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康優惠:
●購買本期雜誌加贈怡客咖啡卷1張,本卷使用期限至2013/06/30。(影印無效)
封面故事Ⅱ
2013兩岸三地1000大調查 Part I
第四波台幹西進
家與舞台的拔河
那裡有十倍的資源、百倍的舞台,是中高階經理人夢寐以求的戰場,
但去了,你可能得付出「回不來」的代價。
愈來愈多中堅台幹面臨抉擇,如何讓自己出得去,也回得來?
台灣該如何留住人才?
從九○年代,中小企業黑手到中國創業;二○○○年前後,高科技業派台幹設廠;到外商派台籍管理人才登陸。
近年,中國轉型,內需驅動成長。內需型服務業崛起,求才若渴。台灣中高階人才,也開始為陸企「運籌帷幄」。
根據二○一三博禹人才報告,台灣專業經理人首選到海外工作的前十五個地點,中國就佔了七個。光「奧雅國際顧問」一家獵人頭公司,過去三年就引介兩百位中高階主管赴大陸工作,稱為「第四波台幹赴陸」。(見一七一頁)
○七年,奧雅國際顧問董事長楊士漢,開始幫中國企業獵才。「五年前,多找技術研發人才。薪水開的很誇張,年薪千萬起跳,」他說。
但楊士漢話鋒一轉。「近兩年,陸企要建立品牌、最佳實踐案例,轉而找台灣大企業副總級以上的管理人才,」他深刻感受中國人才需求的快速轉折。
中高階台幹,追逐的舞台,不在台灣。「逐鹿中原」,成為這群追求輝煌職涯的人,心中澆不熄的烈火。
為什麼,他們選擇到中國?
原因一:中國舞台廣大
中國已是全球人才叢林。全球五百大企業,在中國都設有辦公室。「台幹不只跟陸幹競爭,是和全球人才競爭,你得拿出真功夫,」曾在聯想、華為擔任主管,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志誠提醒。
即便撐過折損天險,沙場戰打久了,台幹也會想當主帥。但在陸企打拚,卻有看不見的升遷天花板。
要真正打入中國,許多台幹做好一去就待上三到五年的心理準備。但卻因此,回不了台灣。
一個原因是,薪資無法接軌。
前北京創新工場首席布道師暨軟體架構師蔡學鏞,曾是阿里集團支付寶第一個台籍主管。最近,他剛從北京搬到上海,到中國銀聯擔任首席產品架構師,負責行動支付產品。
蔡學鏞今年四十一歲,已經在中國打拚七年,曾動念想回台灣。
「我想回去,但回不去啊!薪資跟不上,台灣能給我的薪資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蔡學鏞很無奈。
除了薪資無法接軌。台灣端因久未耕耘,很多台幹,和台灣企業運作、人脈也脫節。
大量的中堅人才出走,「用腳投票」決定自己的未來。台灣如何補起這道陷落的凹牆?
「台灣的薪資和韓國、新加坡來比,幾乎差了一倍。大陸則已經追上來,」何春盛很憂心。如果企業不能持續獲利,就不能提供好的待遇,自然無法留才。
除了薪資水準,人才多半是為了尋找可發展的機會而流動。
畢竟,戰將,追求的是舞台。
台灣企業如何打這場人才仗?善用他們,或是反過來被競爭者所運用,不得不慎思。
好康優惠:
●購買本期雜誌加贈怡客咖啡卷1張,本卷使用期限至2013/06/30。(影印無效)
封面故事Ⅱ
2013兩岸三地1000大調查 Part I
第四波台幹西進
家與舞台的拔河
那裡有十倍的資源、百倍的舞台,是中高階經理人夢寐以求的戰場,
但去了,你可能得付出「回不來」的代價。
愈來愈多中堅台幹面臨抉擇,如何讓自己出得去,也回得來?
台灣該如何留住人才?
從九○年代,中小企業黑手到中國創業;二○○○年前後,高科技業派台幹設廠;到外商派台籍管理人才登陸。
近年,中國轉型,內需驅動成長。內需型服務業崛起,求才若渴。台灣中高階人才,也開始為陸企「運籌帷幄」。
根據二○一三博禹人才報告,台灣專業經理人首選到海外工作的前十五個地點,中國就佔了七個。光「奧雅國際顧問」一家獵人頭公司,過去三年就引介兩百位中高階主管赴大陸工作,稱為「第四波台幹赴陸」。(見一七一頁)
○七年,奧雅國際顧問董事長楊士漢,開始幫中國企業獵才。「五年前,多找技術研發人才。薪水開的很誇張,年薪千萬起跳,」他說。
但楊士漢話鋒一轉。「近兩年,陸企要建立品牌、最佳實踐案例,轉而找台灣大企業副總級以上的管理人才,」他深刻感受中國人才需求的快速轉折。
中高階台幹,追逐的舞台,不在台灣。「逐鹿中原」,成為這群追求輝煌職涯的人,心中澆不熄的烈火。
為什麼,他們選擇到中國?
原因一:中國舞台廣大
中國已是全球人才叢林。全球五百大企業,在中國都設有辦公室。「台幹不只跟陸幹競爭,是和全球人才競爭,你得拿出真功夫,」曾在聯想、華為擔任主管,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志誠提醒。
即便撐過折損天險,沙場戰打久了,台幹也會想當主帥。但在陸企打拚,卻有看不見的升遷天花板。
要真正打入中國,許多台幹做好一去就待上三到五年的心理準備。但卻因此,回不了台灣。
一個原因是,薪資無法接軌。
前北京創新工場首席布道師暨軟體架構師蔡學鏞,曾是阿里集團支付寶第一個台籍主管。最近,他剛從北京搬到上海,到中國銀聯擔任首席產品架構師,負責行動支付產品。
蔡學鏞今年四十一歲,已經在中國打拚七年,曾動念想回台灣。
「我想回去,但回不去啊!薪資跟不上,台灣能給我的薪資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蔡學鏞很無奈。
除了薪資無法接軌。台灣端因久未耕耘,很多台幹,和台灣企業運作、人脈也脫節。
大量的中堅人才出走,「用腳投票」決定自己的未來。台灣如何補起這道陷落的凹牆?
「台灣的薪資和韓國、新加坡來比,幾乎差了一倍。大陸則已經追上來,」何春盛很憂心。如果企業不能持續獲利,就不能提供好的待遇,自然無法留才。
除了薪資水準,人才多半是為了尋找可發展的機會而流動。
畢竟,戰將,追求的是舞台。
台灣企業如何打這場人才仗?善用他們,或是反過來被競爭者所運用,不得不慎思。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