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醫療既傷荷包又傷身
用藥、檢查與治療的三大過度,對病人、醫生、健保系統和整個國家都沒有好處:病人不被醫好,還有額外風險;醫生沒有成就感,也沒有安全感;健保制度更可能被拖垮。追究其背後原因,就是扭曲的制度、緊密的共犯結構、醫療專科化與醫病關係漸不信任所造成的問題。
只有回歸家醫制度,落實問診,對病人的真心與徹底的瞭解,才能避免過度醫療。目前台灣已經有一百多家診所試行這個制度。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的話
不要再追求特效藥了!
文/編輯部
公司員工健檢,主管的套裝項目裡,有大腸鏡檢查。排檢前,鄰座的主管熱心地提醒,「他們(醫院)會問你,若是發現息肉,是不是當場摘除?」
「我該答應嗎?」「你該好好考慮看看,因為,他們沒說:每摘一顆息肉,自費價格是八千元。」「那你摘了幾顆?」「四顆。」
天哪,一次免費員工健檢,這位同事就「自費」了三萬二千元!
十一月,年輕男同事的太太住院生產,類似的狀況,又再上演。
痛苦等在產房的產婦,突然被要求簽署「新生兒健檢」同意書:腦部、心臟、腹部……,都有超音波自費檢查項目外,最令人費解的是「髖關節超音波」。
「剛出生,髖關節能有什麼病?台灣的醫院,什麼時候變得那麼資本主義?有錢、沒錢人的命,怎麼差那麼多?」孩子的爸嘟囔抱怨。
類似的遭遇,還可以講很多、很多。每個經驗都說明同一件事:台灣醫療界很努力「衝業績」,健保給付分配給醫院的方式,讓醫生不論病人是否需要,一定要搶到市場佔有率。(見一四四頁)
在《九○%的病自己會好》書中,日本醫師岡本裕指出,今天大部份排在醫院外尋診的病,都不是「真正的疾病」,而是「吃太多、加上運動不足」的後果。
醫院最愛的「肥羊病患」
但這種病人,又是醫院最愛的「肥羊病患」,「只要隨便嚇嚇這些病患,他們就會乖乖地接受檢查、持續吃藥,成為不斷上門的老主顧。現在,醫界已經開始進行肥羊病患的爭奪戰。」
醫院,成了市場。醫生,也成了推銷服務的業務員。健保,更成了扭曲醫病關係的共犯。病人如何自保?健保有哪些做法值得改革?資深記者黃靖萱、謝明玲,花了兩個月深入醫院調查。
事實上,人的自癒力驚人。不放棄地鍛鍊,更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人生的規劃也一樣。總體數字看來,台灣的六年級生(民國六十年代出生者),在組織裡,升遷的管道像是被堵住了。(見六十六頁)
他們加入職場的時候,經濟成長速度已減緩;近年網路需求大漲,但跟七年級生比來,他們又顯得太老。往前、往後看,這個夾擠在中間的世代,哪還有機會出頭?
《天下》主筆江逸之、黃昭勇,都是前後期的六年級生。他們花了很長時間跟同年、長輩、晚輩,尋找六年級的出路。
「這是我們的療傷之旅,」江逸之玩笑地說,卻也在成功打通升遷管道,或自創跑道的同年身上,找到鼓勵:不停自我鍛鍊、創造外在條件的人,終究會突破「世代塞車」的困境。(見八十頁)
「不要再追求特效藥了!」日本醫師岡本裕,簡單說出了健康人生的道理。 ■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者的話
不要再追求特效藥了!
文/編輯部
公司員工健檢,主管的套裝項目裡,有大腸鏡檢查。排檢前,鄰座的主管熱心地提醒,「他們(醫院)會問你,若是發現息肉,是不是當場摘除?」
「我該答應嗎?」「你該好好考慮看看,因為,他們沒說:每摘一顆息肉,自費價格是八千元。」「那你摘了幾顆?」「四顆。」
天哪,一次免費員工健檢,這位同事就「自費」了三萬二千元!
十一月,年輕男同事的太太住院生產,類似的狀況,又再上演。
痛苦等在產房的產婦,突然被要求簽署「新生兒健檢」同意書:腦部、心臟...
章節試閱
是浪費,還是救命?
過度醫療誰的錯?
醫療成了商品,就像買東西刷條碼一樣,
當醫生拿著掃描器,為你開出一樣樣藥品、檢查、治療,
卻可能同時刷掉你的健康與荷包,也浪費健保資源。
台灣人看病多、吃藥多、檢查多、開刀多,
已造成過度醫療的扭曲現象。
面對鼓勵醫生衝量的健保制度、營利導向的醫院、
有錢一起賺的藥商/儀器商,
你要如何才能聰明自保、減低風險?醫界又要如何改變?
過度醫療的攻防戰,怎麼打才能贏?
文―黃靖萱 謝明玲 攝影―邱劍英
姜紹青看到朋友的藥單,不禁眉頭皺了起來。
天氣轉涼,他的朋友只是單純的感冒流鼻水,醫生卻開了九種藥。姜紹青是和信醫院的藥劑師,儘管照顧的是重症的癌症患者,平均每次開藥的品項,不超過三種。
朋友藥單上必吃的九種藥,有三種是氣管擴張劑。
「這種用藥太離譜了,」姜紹青指出,這醫生可能是為了討好病人。因為,支氣管一擴張,痰就容易咳出來。
但吃下三種氣管擴張劑,副作用是心跳會加快,對原本就有心律不整、或心臟病的病人,相當危險。因此,醫生又開了一項降血壓藥,讓心跳變慢,儘管病人根本沒有高血壓。
在台灣,類似的藥單其實很常見。
為了爭奪健保資源,同時開拓自費市場,醫院衝「醫療服務量」的做法,造成台灣民眾「三多」—吃藥多、檢查多、開刀多。
台灣醫療的「三多」風險
除了醫療支出暴增,也讓台灣民眾處於「過度醫療」的風險中。
醫療變成商品,醫生被要求衝業績。醫生就像刷條碼機,把一樣樣藥品、檢查、治療,隨著嗶嗶聲,點進病人的病歷。不僅刷掉病人的健康與荷包,也增加了健保的浪費。
時近中午,台北某大醫學中心的領藥處,等藥的病人找不到座位,塞滿了走道。
牆上的號碼燈已跳過六百號。一位老伯伯手上的塑膠袋,鼓得滿滿,裡頭塞了七個藥袋。這只是心臟病用藥而已。下午,他還要再拿糖尿病看診的藥。
台灣人平均一年看十二次病,是美國的三倍。門診有八成會拿藥,一張藥單平均會有三.二種藥,也高過歐美國家的一到兩種。
但這個數字,遠低於一般人的感受。
七十六歲的熊先生有糖尿病、心臟病、白內障,和攝護腺肥大。有三十年病史的他,會自己規劃門診,將固定要看的心臟內科、泌尿科、新陳代謝科及眼科,都排在同一天。
一天四個門診下來,熊先生拿了四張處方箋,以及四大袋的藥。每天他得打兩針胰島素,吞下十一顆藥,還要點多次眼藥水。
吃這麼多藥,真的能改善熊先生的健康嗎?
存過期藥的「小藥庫」
日本頂尖腦外科醫師岡本裕,擔任醫生三十年,寫了《九○%的病自己會好》一書。他提到,吃太多藥,就像做菜放了鹽、糖、醬油後,再多放調味料,不管是整體或個別味道,都嘗不出差別來了。
而且,同時放好幾種化學物質進入體內,會引起什麼反應?「沒有人試驗過,所以無法預測,」岡本裕說,聽起來就讓人害怕。
和信藥師姜紹青舉例,有些抗生素如果碰到胃藥(制酸劑),會抵銷藥效。有的藥一起吃,則是會加強毒性或有害。
例如,心臟病患使用抗凝血劑,如果遇上阿斯匹靈,或抗發炎的止痛藥,血管出血的可能性將提高。
在台灣,每個慢性病患者,家中都一定有著「小藥庫」,存放每次從醫院拎回來的幾大包藥品。
有高血壓、胃食道逆流,及攝護腺肥大的黃先生,家裡就有小藥庫。三十公分高,四十公分深的三格抽屜,像個小型保險箱,裡頭各種顏色的藥都有。算一算,有二十種藥物。
醫生開藥大方,台灣人愛吃藥,被許多人質疑,是台灣成為「洗腎王國」的主因之一。從都市到鄉鎮,到處都看到洗腎中心的招牌。
美國腎臟資料系統統計,二○○八年,台灣末期腎臟病盛行率與發生率,都是世界第一。國內洗腎診所,更從一九九六到二○○九年,十三年內成長二.六倍。其中,診所洗腎病床數,成長超過八倍。
另一方面,台灣的藥品浪費,也相當驚人。
今年初,監察委員黃煌雄和沈美真,訪查了各醫療院所。發現民眾所拿的藥,有四分之一沒有服用。這種浪費,估計每年約三百億台幣,可以供應全台小學生三年的營養午餐。其中尤以腸胃藥最浮濫(見下表)。
每天進急診室「買菜」
此外,醫學中心不斷招攬病人,擴大業務量的做法也很普遍。甚至連台大醫院也不例外。
衛生署統計,去年每家醫院平均每日的門診量,跟二○○○年相比,十年間成長了四四%,急診人次則成長了六九%,手術人次更增加了近五成。
走進台大醫院急診室,連走廊上都塞滿了病床。病人躺在走廊上,任由來來往往的人打量。空洞的眼神,透露著無奈,他們有人已經在這躺了一星期。
台大一位總醫生形容,他每天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到擠得像菜市場的急診室去「買菜」—也就是挑病人。因為,「病房佔床率」是考核他行政能力的標準之一。
挑病人的準則是,不能挑快過世的。最好是挑只需做個檢查,或做個心導管後,就能出院的病人。
因為,住院、檢查,加上開刀,是醫院最佳的收入來源。
所以,醫院也展開一場昂貴檢查器材的軍備競賽。以磁振造影(MRI)來說,從一九九七至二○○九年間,機器進口的台數,成長了將近兩倍。使用人次更增長三.七倍。
每年拿走十分之一健保資源的長庚醫院,不論是門診量,或高階儀器數量,都居全國之冠。
光是高雄長庚的神經內科門診,就有十一個診間。週四下午,七個醫生的門診,有上百位病患在門外等候,大多數都是因為頭痛而來。
許多病人一進診間,就要求做MRI、或電腦斷層(CT)。理由是,「不照,怎麼知道我腦裡沒長東西?」
「做CT或MRI的檢查,並不會改善他的頭痛啊,」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至誠,對不斷上門要求做這樣檢查的病人,感到無奈。
一次照三、四百張X光片
事實上,上門求診的病人,十之八九是因血管收縮造成的偏頭痛,以及肌肉緊繃造成的緊張性頭痛。CT或MRI,都無法解釋為什麼你會血管收縮、或肌肉緊繃。
「他們只相信電腦印出來的東西,只相信他家隔壁老王,告訴他的極端例子,」黃至誠說。
有些病人以為,反正有健保給付,這些檢查多做無害。事實上,一張電腦斷層的輻射量,相當於照了三、四百張胸部X光。
一位資深醫療人員比喻,吸收的輻射量,「就像是你站在太陽底下曬一整年。」
MRI則是將電腦斷層的放射線,改為電磁波。如今,愈來愈多人擔心手機電磁波有致癌風險,卻對使用高階儀器沒有戒心。
神經內科專家、高雄長庚名譽副院長陳順勝,以「一時性腦血管循環不全」為例,其中一個發生原因是,病人因頸椎關節炎擠壓到血管,脖子一轉就暈眩,手腳無力。
現在的標準醫療流程是,先做X光求證,接著做電腦斷層,然後再做血管攝影確認。神經內科會再請病人去掛神經外科,由神外的醫生告訴病人,「你不用開刀。」
陳順勝說,「至今,全世界的實證醫學還無法證明,開這種刀有效。做這麼多檢查來證明診斷幹嘛?」
而且,血管攝影是侵入性檢查,導管塞入血管,病人有中風的風險。
既然如此,究竟是誰,將你推入這些過度醫療的風險之中?
推動過度醫療的三隻手
扭曲的健保制度,是造成過度醫療的第一隻推手。
○二年後,健保以總額的大帽子,限制每年付給醫院的總健保費。現在,這塊大餅分成六區,例如北區、中區等。各醫院的門診、檢查、手術、住院總量加總,然後按各院所佔比例分配總額度,形成衝量多銷的競爭。
台南奇美醫院副院長林宏榮解釋,同區的醫院要競爭同一塊餅,在不知道彼此做了多少醫療診斷的情況下,很容易陷入你贏我輸的「賽局理論」。
「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永續經營,」林宏榮含蓄地說。「現在的健保制度下,很多醫院在衝量。」
醫院紛紛結盟,希望享有規模效益。榮總將各地區的榮民醫院吃下來。已經有斗六分院的成大,已與署南醫院和新化分院深度結盟,也曾打算接收新營醫院和北門分院。台大也有竹東、雲林、金山、北護各個分院。更不用說佔了健保十分之一資源的長庚,從北到南都已有分院。
另一方面,醫院也紛紛往不受健保制約的「自費項目」發展。
一位長期照顧癌症病人的醫療人員指出,這幾年,癌症治療出現許多自費項目。從標靶藥物、立體定位放射線,到光子刀、咖碼刀,五花八門的新選項,樣樣都很昂貴。
以咖碼刀來說,一個療程,動輒要花費上百萬。「一般民眾對癌症很恐懼,你要我付出任何代價都願意,」她說。「癌症治療是很多醫院的兵家必爭之地。」
自費的高階檢查項目,更是醫院的金礦。四處林立的健檢中心,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套餐。就連以教學研究為主的台大醫院,都設置了全新健康管理中心。願景是,「成為健康檢查的領導品牌」。
大醫院的醫生沒底薪!
以業績做為支付醫生收入的標準,這樣的醫院經營法,是將台灣推往過度醫療的第二隻手。
在醫療日益商品化的趨勢下,醫生逐漸變成類似業務員一樣來敘薪。
在台灣,醫生的薪水,大部份來自為醫院創造的「業績」:看了多少門診病人?照顧多少住院病人?做了多少檢查?以及開了幾台刀?
私立醫院醫生「業績」的佔比更高。大多數醫學中心的底薪,不到平均月薪的一半,有的醫院則僅約五分之一,如慈濟醫院(見下表)。
而有的醫院,是以科部的總業績,重分配當成底薪。還有醫院,更採醫生零底薪制,如桃園某大型醫院。以那家醫院來說,外科醫生能拿到他所創造「營業額」中的一七%,而內科則是拿到一四%左右。
「如果是零底薪,我所有的東西都靠業績。你想,我要不要多做一點點醫療?」某南部大型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說得很直白。更有甚者,健保給醫生的問診費也很低,還需跟醫院拆帳。醫師花時間問診,不如直接送病人上檢查台、手術台,分到的錢更多。
健保給醫生的「診查費」為二二八元。其中,醫院分給醫生約六成,也就是一四○元。
但是,排病人做十分鐘就做完的「腦血管超音波」,健保給付近五千元,醫生起碼能分到一五%。醫生排檢查所得到的收入,等於他看五.四個病人。
即使有的醫院和健保局協商,每年拿固定的健保費用,醫院仍難避免醫生間的賽局。一位南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生解釋,從醫生的角度來看,因大部份薪水靠業績,醫生還是願意衝量,「如果我降低門診量、開刀量,別人卻不斷衝量,會吃掉我可以分到的。」
我送你們出國「學習」
推動過度醫療的第三隻推手,是醫院、醫生和藥商、儀器商,大家協同賺錢的共生結構。
今年初,署立醫院集體爆發台灣史上公立醫院涉案人數最多的採購弊案。
從基隆到外島澎湖,總共有九名署醫的正副院長,加上主治醫生、廠商,共超過四十人被起訴。總賄款高達三千萬元。其中,前衛生署醫管會執行長黃焜璋,被求處二十五年重刑。
「這次被抓到,只能說大家玩久了,一直都沒事,就鬆懈不小心,」談到此案,一位熟知內情的儀器商,無所謂地聳聳肩說,「這是遊戲規則,只要醫療裡有買賣,就絕對少不了,多或少而已。」
台北某財團法人醫院,日前要購買一台超音波機器,找來四家廠商報價。第一家報兩百萬,第二家報二二○萬,第三家報一八○萬。
問到第四家,一開口就是二六○萬。儀器商悄悄把醫生拉到一旁小聲說,「沒關係,我會送你們出國學習。」醫生回絕後,那位儀器商立刻轉頭打了個電話,重新出價,機器價格驟降至一四○萬。
醫院購買了價格高昂的儀器,就會儘量多做檢查,快速回收成本。儀器商付出高額「行銷」代價,也希望醫院儘量多使用,再從保養及耗材賺回來。(見一六四頁)
幫助雙方達成多做檢查期望的,就是上門的病人。
一個儀器商舉X光為例,一張片子能拿到健保補助兩百元。病人上門,即使只斷了根手指,醫院也會「貼心地」幫患者照四面X光,拿到八百元。「醫院會計算儀器回收率。某些部位的X光片,真的只是衝量,」那位儀器商說,「半年內絕對能回本。」
醫生多做檢查,不全然為了看得到的金錢,或名聲上的「利益」。醫病關係的緊張與對立,也迫使醫師做愈來愈多的「防衛性醫療」。
全球最常被告的醫生
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無奈地搖頭說,兒科最難的就是打點滴,因為小孩血管太細,不容易找。
過去,打了半小時,家屬還會安慰自己說,「醫生你要不要休息一下?」現在,只要打一針沒上,就會被罵「沒有醫德」。
醫病對立,造成愈來愈多醫療訴訟。根據衛生署醫事處統計,平均每天,台灣有一.四件醫療訴訟。秀傳醫療體系營運中心副總裁古鳴洲,還曾公開指出,台灣醫師被告率,世界第一。
這讓醫生寧願多做檢查,留下記錄,預防被告。
「病歷上記載我幫他看過手、看過眼睛都沒有用。但我幫他做一個腦波檢查,有用。血管攝影,有用。醫生的過度(醫療),在於醫生有舉證的責任,」高雄長庚名譽副院長陳順勝說。
坐在二樓診間裡,陳順勝看著剛走出去,臉部滿是瘀血的病患。那位病人一進來,就說要拿證明。「我需要先開檢查,有紀錄,才能開證明。法律上需要的都是舉證,」他比喻,「就像為什麼現在愈來愈多行車紀錄器一樣。」
四十出頭,台北榮總神經外科醫師許秉權回憶,他還是總醫師時,曾參與一個脊椎腰椎手術。
當時,這位沒有心臟病史的病人,因手術長時間趴臥,好幾節脊椎受壓迫,病人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儘管緊急縫合傷口,翻過身體急救,卻還是留下行動不便的後遺症。病人的家屬一狀告上法院。
這讓許秉權為病人執行脊椎或腦部等大手術時,只要六十歲以上,就算沒有心臟病史,他也一定做心臟超音波、心功能射出量、肺功能等檢查。
「即使免除刑事責任,民事賠償也是天價。最近幾年,很多案例都到上千萬,」許秉權無奈地說。
轉三科還不知病因
台灣的專科愈分愈精細:各專科下,還有次專科。
分科專門,讓民眾容易找到對症下藥的醫師。但分科過於狹窄、專精,也讓專科醫師無法了解病人全貌。
一位台大醫院家醫舉例:胸口悶的病人,心臟科醫師幫他做心電圖,找不到問題,就會轉到胸腔內科。胸腔科照X光,排除胸腔問題,卻懷疑是胃食道逆流,轉診腸胃科。轉了三個科,可能還找不出問題。
「過分專科化的後果,第一是讓病人受苦。第二,沒有整體的醫療,『過多』就會發生,」這位醫生觀察。
奇美醫院副院長林宏榮,是急診科醫師,每天都得應付因小病上門的病患。因為台灣就醫太方便,他常看到,小孩子發燒了,可以一天跑兩家診所。半夜燒起來,再跑一次急診。
但病人跑三家的結果,是治療不連續,林宏榮稱為「鋸箭式的醫療」。可能造成用藥重複、藥物彼此拮抗,而且,因療程還沒走完就到下一家去看病,病人也容易產生抗藥性。
醫界已有反省的聲音。對醫生來說,面對日益緊張的醫病關係,醫病間需要的不僅是更多溝通,更是「對症下藥」的溝通。
譬如和信醫院推出「個案管理師」制度,整合病人的各科診斷,成為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單一窗口。(見一七○頁)
其實,健保局已逐步開始,從制度提供誘因與管理,促使改變。
健保局長戴桂英指出,目前已有一九○間醫院開設了整合門診,例如馬偕,讓跨多科治療的病人,不需要一個病掛一次號。多種慢性病,也只要看一位醫生。這樣減少病人麻煩,用藥也能整合。
另一方面,健保局也管理高診次就診病人,或對短時間內重複照射醫學影像的醫院,扣減核刪。
從踏入醫院的那一刻,醫生、醫院、制度環境,包括病人,都在打一場過度醫療的攻防戰。
病人必須認清,多治療、多檢查、多吃藥,不見得就是好,甚至可能造成傷害。(見一五八頁)
跳脫「醫療多就是好」的迷思,避免過度醫療帶來的浪費及風險,病人才能更聰明地保護自己。 ■
是浪費,還是救命?
過度醫療誰的錯?
醫療成了商品,就像買東西刷條碼一樣,
當醫生拿著掃描器,為你開出一樣樣藥品、檢查、治療,
卻可能同時刷掉你的健康與荷包,也浪費健保資源。
台灣人看病多、吃藥多、檢查多、開刀多,
已造成過度醫療的扭曲現象。
面對鼓勵醫生衝量的健保制度、營利導向的醫院、
有錢一起賺的藥商/儀器商,
你要如何才能聰明自保、減低風險?醫界又要如何改變?
過度醫療的攻防戰,怎麼打才能贏?
文―黃靖萱 謝明玲 攝影―邱劍英
姜紹青看到朋友的藥單,不禁眉頭皺了起來。
天氣轉涼,他的...
目錄
封面故事
文/黃靖萱.謝明玲
是浪費,還是救命?
過度醫療
誰的錯?
醫院,成了市場。
醫生,也成了推銷服務的業務員。
健保,更成了扭曲醫病關係的共犯。
你要如何才能聰明自保、減低風險?
醫界又要如何改變?
過度醫療的攻防戰,怎麼打才能贏?
救命指南 破除你的醫療十大迷思
醫療儀器廠商業務員
設備商自白 檢查多 儀器回收快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醫生 許秉權
醫界省思1 醫生不是業務員
和信醫院
醫界省思2 不讓病人受無謂醫療的苦
雙週焦點
丹麥新總理海勒.托寧施密特
Leaders Talk 用教育 讓年輕人提早出社會 整理/吳怡靜
數字說話 台灣老闆砍人太急 補人太慢 文/賴建宇
e天下 熟齡男性 網購天王 文/吳凱琳.陳紹謙
時事熱線 韓國挺進前九大貿易國俱樂部 文/吳挺鋒
爭取世大運成功的祕密 文/林倖妃
天下經濟論壇
魏家F4 合體打造頂新霸業 文/熊毅晰
競爭優勢
十問總統馬英九
政經變遷 執政成績 我一點都不滿意 採訪/吳琬瑜.林倖妃
創新服務 還給癌症婆婆一抹微笑 文/陶允芳
海生館解說員 陳冠如
服務小精靈 讓世界聽懂台灣海洋的亮麗 文/白詩瑜
金融圈 為何台灣股市 亞洲表現最差? 文/張翔一
「快速慢食」潮店 挑戰蘋果股價 文/辜樹仁
大學生最夯求職術——參加競賽 文/呂新禾
英雄不再出少年?
六年級,
你為何不接班?
六年級總經理 我的接班路
賴聖唐(六年一班.寶富期信總經理)
敢挑大樑 放棄千萬年薪
陳宣霈(六年○班.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
帶領團隊 要學會放大別人的優點
蕭銘楷(六年二班.PEGA D&E和碩設計總監)
從零開始 不照前輩的遊戲規則玩
六年級夢想家 我的創業路
潘健成(六年三班.群聯電子董事長)
拚一口氣 比五年級更努力
林志銘(六年七班.愛情公寓台灣區總經理)
跨界合作 不讓網路變泡沫
林育賢(六年三班.導演)
翻滾吧!六年級生
吳宗恩(六年○班.亞尼克菓子工房董事長)
傾聽團隊 比自己拚還要好
台灣漫畫星勢力
過去,台灣人被日本漫畫養大;
現在,台灣漫畫反攻日本。
台灣本土漫畫新星,如何讓日本人開始看台灣漫畫?
AKRU
讓19世紀故事 大賣2萬本 文/白詩瑜
皇宇
兵器美少女 攻佔日本漫畫界 文/馬岳琳
顆粒
讓少女漫畫 不只談情說愛 文/白詩瑜
蔡鴻忠
二十年漫畫路 讓王子一戰成名 文/白詩瑜
亞洲與
兩岸
希拉蕊.柯林頓(美國國務卿)
亞洲大師 美國的太平洋世紀來了 整理/辜樹仁
亞洲看天下 改革派新星 大阪市長橋下徹 文/陶允芳
P.56
馬英九(總統)
九二共識是以憲法為基礎的,
一個中國是指中華民國,
我一寸都沒有讓。
P.88
潘建成(群聯電子董事長)
產業的天空,
都被四、五年級佔滿了,
六年級必須比別人更努力。
P.178
希拉蕊(美國國務卿)
繁榮的中國符合美國利益,
合作對中美雙方的好處,
絕對大於衝突。
經營管理
三隆齒輪
億元俱樂部 打通雪隧的黑手企業 文/許以頻
轉型成長 3M 讓創新,從口號變鈔票 文/熊毅晰
年終考核 真心話大冒險?
管理快易通 6大原則 績效面談不空談 文/陳竫詒
新書搶先讀 飛羽台灣 天空的原住民 文/林秀姿
全球 視野
拒絕賈伯斯的毛頭小子 文/陳竫詒
美國攪局、中歐各懷鬼胎
全球新氣候公約難產 文/賴建宇
人與環境
以色列女權運動者達莉.鮑姆
人文反思 以巴衝突 誰得利? 文/周原
政治家、藝術家、鳳梨農
迴響園地 走一條熱血的路 文/王曉玟‧許以頻
經濟學人
在天下
中國入世十週年 誰最不滿意? 譯/周原
美國景氣復甦有譜? 譯/許以頻
老烏賊車也能變環保 譯/周原
廣告業巨頭看全球景氣 譯/白詩瑜
電玩產業的魅力與策略 譯/白詩瑜
全球經濟關鍵數字 譯/辜樹仁
off學
漫享.悠活
悠活誌 踏雪尋訪日本袐湯 文/朱家瑩
漫享集 生態養殖不用藥 無毒海鮮放心吃 文/朱慧芳
雪花牛 鮮明蝦
邰客上菜 夢幻陸海空特餐 口述/邰智源
米其林名廚
漫享集 吃海草的豬 烤出米蘭香 文/徐仲
天下展演廳 戰爭指著我們的頭開了一槍 文/司徒嘉慧
專欄
南方朔 台灣媒體分眾的政治之鬥
洪蘭 給偏鄉孩子的聖誕禮物
新聲代 永遠在選舉 持續在癱瘓
司徒達賢 領導,不等於利益分配
面對35 年終考核 讓老闆看好
教育人才 就像雕琢藝術
編者的話 不要再追求特效藥了! 文/編輯部
封面故事
文/黃靖萱.謝明玲
是浪費,還是救命?
過度醫療
誰的錯?
醫院,成了市場。
醫生,也成了推銷服務的業務員。
健保,更成了扭曲醫病關係的共犯。
你要如何才能聰明自保、減低風險?
醫界又要如何改變?
過度醫療的攻防戰,怎麼打才能贏?
救命指南 破除你的醫療十大迷思
醫療儀器廠商業務員
設備商自白 檢查多 儀器回收快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醫生 許秉權
醫界省思1 醫生不是業務員
和信醫院
醫界省思2 不讓病人受無謂醫療的苦
雙週焦點
丹麥新總理海勒.托寧施密特
Leaders Talk 用教育 讓年輕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