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專訪「愛港之聲」召集人高達斌:愛國也要愛黨
「佔中」論壇實錄:事先張揚的「亂」 文/陳嘯軒 攝影/鍾卓明、邱晨、邱博宇
激進建制派群起意欲何為? 文/鄭經翰
專訪科大社科部副教授成名:這樣「愛國」很危險 文/黃麗萍 攝影/鍾卓明
由六七暴動看現今「愛港」 文/陳嘯軒
章節試閱
失速中國的文化釘子戶
應天齊和他的廢墟村落
文 /劉致昕 圖 /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二十年前,應天齊是蹲點在安徽西遞村的版畫家;二十年後,他在威尼斯建築展與來自世界各地50幾位頂尖建築師討論建築的未來。人們通常知道他是作品獲得英、法、中國家級肯定的版畫家;但在安徽蕪湖,他卻是老家的守護者,舌戰地方官、史學家,為歷史保存發聲;在深圳,他又是大學裏的叛逆教授,引領媒體在經濟發展狂焰中質問:「我們把傳統丟到哪裏去了?」
在早春的台北,他由威尼斯歸來,成為有些近鄉情怯的知識分子。這是「廢墟之殤」展覽之前,他解釋自己對這次展出作品有些緊張,原因在於「當代藝術家是用作品去和社會互動。展出之後若被封,這也是一種結果」。他點點頭,彷彿已作了最壞的準備。
將在北京展出的「廢墟之殤」,不論牢籠、黑室、對威權的描繪,都是政治敏感詞,指控中國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大破大立」間忘記根本。他不敢預料展覽的下場,「但我愛我的國家,要我不對她說實話,可能嗎?」
從安徽西遞村開始,應天齊為保留傳統村莊美景付出八年;在深圳好好的教授不當,卻號召保護觀瀾古鎮,還發起對話討論。與其說他是藝術家,不如說他更是積極、憤怒的知識分子,將作品化為座座不吐不快的警鐘。
由緘默到發聲
就算展覽辦不成、也要去「說」的應天齊,卻曾是一個不說不寫的「反寫派」。那是文革時期,各單位每週定期召開毛澤東思想研討會議,每人必須輪流發言,講講自己的思考和感言。輪到應天齊時,他卻漲紅臉,一句也擠不出來。
從小注重國學教育的應父,極重視中國傳統,因文革而被迫與家人分離,卻苦盼不到應天齊的消息。「我父親喜歡記日記,把他的思想都寫了下來,後來就倒了楣,什麼事情都揪出來了。」應天齊說。也因此,「文革的時候我是一句話都不會說的。」
藝術,從此成了他表達的語言。也是藝術,讓他從一個「反寫派」,漸漸蛻變成社會認可的知識分子。
蛻變的過程必然痛苦,有如剝皮、破繭的苦難,應天齊就經歷了兩回。當時,苦蹲西遞村讓他的作品得到國內外關注,但就算世人注意到了這些版畫,卻不在意畫中的美正在一點點被拆去。當外界認為他的崛起值得慶賀,「悶」,卻是他對自己的形容。
「西遞村反映了一個時代。」應天齊說。二戰後,所有國家渴求狂奔式經濟發展,人們在乎的是我們該往哪裏去、走到了哪裏,「但若忘了我們來自哪裏,那前進還有什麼意義?」他嘆道,中國經歷過文革那樣的大斷裂,隨之而來的是幾乎失控的快速發展,文化在追求發展時被遺忘,這情況跟各國相比更為嚴重。看着筆下美景消散,自己卻反而靠此躍上舞台。憂鬱症,是應天齊從社會中換來的結果,一「悶」,就「悶」了六、七年。
直到 2000年,西遞村被劃為聯合國世界遺產,官方也開始將文化作為發展重點,西遞村才終於保留住了。應天齊重拾信念:「原來一個藝術家也是能帶來改變的。」他從此相信「一個藝術家這樣努力去做一件事是一定會有結果的……是很天真,但藝術家不能失去天真啊!」他自剖。西遞村成功保留帶給這位「天真藝術家」的,除了名氣、舞台、教職,還有一場至今壓在他心頭的自責與失敗。
守不住的家鄉
這場徹底改變一生的意外發生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應天齊的故鄉:蕪湖。曾是中國四大名市的蕪湖當時即將展開改建,已頗有名氣的應天齊受邀擔任總顧問。「我從小在這長大,光着腳底板、提着醬油瓶去買醬油的地方……有這個機會,我什麼都不畫也要做!」應天齊滿懷抱負重返家鄉,面對的,卻是懷疑。
「一個畫家憑什麼來做(改建)顧問?」史學家、建築學者紛紛質疑。一心想保存蕪湖生活文化的應天齊,在改建計劃面前顯得螳臂擋車。31公頃的古城只有 1公頃被劃定保存,應天齊急得翻出大小史籍、文學作品要證明蕪湖的歷史地位。他還自掏腰包號召了一組拍攝小組,花了兩個星期拍了幾十卷影像記錄。擋不住拆遷,應天齊只能用自己的方法搶救。
最終,他想留下 300棟建築的目標,只保留了50餘棟。 放下一切創作、滿口容積率計算、蕪湖建築風格的應天齊,花了三年時間做顧問,最後還是只能死心,收回了螳螂臂。
「有委員說我一直反對,要不我出一個億給大家建設嘛!」他黯然地說。沒有一個億,應天齊能給的只有藝術。記錄過去生活、住宅的影像,在古城殘破磚牆上一幕幕放映,觀眾愈聚愈多。「居民看了一遍又一遍,不走哎!叫我一遍又一遍放!」這些居民本來希望應天齊任總顧問有助挽回家鄉面目全非的命運,但只迎來一份《蕪湖古城改造定位策略方案書》。
「七年了,」回憶至此,應天齊突然停頓,眼眶開始發紅,那份改造方案就像從沒存在過,從 2006年擱置至今。同時,2500年歷史的傳統街區被一一推倒,粉碎磚瓦散成一片死寂。「古城都七年了還是一片廢墟……不當顧問之後,我每年都回去,其實我父母都已不在了,但我一定要回古城走一遍,我看那一片廢墟,我就……我……唉,不說了。」眼淚終於滑下,善於言辭的他此時也沒了字眼。
守不住家鄉,這解不開的結至今圍在他心頭,成了創作最大動能。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他幾乎所有創作靈感都來自蕪湖,「黑室」指涉政治決策,「磚」悼念似的為逝去的文化站立,「囚」中受困的人民生活,攻擊的是2013中國發展大目標:城鎮化。
曾在體制內的應天齊,用傷口上的血和痛創作,有如一封封血書從威尼斯朗誦回天朝北京,新的領導班子將給他什麼定位?邁向城鎮化的中國會給文化遺產什麼定位?
吞了顆藥,他沒有答案。這位60餘歲的長者,一次又一次擺脫世俗給他的定位,不安享教職、不滿足於知名版畫家身分,卻一次次挑戰自己和體制的極限,究竟為了什麼?
「「我們這一代,是最幸運的一代,」他冒出意外的答案。他口中的「這一代」,從小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洗禮,接着目睹中國巨變。發展,又在斷裂後猛烈登場,新與舊在這幾十年碰撞,決定了未來一倆百年的中國樣貌。「這是個最值得創作的時代!」他激動地說,「我就算玩了命也要繼續創作!」歷史給了他創作熱度、社會給了他高度,他希望用自己的藝術天分回報國家。原來,看似前衛的他,背後支持的竟是最傳統的忠誠二字。應天齊帶着他的「忠誠」回到北京,是噪音還是忠告?結局是喜是悲?未定的結局像一場更大型的行動藝術,一場你我都在其中的實驗。
應天齊
1949 年生於中國安徽,長期關注中國在經濟急速發展中傳統文化、舊建築的存廢問題。曾參加 2011年第 54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近年有《世紀遺痕》系列,將崩壞舊建築材料嵌入作品,融合歷史與當代的情境。亦有行為藝術《出售西遞村契約》等。
廢墟之殤: 應天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歸來展
日期:4月27 - 5月26 日
地點:亞洲藝術中心 (北京)
網站:www.asiaartcenter.org
失速中國的文化釘子戶
應天齊和他的廢墟村落
文 /劉致昕 圖 /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二十年前,應天齊是蹲點在安徽西遞村的版畫家;二十年後,他在威尼斯建築展與來自世界各地50幾位頂尖建築師討論建築的未來。人們通常知道他是作品獲得英、法、中國家級肯定的版畫家;但在安徽蕪湖,他卻是老家的守護者,舌戰地方官、史學家,為歷史保存發聲;在深圳,他又是大學裏的叛逆教授,引領媒體在經濟發展狂焰中質問:「我們把傳統丟到哪裏去了?」
在早春的台北,他由威尼斯歸來,成為有些近鄉情怯的知識分子。這是「廢墟之殤」展覽之前,他...
目錄
【主編的話】
※愛的迷思 文/長平
中共的暴力發家史和台灣的民主轉型經驗都證明了,即便是用於反對專制,民族主義動員並不是什麼好東西。假如以後有了新興的政治力量,他們拋棄了「愛港愛國」,倒更有可能發展出更好的政治論述。
【觀點】
※公民抗命的時代意義 文/羅小朋
香港人不僅要教育自己,教育中共當權者,還要教育內地數以億計的同胞。這個通過深入對話來自我教育和教育別人的過程,不僅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發展,而且對整個中國的政治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封面故事】
※專訪「愛港之聲」召集人高達斌:愛國也要愛黨
※「佔中」論壇實錄:事先張揚的「亂」 文/陳嘯軒 攝影/鍾卓明、邱晨、邱博宇
※激進建制派群起意欲何為? 文/鄭經翰
※專訪科大社科部副教授成名:這樣「愛國」很危險 文/黃麗萍 攝影/鍾卓明
※由六七暴動看現今「愛港」 文/陳嘯軒
【中國】
※千里馳援,萬箭齊發:只為安妮能上學 文/洪智坤
十歲女孩張安妮因父親的政治抗議活動遭受政治迫害,被剝奪上學的權利。台灣政治家千里馳援,在網絡上發起「萬箭齊發」救助安妮的活動,為「境外勢力」支持中國人權再添新例。
【台灣】
※原創,才是國力的所在:「我是歌手」在台引發熱議 文/康依倫
大家不要只看到燈光、舞台的效果,重點是有沒有原創者、作品會不會被傳唱。「大家都在哪兒寫歌?在台灣啊!」
【國際】
※沒有撒切爾夫人的歐洲政治 文/陳偉信
假如撒切爾夫人在歐洲整合之初就深化英歐合作,就沒必要在1980年代開始向中國市場進軍,也沒必要以香港作為跳板或籌碼,於是中英談判裏,英國對中國的立場或許有可能強硬起來。
※馬來西亞大選評析系列:民聯執政將終結種族傾斜政策? 文/楊松
民聯能否實現政權輪替,視乎能否在70至80%華裔選民的「鐵票」外,成功在大部分選區爭取到至少30%馬來選民的轉向支持,並保住50%印裔選民的票源。
【特別報道】
※子承父業:朝鮮「核武外交」 文/周澄
從金日成、金正日到現在的金正恩,朝鮮繼續沿用核武作為外交籌碼。儘管外界似乎已對朝鮮以「核武外交」向國際社會作出恫嚇、震懾和挑釁顯得習以為常,且朝鮮軍力基本不足以威脅美國本土,但其還是有能力對韓國造成重大傷害,緊張局勢值得關注。
※朝鮮核危機與中國地緣戰略失敗 文/阿鏗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助長了中國領導人的價值扭曲,而價值扭曲又助長了他們對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誤判。
※中朝之間:假裝的盟友與夥伴 文/趙楚
中國悠久的地緣戰略思維在心理上的積澱,中朝共同的黨國化專政體制的政治安全需求,以及冷戰後特殊的全球政治環境變遷,這三條主軸構成了20餘年來中朝關係演變的主軸,而兩國到處高調宣揚的同盟與夥伴關係則是這些實質性軸線的華麗包裝。
※台朝關係的迷思:軍事敵對與貿易合作 文/林廷輝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看,台灣和朝鮮似乎並沒有太多牽連。但在地緣政治和軍事版圖上,台朝之間鮮為人知的貿易聯繫和分屬不同陣營的軍事聯盟關係,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着東亞地區的穩定。
【人物】
※一個香港(工)人的演化史:碼頭上的白頭賢 文/陸揚、詹青雲 攝影/鍾卓明、張卓
回頭來看,白頭賢的人生或多或少都與大陸有關。但從紅寶書開始,以維園為節點,再到此刻正在罷工的碼頭,他講的終究是一個香港人自己的故事。
【文化•專題】
※香港文學北漂記:簡體世界在等待怎樣的香港? 文/Lo
近年,不少香港作家紛紛在內地出版作品簡體版。只知道金庸亦舒的內地讀者,也可在書店遇見陳冠中也斯西西董啟章了。這締造了中港文化深層次交流的契機,但效果是否契合動機?城之故事與國之視野、種子與有心人等不同層次反響,或可讓我們更加明白「我城故事」之獨特品質。正如一場戀愛之成功,不在於最終是合是散,而在於你有否於過程中加深了解自己。
※我們所閱讀的香港 文/顧文豪
香港資訊駁雜開放,長期形成的言論格局,普世價值的確立與認同,使香港作家的觀點往往平情客觀;加之豐富的現代化經驗,對內地諸多發展問題,他們依托自身思想資源和觀察角度,又非身在局中,並無太多利益考量,由是形成超然理性的立場態度。
【文化•書評】
※《國敗論》的成與敗 文/羅小朋
廣納性的政治制度不僅能夠承受技術創新帶來的「創造性破壞」,而且有能力借助由此產生的動因和機會,創造出更公平、因而更有包容性,更有利於繼續創新的政治秩序。
【文化•廣場】
※身體
編者按:新聞裏被殘害、虐待、殺戮的身體……生活中被撫摸、裝扮、清潔的身體……藝術中被描繪、思考、舞動的身體……讓客體不再是客體,她和她和她的身體,在說話……
※問道於盲 文/安小羽
身體的相遇,佛阻殺佛,鬼阻殺鬼。
※張師奶與豬肉佬 文/黃彩鳳
一九八六年,我十歲,第一次接觸男人的肉體。
※月經、石頭 文/阿芒
邀稿,或任何邀請,其實是一種月經同步,mm, 等等,我快流出來了
【文化•現場】
※失速中國的文化釘子戶:應天齊和他的廢墟村落 文/劉致昕
人們通常知道應天齊是作品獲得英、法、中國家級肯定的版畫家;但在安徽蕪湖,他卻是老家的守護者,舌戰地方官、史學家,為歷史保存發聲;在深圳,他又是大學裏的叛逆教授,引領媒體在經濟發展狂焰中質問:「我們把傳統丟到哪裏去了?」
【文化•詩歌】
※墳塋裏的兒童 詩/翟永明
這是一首緊扣現實的詩,揭示並抨擊了內地毒牛奶事件中受害的兒童在媒體中被消費的現象。詩歌激發着我們關注現實,保持感受的清醒與思考的理性。(主持/周瓚)
【專欄】
※鄧小平和撒切爾的遺產 文/張倫
推動冷戰結束的那一代政治領袖多已謝世,而在鄧、撒改革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政治家已走向前台。他們能否有新的視野和新的思維,用鄧、撒的魄力來矯正鄧、撒遺產中的負面成分,重新導入社會公正的價值尺度和新的治理觀念,為這日漸繁榮但也面臨嚴重挑戰的世界帶來新的轉折,人們亟待得到回答。
※美國夢和中國夢的差別 文/徐賁
習近平的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根本差別在於,它是來自這位政治人物出於一時之需的「理論建樹」和國家機器的「政治宣講」,而美國夢則是在美國歷史發展和變化中自然形成的。
※花帽風波與族群公共空間 文/姚新勇
極端宗教勢力、恐怖分裂活動、國家種族主義性質的社會控制三者的相互角力,綁架了新疆社會,更阻礙着跨族群的民間公共空間的生長。
※不僅僅在想像香港 文/梁啟智
內地這些所謂的公知所批評的原來並不是香港,而是一個叫作「香港」的符號。
※蔣經國和毛澤東都很生氣 文/郭正亮
蔣經國去世於1988年,毛澤東去世於1976年,如今兩人看到大好江山面目全非,內心的苦悶,豈止是含恨九泉所能形容!
※女性的愛和被傷害 文/魏寒楓
人們似乎較少對江青葉群等持女性角度的同情。她們是現實中的人物,容顔早已凋零,丈夫不給任何滋潤,加上極權社會的審美壓制,不可能具備馬克白、克莉奧佩特拉式的文學美,但歸根結底,她們也不過是這樣的女人,愛情遠離尊嚴喪盡後,進行絕望的報復,只不過,因她們的特殊身分,代價是國家。
【主編的話】
※愛的迷思 文/長平
中共的暴力發家史和台灣的民主轉型經驗都證明了,即便是用於反對專制,民族主義動員並不是什麼好東西。假如以後有了新興的政治力量,他們拋棄了「愛港愛國」,倒更有可能發展出更好的政治論述。
【觀點】
※公民抗命的時代意義 文/羅小朋
香港人不僅要教育自己,教育中共當權者,還要教育內地數以億計的同胞。這個通過深入對話來自我教育和教育別人的過程,不僅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發展,而且對整個中國的政治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封面故事】
※專訪「愛港之聲」召集人高達斌:愛國也要愛黨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