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的話
你我永遠都是一個學生
文/張紹敏
1月18日中午時分,我到一間高中對面的早餐店用餐。今天正好是學測第一天,青澀的面孔來來去去,把架上的三明治、飯糰一掃而空;店內有考生抱著考古題,搶在進考場最後幾分鐘多看幾眼,彷彿多對一題,就能離「勝利組」更進一步。
隔壁桌有對母女,氣氛凝重。媽媽直瞪著女兒,開口就吼:「怎麼有一半都不會寫?」「妳爸爸是數學系的資優生,妳沒有他的基因,他已經認了。」「妳重考兩年了,同學都快大學畢業了,妳的問題出在哪裡?」「算了,理工不適合妳,妳只能去學技術了吧。」女兒只是低著頭用餐,什麼也不說。我想到還躺在辦公桌上,今年度大學指南未完成的稿件,真希望能讓這對母女搶先閱讀。這短短2分鐘的單向對話,是多少年輕學子一輩子帶著走的隱傷?
事實上,學歷的價值已被重新定義。
今年《Cheers》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發現,台灣2000大人資長選才最看重「人格特質」,其次是
「學習潛力」,學歷已退居第5位。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接受本刊專訪時透露:「過去10年來,台灣快速成長的新創公司愈來愈沒在看學歷。」
加上AI大浪來襲,各行各業力求轉型,《Cheers》獨家盤點全台大學AI相關師資,不難看出AI已進入「多元宇宙」:中文系學生開發出長者陪伴AI,農科系學生靠AI把種田變金飯碗,商管科系也正積極應用AI提升決策品質。
想站上趨勢浪頭,未必只能一頭栽進理工領域。如同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副教授王識源所言:「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才是AI最好的使用方式。」當然,面對不確定的世界,從高中生、家長到教師的焦慮無疑是加倍的。意見可以有衝突,但重要的是掌握正確的資訊、促進正向的對談。
為此,《Cheers》「2025 最佳大學指南」首次新增多樣排名觀察,如各系職場新鮮人與老鳥薪資消長、產學連結、在校資源、跨域學習等排行榜;同時,也從各大社群蒐集最常見的困惑,為高中生跑遍全台開箱企業與大學、專訪10位學長姐,從第一線帶回解答。不再有「一試定終身」,也意味著我們總是在學習的路上。棒球12強中華隊捕手林家正說得妙:「不管在不在學校,你我永遠是一個學生。」願這本刊物,能幫助你找回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