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 到我們
重新定義群我關係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你我就像一塊塊拼圖,拼貼組合成豐富多元的台灣社會。
如何找到自己在世界的定位,跟各種「利害關係人」相處,
並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力量,攸關個體與群體的未來。
「我們所需要的並不是巨大的才能,而是對正義真誠的愛和對真理的尊重。 」 ─盧梭
培養新世紀公民,教出負責任、不冷漠的下一代
教育特刊的主軸:何謂公民意識?我們的主張是:
1. 關心公共議題
2. 權利和義務的方面有思辨能力,promote思辨能力,教出負責的小孩
3. 避免冷漠,多管閒事
4. 思考個人自由vs.集體利益的問題
5. 有世界公民感
有人說這是一個混沌未明、一切不確定的年代,每個人要承擔的風險與責任,比過去更深更重。但是,我們也注意到,這也是一個權利意識凌駕責任義務的時代,從學生、員工到消費者,乃至於國家的公民,大家的權利意識都抬頭了,校園教育、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比過去更困難。
這也是《天下教育特刊》今年重點將鎖定在公民教育的原因。我們認為,國家要往前邁進,不再陷入各種意識型態鬥爭糾葛,就必須推廣公民意識,培養有權利意識、關心公共議題、能負起責任、有參與意願的一代。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的話
誰最害怕自由?
文/編輯部
對四、五年級的父母、師長來說,公民教育是記憶中的生活與倫理課,或要求「愛國家、愛民族」的軍訓、三民主義課。
這些用特定意識型態,關注公共議題的學習,加上「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國學背誦,形塑了大家認知世界的基本架構。
解嚴後,這個世界快速在眼前崩解。人民當家作主之後,社會的每個決定,都需要每個人花更多時間,去深入理解、做出判斷。每天,新聞裡快速浮沈、視情況改變立場的議論,也需要更多精神去判讀:到底,身邊世界的真相為何?
網路虛擬世界的出現,更讓大部份成年人,突然都成了落後指標,判斷完全失了準頭。(見一三八頁)
沒有標準答案的管教
面對自由民主的新世界,隨時跟全球互動的敏感世代,如何管教、治理,成了世界各國家長、老師的困擾。因為,影響孩子的管道愈來愈多元。沒有標準答案的規範,讓脫韁的感覺,愈來愈嚴重。
學生自治?教師治校?除了爭取權利,如何培養出更負責任的新生代?
事實上,今天校園的問題,更多是選不出學生會長,根本沒有人要當。因為,大多數父母、學生都認為:只要念書就好,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培養出一群很自私自利、生活上只會念書,其他都不懂、更不想參與的年輕人,」台師大公領系教授林佳範,觀察到新生代對公共事務的冷漠。
難怪,英國文學家蕭伯納說,「自由意味著責任。因此,大多數人都害怕自由。」新世紀的公民,需要承擔更多、更大的責任。
事實上,不少人已經看出,面對新世紀的生存,關注公共事務、溝通協調不同利益、整合出行動方案的「公民素養」,是影響個人競爭力、國力的關鍵技能。(見二十四頁)
校園裡,也有老師針對思辨、負責、尊重、參與、閱讀等能力,開始了新的公民教育實驗,帶孩子學習處理從「我」到「我們」的關係。(見九十頁)
教育部,也開始從十二年國教、大學通識課,投入加強公民教育的新資源。(見五十二頁)
此外,《天下》教育特刊小組,還請處理過複雜群我關係的「達人」們,來分享他們的經驗。(見三一八頁)
但除了授課、觀念,台灣公民教育真正的缺憾,還在「知行合一」。
《天下》主筆林倖妃深入後山學校,發現老師怕「資訊鴻溝」,拚命申請計劃買電腦、教學生上網。但她一手訓練出來的「好」學生,網路霸凌、上網援交、偷東西網拍樣樣來,傷透她的心。
如何教出負責任、不冷漠的新公民?是民主化的台灣,最緊迫的下一個課題。 ■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者的話
誰最害怕自由?
文/編輯部
對四、五年級的父母、師長來說,公民教育是記憶中的生活與倫理課,或要求「愛國家、愛民族」的軍訓、三民主義課。
這些用特定意識型態,關注公共議題的學習,加上「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國學背誦,形塑了大家認知世界的基本架構。
解嚴後,這個世界快速在眼前崩解。人民當家作主之後,社會的每個決定,都需要每個人花更多時間,去深入理解、做出判斷。每天,新聞裡快速浮沈、視情況改變立場的議論,也需要更多精神去判讀:到底,身邊世界的真相為何?
網路虛擬世...
目錄
編者的話 誰最害怕自由? 文/編輯部
金像獎影帝 李察.德瑞福斯
Leaders Talk 看政論節目 當不了好公民 整理/吳怡靜
專欄 三星不是賭博 而是創造命運 文/南方朔
會做人比腦袋好重要 文/洪蘭
唯精唯一的瑞士教育 文/劉順仁
差異化 不能用說的 文/邱奕嘉
持續加速 不怕輸在起跑點 文/郭特利
中國人的「蘋果拜物教」 文/王冠璽
台韓明年都沒有好消息 文/安德森
重新定義群我關係
從我到我們 文/編輯部
《天下雜誌》獨家調查
最瘋網的八年級 不一樣的愛國觀 文/吳挺鋒
最愛公投的國家
瑞士 教出最負責任的選民 文/吳韻儀 老師不教公民課
芬蘭 公民教育為何又是第一? 文/陳一姍
公民課不能用「背」的
美國 實作課訓練問題解決力 文/陳一姍
明辨是非 做該做的事
公民五大技能 思辨 文/游常山
台北大學 王冠生
先把老師的論述能力找回來 文/吳挺鋒
鍛鍊會思考的Y世代國軍 文/江逸之
二十歲世代 如何打官司? 文/游常山
建中洛城法網 公民課玩真的 文/游常山
中山 菁英女孩玩「智幣」、學互助 文/游常山
反BOT 附中生大膽嗆學校 文/游常山
搞懂潛規則 換你玩媒體 文/林倖妃
僑榮國小
芭樂遇見瑪利亞 拍片分享愛 文/林倖妃
網路——要玩也要負責任
負責 文/林倖妃
輔大生命力新聞
二十歲新聞眼 緊追社會脈動 文/林倖妃
FaceParty 老師也愛冒險網趴 文/林倖妃
那一年,柚子爺爺教會我們的事 文/林倖妃
葉奇鑫 第一代宅男當爸爸 文/林倖妃
網路公民運動
改變 從線上到地上 文/林倖妃
Google 在雲端管理員工 文/林倖妃
買買氏 把農夫變偶像 文/林倖妃
建立正向的人我關係
尊重 文/陳慧婷
羅東社區大學
從同志到植物 帶你聽見多元聲音 文/陳慧婷
安順國中、玉豐國小
修復式正義 弭平校園衝突 文/陳慧婷
壯圍國小
大手牽小手 牽起體貼的心 文/陳慧婷
清水國小教《民主基礎》
十歲也能談隱私 文/陳慧婷
元智大學 梁家祺
插秧課 種出環保意識 文/白詩瑜
性別平等教育
顛倒養 讓女生攻球、男生縫紉 文/陳慧婷
羅東高中 胡敏華
高舉彩虹旗 文/陳慧婷
羅東社區大學
從同志到植物 帶你聽見多元聲音 文/陳慧婷
安順國中、玉豐國小
修復式正義 弭平校園衝突 文/陳慧婷
壯圍國小
大手牽小手 牽起體貼的心 文/陳慧婷
清水國小教《民主基礎》
十歲也能談隱私 文/陳慧婷
元智大學 梁家祺
插秧課 種出環保意識 文/白詩瑜
性別平等教育
顛倒養 讓女生攻球、男生縫紉 文/陳慧婷
羅東高中 胡敏華
高舉彩虹旗 文/陳慧婷
舉手之勞 就能改變世界
參與 文/周原
逢甲大學
通識沙龍 主動學習不打烊 文/吳挺鋒
新北市 新莊高中
出發!到安寧病房上公民課 文/周原
台北市 河堤國小
行動小學堂 培養社會參與力 文/周原
桃園高中辯論社
激辯「小三」 辯出犀利責任感 文/周原
「義築」建築家 簡志明
一磚一瓦 為弱勢築巢、築夢 文/周原
緊急救護志工 陳羿茹
花樣青春 因助人而精彩 文/周原
荒野保護協會 李翰林
博士志工 守護台灣環境正義 文/周原
挑戰前總理 佘雪玲
24歲青年參政 喚醒新加坡民心 文/周原
打開書本 讀出無限可能
閱讀 文/廖雲章
新北市 大成國小
三讀策略 精進語言力 文/廖雲章
台南市 文昌國小
唯我「讀」尊 讀出府城書卷氣 文/廖雲章
屏東縣 凌雲國小
在菜市場朗讀 小學校展現大志氣 文/廖雲章
台東縣 瑞源國小
閱讀是憲法 保障孩子人生選擇權 文/廖雲章
嘉義縣 雙溪國小
晨讀十分鐘 改變學生氣質 文/廖雲章
經營,從倫理做起
企業新公民 文/游常山
杜邦 讓員工學會「尊重」 文/游常山
渣打 學習以利益為基礎的協商 文/游常山
鳳梨合作社 讓員工也變老闆 文/游常山
13位名人的How-To Guide
公民必修指南 採訪整理/編輯部
納豆:吃苦打工,如何不做白工?
陳藹玲:如何教孩子媒體解「毒」力?
李相臣:如何看清網路的虛情假意?
李鴻源:如何主持高難度會議?
九把刀:如何向「沈佳宜」告白?
戴勝益:如何寫好感謝信?
蘇宗怡:如何網購不上當?
王筱芳:如何出國當志工?
王文華:愛情,如何優雅退場?
李家同:如何表達異見?
陳雪:孩子是同志,父母如何面對?
林慶台:如何走出自卑與仇恨?
毛琳:老闆有錯,如何有效揭發?
公民教育書單 10本好書 公民課不枯燥 文/編輯部
征服孩子心中的四大煩惱 文/秦嘉彌
編者的話 誰最害怕自由? 文/編輯部
金像獎影帝 李察.德瑞福斯
Leaders Talk 看政論節目 當不了好公民 整理/吳怡靜
專欄 三星不是賭博 而是創造命運 文/南方朔
會做人比腦袋好重要 文/洪蘭
唯精唯一的瑞士教育 文/劉順仁
差異化 不能用說的 文/邱奕嘉
持續加速 不怕輸在起跑點 文/郭特利
中國人的「蘋果拜物教」 文/王冠璽
台韓明年都沒有好消息 文/安德森
重新定義群我關係
從我到我們 文/編輯部
《天下雜誌》獨家調查
最瘋網的八年級 不一樣的愛國觀 文/吳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