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I
在影像中,尋找當代舞蹈的新規則
台上的女舞者微微閉起眼睛,像是沉入了自己的夢中世界;跌跌撞撞地走向舞台一側的那面牆。她一邊在前方揮舞著雙手,一邊緩步前進,身體卻沒有碰撞到路上的任何桌椅;她像是一個白天的夢遊者,正探索那個我們看不見的內在空間。
這一幕是台灣觀眾最熟悉的德國舞蹈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所編舞並多次演繹的作品《穆勒咖啡館》(Cafe Muller)開場。雖然在舞台上凌亂堆放的咖啡桌椅,阻隔了觀眾尾隨女舞者身影的部分目光,只能自行在想像裡補足舞者的完整動態,並揣測著這個不完整的舞作畫面,具有何種意義或動機;但毫無疑問的,這支舞作仍然是我們最熟悉的當代舞蹈之一。
除了在特定渾然忘我的時刻,閉上眼跳舞顯然不是現代舞的常態,但這個「閉眼」的動作,更有一種強烈的對外宣示意味:正是在那樣的姿態裡,她完全臣服於眾人的目光,停止與外界的交流,而成為一個徹底放棄觀看能力的純然「對象」。因此這宣示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有心理上的意味。更重要的是,它在可見性的層次上,斬釘截鐵地表達了舞者自身和他人處在分裂的狀態裡。由於觀眾只能透過所見來掌握舞蹈(或任何動作的意義),也只有人們看得見動作時,才有能力回答舞蹈到底是什麼的問題。那麼,假如舞者不能看見自己,又如何告訴我們,自己的舞蹈是什麼?
或許我們該先問:跳舞的人,需不需要看見自己呢?
從可見的分離談起
當舞者在舞台上時,他們究竟是透過何種想像、或透過觀眾的眼光來看見自己的?又或者他們其實不一定要看見自己──就如同《穆勒咖啡館》的女舞者?表面上,觀眾必須看見跳舞(的人),舞者卻不必看見觀眾;但事實可能正相反,觀眾不一定需要看舞,跳舞卻要被看見才有意義。於是,跳舞需不需要反觀自己?如果舞者不看自己,怎麼知道自己的動作是好是壞,是否具有美感?經過以上推論,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看見她閉著眼睛時,心裡會引發一股強烈的感受了。畢竟,即使不懂任何舞蹈或表演語言,我們也能體會到,這位舞者已經脫離了我們正在注視的世界。除了身體,她(的內在)已經不處在那個我們透過視覺所掌握的世界裡了。這個可見性的差別肯定有更多可探索的面向(比方說,我們總是必須先將某人客體化才能掌握對方),但重點是我們得先看見跳舞,才能透過所見的人或事物將舞蹈捕捉為某種動態,如此才能夠掌握舞蹈並談論它、感受它。
為了回應「怎樣談論舞蹈」或「動作有何意義」的提問,首先,人們必須意識到無論如何,從舞者的眼裡所見的景象,和觀者所見的景象永遠會是不對稱的。雖然閉眼的舉動才讓(作為觀者的)我們更清楚到這種「不對等」(也就是舞者與觀者所見的世界分裂的起點),然而,舞者卻不用閉眼才能理解「觀看舞蹈」的不對稱性。所有舞者都曾經對著鏡子練習動作,也用其他方式想像觀眾如何看見自己、身體怎樣移動。而對觀眾甚至評論來說,正是因為可見的分離,舞蹈的語言才可以被想像成一種如何描述、或建構主體性的溝通方式。在此,舞者帶給觀眾的挑戰,是縫合一切舞台上作為認知對象的客體,以及(觀者自身作為)感知主體之間的縫隙。
新的舞蹈-影像本體論?
在2013年11月舉辦的「台北數位藝術節」的國際邀請展,曾任佛塞舞團(Forsythe Company)舞者的安藤洋子(Yoko Ando),與山口情報藝術中心(YCAM)的技術團隊,為台灣觀眾示範其所開發的「動態意識感應」(Reactor for Awareness in Movement)應用系統,簡稱RAM,讓台灣的表演藝術界看見新興媒體之於表演藝術的應用可能性,也帶來一連串關於如何看見舞蹈的設想。然而,此處所謂的「看見舞蹈」一詞,無關乎古典芭蕾或現代舞、甚至「不跳舞」(non-danse)或其他當代舞蹈主張,它籠統地涵蓋任何在舞台上,由廣義的身體所形成、有時間基礎(time-based)的動態表現形式。於是乎,討論範疇也就不必然對應特定的意識形態、視覺論述或類型,乃至於怎麼跳才好的方法論。
不管結合數位藝術與舞蹈的主張有哪些,這個由RAM訪談所衍生的紙上論壇,都必須定位在「舞者如何看見自己的身體、又是如何被人看見」之上。旅居柏林的謝杰廷先在文章裡指出RAM系統關於動作和意識的預設,並回溯一個世紀前馬黑(?tienne-Jules Marey)的「時間攝影」(chronophotography),探討身體在時間裡的動態。透過對這些預設的批判,他提醒讀者如何在看見時「仍能想像那些不被看見的」。另一位作者雷煦光認為,這類立場似乎是觀眾看舞蹈時,依然無法捨棄身體的原因,亦即以身體為基礎的現代舞美學本體論。但他也繼續追問,舞者身體是否可能落實在數位影像中,進而實現一種完全在影像裡的數位舞蹈、或者身體影像化的舞蹈感知?
不可諱言的是,舞蹈是一種仍在持續演變的藝術。從RAM所強調的即時互動性裡,我們不難發現舞蹈與遊戲的眾多相通之處。究竟編舞家可不可以在談論科技時,真正掌握數位工具能為舞蹈實現的嶄新視野?關於這點,或許熟悉現代舞的觀眾可以從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這位先驅的實驗裡找到啟發:當他放棄以舞台為中心點的敘事性,並嘗試為舞蹈注入更多機率和規則的元素時,現代舞就越來越像一種遊戲過程而非最後的作品,觀看舞蹈本身,也就成為一種實現更多樂趣的過程。於是在此種基礎上,RAM為舞蹈界提供的潛力也就愈發趨近身體影像化的舞蹈「感知」,或說某種未來的舞蹈-影像美學了。(文/鄭文琦)
FORUM II
藝術與行動主義
從千禧年以來,全世界各地興起了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抗議行動。因為全球化和通訊技術的發展,這些由公民團體發起的抗議行動不但以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方式組織、溝通、傳播,它們也開始運用更具創造性的方式傳達訴求、尋求可見度。近二十年來,我們同時也看到,越來越多藝術家開始脫離出傳統定義下的「藝術領域」,嘗試更直接、積極地介入政治、社會、生活與公共空間,且更聚焦於「參與」與「行動過程」,而非作品最終的物質性結果。這兩股「行動主義」(activism)不只讓「藝術」和「政治」的關係更為緊密,也讓「公民運動」和「藝術行動」的界線日漸模糊。從「藝術」的角度看來,今天藝術家、策展人與美術館面對的問題不只是在區辨(或者是等同)「藝術」與「抗議行動」時,如何維持兩者的能動性與批判力,也是如何展示、紀錄與歷史化這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發展出來的「行動」。從「政治」的角度看來,我們則必須去思考「藝術」如何在當代的政治生活中扮演更積極角色。
在本次FORUM裡,《今藝術》嘗試以三個面向去處理「藝術」與「行動主義」之間的關係。李立鈞以懷柏(Peter Weibel)的展覽「全球行動主義」(global aCtIVISm)為例,介紹懷博史觀中西方「藝術」和「民主」的關係和「藝術行動主義」的概念。賴駿杰的文章爬梳了當代藝術中的「檔案問題」與大眾媒體和藝術機構之間的「影像戰爭」。王聖閎則從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城市權」(the right to the city)概念,探討台灣太陽花學運所蘊含的創造性力量與真實城市空間的互動關係。透過「藝術行動」、「檔案」與「公共空間」這三個不同角度,《今藝術》希望開啟對於藝術、對於行動更繁複且深入的探討。(文/李立鈞)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EDITORIAL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一些觀察
文│高子衿
原先與紐約、倫敦同列藝術拍賣重鎮的香港,近幾年更積極從亞洲金融中心向藝術之都的地位強勢邁進,而巴塞爾藝術展會則在其中扮演「居功厥偉」的關鍵角色。今年的展會囊括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245家畫廊,以及逾2,000位藝術家的作品,除了展覽的硬體品質在吸取去年建議指正後自我提升,空間的規畫亦愈趨舒適與合理,新增的「光影現場」(Film)項目更接軌了瑞士巴塞爾於1999年、以及邁阿密巴塞爾在2009年所推出的電影單元,當中清晰可見其欲從交易現場的會展中心與畫廊拓展開來之企圖。
香港同時做為將西方藝術進口至亞洲的藝術中介,以及一扇為亞洲買家提供參與全球藝術對話的大門,西方畫廊看中此區域的收藏潛力,資深畫廊陸續搶灘進駐,或是積極到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試探水溫,
然而如何消弭東西方在相互理解上的差異仍是首要面對的難題,從預展首日的銷售成績來看,西方畫廊仍有些抓不準中國藏家的口味。當中中國、香港與台灣的畫廊表現亮眼,而在香港設有空間的畫廊,或是有代理中國藝術家的國外畫廊,有著初步對於亞洲地區市場運營的知識,亦有所斬獲,但許多西方畫廊在該日仍未有任何確定銷售。
另一方面,許多西方資深畫廊被安排在一樓藏家最易到達的入口處,但有一定經驗的參觀者卻可能對於這些畫廊看待香港展會的重視程度略感失望,更多的是紛呈展出畫廊所合作的藝術家作品而非有把握的推出更能表現畫廊特質的擇選,又或帶來的是「基本款」而非如同在瑞士巴塞爾的搶手「特別款」,因而我們所見較多的是赫斯特(Damien Hirst)、艾敏(Tracey Emin)等人,而少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或者培根(Francis Bacon)之作。
然而,或許可喜的是隨著專業展會規則而與日俱增的「畫廊精神」,過往跳過一級市場,直接從藝術家手中購買作品的情況已相對減少許多,藝術家逐漸理解畫廊在藝術生態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他們職業生涯的價值所在,因而互動的關係更具誠信;場中也少見一人大賣,多家畫廊便爭相銷售的哄鬧場面,多數畫廊所推介的藝術家大多擁有長期合作關係,如同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Philip Tinari)所說:「這個藝術生態正走向成熟,現在已經有了真正為藝術家利益服務的畫廊,和願意遵守更正式遊戲規則的收藏家群體。」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EDITORIAL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一些觀察
文│高子衿
原先與紐約、倫敦同列藝術拍賣重鎮的香港,近幾年更積極從亞洲金融中心向藝術之都的地位強勢邁進,而巴塞爾藝術展會則在其中扮演「居功厥偉」的關鍵角色。今年的展會囊括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245家畫廊,以及逾2,000位藝術家的作品,除了展覽的硬體品質在吸取去年建議指正後自我提升,空間的規畫亦愈趨舒適與合理,新增的「光影現場」(Film)項目更接軌了瑞士巴塞爾於1999年、以及邁阿密巴塞爾在2009年所推出的電影單元,當中清晰可見其欲從交易現場的會...
目錄
EDITORIAL編輯手記
58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一些觀察∣高子衿
COLUMN 今專欄
60 如何抗拒日常生活減噪?陳界仁新作品《殘響世界》│黃孫權
62 江戶和京都|野島剛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64 artpress 2│林心如
66 《美術手帖》│岩切澪
NEWS焦點新聞
68 國際.中國.台灣
Art Talk相談室
80 捍衛差異──「大地魔術師」25週年隨感|侯瀚如 翻譯余小蕙
85 全球當代藝術的審美典範仍舊以西方為主──馬爾丹(Jean-Hubert Martin)談「大地魔術師」25年│余小蕙
REVIEW深度評論
88 華人與寵物准予入內──梅丁衍的「尋梅啟事:1976-2014回顧」│簡子傑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92 蕭勤──筆隨意轉,在繪畫中探尋生命的永恆│賴依欣
98 開放的傳統──《背後的故事》的時間異質性│納瓦羅Miguel Angel Hernandez Navarro
FORUM藝術論壇
102 尋找當代舞蹈的新規則│鄭文琦
104 尋找舞蹈的新限制──專訪山口情報藝術中心「動態意識感應」(Reactor for Awareness in Motion,RAM)創始者與技術總監│林怡秀
108 看見與不被看見的──RAM對動態的兩個預設│謝杰廷
112 當「科技」遇上「舞蹈」:當代舞蹈的數位化方案│雷煦光
116 藝術與行動主義
117 藝術vs.社會運動:從global aCtIVISm談起│李立鈞
120 歷史的幽靈──談當代策展形構中的檔案使用│賴俊杰
123 我們可曾擁有過城市空間?──太陽花學運中的集體創造力與抵抗機制│王聖閎
SPOTLIGHT藝壇注目
126 賽博空間中的交感視野──巴黎「媒介靈媒」展│王心梨
128 亨利.馬諦斯:剪紙──一首重生的爵士樂│陳慧盈
130 參與性藝術之後的藝術創作──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陳璽安
134 韓流來襲─K-P.O.P.韓國當代藝術展│高子衿
136 問題在建築之外──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林怡秀
140 尋找典範轉移的新模式│鄭文琦
CROSSOVER跨界視野
142 新世界的發現與北印度群島的描述(二):叢林│張碩尹
146 如何看見搖滾樂(二十二)│顏峻
SNG展覽直擊
148 亞洲新型態.個展型藝博:ART SOLO 14│(採訪整理)張玉音、吳樹安
152 國際.中國.台灣
ART SCENES展覽選介
181 關於當代雕塑的疆界│劉俊蘭
182 三城相會、十人展現──「花蓮.紐約.巴黎」展│葉子奇
184 黃致陽:胸懷決定格局│徐嘉文
188 李綱──廢墟涅槃 看山還是山│徐嘉文
190 敦煌之花:常沙娜│?炫梓
192 試探陳正雄繪畫圖式中的原欲│王林
CALENDAR展覽快訊
196 展覽月報∣編輯部
EDITORIAL編輯手記
58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一些觀察∣高子衿
COLUMN 今專欄
60 如何抗拒日常生活減噪?陳界仁新作品《殘響世界》│黃孫權
62 江戶和京都|野島剛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64 artpress 2│林心如
66 《美術手帖》│岩切澪
NEWS焦點新聞
68 國際.中國.台灣
Art Talk相談室
80 捍衛差異──「大地魔術師」25週年隨感|侯瀚如 翻譯余小蕙
85 全球當代藝術的審美典範仍舊以西方為主──馬爾丹(Jean-Hubert Martin)談「大地魔術師」25年│余小蕙
REVIEW深度評論
88 華人與寵物准予入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