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北師美術館 草間彌生
FEATURE: 24/25
封面:出來彌生 / 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館長專訪 / 第九屆公共藝術獎 / 謝牧岐「起始的地方」
書脊:莊喆 / 貝納·維內 / 亞洲雙年展
《典藏.今藝術&投資》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以及藝術品投資動態……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與藝術市場的生態發展為我們的關注的面向,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沉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韌性社會中的美學維度
The Aesthetic Dimensions in Building Resilient Societies
文 ︳嚴瀟瀟
又是一年過去。
自全球新冠疫情以來,「韌性社會」的概念就愈來愈普遍地被提及,包含面對地緣政治、氣候變遷等劇烈挑戰也在不斷升溫的時代,人類社會如何未雨綢繆,如何在各層面上調整乃至重塑,才能與風險共存,才會有足夠能力應對未來隨時隨地可能發生的危機,如今大家的普遍共識便凝結於「韌性」之上,是對人類社會能如蘆葦般足以「經受住風暴、並恢復元氣」的期許。
在臺灣,近兩年也是「韌性」觀念逐漸在學界、產業界乃至公民社會政策領域擴散和運用,儘管目前看來距離理想的推進步調尚有距離,觀念分化仍不時阻撓建設性合議,又以政治領域尤甚。在2024年十月工研院舉辦的「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中,更為明確地將「韌性社會」提出為方向確定的產業總體趨勢,或許標誌著這一議題在臺灣進入深入和細化的一個階段。
如果說迄今為止,「韌性社會」大致上的探討和實踐重心,還是落在政策、管理、技術的開發、配置與治理等方向上,每個領域內部的細化討論也還在持續進行中;未來尚有待發掘的,則應有文化和美學領域,如何讓文化、讓藝術更積極有效地參與到政治與社會之中,讓美學在新的時期發展出與社會的新關係、乃至新的典范轉移,都令人拭目以待。
已然數不勝數的雙年展、三年展在全球與地的辯證關係中,努力摸索從策展和藝術創作,與社會脈動的真實關係。即便這樣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與全球化藝術商業體系關係密切,有時又容易陷入新的異域情結,還是足以闢出一條認知與溝通的新路徑。許多藝術家透過研究、感知和創作,為藝術與技術社會建立起各種關係而帶來貢獻。這是一個方向。另一方向,則涉及美學如何在當代社會結構中,在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中發揮作用,以自身的複雜性呼應社會生活的複雜性,進而以不同程度的情感支持個體或群體。這兩個方向都已經在發生,而如今我們所面臨的變動和調整之下,藝術以及美學如何為社會增加新的韌性維度,令人好奇,也值得共同努力。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韌性社會中的美學維度
The Aesthetic Dimensions in Building Resilient Societies
文 ︳嚴瀟瀟
又是一年過去。
自全球新冠疫情以來,「韌性社會」的概念就愈來愈普遍地被提及,包含面對地緣政治、氣候變遷等劇烈挑戰也在不斷升溫的時代,人類社會如何未雨綢繆,如何在各層面上調整乃至重塑,才能與風險共存,才會有足夠能力應對未來隨時隨地可能發生的危機,如今大家的普遍共識便凝結於「韌性」之上,是對人類社會能如蘆葦般足以「經受住風暴、並恢復元氣」的期許。
在臺灣,近兩年也是「韌性」觀念...
作者序
24/25
時間,總是藝術家與觀者之間最難以捉摸,卻又最無法忽視的尺度。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作品《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以七座青銅雕塑與七顆透明玻璃球,將時間的消逝、自然的變遷,具象地擺放在我們眼前。這件作品不僅是對自然危機的回應,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2024年我們所共同經歷的世界變化,以及2025年正在靠近的未來輪廓。
2024年,藝術市場經歷了全球經濟放緩的洗禮,亞洲市場與西方主導畫廊的角力更加明顯,上海的藝術週、西岸藝博會與ART021,展現了一級市場的熱鬧表象下,所隱含的深層結構問題。在市場波動的同時,策展實踐與藝術敘事也持續進行著深刻的自我反思。臺灣在2024年舉辦了多場與生態相關的展覽,從歷史、自然與藝術的交會中,探索人類與環境的共生可能性。另一方面,2024年的文化場景也折射出更廣泛的社會現象。「覺醒」(Wokeness)與「反噬」(Backlash)之間的拉鋸,凸顯出進步價值與保守主義之間的衝突;而語言、態度與權力之間的不平等,更在日常生活與職場文化中留下難以抹去的痕跡。這些現象不僅是當代社會的縮影,更成為藝術家、策展人與觀眾之間的重要對話素材。
即將於六月份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冰島裔丹麥藝術家埃利亞松的回顧展「你的好奇旅程」或許是2025年最令人期待的展覽之一。我們借用了其2024年新作,也即將來臺展出的作品《冰河的最後七天》作為這次回顧2024展望2025年的專題開門。而在這次專題中,我們的編輯團隊與作者群,試圖從市場趨勢、文化現象、法規制度與策展實踐等不同面向,梳理2024年的重要事件,並提出對2025年的前瞻觀察。我們也特別整理了2025年即將登場的重要藝術展覽與雙年展,期待藝術繼續扮演一個無可取代的角色,成為我們在時間長河中,一次次停下腳步、凝視自我與世界的契機。
在時間的尺度上,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像是被時間凝固的冰晶,既象徵著永恆,也指向著脆弱的消逝。而《冰河的最後七天》不僅僅是一件雕塑作品,更像是一個提問——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正在融化的時間、正在消失的風景,以及正在改變的世界?這個提問不僅是對自然的關切,更是對藝術、文化、社會以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提問。回顧2024,我們看到市場、文化與藝術策展之間的動態張力,也看到全球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對藝術場景的影響。展望2025,我們試著穿透層層迷霧,勾勒出一幅未來的圖景——它或許是積極的、充滿希望的,也可能是矛盾與挑戰並存的。每一顆球體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座雕塑都是一次凝視。2025年,我們期待每個人都能為自己安排一場豐富、充滿藝術對話的旅程,讓每一次凝視,都成為面向未來的勇敢起點。(企劃/朱貽安)
24/25
時間,總是藝術家與觀者之間最難以捉摸,卻又最無法忽視的尺度。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作品《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以七座青銅雕塑與七顆透明玻璃球,將時間的消逝、自然的變遷,具象地擺放在我們眼前。這件作品不僅是對自然危機的回應,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2024年我們所共同經歷的世界變化,以及2025年正在靠近的未來輪廓。
2024年,藝術市場經歷了全球經濟放緩的洗禮,亞洲市場與西方主導畫廊的角力更加明顯,上海的藝術週、西岸藝博會與ART021,展現了一級市場的熱鬧...
目錄
EDITORIAL
18 韌性社會中的美學維度|嚴瀟瀟
COLUMN
20 去年,我成了被告!|王嘉驥
22 捨棄文資會審議全程公開透明,開聽證會有何用?|蕭文杰
24 文學、藝術何價?|洪三雄
26 新店晚霞|姚謙
28 尋找.肯定.頌揚臺灣之美,黃土水在太平國小OPM的永恆叮嚀|簡秀枝
ARTIST
30 以絢彩指印構築的理想之境──出來彌生的隨興與執著|楊椀茹
ART TALK
34 「觀眾是我們美術館運營的首要考量」專訪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館長齊亞拉.芭利希|余小蕙
38 「藝術家當為探索者,而非重複者」貝納.維內及其在理性與詩意間的獨闢蹊徑──嚴瀟瀟
SPECIAL REPORT
42 為了看作品而登上的列車──第九屆公共藝術獎卓越獎得主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李京樺
44 點亮當代藝術的永續新未來「2024臺灣銀行藝術祭」頒獎典禮側記|朱佑霖
COVER STORY
46 時代異端的新生,抵抗的殊途同歸──草間彌生的兩次黃金時期,以及她的「軌跡」與「奇跡」|嚴瀟瀟
FEATURE
52 24/25|朱貽安
54 2025藝術環境趨勢|編輯部
64 2025全球藝術展覽趨勢前瞻:臺灣|章郡榕
68 2025全球藝術展覽趨勢前瞻:世界|章郡榕
72 2025全球藝術展覽趨勢前瞻:雙年展| 李京樺
76 ""在動盪之中的市場韌性──2024藝術市場回顧|楊椀茹
OBSERVATION
80 當我們屏住呼吸,潛藏的希望真的到來了嗎?亞洲藝術雙年展「所有令人屏息的」|李京樺
84 前衛多少事 盡付笑談中「元氣.淋漓─人間90莊喆特展」|朱貽安
88 從文物歸還出發,思考解殖的「後博物館|詹育杰
92 西格瑪爾.波爾克,無法歸類的藝術市場巨匠|Artprice.com
SPOTLIGHT
94 侯佳男「穿堂風」,誰都是楚門──娛樂至死|勞麗麗
96 起始的地方,就是沒有起始的地方──評謝牧岐個展「起始的地方」|陳晞
ART SCENES
98 溫柔革命──李素貞|王焜生
100 ATELIER.66—集合式藝術家工作室四人展|黃志偉
101 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涂維政《百工多寶閣》公共藝術計畫溯源萬華的公眾關係|編輯部
103 廣慈社宅以藝術溫柔迎接都市遷徙者|吳慧貞
104 想像:家成為支持的事實──側寫「我們在家-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方彥翔
108 緩進的靈性召喚──關於廣慈社宅公共藝術的「社會處方箋」|吳牧青
EDITORIAL
18 韌性社會中的美學維度|嚴瀟瀟
COLUMN
20 去年,我成了被告!|王嘉驥
22 捨棄文資會審議全程公開透明,開聽證會有何用?|蕭文杰
24 文學、藝術何價?|洪三雄
26 新店晚霞|姚謙
28 尋找.肯定.頌揚臺灣之美,黃土水在太平國小OPM的永恆叮嚀|簡秀枝
ARTIST
30 以絢彩指印構築的理想之境──出來彌生的隨興與執著|楊椀茹
ART TALK
34 「觀眾是我們美術館運營的首要考量」專訪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館長齊亞拉.芭利希|余小蕙
38 「藝術家當為探索者,而非重複者」貝納.維內及其在理性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