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一統民主路迷思:本土派與泛民決裂 文/ 陳嘯軒
陳雲對談蔡耀昌:「愛國愛民」香港精神? 文/陳嘯軒 攝影/鍾卓明
香港六四集會與本土派的理念 文/羅小朋
民運風暴會否重來 文/莫之許
民主女神像的政治含義:六四運動的缺陷與精神延續 文/基甫
章節試閱
誰的國家記憶 ?
文/ 呂培苓 (陽光衛視台北紀錄片組製作人 )
二戰滇緬戰役國民黨老兵的抗日戰功,在國共兩黨不願談及的情況下,多年來成為兩岸三地的集體失憶。「國家記憶」影像展把這段歷史紀錄重現在這一代台灣人眼前,能激起怎樣的悸動 ?
4月,由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 OR旅讀中國主辦的「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解密」影像展,在台北華山藝文中心開幕。
當天冠蓋雲集,郝柏村、還有好幾位國民黨將軍的後代:孫立人將軍的兒子、李鴻將軍的兒子、史迪威將軍(二戰駐華美軍司令)的外孫……連國防部長高華柱也避開了開幕的喧囂和議論,悄悄地來看展。好像,父輩的恩怨都已過去:在中國戰場的對立,到台灣的政治鬥爭,都過去了……
國共兩黨都不愛談的歷史
二戰時期為了突破日軍對中國的封鎖,讓美國的物資可以運到中國,所以需要建築一條從印度通過緬甸到雲南的公路,叫做中印公路。
當時在滇緬和美英聯手對抗日本的,是國民黨的官兵;共產黨沾不上邊,所以不愛談,談了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但國民黨也不愛談,因為當時的滇緬英雄,後來不是被關或軟禁,就是跑到國外,也有人後來在國共內戰投降後靠攏共產黨。
2005年,為了加強中印兩國的貿易,中國打算重新修整中印公路,於是,關於滇緬戰役的、被深埋黑洞中的記憶,終於被新時代的光線照亮。
中國大陸的一些文史工作者,將中緬印戰場的影像集結成《國家記憶》一書,賣書所得,就用在幫助一些身在大陸、年事已高的前國民黨老兵。
在台北的「國家記憶」影像展現場,還放映了兩部紀錄片:《發現少校》、《尋找少校》,都和突破日軍封鎖線的滇緬遠征軍有關,花了好幾年走遍大江南北拍攝,經費不少。放映的時候,全場不掉淚者幾希,包括我,淚眼迷矇。在此引一段史迪威的話:「我脫帽致敬,向那些為中印公路戰鬥和奮鬥過的男子漢……」
滇緬遠征軍戰功彪炳,單講其中的仁安羌之役,從日本人的包圍中救了英軍 7000多人,讓中國人在國際間大大露臉。這些有功的將軍,像孫立人、李鴻、劉放吾,後來都到台灣,後代也在台灣的台中屏東成長,都成了台灣的一部分。
但是這些歷史,很難成為台灣的一部分。為什麼呢?二戰期間,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台灣人聽到的是皇軍的挺進或敗退,對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軍隊,不管是人物或地理空間,因為遙遠,所以陌生。而對於 1949年之後到台灣的大陸人來說,很多事情更是不能說。
國民黨說不出口的歷史
真要說起來,孫立人和李鴻的38師、潘裕崑的 50師,在滇緬戰功彪炳,但孫立人後來只能牽?大象林旺到台灣鳳山練兵,之後又被懷疑和美國人串通要取代?介石,於是被軟禁 33年。孫立人身邊的大將李鴻,在桃園被關了 25年。而潘裕崑則是後來到了香港,不敢留在中國,也不敢到台灣,最終表態支持新中國。
孫立人被軟禁 33年,蔣介石對孫立人實行「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不放」的「七不」立場。?介石死後,?經國照舊不關人也不放人,台中市向上路的孫立人大宅,前門、後門警衛森嚴,是個碰不得禁忌。而正因為孫立人在台灣是個禁忌,有關孫立人的戰史,也就跟著埋入地底。孫立人的部屬郭廷亮為了要翻案,尚且死得不明不白,監察院調查到現在還沒有結案。
真要說起來,國民黨的大將關麟徵、衛立煌等,為什麼到香港不到台灣?從抗戰到國共內戰,說起這段戰史來,國民黨的派系恩怨也要被掀開,說到最後,為什麼丟掉大陸?說到最後,原來共產黨和國民黨原本是兄弟,周恩來還是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共產黨的林彪、陳賡等原來都是黃埔學生。蔣介石的大弟子、黃埔一期的胡宗南將軍,在黃埔和周恩來有一段深厚的師生情誼。
國民黨總說,共產黨是萬惡的共匪。原來,是打輸才這樣說?所以,二戰的中國戰史,變成兩岸三地的集體失憶。
由大陸代講的國民黨歷史
但是現在,中國大陸願意承認抗戰是國民黨的血淚功勞,願意紀錄並公開那些還活在中國的土地上的人民的歷史,即使他們從前是國民黨人。他們花了大力氣、大錢,追蹤了許多前國民黨的歷史故事,就像《發現少校》和《尋找少校》這些影片。就像中國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拍攝了許多國民黨將軍的傳記。就像有人想拍《崑崙號》,回溯故宮的寶貝是怎麼樣坐船運到台北,想拍的人是台灣國民黨將軍的後代。
屬於在台灣的國民黨將軍的過去,現在由中國紀錄並且發揚光大。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將軍的後代,只有在中國主辦的盛會當中,才感覺得到父輩的榮光。
中國大陸願意這樣做,一方面旨在以軟實力作政治統戰,一方面標誌國共對立的劍拔弩張已過去。藍色(指台灣國民黨)和紅色(指中國共產黨)之間沒有界限,難以解決的是綠色(指台灣民進黨)和紅色這兩大區塊,如何相互對待?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吵嚷已久,這兩天終於登場,但有什麼前瞻性的具體方向嗎?沒有。
中國接下了歷史的話語權,台灣這邊也只能兩手一攤,拱手讓人。一方面是因為經濟不好,媒體規模小,難有大成本的製作。跨越悠長時空的歷史紀錄片,燒錢燒得兇,考量市場的話,沒有人願意拍這樣的片。
更何況小小的台灣,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記憶,這兩邊,誰看誰都不順眼、都陌生。如此一來,歷史紀錄片 /書籍的市場就更小了。
誰的歷史?誰的記憶?
歷史記憶的傳承,要不靠自然而然地家族世代口耳相傳,要不就靠政治力來塑造(透過教育)。
就前者來說,對於由唐山過台灣至少數十年的閩南人、客家人,以及和唐山毫無血緣瓜葛的平埔族、原住民,二戰的中國戰史以及國共內戰史,讀來會有熱情、有血肉相連的悸動嗎?另一邊,對於將軍的後代以及跟?將軍來台灣的老先生及後代,那些日本人統治台灣的痕跡,看來可能陌生隔閡,否則就是血脈噴張的憤怒。
正因如此,所以 2011年,「民國百年」的口號,在官方主導下喊得震天價響,但整個台灣社會感受不到一點百年的悸動。為什麼?就是因為於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 1895-1945年,兩岸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就是因為「民國百年」的前 50年,我們的歷史為什麼變成人家的國土?
4月,細雨紛飛的傍晚,我在《國家記憶》影像展的現場,看著孫立人青壯時期的巨幅照片,深深感覺到現代台灣人的歷史記憶,是一幅移花接木的大拼圖。
或許,正是這樣混淆不清的錯置感,所以台灣人不愛讀歷史。於是我張大眼睛,好奇也充滿期待地看著,兩千三百萬人的共同記憶,將如何隨著時間的長流,累積、沉澱,開出什麼樣的花來。
誰的國家記憶 ?
文/ 呂培苓 (陽光衛視台北紀錄片組製作人 )
二戰滇緬戰役國民黨老兵的抗日戰功,在國共兩黨不願談及的情況下,多年來成為兩岸三地的集體失憶。「國家記憶」影像展把這段歷史紀錄重現在這一代台灣人眼前,能激起怎樣的悸動 ?
4月,由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 OR旅讀中國主辦的「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解密」影像展,在台北華山藝文中心開幕。
當天冠蓋雲集,郝柏村、還有好幾位國民黨將軍的後代:孫立人將軍的兒子、李鴻將軍的兒子、史迪威將軍(二戰駐華美軍...
目錄
【封面故事】
※走出大一統民主路迷思:本土派與泛民決裂 文/ 陳嘯軒
※陳雲對談蔡耀昌:「愛國愛民」香港精神? 文/陳嘯軒 攝影/鍾卓明
※香港六四集會與本土派的理念 文/羅小朋
※民運風暴會否重來 文/莫之許
※民主女神像的政治含義:六四運動的缺陷與精神延續 文/基甫
【特別報導】
※最後的眷村 文/楊猛
曾經的眷村一一拆除,外省人的身份在台灣的族群融合中日益淡出,眷村人的歷史寫在風中。真正掌握台灣命運的,是朝氣蓬勃的新台灣人。
【新聞•中國】
※三門峽「雙規」死亡案深度調查:黨控司法體系內的傾軋遊戲 文/余聲
一場撲朔迷離的死亡案,暴露出地方司法系統的內部鬥爭,而「雙規」這種凌駕於法律之上的黨紀,成為相互傾軋的利器。
※雙規的法治尷尬 文/龍霖
雙規是黨紀而非法律。當雙規與法律相抵觸,雙規的處境就十分尷尬。因為在現實中,中共黨規從來沒有低於過法律。
【新聞•香港】
※國產公車陸續殺入:業界憂成馬路「炸彈」 文/黃麗萍 攝影/鍾卓明
繼國產港鐵、輕鐵陸續發生意外後,被業界形容為「一撞就爆」的深圳比亞迪電動的士、巴士,近日亦引入香港。業界憂慮,一旦國產電動車輛在街上行駛,有如在馬路上隨處放置了「炸彈」。
【新聞•台灣】
※首批來台陸生畢業:投身職場路茫茫 文/康依倫
陸生來台求學受限於「三限六不政策」,畢業後不得留台就業。今年,第一批來台唸碩士的陸生即將畢業,回大陸找工作,成了他們最大的挑戰。
※誰的國家記憶? 文/呂培苓(陽光衛視台北紀錄片組製作人)
二戰滇緬戰役國民黨老兵的抗日戰功,在國共兩黨不願談及的情況下,多年來成為兩岸三地的集體失憶。「國家記憶」影像展把這段歷史紀錄重現在這一代台灣人眼前,能激起怎樣的悸動?
【新聞•國際】
※中國「再議琉球」的三大盲點 文/林泉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媒體發出「再議琉球」呼聲,質疑日本對琉球主權,這不僅不乎中共立場,把中日關係推向另一波危機,也顯示出對琉球問題的不理解,騎劫了琉球(沖繩)人的意願。
※選後高溫續燒:兩個馬來西亞的角力 文/楊凱斌(馬來西亞網絡電視台KiniTV.com執行長)
反對黨派民聯雖然未能在第13屆大選中實現改朝換代,然而大選過後,反對力量和公民抗爭意識未有就此消弭。數次抗議選舉不公的集會,持續號召到數萬人參加,證明反對意識已凝聚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新聞•人物】
※上訪的女人吳華英:冤犯家屬的4298天 文/洪坡 攝影/蔡堯
12年裏,弟弟的青春被死死地嵌入看守所的鐵籠。而對姐姐吳華英來說,3000多張上訪票據與上百萬字上訪材料則構成了冤案另一頭的故事:「這些年,我不是在上訪,就是在上訪的路上。」
【文化•影像】
※紅校理想國 圖文/商華鴿
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四通鎮有一所民主中學。十八年來,這所中學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東方紅》樂曲是學生的起床鈴,《毛主席語錄》與各種國學經典也是學生每日必讀的書籍。與中國其他中學截然不同,這裏從來不重視考試成績,但着重培養學生「能吃苦、能勞動」的素質……校長夏祖海在這裏建築起一座紅校理想國。
【文化•特別報道】
※香港流行樂壇中的馬可•波羅:忽而今夏,悼念花比傲 文/張長曉(意大利民謠音樂研究者,樂評人)
從《皇后大道東》到,那麼多你我熟悉的旋律,都來自意大利人花比傲。亞平寧半島音樂血統在他手中融於香港時代樂聲與中國情境。而他在這個夏天,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我們。
【文化•書評】
※海嘯後的多崎作 文/湯禎兆
村上春樹新書《脫色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中,最明顯的海嘯線索,出現在多崎被四名好友沒由來杯葛後,進入半年之久的自我流放且欲尋死的大學時期。
※崛起的軌跡,前景的線索 文/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不管中國現在的崛起是史無前例,還是重新取得世界大國地位的「復興之路」,它都將是決定21世紀世界戰爭與和平的決定性事件。
【文化•噪音】
※香港音樂雜誌生態史 文、圖片提供/袁智聰
書寫歷史,講述昔日,並不為感傷懷舊,而是知道「我」如何是「我」。本篇回顧近四十年來香港音樂雜誌歷史的文章,本是「陽光」文化版計劃的本土獨立音樂史系列話題之一,現因改版,僅於此先行呈予讀者。
【文化•廣場】
※它 文/張亦霆
法師也許是偉大的,但我可沾不到半點榮光,無非靠着宿主的毅力,我也到了很遠的地方,吃了很多的苦,但是那又怎樣?
※日常裏 文/張婉雯
「如果是旅遊,那不如長隆渡假村?有遊樂場有動物園,說是一邊看白老虎一邊吃飯,挺夠噱頭的。」
※閃亮可可 文/隱匿
可可是隻母貓,在我餵食的流浪貓裏面,她是最聰明的,長相又美,屬於阿比西尼亞的混種貓。
【文化•現場】
※聲音圖書館:在耳朵裏築起記憶檔案 文/朱曉玢
聲音藝術的空間在哪?當社會總是專注於負面的「消除噪音」,過量的視覺產品也在分散人們對聲音的注意力,「聲音圖書館」卻試圖尋回人們對傾聽的敏感,讓人們發現聲音的美學價值。
【文化•散場見】
※東京家族:城市與家庭筆記 文/李照興
今次山田洋次的《東京家族》,最打動人心的其實是一種日本藝術家的代代相傳,也可說是日本民族的一點文化素養顯示。
【文化•詩珏失調】
※向政府說不 文/梁偉詩
流行曲作為民間紀錄中傳播力最廣的媒體,彷彿也不得不「仗義執言」,向政府說不。
【專欄】
※毛澤東的最大歷史遺產 文/趙楚
如果說,在1958年隨人民公社而建成的毛制度1.0時代,中國人是公社、單位和上級的奴隸;那麼,在30餘年來的毛制度2.0時代,中國人終於可以過上類似中世紀農奴的半人身依賴生活。
※香港種族問題的另一面 文/程映虹
我們經常聽到的「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以及各種有關中國文明「特別如何如何」的說法,實際上嚴格來說已經涉及到種族優越性了。
※複線歷史重述與維吾爾視域 文/姚新勇
維吾爾或其他少數族裔,通過民族文化的重述,來追求文化與物質發展的自主性,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維吾爾文化的重述,絕對不應該將中國及漢語文化,簡單地視作外在性的力量加以抵抗或排斥,更不用說對其他族裔文化權力的排斥。
※動物不是「私有財產」! 文/謝曉陽
對於虐待動物者,應該是將目前法例第169章中有關殘酷對待動物的刑罰加重,將動物視作生命對待!這較可行,也較為合乎動物權益。
※喊卡吧,離譜的抗菲劇 文/羅永生
台菲爭議至今已超過十天,回顧這起天天在媒體上演的事件,宛如一幕幕荒謬的抗菲劇。媒體推波助瀾、政治人物激情演出,以及普遍的民粹仇菲情緒下,硬是把原本穩居勝券的台灣推向了進退失據的局面,面子裏子盡失。
※雙面人 文/張曉舟
中國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之中,黨員所佔比例絕對超乎想像,著名公知中黨員更是比比皆是。請允許我指出一條研究公知問題的新思路:知行合一之難,在權力與市場的雙重壓力和誘惑下,知識分子角色的分裂,以及道德的曖昧性模糊性
【封面故事】
※走出大一統民主路迷思:本土派與泛民決裂 文/ 陳嘯軒
※陳雲對談蔡耀昌:「愛國愛民」香港精神? 文/陳嘯軒 攝影/鍾卓明
※香港六四集會與本土派的理念 文/羅小朋
※民運風暴會否重來 文/莫之許
※民主女神像的政治含義:六四運動的缺陷與精神延續 文/基甫
【特別報導】
※最後的眷村 文/楊猛
曾經的眷村一一拆除,外省人的身份在台灣的族群融合中日益淡出,眷村人的歷史寫在風中。真正掌握台灣命運的,是朝氣蓬勃的新台灣人。
【新聞•中國】
※三門峽「雙規」死亡案深度調查:黨控司法體系內的傾軋遊戲 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