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工夫茶爐
工夫茶起源於清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其興盛與發展促使紅泥爐的誕生。紅泥爐是後來才出現的稱呼,在當地又被稱為風爐、炭爐或茶爐,取當地沃土製成泥爐,中間燒炭,下層有窗可以搧風助火,上方放砂銚,雖名為「紅泥爐」,但並非全都是以紅泥製成,有些地區是以白泥製作。紅泥爐的功能性因工夫茶而興起,早期因戰亂,工夫茶隨著民族遷徙散落各地,到達南洋、香港、台灣落地生根,並在當地文化的融合下各自發展出獨特風格,而隨著時代潮流的變遷,電爐等現代煮水器也逐漸取代了傳統紅泥爐,使其一度隱沒於歷史長河中。然而,近年來隨著復古風潮的崛起,以及現代人們對於心靈上沉靜的追求,工夫茶熱也如同爐火的爐芯般重新燃起。
本刊於八十六期已刊載「玉書煨」特輯,針對砂銚進一步的探討,與砂銚緊密相連的紅泥爐亦不可忽視,隨著爐中炭火慢慢燃起,本期也搭上工夫茶的熱潮,以「紅泥爐」為特輯,分為圖鑑與文章兩個單元,為讀者展現了不同地域、時代性的泥爐特色,一同鑑賞泥爐的工藝之美與傳統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