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現場
芬蘭教育
贏在未來的能力
台灣中學生數學素養全球第四,但落差世界第一,親子天下越洋到芬蘭現場,提取芬蘭「學習落差全球最小」的祕密。2016芬蘭中小學課綱改革,吸引國際媒體注目,芬蘭如何催動老師和學生的跨界學習,打造最均等優質的教育。
文∣賓靜蓀 攝影∣楊煥世 版面設計∣ 黃育蘋、雷雅婷
九月下旬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在陽光下顯得立體、耀眼。高緯度的芬蘭每年有長達五個月是黑暗期,建築的設計,總是盡可能留出最大面積的窗戶、陽台、玻璃屋頂,便於拚命吸取陽光。芬蘭教育,像孩子生命中的陽光,竭盡所能以孩子的角度出發,提供最優質、溫暖的成長元素。
和歐洲其他大都市相比,赫爾辛基有些不一樣。這是一個很樸素,但均等、有質感的國家。
芬蘭人的英文能力普遍很好,走在街頭,看不懂長長一串芬蘭文沒關係,不論問路、點菜、購物、搭公車或計程車,男女老少幾乎都能落落大方用清晰的英文跟你對話。
人人都使用智慧型手機。不管在市中心或郊區,搭公車轉電車、火車??都可以用app馬上查到時間、班次和轉乘建議,是一個規則清楚、讓人有安全感的生活環境。
過去三十年,芬蘭靠高素質、創新的一整代人力,打造了一個均富社會。世界貨幣基金統計,二○一四年芬蘭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四萬九千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七,是台灣的兩倍。
芬蘭教育為什麼好?
惡土之國,把每個孩子都當寶
這個平等高素質的社會,是由一流的義務教育扎下根基。芬蘭三十年的教改,打造出全球最平均的優質公校。二○一五年世界經濟論壇(WEF)評比一百四十個國家的競爭力,芬蘭在小學和高等教育項目,分別名列第一和第二。根據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芬蘭孩子的學習落差,世界最低,學習表現受到家庭出身的影響最小。
投資教育,是芬蘭人投資未來,最有價值和務實的選擇。「其實芬蘭人只是為了活下去,」住在芬蘭已超過二十年的台灣媽媽李憶琳觀察。
務實的芬蘭人總愛提醒自己和訪客:「芬蘭是個小國」。夾在瑞典和俄羅斯中間,冬天長達五個月,為了活下去,這個小國鐵了心投資教育,因為「一個孩子都不能少」。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教育綜覽的統計,芬蘭每年花在教育上的經費,占GDP的一二%,僅次於社會福利。
儘管各種經濟不景氣的消息沒停過。教育,依然是芬蘭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全世界都想知道,不考試、不競爭,還能卓越的祕密。
二○一四年,芬蘭「國寶」諾基亞(NOKIA)的招牌換成微軟(Microsoft)。今年,世界經濟論壇評比,芬蘭的國家競爭力,一路從世界第四下滑到第八,失業率也高達九.五%。我們抵達的前一天,還舉行了一次罕見的全國大罷工,抗議政府刪減休假日和加班費,上了國際新聞。
這幾年,在OECD國際學生能力評量排名的表現上,芬蘭逐漸被亞洲國家超越。但是,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芬蘭人對教育的共識沒有改變,每十年一次透過課綱更新,帶動的教改,也沒有被攪亂步伐。
全世界都在注意,教育上的「芬蘭奇蹟」要怎麼延續?「資優生」芬蘭,還要怎麼改,替國家預備未來?
芬蘭基礎教育的課綱被定調為教育發展的藍圖,國家未來人才的培育方向,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明年起,新課綱上路,打破科目框架、重視從生活經驗裡學習??大家都很好奇芬蘭中小學,將怎麼把課綱改革的理想,落實在每一天的教學和課程中?
今年三月,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一則「芬蘭學校將全面取消科目學習,以『主題』取代」的報導,引起國際媒體高度關注。一時之間,「芬蘭教改讓數學、歷史、藝術課走入歷史?」議論紛紛。
仔細研究主導課綱改革的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官網,以及採訪芬蘭教育現場的老師,我們得到的印象都是芬蘭老師和學校,都不認為這是一場劇烈的革命,因為過去幾年,關於跨科整合、從生活中學習,許多老師都表示:「我們早已在做了。」
教委會主席哈梅琳(Irmeli Halinen)也在《親子天下》專訪中強調,這次的課綱改革,是順著芬蘭「為孩子準備未來」的教育願景,必然的走向。
明年上路的芬蘭新課綱強調跨界、整合,目標是培養小學生到高中生七種「跨界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
提出的新做法是「現象跨域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鼓勵老師先在生活中找出一個所有人都有接觸的經驗,可以銜接不同知識學習的「現象」(例如水的轉換),再去整合學科。這是一個打破框架的學習計畫,可以跨年級,甚至鼓勵學生參與設計課程。
「明年起,每位學生必須在一年之內,至少體驗一次現象跨域學習。因為生活裡,數學、歷史、藝術各個科目彼此相連,老師、學生都要更多合作、創新,」在教育界服務了四十四年的哈梅琳表示,「所以,學校裡還是維持科別的課程。」
如何凝聚改革力量?
花四年,開放全民參與課綱改革
這次課綱改革定案之前,有長達四年形成共識的過程。
桑拿學校(Saunalahden koulu)校長莎漢娜(Hanna Sarakorpi)從二○一二年起,就加入新課綱改革團隊。她回憶,這次改革帶入大量最新學習理論、腦科學研究成果,但不是由大學教授主導。每次新版本都會放上網路,開放大家討論,每一個回饋都被聽見,再據以修訂內容,「這是一份容納人民聲音的課綱,」她非常驕傲的說。
也因此,改革當前,芬蘭老師們並不會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敷衍、拖延態度,他們大多數認同改變方向,也覺得自己準備好了。老師們自主性的整合課程、重視在生活中應用的能力,只因為他們相信,「這樣的學習對孩子有好處」。
赫爾辛基大學實驗學校(Viikki Teacher Training School)。紮著馬尾的數學老師古尼克(Niklas Koppatz),和社會科老師,為九年級開了一門計算所得稅的專題課。
學生夢想二十年後自己想過的生活、從事的職業等,然後去想要過那樣的生活,得賺多少錢?想買房,得向銀行貸款多少?能否退稅?聽來讓人頭昏的數學計算,「有很多社會學在裡面,例如所得稅的社會意義,什麼該繳稅、什麼不該繳,為何要繳?」古尼克讓學生透過思考、討論和計算,體驗一個複雜又真實的生活切面。
芬蘭語高中(Kauniasten Lukio),三年前把歷史和數學科整合,幫助學生成立一家真正立案的公司,仲介社區和學生打工人力,如臨時保母、園丁、洗車,甚至電腦行銷,除了公司稅務得找真正的會計師幫忙,其他工作都由學生自己負責。
「學生公司」的執行長、高二的韋拉瑞(Ilari Visuri)說,他每週必須「辦公」兩小時,這門課讓他發現「當老闆最難的是支付十名員工薪水」,他有點生澀的說,去年他自己的「年薪」是四百歐元。
全世界絡繹不絕到芬蘭取經,都想了解,平常沒有標準考試(高中畢業會考是芬蘭孩子面臨的第一次),芬蘭四千多所公校,如何讓學習落差降到世界最低。
1 分鐘看芬蘭
首都:赫爾辛基
人口:550萬人
語言:89%芬蘭文
義務教育:學前(6歲)、小學六年到中學九年級,公立學校占97%
環境:國土33.8萬平方公里,6%為耕地,全境有超過 18萬個湖泊,
北部大半在北極圈內,冬天長達5個月
2016 新課綱,芬蘭看到什麼?
目標:小學生到高中生要有 7 種跨界能力
思考和學習能力
文化辨讀、互動與表達能力
照顧自己、日常生活技能和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多元語言能力
數位能力
工作生活能力和創業精神
參與、影響、對未來負責任
改變:教學現場將產生 3 大核心改變
從專科學習,到跨學科學習:
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之外,還有
現象跨域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從自己學,到更多合作學習
從用形成性評量,到更多學生自我評量
作者簡介:
世界與視野 World & Vision
延續天下集團對國際趨勢與全球視野的關注,每期報導最先進教育趨勢與行動,呈現更廣闊的世界觀。
學校與教育 School & Learning
親師生三方溝通平台,深入探討教育領域看似針鋒相對的議題,如「一綱多本」等。每期固定”親師交流道”、”相對論”、”校園新視界”等欄木,強化親師、親子間的深度溝通。
家庭與教養 Family & Parent
針對家長的需要提供更多更實用的家庭教養法則。每期固定”教養一點通”、”親密關係”、”學習幫手”等欄目,更貼近親子家庭每日面對的實際需求。
生活 Life
以「友善家庭」價值觀為核心,提供更有品質「家庭與生活」資訊。每期固定有適合親子共享休閒生活建議、家庭健康提案、親子共讀書,全方位促進家庭生活的豐富與親密。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把我們的「相信」變成動詞
文∣陳雅慧
從十一月號開始,連續三期的封面故事,《親子天下》將推出「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未來」系列報導。
半年來,部門內所有參與專題的記者們,都非常的熱血但焦慮。熱血,是因為真心覺得參與非常有意義的議題;焦慮,則是擔心自己的感動可不可以傳遞給讀者?
九月底,我和總主筆賓靜蓀、特約攝影主編楊煥世飛到芬蘭採訪。芬蘭的教育,這十多年來一直被視為世界的典範和奇蹟,這是我第一次去芬蘭,其實我有很多困惑:芬蘭的老師素質公認是世界一流,然而要成為小學老師的錄取率只有一○%,老師沒有評鑑、終身職、沒有分級。台灣也是啊!
二○一六年芬蘭中小學新的課綱將全新上路,台灣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則是二○一八年將實施。芬蘭討論中小學的核心課綱改革,歷時四年,每個階段所有討論的階段性結論,全部上網公開,歡迎任何人回饋給意見,形成共識。
但回想當初十二年國教滾動式政策上路,也是一樣的流程,同樣號稱全部上網有專屬討論區……
芬蘭到底哪裡不一樣?
我問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實驗學校中學部副校長馬提瑪雅(Marja Martikainen):「當你要聘用一位老師時,關鍵是什麼?」她不假思索的回答我:「反思能力 (Reflection),隨時反思『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為什麼要這樣教學?』『沒有更好的方法嗎?』」這是一個讓我震撼的答案。
芬蘭與台灣,最大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習慣反思,是不是「相信」自己做的事?還是讓相信被無可奈何的「應付」綁架。學生應付考試、老師應付成績、校長應付評鑑、家長應付生計……
在台灣教育現場,不太理解的「名詞」,在芬蘭的現場,看到名詞轉成動詞,「原來是這個意思」的頓悟,不斷在腦海中冒出來:
1. 跨領域學習。老師不用教,老師做給你看。赫大實驗中學,每天早上十五分鐘的「朝會」,全校師生聚集,每一個老師和學生都有機會,針對任何一個題目在大庭廣眾前專題分享。我們到訪這一天,中學數學老師準備搖滾樂與戰爭的主題,告訴學生這個世界需要仇恨以外的觀看角度。
2. 鷹架。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在教室公布欄用圖貼出整天行程。孩子們清楚知道遊戲時間結束是講故事,接著洗手、吃午餐。同一個公布欄上,月曆用不同顏色顯示星期幾,圈圈標出今天在本月的哪一天。一長串果實做成的串珠,讓孩子可以數這個學期過了幾天,還剩下幾天?孩子邊學數數,邊掌握住每天怎麼進行?每個月如何組成?每個月又和每季有什麼關係?
3. 自我評量的能力。小學三年級導師,每天下課前會和學生聊聊「今天學會了什麼?」「覺得自己做得如何?」「哪些你覺得很困難?」「哪些覺得容易?」四個問題。對話中,老師掌握學生進度,孩子也知道以後怎麼掌握自己的學習。
芬蘭的經驗裡,最值得學習的就是不斷的反思,找到我們自己的相信,把名詞變成動詞。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把我們的「相信」變成動詞
文∣陳雅慧
從十一月號開始,連續三期的封面故事,《親子天下》將推出「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未來」系列報導。
半年來,部門內所有參與專題的記者們,都非常的熱血但焦慮。熱血,是因為真心覺得參與非常有意義的議題;焦慮,則是擔心自己的感動可不可以傳遞給讀者?
九月底,我和總主筆賓靜蓀、特約攝影主編楊煥世飛到芬蘭採訪。芬蘭的教育,這十多年來一直被視為世界的典範和奇蹟,這是我第一次去芬蘭,其實我有很多困惑:芬蘭的老師素質公認是世界一流,然而要成為小學老師的錄取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