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LOGUE
The Road Not Taken Issue 146, March 2014
text: CUP 編輯部
奧斯卡大獎揭曉在即,電影講地球上發生的一切事,不分過去、現在和未來,現實還是想像。
現實比小說還虛幻,日常生活中的戲劇衝突,峰迴路轉的情節,簡直俯拾皆是。譬如香港無日無新聞之喧鬧,如果真如英文的 “No news is good news” 所說,香港的「新聞」充斥,會不會已經到了飽和而令人頭昏腦脹,瀕於窒息的地步?有沒有想過,其實許多的所謂「新聞」,是不斷重複的,只是惡性循環而已,更不消說還有許多只屬閑聊的泡沫,真正聞所未聞的「新聞」少之又少。
一般人對現實的消極反應是逃避,譬如中國社會傳統的「莫談國是」,是一種出於恐懼的冷漠;但過份熱心時政,又容易流於情緒化,民粹抬頭,這樣的事例,從一九一九年的巴黎和會至今,歷史上也發生得太多。如今的香港,已經不需要情緒的刺激,十六年來,如果普遍民意還未曾明白怎樣走到這步田地(至於是甚麼田地,聰明的讀者閣下,如曾留意本刊過去多年的專題,應該無需我們在此贅言),會不會已經錯過了甚麼時機?任由每天發生的「新聞」——實則「鬧劇」繼續左右自己的思維情緒,也不見得比冷漠好多少。
本刊今期所講的專題,絕非高談闊論,因為譬如「理想」、「自我」、「道德」、「正義」、「原則」等字眼,已經在不斷貶值中。人類受制於現實,覺得沒有出路,可能是從古到今的一種困狀,對於現實的不滿,除了抱怨,還有人會想辦法另闢蹊徑,既然是蹊徑(The Road Not Taken),當然總是比較少人會想到的那一條路。
本期專題的故事,與本刊過去講過許多次的「每個人嘗試改變自己,這個世界就會隨之改變」,可謂不謀而合,如果一個人不追求改變,像羅蘭巴特說的,二三十歲的時候他就死了,因為他的餘生只是在模仿以前的自己,這當然也可以解釋,為何世上有的人至今還活在中世紀,有的人,永遠比時代先行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