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災區紀實 文/余聲
四川雅安地震後,本刊記者第一時間深入災區採訪,發現蘆山縣城災民安置較為有效有序,而寶興縣城則物資短缺。整個過程中,記者切身感受到「政府救災不忘維穩」的中國救災模式。
※地震救災折射政治變遷 文/趙思樂
從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中共的救災能力和效率大大增強,但這並不能掩蓋中共陳舊的救災思維。維穩至上、控制媒體、對公民社會的恐懼與打壓成為貫穿於救災活動的主導思維。雅安賑災中中共更面臨一個新的問題,由於汶川地震後民間捐助被濫用,中國官方的慈善募款渠道已經毫無信譽可言。
※台灣災害管理體系的深層危機 文/馬士元
921大地震後,台灣擴建救災單位、修正立法,救災效率有了提高。但是台灣救災力量的癥結在於救災機構之間缺乏交互運作性、台政府與國際社會脫節。
※日式「全民救災」 文/蔡成平
在地震高發國家日本,政府和民間都有非常豐富和寶貴的賑災經驗。這些經驗對於中國有着重要的借鑒價值。
章節試閱
先簽人權憲章 再說政治談判
文/ 康依倫
兩岸展開互設代表處的協商,談判正式從經濟轉向政治。兩岸政治體制差異大,如何談?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提出政治協商前要先簽訂人權憲章,但雙方都有未解決的人權難題,並不易執行。
4 月23 日,由「守護台灣民主平台」舉辦的《自由人宣言》研討會上,提出了以人權議題做為兩岸未來協商的基礎及條件。然而,當現在兩岸執政的國民黨與共產黨都沒有把人權做為施政首要思考時,中國六四民運人士王丹也不禁直接提出「這份憲章究竟是講給誰聽的?」
「人權憲章到底講給誰聽的?聽來聽去好像是講給民進黨聽的!」做為在場唯一的政黨代表,現任民進黨駐美代表吳釗燮,以開玩笑的方式回答了王丹的問題,也引來現場一陣笑聲。然而,對民進黨來說,雖然是國會的最大在野黨,但從2008 年兩岸談判中一再的被排除在國、共兩黨之外,這樣的處境,是個玩笑,也是個尷尬。
不認九二共識 民進黨如何插手
就以現在兩岸談判中所立基的「九二共識」來說,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中,阿扁曾經希望以「九二精神」、「九二香港會談」,取代由國民黨前立委蘇起在2000年4月所創造出「九二共識」一詞,結果不但是沒有被中國接受,對內,也招致在1992年主政的李登輝及當時的大陸事務委員會主委(陸委會),現台聯黨主席黃昆輝的批評。無論兩岸在1992年有無「共識」,問題的根結還是涉及中國的對台政策,在中國不願意和民進黨對談的情況下,民進黨提出的任何主張或是名詞,中國都沒有接受的前題與必要。當國民黨與共產黨因為取得「九二共識」的共識而展開兩岸經貿談判與交流後,為了突破這個名詞,蔡英文曾經在11 年競選總統時提出要以「台灣共識」替代。只是,蔡英文選輸了,這個名詞也就跟着消失。
曾在民進黨執政時擔任陸委會副主委,現任政治大學教授的童振源,則提出要以「零八共識」來取代「九二共識」。他認為從2008 年馬英九執政之後,中國以模糊的方式處理「九二共識」內涵,兩岸近來的發展就是在國共兩黨的「零八共識」上達成了各項協議。
從「九二精神」、「台灣共識」到學者提出的「零八共識」,再到公民團體現在提出要以「人權憲章」為談判的基礎前提,那麼,對民進黨來說,究竟與中國進行談判,不論是已經有協議的經濟或是中國不斷提出的要推進到政治談判,基礎到底是什麼?又要如何插手到國、共現有的平台之上。
曾經擔任蔡英文幕僚,並在2012年小英落選總統當晚寫出:「你可以哭泣,但不要洩氣。你可以悲傷,但是不要放棄,因為明天起來,我們要像過去四年一樣的勇敢,心裏充滿着希望……」落選宣言的清華大學副教授姚人多,在出席這場研討會上就直接點出在目前兩岸關係的進程中,民進黨的困境就在於無法提出「九二共識」的替代物。
人權共識取代九二共識?
姚人多進一步指出,台獨、建國,這樣的主張與路線,至少是在未來的兩場選舉都很難說服台灣多數的民眾。這次公民團體提出的是一份「大家都同意,而且不知該如何反對的宣言,但執行起來卻很困難」的憲章宣言。他認為如果從政治操作及行銷的手法提出「用人權共識取代九二共識,在台灣有沒有說服力?」會不會有賣點?
姚人多認為,台灣人民在兩岸政策上的優先順序是先經濟、再政治、最後才是人權時,《自由人宣言》試圖扭轉台灣人民在兩岸關係的價值觀,因此,單靠公民團體的呼籲是不可能做到的,還是要靠政治力量提供實質的合作。
但是,從2012 年的總統選舉看來,民進黨無法阻止國民黨與共產黨聯手主導影響台灣的選舉、傷害台灣的民主,即使是2016 年(下屆總統大選),現在看來似乎也無法阻止。從這個角度來看,公民團體這次企圖改變台灣人民價值的運動及主張,與民進黨息息相關。但姚人多也質疑,當現在就連民進黨內部也充斥着「不要激怒他們(指中共)」的這種主張的同時,又要如何去幫助中國走向民主與人權。
另一位也參與的學者——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陳宜中則是建議,台灣要影響中國的人權與民主,其實比西方站在更有利的位置上,但是我們卻沒有好好利用。
陳宜中舉小安妮不能去上學的事件作為例子,在微博上有人說是蔡英文要請她到台灣上學,這其實是大陸網民個人主觀的期望下的貼文。台灣的政府可以不要衝鋒陷陣,但可以提供資源讓民間去做這種事情,可是現在還是有很多沒有開始做,是非常可惜的事。
陸配陸生不同對待 台灣人權難題
在這次的宣言中,要求兩岸互設代表處的談判應納入人道探視,並建議雙方政府要完成各自的人權早收清單。台灣要設立國家人權專責機構、消除對婦女的一切歧視、推動就業影響評估並送立院審議;中國方面則應實行司法獨立、落實言論及出版自由、改革戶籍制度等。不過,如果要提到兩岸政府應在彼此人權平等對待時,台灣現階段卻面臨一個棘手的難題,即陸配身分取得年限多於其他外籍配偶及陸生來台的工作權限制。
本身也是守護平台成員的台大教授黃長玲就指出,台灣社會,包括平台內的成員,對於陸配及陸生的差別對待,常會拿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特殊性來解釋。但她認為身分的差別對待與國家處境無關,當台灣學生到美國留學時,在美國難道沒有接受某種的援助?而這個援助難道也是來自剝奪了某一個美國人的權利?
兩岸合作已經從過去的經濟談判,正式進展到具有高度政治談判意涵的互設代表處協商,雖然國民黨政府一直不願將此一協商與政治談判掛勾,但由於此一談判涉及兩岸派駐人員的職銜、辦事處的國旗與國號,互設代表處的談判實質上確是已經排入了政治談判「先易後難」的順序。經濟利益,或許可以沒有民主價值;但在政治議題上,如果少了民主自由及人權的基本價值為基礎,那台灣在兩岸的政治交流上,還有哪些籌碼?
《自由人宣言》——以《人權憲章》重構台灣與中國關係
提出單位: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協會
該協會成立於2012 年6 月。成員來自台灣各大學院校學者及中央研究院學者,包括徐偉群(會長,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副教授)、徐斯儉(理事、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顏厥安(常務監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邱文聰(理事、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賴中強(律師)等。
基本論述:
• 台灣/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台灣人民,並不從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其他國家或人民。台灣的主權與「中華民國」體制在客觀上存在着分歧。
• 台灣與中國是兩個關係密切的國家,各有政府、憲法,相互不否認對方擁有「統治權」。但兩個國家的憲法正當性都不足。《中華民國憲法》並非由台灣人民做主的程序下所制定。而中國因為一黨專政,沒有真正的人民主權。雙方人民應各自努力成為「真正的自由人」,並分享憲政實踐的經驗,相互聲援。
• 以人權保障建立政治互信,簽署並落實《人權憲章》才是一切政治談判的基礎與前提。雙方擬議互設代表處應該從人權與人身自由保障角度出發,否則失去其意義。
• 在雙方民主與憲政尚未落實前,反對兩個政府以「和平協議」處理兩岸關係,避免國際誤解台灣將與中國結為政治與軍事的同盟,破壞與威脅東亞的和平。
先簽人權憲章 再說政治談判
文/ 康依倫
兩岸展開互設代表處的協商,談判正式從經濟轉向政治。兩岸政治體制差異大,如何談?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提出政治協商前要先簽訂人權憲章,但雙方都有未解決的人權難題,並不易執行。
4 月23 日,由「守護台灣民主平台」舉辦的《自由人宣言》研討會上,提出了以人權議題做為兩岸未來協商的基礎及條件。然而,當現在兩岸執政的國民黨與共產黨都沒有把人權做為施政首要思考時,中國六四民運人士王丹也不禁直接提出「這份憲章究竟是講給誰聽的?」
「人權憲章到底講給誰聽的?聽來聽去好像是...
目錄
【封面故事】
※災區紀實 文/余聲
四川雅安地震後,本刊記者第一時間深入災區採訪,發現蘆山縣城災民安置較為有效有序,而寶興縣城則物資短缺。整個過程中,記者切身感受到「政府救災不忘維穩」的中國救災模式。
※地震救災折射政治變遷 文/趙思樂
從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中共的救災能力和效率大大增強,但這並不能掩蓋中共陳舊的救災思維。維穩至上、控制媒體、對公民社會的恐懼與打壓成為貫穿於救災活動的主導思維。雅安賑災中中共更面臨一個新的問題,由於汶川地震後民間捐助被濫用,中國官方的慈善募款渠道已經毫無信譽可言。
※台灣災害管理體系的深層危機 文/馬士元
921大地震後,台灣擴建救災單位、修正立法,救災效率有了提高。但是台灣救災力量的癥結在於救災機構之間缺乏交互運作性、台政府與國際社會脫節。
※日式「全民救災」 文/蔡成平
在地震高發國家日本,政府和民間都有非常豐富和寶貴的賑災經驗。這些經驗對於中國有着重要的借鑒價值。
【台灣】
※先簽人權憲章 再說政治談判 文/康依倫
兩岸展開互設代表處的協商,談判正式從經濟轉向政治。兩岸政治體制差異大,如何談?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提出政治協商前要先簽訂人權憲章,但雙方都有未解決的人權難題,並不易執行。
※「漢光軍演」恢復實彈演練 文/寇謐將(J. Michael Cole) 翻譯/劉姝君
2009年以來,台灣馬英九政府一直謹慎處理軍事演習,減少實彈對抗操演,以緩和兩岸緊張局勢。然而上週「漢光軍演」,馬英九首度全程檢閱,秀出各種新式武器。演練在炫耀作戰實力、挽回民眾信心的同時,也盡量避免對中國大陸造成不必要的挑釁。
【香港】
※陳日君:主教請拿回話語權 文/陳嘯軒
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認為,中梵關係能否改善的主要責任在北京,並直指不獲教廷承認的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是中國教會的「最大禍害」,導致內地主教完全沒有話語權。
※從十字架出發的佔領中環 文/黃麗萍
面對保守派基督教牧者的批評,戴耀廷再次搬出馬丁路德金的公民抗命理念,強調法律有公義和不公義之分,「一些法律表面上是公義的,但如果變成保護不公義的制度,就變成不公義!」
【中國】
※山東濰坊排污迷案:村民抗命,守護家園 文、攝影/余聲
污水車晚間悄悄在村邊排放污水,村民扣留污水車與警方發生衝突並被扣留。官方辯解稱是「吸污車」,法院判處帶頭村民有期徒刑,被釋放的村民也因在被拘留期間受到暴力對待而噤聲。
※「中國夢」與劉雲山的宣傳攻勢 文/徐京宏
劉雲山借助「中國夢」,強化黨管媒體。劉正在野蠻地掠走媒體市場化的某些可貴成果。在享受了新聞界的順服後,劉會在意識形態化的路上走的更遠。
※維權律師成為新抗爭階層 文/龍霖
律師職業的市場化使律師更加少受體制操控,而愈來愈多受不公正對待的委託人群體成為維權律師存在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團結讓維權律師們有更強的行動力。他們是中國的新抗爭階層。
【國際】
※聯合國《武器貿易條約》的盲點:大陸國企售武助燃戰火 文/周澄
「國際特赦組織」指,聯合國雖曾對許多國家發出武器禁運令,但禁令名存實亡,由於國際上欠缺普遍規則,容讓一些國家不負責任地向動盪地區出口武器。中國國企生產的武器出口至部分現時受聯合國安理會武器禁運或人權狀況存疑的國家,就引起爭議。
※「一黨壟斷」將終結? 文/楊松
距第13屆全國大選不足兩週,全國以至國際焦點都放在反對派民聯能否繼上屆大選打破國陣在議會的絕對優勢、實踐兩線制後,在本屆大選一舉奪得國陣壟斷55年的執政寶座,並結束逾半世紀以來「馬來至上」的種族政治,為華人、印度人等族群爭取權益。
【人物】
※頒獎台外的歌神:從廟街唱到碼頭 文/雅庭 攝影/鍾卓明
70年代,「廟街歌王」尹光以辛辣歌詞唱盡基層苦況;如今他又以新歌<你老闆>道出「李老闆,還錢」的碼頭工人心聲。
【文化•專題】
※馬木爾的音樂世界:2013年,來自土星的哈薩克人 文/張曉舟
作為哈薩克音樂天才,馬木爾直面的,是被侵蝕的牧場,被污染的河流,有凌亂垃圾場火葬場的工業城市。他於是由民謠轉為搖滾、實驗、噪音、朋克……新疆悠久豐富的多民族音樂資源、粗礪而魔幻的中國現實,北美來的打口唱片,都成為他的音樂養分。
※用世界的方式:來尋求民族靈魂的出口 文/張曉舟
民族主義和部落意識本無可厚非,然而馬木爾不願意只充當一個民族的午夜守靈人,他更屬於遠方地平線的曙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反之亦然,我更願意首先把馬木爾視為一位優秀的現代音樂家。但是馬木爾絕不是就此遠離民族音樂,他依舊在尋找哈薩克詩歌和民歌的靈魂出口。
【文化•書評】
※陳曉蕾的餐桌微格局 文/張薇
隨着新作《好味》的面世,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成功建構起她介入社會的餐桌微格局。
【文化•廣場】
※勞動
編者按:汗水、城市、夢想、生產力、權利、回報、抗爭、歡笑與眼淚,痛苦與欣慰。勞動,和每一個人有關。
※上班途中 文/鄭小瓊
當我們年紀大了,被工廠淘汰了,我們只能帶着蒼老回到鄉村。
※寫作與勞動 文/陳子謙
我呢,還沒寫出第一百萬個字,算是勞動者嗎?起碼讓我暫作上述漫畫中的笨蛋,在旁邊放放紙炮打打氣吧!
※易碎的封印 文/游任道
清泉掀開被子那天,一股他沒聞過的氣味溢滿整個房間。
【文化•現場】
※非虛構殺戮與第四十一個殺手 文/張潔平
電影The Act of Killing(港譯「殺戮重組」,陸譯「殺戮表演」)的導演Joshua說:「我們反覆告訴自己,我是好人,世界上其他的都是壞人。但事實是我們都是人。我們並沒有像安瓦爾和他朋友那樣去殺人,但我們坐在桌邊,都是共謀者。」
【文化•詩歌】
※兩座森林 詩/李笠
人與自然,心靈與自然,無疑屬於同一個世界,但同時又是分離的、異在的。當你置身一處風景中常常就是:這首詩表現了這種對峙,卻也傳遞了它內在的、根本的統一性——從靜夜「抵抗虛無」的書寫,到枝幹一樣「風暴中斷裂」的骨頭,從散步到登攀,悉數把世界收納!(主持/孟浪)
【專欄】
※2013年的北京「美麗島」 文/趙楚
假如說薄王的傾覆是奠定本届最高權力的黨內權力基礎的話,那麽現在打壓社會政治反對人士則是其必然的社會政策。
※解讀中共智囊王滬寧 文/夏明
習的「合鞋(和諧)論」是他的政治化妝師繼推出胡錦濤的「和諧社會」後為他提供的一個高招。而後面的策劃者正是習近平的智囊王滬寧。
※災難大片真人秀 文/張曉舟
心靈雞湯式的催淚彈式的媒體報道方式,經常淪為灑狗血的表演,甚至變成媒體暴力。而作為觀眾的我們的眼球和淚腺,保證了「災難大片」的收視率。
※被詛咒的全民退休保障! 文/謝曉陽
在新自由主義運轉下,政府和企業再多的盈餘,都不會投放在老人家身上,它似乎成了老人家晚年生活的詛咒!
※華人民主的下一步 文/羅世宏
台灣的民主實踐過程已成華人社會標的,也戳破華人社會不適合民主的迷思。不過,台灣的民主實踐不能孤立來看,而應放在亞洲或華人社會的較大脈絡下思考。
※被簡化的台灣抗爭史 文/楊偉中
重新挖掘戒嚴時期台灣草根群眾的反抗史是重要的。它既告訴我們,在開明統治者順應潮流,推動改革之前,這股潮流是如何匯聚而成,更提醒我們,開明君王絕非突然降臨。
※當學界與報界唱反調 文/童靜蓉
這在英國向來不是個秘密:報紙業界和學界仿佛是來自兩個世界。
※面紗與革命 文/寧二
身形苗條的Maroua走在遊行的人群裏,很安靜,並不起眼。聊多了,我才知道,這是一個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參與者,一個在革命之後創立女權NGO的24歲女孩,一個戴着頭巾(Hijab)講流利法文和英文的年輕心理學者,一個在我看來頗為矛盾但於她卻自自然然的現代伊斯蘭女性。
【封面故事】
※災區紀實 文/余聲
四川雅安地震後,本刊記者第一時間深入災區採訪,發現蘆山縣城災民安置較為有效有序,而寶興縣城則物資短缺。整個過程中,記者切身感受到「政府救災不忘維穩」的中國救災模式。
※地震救災折射政治變遷 文/趙思樂
從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中共的救災能力和效率大大增強,但這並不能掩蓋中共陳舊的救災思維。維穩至上、控制媒體、對公民社會的恐懼與打壓成為貫穿於救災活動的主導思維。雅安賑災中中共更面臨一個新的問題,由於汶川地震後民間捐助被濫用,中國官方的慈善募款渠道已經毫無信譽...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