言:為加強臺灣人民思考能力,黃光國一方面常以嚴厲批判的態度,直指教育制度上的缺失;另一方面,他選擇在課堂中教導科學哲學,親身投入需時漫長的思考改造革命。
標眉:《教育與思考》
大標:黃光國:思考,從正確的態度開始。
★連芯 攝影/莊明穎
影響一個人思考的因素何其多,舉凡天資、家庭、性格、教育、環境……皆會發生影響。向本土心理學者黃光國教授請教,以他的觀點,何者對人的思考影響最大?
小標:缺乏創造力,臺灣人的集體困境。
「教育,絕對是教育!」一生投入教學與學術研究,黃光國有切身之痛。十七年前他目睹許多同事好友走上街頭,爭取教育改革,經歷教改十年後,他自己卻苦口婆心地發表「教改萬言書」。如今,面對臺灣教育界的亂象,他仍感到疑惑、痛心。
他拿出一份簡報資料,密密麻麻的圖表,全是臺灣與其他國家論文數量與引用次數的統計。
數據顯示,臺灣目前論文發表數量有顯著的成長,領先芬蘭、以色列、愛爾蘭等國;但被引用的次數卻明顯低落,與論文數量遠少於我們的泰國、菲律賓等國相近,反映出國內的論文僅在數量上領先,品質卻鮮有創新,並不具參考價值。
空有數量,缺乏品質,為什麼?
黃光國曾撰文分析,臺灣學術界大多是在作「後續補充」型的研究,或是使用統計技巧在重複的主題上製造新的論文;此外,更不乏買昂貴儀器,來生產新數據。「這些研究都只是在小處做變化,少有重大突破,怎可能有人會參考引用?」他一語道破。
又例如臺灣賴以維生的電子產業,但企業所扮演的主要是代工、加工的角色,缺乏自己發明的核心技術。這種缺乏創新突破的產業現狀,與學術界遭遇的問題如出一轍,儼然是臺灣人民的集體困境。
小標:過於倚賴西化,思考無法創新。
為什麼會如此?
黃光國認為,當今論文品質的問題,有一部份原因來自於教改。然而,根本的問題,其實發生在更早之前。
「盲目『全盤西化』是我們教育上最嚴重的問題。」黃光國表示,放眼各領域,不難察覺大學教科書上的理論幾乎全來自西方,鮮少有國人自己創發的知識。
對此,他早在1976年就有深刻體認。當時,他赴美攻讀完博士學位後返臺,沿用西方的理論架構從事本土家族企業的相關研究,卻發現西方的組織心理學與本土實況完全不符。他雖然可以實徵研究繼續描述本土家族企業的型態,但這樣的研究僅止於描述層面,卻無法深究背後的成因。
這項衝擊讓黃光國停下手邊的研究工作,思考對策,也促使他投入發展本土心理學。在這過程中,他發現這樣的現象不只存在於心理學領域,而是普遍存在於臺灣整體的教育上。
「我們的學生和學者,都把西方的理論當作真理。」黃光國語重心長地說道,當西學成為圭臬,西方的理論知識又如此浩瀚,學生們為了應付考試或報告,就只能拚命背。「連跟上都可能來不及了,怎還有心思去創新?」
黃光國相信,許多學者在應用西方理論時,應不至於麻木無感,大多能感覺得到西方理論在我們社會上不那麼適用,只是,多數人都不敢進一步對理論發出疑問、提出挑戰。一路觀察下來,他發覺這不僅是臺灣「全盤西化」的後遺症,也是源自文化上的自卑。
當整個文化都處於這種心態,便只會一味地將他人的成就視為成功典範來膜拜,全盤套用他人的模式,不加以過濾篩選,致使國人不論在知識上或在制度上,都只學會了皮毛,卻未深入領會核心。
小標:有懂思考的人引領,才能教育出會思考的下一代。
黃光國認為,這個現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博士生滿街跑,真正名符其實的卻很少。
西方稱博士學位為PhD,是Doctor of Philosophy的縮寫,意指哲學博士;在西方國家攻讀博士學位,不論專攻什麼領域,獲得學位資格者,皆稱哲學博士。而哲學的希臘基本字義是「熱愛智慧」,代表對真理好奇、求知求是的熱忱,也囊括「思考」的最極至定義。PhD,便是這般精神的傑出者。
在黃光國眼中,國人一味地膜拜西方理論、追隨西方研究,僅在西方現有的見解中鑽研,即是對真理的棄守,缺乏哲學精神。就算能寫出論文獲得學位,掌握不住實質的哲學精神,等於只是領有空洞的頭銜。
這種現象,最令人憂心的莫過於落入惡性循環。若當引領知識的學者、教授們都缺乏哲學精神,要如何教出會思考的學生?
黃光國建議,要改變,就必須從研究所教育著手。當一個社會有了一批確實投入於追求真理的引導者,才能建構出足以孕育思考、發展創造力的環境。
而一個具思考力、創造力者,黃光國認為至少必備三項條件:「首先,對鑽研的領域要具備充分的知識。第二,保持懷疑、好奇心,能在既有的知識或現象中發現問題,不輕易安於既有答案。第三是懷有熱忱,懷抱著不論如何都要找出答案的心,竭力投入其中。」
這幾項恰恰是西方科學哲學精神的核心,也是我們教育環境中最缺乏的。對此,黃光國自十多年前就一再呼籲臺灣大學開設「科學哲學」通識課程,希望學生能從西方發展科學哲學的歷史中,領會、學習其不斷演練的態度,以及對知識的強烈好奇與熱忱。
小標:思考改造,需嚴謹訓練培養。
在推動科學哲學的路上,黃光國投入十多年的歲月,撰寫了一本《社會科學的理路》,做為科學哲學課堂上的教科書。
這段歷程讓黃光國比任何人都明白,西方社會花了四百多年演進發展其科學哲學,他個人也投入十多年鑽研之,紮實思考態度的養成,絕非三言兩語就可道盡,或是一蹴可幾。
「來上我的科學哲學,不要翹課。光看書是不會懂的。」黃光國總是對他的研究生們殷殷叮嚀,在他眼中,「思考」和「哲學精神」是項認真嚴謹且具門檻的功夫,也是一項值得投注心血去鑽研培養的精神和態度。
這並不是一段簡單、易走的路程,然而對於培養臺灣人民的思考能力,卻是必要、根本之途。對此,黃光國一方面常以嚴厲批判的態度,直指教育制度上的缺失;另一方面,他選擇在課堂中,親身投入這場需時漫長的思考改造革命。
培養思考力,黃光國是如此嚴肅看待而且認真地予以實踐。
--
11月《時事心電圖》
前言:社會總是要求青少年必須像兒童般的純真無邪,萬一未婚懷孕或是遭到性暴力,往往會被汙名化,導致他們遇到問題時,不敢向大人開口求助。
大標:健康正向的性教育,讓青少年免於傷害
★張德聰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博士。「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
前不久,有位未成年的高職女學生疑似因被性侵懷孕,在學校廁所產子。令人驚訝的是,老師和家長完全沒覺察有異狀,更重要的是,女學生從頭到尾不敢對任何人講。為什麼不敢講?師長怎會沒有發覺?其中的隱情值得探討。
小標:談性,有那麼沉重嗎?
每年9月是所謂的「墮胎潮」,主要因暑假期間,青少年男女有較多單獨相處的機會,很容易在一時衝動下造成女生懷孕,只好趕在開學前盡快處理,而這也間接導致RU486(口服墮胎藥)的濫用。
臺灣社會向來覺得「談性太沉重」,導致少女未婚懷孕、遭到性侵、性騷擾等,必須等到事件爆發後,才引起關注和討論;另外,也常忽視少男在性方面的壓力。且由於學校、家庭關係的疏離,使得不管是偷嚐禁果或是被性侵而懷孕的少女,寧願獨自承受驚恐,也不敢向大人求助,而親師們就算天天見面,也察覺不出孩子在精神、心理,甚至生理上的極大變化。
因此,大人們必須好好省思,該怎樣建立真正的友善校園、友善家庭,讓青少年遇到問題時,願意跟父母、師長求助。不要只是一味迴避,最後產生張春興教授所說的青少年問題「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的亂象。
小標:錯誤態度或做法,影響孩子的性發展
當生理逐漸發育,心理也會受到影響,想要獨立自主,但現實上還是有些限制和困難。我記得曾經輔導過一位青少年,滿口喊著要獨立。有一天他告訴我,已經找到一間房子,想要搬去一個人生活。我隨口問他:「那租金呢?你有儲蓄嗎?」他回答:「當然是找我爸爸拿!」從中就可以瞭解到,孩子的生理、心理長大了,但不等於就有能力面對所有的問題。
現代社會知識多元化,情愛和影像資訊也相對複雜,使得青少年變得早熟,以前可能要到大學以後,才會發展出異性密友,但現在國、高中生有些就已經有這方面的關係了。然而,臺灣仍有一些狀況,對青少年的性發展是負面影響的:
*學校政策:即使教育部不斷提倡性教育的重要,但是仍有許多學校要求男女保持距離、不准兩性交往,甚至連健康教育的課程都含糊帶過。
*家庭教育:很多家長不讓孩子有正常的兩性互動,擔心會影響學業。
*性別角色:社會還存在著男強女弱的性別認同,強調傳統的兩性差異。
此外,社會對於青少年,不管是身體或性方面,都要求他們必須像兒童般的純真無邪,萬一未婚懷孕或是遭到性暴力,往往會被汙名化,這也導致他們遇到問題時,不敢向大人開口求助。
小標:青少年普遍對性存在著錯誤的迷思
2008年杏陵基金會針對全臺8,400名高中生做了性知識的問卷調查,發現有34%的高中生誤以為自慰會影響性能力;30%認為愛滋病會透過蚊蟲叮咬傳染;50%以為塗上嬰兒油或凡士林,可以增加保險套的潤滑。在兩性交往上,有20%國小畢業時已有戀愛經驗;高中、職三年級,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談過戀愛;而高中、職畢業時,有過性行為的,各占5%和10%(另有資料顯示是30%左右)。此外,這些有過性經驗的學生中,30%嘗試過援交或是一夜情;25%以上不使用任何避孕方法。
而臺南家庭教育中心也在2008年針對1,164名國中生做性教育的問卷調查,發覺網路已經成為青少年找男女朋友、求取性知識、獲得色情圖片的管道,甚至碰到感情問題時,有68%會求助網路。讓人擔心的是,網路雖然是資訊的來源,卻也存在很多問題,像是網路援交、網路詐欺、網路霸凌等,甚至一些男女分手後,會刻意將兩人的親密照,直接張貼在網路上流傳,對對方產生傷害。
小標:充分瞭解,才懂得自我保護、健康發展
那麼,面對青少年的性衝動,到底應該如何做適度的克制和預防保護?過去我曾經提出兩性交往的「十要十不要」,包括不要去不安全的地方、不要約會得太晚、不跟不熟悉的異性單獨出遊……,都是自我保護的基本方法。現在青少年第一次約會或是性行為的年紀都比以往提早很多;因此,尤須加強以下幾點:
1.強調身體的自主權。自己才是身體的主人,青少年有權利拒絕任何人(包括親人)碰觸自己身體,並且勇於說不。
2.面臨危機要懂得求助。例如大聲呼救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是跑到人多的地方,像是便利超商、愛心商店,或是按校內的緊急電鈴等。
3.大人和孩子之間要保持良好的關係。盡量能夠成為孩子的朋友,並且敏感覺察孩子的狀況,例如孩子懷孕了,身體一定會有明顯的變化。
4.提供正確性知識的討論。做父母的,不管對同性或異性的子女,都應該適度說明基本性知識。而學校老師,就算不負責這方面的課程,仍要傳遞正確的性價值觀,包括對自我身體的愛惜、不要當成可以交易的商品。
5.安排適當的兩性活動。像是社團、兩性議題的辯論、聯誼性的康樂活動,讓青少年透過互動、討論,從瞭解另一性,到尊重另一性,進而妥善交往。
6.灌輸法治的觀念。讓孩子多認識跟性有關的一些法條,以及假如與未成年異性的性行為,也會因其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刑法。
* * *
兩性交往有其必要性,包括:1.幫助人格成長;2.學習社會人際關係的互動;3.對自我的覺察和瞭解;4.對性觀念迷思的澄清。所以,要讓青少年能健康地認識性,而不是讓他們對性產生恐懼,影響與異性的交往。
如果家長或是青少年有這方面的問題或困擾,請記得可以打電話給「張老師」1980全省專線,透過專業的諮詢和協助,以獲得正面的解決,同時降低壓力或是性傷害的發生。
(文字整理/高惠琳)
--
11月《心理工作者的心靈地圖》
前言:讀書會讓她廣泛吸收人生智慧、自我沉澱、開敞心胸;讓她逐步增強能量,對生活產生不同的省思,同時勇敢經營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大標:讀書會,牽引何淑津踏上心理路
★連芯 攝影/莊明穎
很難相信,站在眼前的是個五十七歲的女人,而且,還是剛入行的諮商心理師。何淑津在人生的前大半歲月,是壓根沒想過諮商這碼子事的。
論諮商還算資淺,但帶讀書會可是駕輕就熟。訪談當天,和她來到某基金會的閱覽室,她先領著我們經過一整片書櫃,然後,進入一間小教室。這裡是她熟悉不過的小天地,她在此帶領社區讀書會已經十多來年。
「我原本念商專,過的是一般忙碌賺錢的生活。五十歲會考上研究所,到現在領有諮商心理師執照……,這一切,都和參加讀書會有密切關係。」提及自己生涯歷程的轉變與成果,何淑津露出燦爛的笑,看起來又更加年輕。
她的生涯蛻變,要從三十七歲那場病痛說起。
小標:一場過勞,讓她人生起而轉變。
三十七歲,是何淑津生涯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她是個標準的工作狂,人生以賺錢為目的,工作之外,也盡力去成為好妻子、好媳婦與好母親。直到某天,身體因過勞罷了工,躺在醫院病床上,她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出了大岔子。
在醫院躺了數周,何淑津下了決心:「那我來過過不賺錢的日子吧!」她馬上起而行,開刀的傷口都還沒復原,就趕赴志工培訓教室報到。
不賺錢的日子,就這麼開始了,果然與過往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光在志工培訓的過程中,擺脫了金錢導向的思維方式,懷著不同的心情與人交流,何淑津就已感受到生命、自我有了新的開展。
比方說,某回受訓時,同學間輪流分享「生命中的遺憾」。一位五十來歲的同學提到「沒上大學」是他最大的遺憾時,何淑津這才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命,她也意識到自己並不想重蹈同學的覆轍,不希望到了五十歲時懷抱相同的遺憾。這同時點醒了她,自己距離五十歲還有十多年光陰,應該要為自己做些什麼才是。
三十七歲的一場大病,無疑是場身心的折磨;但若宏觀地就整個生命歷程論之,或許,倒像一場幸運。
日後,何淑津考上空中大學,取得空大學位,都是這場病痛給予的省悟與收穫。而她這十多年來生活的重心──讀書會,也同樣因此走入她的生命。
小標:一個問號,讓她投入讀書會。
接觸讀書會,同是起於志工培訓課程。當時安排的團體課程中,有的名為「自我成長」,有的定位為「讀書會」。
何淑津原本就是個愛書人,她愛極了書本的唾手可得,愛極了書本內容的無所不包,很喜歡廣泛閱讀,彷彿自己能夠輕鬆地藉由書本,接觸這包羅萬象的世界,以及多樣繽紛的知識與感觸。
然而,令她萬分期待的讀書會初體驗,書本竟是個隱形物。帶領老師雖為讀書會開了三本書,可是直至課程結束,老師上課僅是延續自我成長團體的方式,從未提起書。向老師問起,老師也只輕描淡寫地說:「那些書自己看看就好。」
沒能真實體驗讀書會,何淑津的心裡卻反而留下巨大的問號:「自我成長團體和讀書會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兩者會安排在一起,必有什麼原因吧?」
心底的疑惑意外成了動力,幾年後,何淑津一得知有「讀書會帶領人」的相關課程,就立刻抱著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投入參加,於是就此展開她的讀書會生涯。
這一投入,就是十多年。十多年的時間,遠遠超出何淑津最初的想像。最令她感到驚奇的不是自己的堅持,而是她發現需自費參加的讀書會,就這麼一期一期地開,十多年來,不曾有過間斷。
就連愛讀書的何淑津也深受感動與驚訝:何以人們對齊聚在一起討論書中內容,產生這麼大的興趣?「肯定不只是讀書這麼單純!」愈是接觸,何淑津愈是篤定讀書會必在讀書之外,別有奧妙。
小標:宛若自我成長與諮商,讓人們把心敞開。
單純就帶領讀書會而言,何淑津認為並不困難,只要有心、有興趣想帶領讀書會,且能讀懂書中內容的人,皆可一試。
「但妙就妙就在……人們在討論書中內容時,總是會一併講起自己。」她說,這或許正是讀書會迷人、奧妙的原因,卻也是其具難度與挑戰之處。
在讀書會中,人們總會在其他成員面前,真誠說出自己,確實,某部分與成長團體有所雷同,呼應了她最初的直覺與疑惑。而固定閱讀、沉澱,進而在人前分享自己的過程,在何淑津眼中甚至帶有療癒心靈的效果。更複雜的是,在不同個體組成的群體之中,也必會衍生微妙的人際互動。
多年經驗讓何淑津相信,只要走進讀書會,不論是個別學員因話題討論而敞開心胸,談論真實自我,或是檯面下團體的動力關係牽引,種種隱微的因子在讀書會中交互作用;持續參加活動,總會在參與者身上產生難以言喻的影響。
「我總是清楚看到學員們因閱讀、討論,於是觀念產生改變;也會看到他們因彼此分享、支持、碰撞,逐漸琢磨出一套人際相處之道,讓他們在走出讀書會後,與人的互動變得更好。」
何淑津真真切切感受到學員們因持續參加讀書會而有所成長,當年的疑惑歷經多年後宛若獲得解答──在讀書會中,人們確實不光只是讀書,其迷人之處也在於有如參加成長團體或心理諮商一般,無形中經歷了自我探索、整理與療癒。
小標:帶著滿滿的能量,勇敢走上心理路。
何淑津逐漸在一場場讀書會中體認到,許許多多的人都懷有探索自己的需求,只是大眾仍持異樣眼光看待「成長團體」和「心理諮商」而難以跨出一步。這分探索自我的需求,反而在輕鬆自由的讀書會裡,無形地獲得滿足,也難怪讀書會得以持續開班十多年;更有學員在敞開心胸之後,希望能與她進一步展開個人諮商,何淑津也認真朝此方向思索。
就在她的婚姻滿二十五年時,她毅然停止扮演完美的長媳。事後回想,何淑津認為自己是受到《為自己出征》一書潛移默化。書中的主角是個武士,隨著故事,他領悟到自己之所以戴上盔甲,並非為了拯救公主,而是逃避自己,因而活出自我。這讓何淑津領悟到自己陷溺於好媳婦的索求,只因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於是,她勇敢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之後,決定把時間與精力留給自己。於是,她在五十歲考上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五十六歲正式通過高考,成為諮商心理師。
她回顧自己的生活因讀書會徹底產生了質變,就連在最忙碌的時期,一周內帶領多達十一個讀書會,每每回到家,雖是精疲力竭,臉上卻始終掛著笑容。
於是,她更堅持得走自己嚮往的路,而不選簡單易行之途;她規畫自己的下一步,要結合讀書會與諮商,推廣讀書諮商團體。
「我也很好奇,自己怎麼能這麼勇敢?」口裡雖這麼問,但何淑津心裡卻十分明白,原因無他。那些日子以來,讀書會讓她廣泛吸收人生智慧、自我沉澱、開敞心胸,逐步增強她的能量;她對生活產生不同的省思,也有更靈活、自主的安排,能夠勇於對自己不願接受的事物說不,勇敢經營屬於自己的生命。
或許,她之所以能如此保持青春,也出於同樣道理。
【何淑津大事紀】
1‧990年:因工作過勞而住進醫院,在病床上領悟到「人生非以賺錢為目的」。加入臺北縣家庭教育中心擔任親職教育推廣志工,共投入十年歲月。也對成長團體與書本之間的關係,產生疑惑。
‧1995年:參加師大成人教育中心的讀書會帶領人培訓,想一探「成長團體」與「讀書會」的分野究竟為何。
‧1998年:在新光吳氏基金會帶領「自我成長讀書會」,至今已十三年。
‧2001年:在張老師基金會帶領「快樂溝通讀書會」,至今已十年。
‧2003年1月:掙脫了二十五年來束縛,不再拚命接受自己不願扮演的角色。
‧2003年7月:確定接下來的人生方向,參加補習班,準備考試,為自己嚮往的生活努力。
‧2005年9月:考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在課堂上認識「讀書諮商」。
‧2006年12月:寶貝女兒結婚,婚禮事宜女兒自己包辦。
‧2007年9月:寶貝兒子結婚,婚禮事宜仍是兒子自己包辦。感謝兩個孩子的獨立,讓我得以專注在自己的路上。
‧2010年4月:考取諮商心理師證照,期許自己致力推廣「讀書諮商團體」。
11月《思考對了,人生大不同》
前言:為加強臺灣人民思考能力,黃光國一方面常以嚴厲批判的態度,直指教育制度上的缺失;另一方面,他選擇在課堂中教導科學哲學,親身投入需時漫長的思考改造革命。
標眉:《教育與思考》
大標:黃光國:思考,從正確的態度開始。
★連芯 攝影/莊明穎
影響一個人思考的因素何其多,舉凡天資、家庭、性格、教育、環境……皆會發生影響。向本土心理學者黃光國教授請教,以他的觀點,何者對人的思考影響最大?
小標:缺乏創造力,臺灣人的集體困境。
「教育,絕對是教育!」一生投入教學與學...
目錄
【偷時間】
百年香讚、壓力溝通舞蹈、做戀愛的操盤手……
【這些人 那些事】
變動社會中的精神健康 ★趙士尊
【心聞捕手】
電視是兒童健康殺手
害羞是美德?!
沒有壞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家長睡眠不足易導致子女肥胖
「有心」有助於復健
★李韋蓉&廣梅芳
【時事心電圖】
健康正向的性教育,讓青少年免於傷害 ★張德聰
【專欄】(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李維榕:為父母親頭痛
呂旭亞:物理學與心理學的戀愛:包立的內在旅程
楊茂秀:傾聽寂靜的藝術
廖仁義:每條老街都有自己的滄桑
劉惠琴:依附與自主的時代趨勢
【心理工作者的心靈地圖】
讀書會,牽引何淑津踏上心理路 ★連芯
【聽診器的心語】
治療疾病?還是治療人? ★楊令瑀
【校園專輯】
﹝跟孩子尬青春﹞
失去「擁抱」的留學生 ★王浩威
﹝sex保健室﹞
讓「愛」滋長,真情擁抱愛滋感染者 ★郭明旭
﹝認輔媽媽校園手記﹞
如果,有如果 ★萍媽媽
﹝校園電影院﹞
遇見真實的自己 ★葉冠伶
﹝這一堂不上課﹞小心,孩子出口成傷
言語的蝴蝶效應 ★洪莉竹
講的人痛快,聽的人痛苦 ★陳美儒
孩子,你知道自己傷了人嗎? ★陳意文
遺落了一大片深咖啡糞便 ★黃嘉慈&陳質采
看不見的傷害,更需要看得到的出口 ★編輯部
﹝師情化益﹞
等待花開的日子 ★王怡文
老師的向陽天 ★蔡麗治
﹝校園急診﹞
過度敏感的家長,該怎麼面對? ★陳舒榆
同理、堅持,卸除親子間的鴻溝 ★洪錫璁
【專題企畫】思考對了,人生大不同
思考,只是動腦? ★楊建銘
你會思考嗎? ★黃有志
黃光國:思考,從正確的態度開始 ★連芯
思考訓練,讓孩子變聰明了 ★王秀園
人因思考而強大 ★凌坤楨
﹝附錄﹞
延伸閱讀
【職場SNG】
正視員工情緒,快速回復常軌 ★黃智儀
別讓悲傷烏雲,長期籠罩職場上空 ★廣梅芳
【讀家心聞】
凌坤楨:《療癒,藏在身體裡──從創傷復原到生命整合》
創傷,在身體;療癒,也在身體 ★凌坤楨
【偷時間】
百年香讚、壓力溝通舞蹈、做戀愛的操盤手……
【這些人 那些事】
變動社會中的精神健康 ★趙士尊
【心聞捕手】
電視是兒童健康殺手
害羞是美德?!
沒有壞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家長睡眠不足易導致子女肥胖
「有心」有助於復健
★李韋蓉&廣梅芳
【時事心電圖】
健康正向的性教育,讓青少年免於傷害 ★張德聰
【專欄】(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李維榕:為父母親頭痛
呂旭亞:物理學與心理學的戀愛:包立的內在旅程
楊茂秀:傾聽寂靜的藝術
廖仁義:每條老街都有自己的滄桑
劉惠琴:依附與自主的時代...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