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月的藝術市場相當熱鬧,一年一度的巴塞爾藝術展甫於6月18至21日舉辦,而這兩個月的拍賣專場也陸續傳出佳績。其中畢卡索〈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本)以1億794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54億元)成交,締造拍賣史上20世紀畫家的最高拍賣紀錄。
〈阿爾及爾的女人〉是畢卡索於1945年底至隔年以兩個月的時間所完成的作品,從A到O的油畫作品共計有十五張,另還有一百張紙上作品。這系列是畢卡索向浪漫派大師德拉克洛瓦的經典作品致敬之作。〈阿爾及爾的女人〉的市場佳績,除可從岡茨夫婦在畢卡索作品的收藏脈絡去理解,在其藝術性方面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本期「名畫物語」單元,就從畢卡索繪製這件作品的動機為起點,介紹〈阿爾及爾的女人〉背後的故事。
7月專輯的主角是法國重要影像創作者克里斯.馬克。他早期曾參與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對於影像與新興媒體之間的時間、記憶、地緣政治關係的探索。本次專題介紹克里斯.馬克的重要創作階段,以及其晚年的影像裝置與虛擬網絡實驗。專題中除以專文介紹克里斯.馬克的作品,作者周郁齡和張世倫分別以2014年獲得英國泰納獎的錄像藝術家丹肯.坎貝爾與台灣影像裝置藝術家高重黎的作品為例,回顧克里斯.馬克對於當代影像創作思維的啟發。
近日有許多精采的展覽於歐美各重要美術館舉辦。巴黎奧塞美術館舉辦「波納爾回顧展」,這位那比士畫派的藝術家在構圖、空間與視角的處理相當獨特,繪畫主題偏愛將場景設定在私密空間,作品的色彩調子豐富而富裝飾性;駐巴黎作者唐忠珊於文中有詳細介紹。紐約現代美術館現正舉辦「小野洋子:女子個展」,駐紐約作者周東曉撰文報導這位無論是在知名度、觀念藝術都深具影響力的藝術家。
提到紐約現代美術館,甫落幕的「碧玉」展惡評如潮,以及6月初其員工發起抗議健保薪資刪減的活動,大概是近期讓眾人最印象深刻的事件。「國際傳真」單元作者徐升潔就從「碧玉」展引發的討論,分析強勢的策展人風格、不合宜的展場規畫以及在藝術與票房之間的考量,究竟如何影響展覽呈現。「藝術視野」單元,作者吳介祥就性別流動做為國家符號為題旨,探討作品中的性別符號與國家象徵之間的關係。「美學潮間帶」作者龔卓軍,則對民間信仰的美學辨證,從美學的討論與實踐面向提出回應與針砭。
據報導,MoMA美術館館員平均年薪為4萬9000美元,儘管美國稅制與紐約生活環境與台灣截然不同,但對照起藝術家吳季璁發表的〈藝術家們,你怎麼能不談錢?!〉文中所揭露的現況,仍能感受到其間明顯的差別。而遠的不說,近的就從策展人鄭慧華與羅悅全如何為「造音翻土」一展付出,即可從中瞥見在台灣藝術圈生存的艱辛。
討論展覽與作品中的藝術性當然重要,但如何能創造更為健全的藝術環境給策展人、藝評人與創作者,恐怕還是更迫在眉睫的問題。
編輯留言版︱名畫的身世與藝術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