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良食運動
台灣人愛吃,卻又浪費。全台一天的廚餘量,可以堆出70棟台北101。
八百萬家庭,一年至少損耗2400億台幣,
可以讓全台小學生,免費吃營養午餐39年。
《天下》縱貫全島:哪些新廚師、新通路,吃在地、選當季、不浪費?
《天下》越洋採訪:日本、韓國、英國,如何推動食育,珍惜食物?
二○一一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糧食耗損與浪費報告》明白點出,全球一年有三分之一的糧食,在產銷過程中損失,和被消費端浪費。這些糧食如果都留下來,足夠餵飽地球現今仍處於飢餓狀態或營養不良的八億六千多萬人。
從小,阿公阿嬤、爸爸媽媽總是拿「浪費食物,會被雷劈」恐嚇,要孩子把碗裡的東西吃完。但在台灣,珍惜糧食的愛物心情,卻日漸淡薄。
台灣人到底多浪費?
食物耗損與浪費的議題,在國際間愈來愈熱門。但《天下》研究團隊翻遍資料,發現政府部門或學界,幾乎未進行食物耗損相關的統計或研究。
《天下》團隊根據環保署廚餘回收與垃圾性質分析統計,推估出,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產生九十六公斤廚餘。這數字比其他亞洲國家平均還高。再搭配農委會最新資料,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可獲得五六七公斤糧食供應量。兩者相除,算出至少有一七%的糧食耗損與丟棄。
白白燒掉的一萬元
一七%,這是最保守的台灣糧食浪費、耗損比例。因為,環保署的廚餘統計並不包含餐廳、大樓委託民間業者的食物回收量,也不包括產銷過程的耗損。所以,實際數字應該更高。
那麼,食物耗損與浪費,造成民眾多少經濟損失?
根據主計處資料,台灣平均每戶家庭一年的飲食花費為十七萬六千元,乘以一七%的浪費比例,換算出每戶家庭每年大約「浪費食物」三萬元。全台八百萬家庭,一年就浪費了兩千四百億台幣,平均每人浪費一萬元。
這一百張百元大鈔,是在不知不覺中,丟進了廚餘桶,送進了焚化爐。
台灣民眾為什麼浪費食物?該如何解決?
第一步,先了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
三月中旬,《天下》調查中心,針對台灣民眾進行獨家調查,發現三五%受訪民眾,每週超過三天在外吃晚餐。至於外食剩菜的處理,有超過三成受訪者不打包,且獨居、愈年輕的外食者,剩食浪費的情況愈嚴重。
家庭食物浪費的情形也很普遍。八一%受訪者表示,家中會多買所需分量的食物。多買的理由,有近三成是因為價格便宜。而且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承認,家中買來的菜常常或偶爾沒吃、沒煮就丟棄了。
外食多、價格便宜、不習慣打包,是台灣人浪費食物的三大原因。
如果用油畫來畫台灣人的晚餐,明亮面,會是滿桌漂亮幸福的美食;陰影面,將會是整桶頹如棄婦的剩食。
珍惜食物、吃在地、選當季,這不但是風行全球的新飲食運動,也是改善浪費陋習的有效方法。
本期《天下》推出「新良食運動」專題,從食物浪費、食物教育、新廚師運動、新通路運動四大面向,解構台灣幾千萬張餐桌上正在發生的裂變。
《天下》走進全台最大葉菜產地——雲林、最大蔬果交易市場——西螺果菜市場、大賣場、餐廳,調查食物上、中、下游這條供應鏈的現況,用一顆高麗菜的旅程,歸納出台灣食物耗損浪費的「高麗菜指數」。
農曆年後,菜價一路下滑,上週最新價格出爐,一顆高麗菜甚至不到二十元。但事實上,高麗菜從田間到餐桌,除了運輸耗損,還為了符合市場美觀標準,經過層層「剝皮」,最後只剩下一半可上餐桌。
三月初,《天下》特別跟著義大利米其林餐廳主廚伊果.馬夏(Igor Macchia),一起到台東逛菜販慈善家陳樹菊的菜攤;看馬夏用東海岸的在地食材,煮義大利菜給利稻部落的霧鹿國小學童吃。
《天下》還跨海採訪日本、韓國,借鏡日本學校與地方政府的食物教育,與從源頭做起的徹底分類制度。並且進入日本三大食品回收企業之一的I'll Clean-Tech埼玉縣總部,看日本企業如何將廚餘化為商機,實現循環經濟。
明年開始,韓國將全面實施廚餘收費政策,從家庭主婦到餐廳老闆,都運用各種創意,減少浪費。《天下》在韓國現場,看到一個政策的正面威力。
食物,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來源。一頓剛剛好的「良食」,更能創造地球的幸福。
前年,出身秘魯政治世家、旗下餐廳年營收三百多億台幣的國際名廚阿庫里歐(Gaston Acurio),和其他幾位名廚共同發表了一份「給未來廚師」的宣言,強調廚師應有帶領社會永續、正義的責任。去年,他在聯合國一場演講上指出,「食物是改變社會的力量。」
這場改變社會的餐桌革命,號角已經吹響。
新良食運動
台灣人愛吃,卻又浪費。全台一天的廚餘量,可以堆出70棟台北101。
八百萬家庭,一年至少損耗2400億台幣,
可以讓全台小學生,免費吃營養午餐39年。
《天下》縱貫全島:哪些新廚師、新通路,吃在地、選當季、不浪費?
《天下》越洋採訪:日本、韓國、英國,如何推動食育,珍惜食物?
二○一一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糧食耗損與浪費報告》明白點出,全球一年有三分之一的糧食,在產銷過程中損失,和被消費端浪費。這些糧食如果都留下來,足夠餵飽地球現今仍處於飢餓狀態或營養不良的八億六千多萬人。
從小,阿公阿嬤、爸爸媽媽總是拿「浪費食物,會被雷劈」恐嚇,要孩子把碗裡的東西吃完。但在台灣,珍惜糧食的愛物心情,卻日漸淡薄。
台灣人到底多浪費?
食物耗損與浪費的議題,在國際間愈來愈熱門。但《天下》研究團隊翻遍資料,發現政府部門或學界,幾乎未進行食物耗損相關的統計或研究。
《天下》團隊根據環保署廚餘回收與垃圾性質分析統計,推估出,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產生九十六公斤廚餘。這數字比其他亞洲國家平均還高。再搭配農委會最新資料,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可獲得五六七公斤糧食供應量。兩者相除,算出至少有一七%的糧食耗損與丟棄。
白白燒掉的一萬元
一七%,這是最保守的台灣糧食浪費、耗損比例。因為,環保署的廚餘統計並不包含餐廳、大樓委託民間業者的食物回收量,也不包括產銷過程的耗損。所以,實際數字應該更高。
那麼,食物耗損與浪費,造成民眾多少經濟損失?
根據主計處資料,台灣平均每戶家庭一年的飲食花費為十七萬六千元,乘以一七%的浪費比例,換算出每戶家庭每年大約「浪費食物」三萬元。全台八百萬家庭,一年就浪費了兩千四百億台幣,平均每人浪費一萬元。
這一百張百元大鈔,是在不知不覺中,丟進了廚餘桶,送進了焚化爐。
台灣民眾為什麼浪費食物?該如何解決?
第一步,先了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
三月中旬,《天下》調查中心,針對台灣民眾進行獨家調查,發現三五%受訪民眾,每週超過三天在外吃晚餐。至於外食剩菜的處理,有超過三成受訪者不打包,且獨居、愈年輕的外食者,剩食浪費的情況愈嚴重。
家庭食物浪費的情形也很普遍。八一%受訪者表示,家中會多買所需分量的食物。多買的理由,有近三成是因為價格便宜。而且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承認,家中買來的菜常常或偶爾沒吃、沒煮就丟棄了。
外食多、價格便宜、不習慣打包,是台灣人浪費食物的三大原因。
如果用油畫來畫台灣人的晚餐,明亮面,會是滿桌漂亮幸福的美食;陰影面,將會是整桶頹如棄婦的剩食。
珍惜食物、吃在地、選當季,這不但是風行全球的新飲食運動,也是改善浪費陋習的有效方法。
本期《天下》推出「新良食運動」專題,從食物浪費、食物教育、新廚師運動、新通路運動四大面向,解構台灣幾千萬張餐桌上正在發生的裂變。
《天下》走進全台最大葉菜產地——雲林、最大蔬果交易市場——西螺果菜市場、大賣場、餐廳,調查食物上、中、下游這條供應鏈的現況,用一顆高麗菜的旅程,歸納出台灣食物耗損浪費的「高麗菜指數」。
農曆年後,菜價一路下滑,上週最新價格出爐,一顆高麗菜甚至不到二十元。但事實上,高麗菜從田間到餐桌,除了運輸耗損,還為了符合市場美觀標準,經過層層「剝皮」,最後只剩下一半可上餐桌。
三月初,《天下》特別跟著義大利米其林餐廳主廚伊果.馬夏(Igor Macchia),一起到台東逛菜販慈善家陳樹菊的菜攤;看馬夏用東海岸的在地食材,煮義大利菜給利稻部落的霧鹿國小學童吃。
《天下》還跨海採訪日本、韓國,借鏡日本學校與地方政府的食物教育,與從源頭做起的徹底分類制度。並且進入日本三大食品回收企業之一的I'll Clean-Tech埼玉縣總部,看日本企業如何將廚餘化為商機,實現循環經濟。
明年開始,韓國將全面實施廚餘收費政策,從家庭主婦到餐廳老闆,都運用各種創意,減少浪費。《天下》在韓國現場,看到一個政策的正面威力。
食物,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來源。一頓剛剛好的「良食」,更能創造地球的幸福。
前年,出身秘魯政治世家、旗下餐廳年營收三百多億台幣的國際名廚阿庫里歐(Gaston Acurio),和其他幾位名廚共同發表了一份「給未來廚師」的宣言,強調廚師應有帶領社會永續、正義的責任。去年,他在聯合國一場演講上指出,「食物是改變社會的力量。」
這場改變社會的餐桌革命,號角已經吹響。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