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座映畫
電影的展示與離席
去年10月,電影學者、策展人巴依尼(Dominique Pa?ni)來台舉行「電影策展與實務」相關講座,連續四天的講座結束於「美術館中的電影:電影作為一種造形藝術」的討論中。若回到更早的時間點來看,電影之所以能進到美術館空間,一方面也須歸功於1980年代開始的動態影像複製技術,影像開始可以自電影院中單獨抽取出來進行並置比較(一如攝影之於藝術史畫作研究的貢獻),巴伊尼談到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複製的藝術,它也因其可複製條件,方能以某種完整性進入美術館展出,而弔詭的是,「複製」卻是其他種類創作無法放入美術館的原因。「電影是一種不純粹的藝術,而電影的展覽是一種不純粹的展覽」,對他而言唯有強度與密度可被展覽,而電影本身的延展性則是屬於電影院,他認為美術館中的展覽是「將電影的時間感受用空間的方式表現出來」。
近幾年來,電影進入美術館、電影創作者開始有意識地製作「美術館電影」的狀態也逐漸增加,如蔡明亮自言的最後一部劇情長片《郊遊》便是為了美術館展出而做,而影史中曾將電影以造型化方式進行展示的作品尚有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痞子逛沙漠》(Gerry)、戈登與巴雷諾(Douglas Gordon & Philippe Parreno)的《21世紀風雲:席丹.記錄.足球》(Zidane: A 21st Century Portrait)、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翡翠:莫拉克》與《明日今夜》等。隨著去年巴依尼的座談,與今年夏天台灣首個電影展覽「來美術館郊遊」,我們也試圖在藝術雜誌中接續這樣的討論,思考電影自影院離席的作用,以及專題名稱中的「映畫」所指出影像所具「放映」與「畫作」的雙重性。本專題首先由學者林志明就「電影展覽」為題與巴依尼進行的紙上虛擬問答、徐明瀚對「來美術館郊遊」一展的分析觀察開始,進入到王聖閎對電影展覽中觀眾對影像的執戀與在空間中身體反應的討論,最後則是孫松榮與導演鄭立明由學者與創作者角度,分享關於電影展覽延伸思考。(策畫∕林怡秀)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在地化的劇烈加速度
文|高子衿
甫開幕的「2014台北雙年展」,今年邀請了法國的評論家及藝術史學者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擔任策展人。在他對於美術館三個樓層都有其各自處理議題與討論層次的規畫下,一樓大廳和兩側走廊的三件作品,或許因其做為門面或展覽予人的第一印象,獲得了較多的討論聲潮,特別是來自巴西藝術團體OPAVIVAR?的《福爾摩莎慢活茶》作品,在大廳搭建了一座以八角形木結構支撐的亭子,外圍架設了16張吊床,中央則有一張桌子,擺放了各式草藥、中式的茶壺與茶杯,讓觀者可以自由泡來飲用。
這件作品在策展人「劇烈加速度」策展脈絡中,與日本藝術家島袋道浩(Shimabuku)反思「停留」與「回歸」的作品《我的烏龜導師》扮演了相似的角色,即以一種反其道而行的速度與思維,甚至OPAVIVAR?更是提供了有如「安逸聖殿」的場所,來進行對於非生產、不活動的崇敬。然而此件作品與德國籍藝術家斯琴(Timur Si-Qin)的《最早的機械葬禮:第一部分》,卻極易引起雙年展體系中所謂限地創作在對人際網絡或組織是否提出獨到想法,又或是對於當地文化了解誠意多寡的檢視。坐在巴西吊床上,喝著從中式茶壺倒出來的草藥飲料,失去了台灣人在泡茶過程中產生的社交互動或是品茗享受,反倒更接近旅遊消費過程中的異國情調想像。
《福爾摩莎慢活茶》作品的原型推斷來自該團體2011年的作品《自助薩滿》,是在一座茅草涼亭下,提供數十種草藥以及其性味功能,讓參與者自行選擇並調配飲料飲用,創作的元素擷取自南美洲印加薩滿信仰與能量療法,將「神聖」與「無限」的體驗帶到此時此刻,特別是從我們自身的療癒做起。因而,問題是否可以被嘗試換個方向提問?例如我們能否就單純地享受作品所帶來與公眾互動產生的關係?或是感受這些草藥所試圖提供一種讓個人能量更趨平衡的創造經驗?但如同藝評人陳泰松所提出的,「如果要這樣的消費情調,我們何不跑去度假勝地,高端的休閒產業服務機構!藝術不是多此一舉。」
藝術家以其美學能力,在藝術空間中建構了一個得以讓觀眾進行美學價值體驗的場所和運作機制,當中,作品延展出了什麼樣的思想圖式?作品的精神圖像是否只能是這樣的模型?對照策展人布西歐在接受《ArtReview》雜誌訪問時曾提到的,「雙年展是會面點(meeting points)……一個好的展覽必須確立美學立場,而對於雙年展來說唯一真正的議題便是如何參與和當地情景還有文化架構的對話,以及透過這樣的對話重新思考雙年展自身的限制。」看起來,「劇烈加速度」彷彿也「落實」於將全球的在地文化快速打包為一個個異國情調享受的模組之中。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在地化的劇烈加速度
文|高子衿
甫開幕的「2014台北雙年展」,今年邀請了法國的評論家及藝術史學者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擔任策展人。在他對於美術館三個樓層都有其各自處理議題與討論層次的規畫下,一樓大廳和兩側走廊的三件作品,或許因其做為門面或展覽予人的第一印象,獲得了較多的討論聲潮,特別是來自巴西藝術團體OPAVIVAR?的《福爾摩莎慢活茶》作品,在大廳搭建了一座以八角形木結構支撐的亭子,外圍架設了16張吊床,中央則有一張桌子,擺放了各式草藥、中式的茶壺與茶杯,讓觀者可以自由泡來飲用。...
目錄
EDITORIAL編輯手記
82 在地化的劇烈加速度∣高子衿
COLUMN 今專欄
84 三個亞洲雙年展是亞洲的嗎?│黃孫權
86 頗有意義的「台灣近代美術」展覽會|野島剛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88 ArtReview│李怡詩
90 宮津大輔《當代藝術經濟學》│岩切澪
NEWS焦點新聞
92 國際.中國.台灣
SPECIAL REPORT
104 人類世與其不滿 2014年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吳樹安
114 在「劇烈加速度」中的台灣藝術家報告│簡子傑
116 台灣報到 2014台灣美術雙年展│劉耀中
FEATURE專題企畫
120 離座映畫:電影的展示與離席│林怡秀
122 電影展覽Q and A│林志明
126 從廢墟壁畫到無牆美術館:蔡明亮《郊遊》的影藝穿牆術│徐明瀚
130 夢遊者與漫遊者的相遇:電影展覽中的觀眾身體|王聖閎
134 立體的場面調度與創造性的編輯|(整理)林怡秀
REVIEW深度評論
138 逆向:照明的邏輯與光線的邏輯│龔卓軍
141 思想實踐與藝術實踐的共生:評「拼湊亞洲」│蘇偉
144 做為最後的出口:放鬆 試析「標題—李明學個展」│吳樹安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146 侯俊明的人類學轉向 藝術中的哲學與人類學│陳泓易
152 心理場域的形象再造 從戴平均的畫室幻境看「70後」寫實油畫的藝術追求│尚輝
155 平衡的美麗│趙力
158 翻罷青史頁,經眼盛世滄桑 王懷慶「大都」個展│高子衿
164 李綱 《廢墟》–從具象之物到抽象之詩│(整理)林怡秀
FORUM藝術論壇
168 人間對話錄-唯物篇1 前進不前進──唯物史觀的內在衝突│(整理)高千惠
SPOTLIGHT藝壇注目
172 凝視戰場上的人性尊嚴 岡村昭?攝影回顧展│簡上閔
176 自燃的篝火 第十屆光州雙年展:燒燬房子│林怡秀
180 流浪漢甚至給了我一串鑰匙 湯皇珍的「尤里西斯機器」│簡子傑
184 重探90年代的藝術結構 基里克「從199C到199D」│詹育杰
OBSERVATION藝點觀察
186 假若新──黏結於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七層膜獄│蕭翔鴻
190 Project Glocal亞洲城市串流:從台北到檳城│鄭文琦
192 施俊兆:追溯華人現當代藝術之源│高子衿
193 余德耀:在孤獨中的蓄勢待發│李素超
194 陳泊文:收藏要用心、忌衝動!│林姿君
195 仇浩然:亞洲觀點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語言│高子衿
CROSSOVER跨界視野
196 新世界的發現或北印度群島的描述(三)│張碩尹
200 工業區裡的白色詩意:西薩首座水上建築問世│林姿君
204 如何看見搖滾樂(二十六)│顏峻
SNG展覽直擊
206 國際.中國.台灣
ART SCENES展覽選介
230 靈與力──讀施力仁的犀牛雕塑│彭鋒
234 簡論盧甫聖繪畫中的古典精神│彭萊
236 看見金花 試問顏頂生與同時性│陳維峰
239 山水中的行者 記林海鐘甲午「天目雪」水墨書畫展│李慧漱
240 讓異樣的幻想浸漬著人生 胡順香作品序│王林
242 窺視:慶典以外的世界 201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CALENDAR展覽快訊
246 展覽月報∣編輯部
EDITORIAL編輯手記
82 在地化的劇烈加速度∣高子衿
COLUMN 今專欄
84 三個亞洲雙年展是亞洲的嗎?│黃孫權
86 頗有意義的「台灣近代美術」展覽會|野島剛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88 ArtReview│李怡詩
90 宮津大輔《當代藝術經濟學》│岩切澪
NEWS焦點新聞
92 國際.中國.台灣
SPECIAL REPORT
104 人類世與其不滿 2014年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吳樹安
114 在「劇烈加速度」中的台灣藝術家報告│簡子傑
116 台灣報到 2014台灣美術雙年展│劉耀中
FEATURE專題企畫
120 離座映畫: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