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領世代】這是一份可觀的投票結果,也是七年級世代,一個有意思的實力舞臺。
從出天下到領世代——臺灣七年級詩人的機遇與挑戰 ◎楊宗翰
歷時蛻變︰幼獅文藝「七領世代」創作展散文類觀察 ◎陳建男
此界‧彼方:七年級小說家創作觀察 ◎黃健富
七領世代:新詩類 羅毓嘉
無人同行、暗號、逃亡 ◎羅毓嘉
我只是就寫了 ◎羅毓嘉
羅毓嘉快問快答
浪漫爛漫者──我所知道的羅毓嘉 ◎崔舜華
七領世代:新詩類 蔡琳森
原本你不相信世上有幽靈、蘆洲媽媽 ◎蔡琳森
寫作的二重性 ◎蔡林森
蔡琳森快問快答
懺情者的漫遊──關於蔡琳森 ◎崔舜華
七領世代:散文類 吳妮民
脫胎 ◎吳妮民
創作始於意識之先 ◎吳妮民
吳妮民快問快答
巫者――小論吳妮民 ◎施彥如
【寫作大趨勢】我們從土地來,卻進入了雲端
土地與聆聽 ◎楊婕
淺閱讀時代的難題 ◎林俊頴
【團圓角落】「團圓」的形式常常不是一個「圓」,而在我們發現它的「圓」。本系列將邀約作家寫作,持續「圓」下去……
圓 ◎木華
根深柢固 ◎秀赫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點將 ◎吳鈞堯
約莫五、六年級的男生,都做過「統一大夢」,戰場不在兩岸與長江,而在客廳與書房,面對十四吋電腦螢幕,選擇好主帥,騎上戰馬、擎好武器,東征西討,逐鹿中原。我不曾做過如此大夢,但我見過為它執著的同學,忍不住悄立他們身後,觀戰。
歷史人物變成英雄人物需要故事渲染,英雄人物變身電玩領帥,需要非常多的附會,幾個顯明的區別是服裝大膽翻新,英雄肯定都有飽滿胸肌,連孫尚香、小喬,都搭配了進化版啦啦隊的擺飾,身材好到不可思議,臉蛋一個比一個甜美,最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有「人物設定」,無法量化的勇氣、道德跟武功,都有明顯的數據,這讓英雄美女們,又透明、又威武。厲害的電玩主帥,在搭配部屬的強項,攻、守合一,前鋒與後勤一一顧慮,才能連取城池。
關於「統一大夢」,我的同學們沒有人完成,他們的夢那麼遠、但又那麼真,而今思之,真覺得可貴了。我喜歡讀電玩裡,每一個人物的設定文字,玩家的任務是,在設定中完成不可限定的挑戰。
本期的主題是「七領世代」,我不由得想到上述的電動遊戲,如果用電玩的「點將」模式,來解這幾位優秀的七年級生創作者,會怎麼解釋?「吳妮民,療傷指數一百,拈花玉指功既可傷人、又可救人」、「羅毓嘉,甜美指數持破表,據說曾以微笑哈哈功,殲滅對手一萬」、「蔡琳森,酷辣戰力與脂肪度成正比,愈瘦愈能詩,傳言鬍鬚藏有唐門暗器」,我忍不住在心裡頭把他們裝扮起來,一起在一個擂臺上比招。
「七領世代」創作展,動員副刊傳媒與作家21人,得以完成票選。期間,曾獲得建言,說是可以該名單為輔,主編審美為主,自行邀請參展者。也有人建議該逐一關心,循序邀稿或者寫專欄。投票是不得已,但不失公允,最讓我感到欣喜的是,每一張選票代表不同視野,看到不同層面,選了不同氣味跟質地的作家。部分的入選者因個別狀況,無法提供作品參與,很感到遺憾,但最大的遺憾還在於無法人人作展。
本月新增褚天安、林禹瑄、郭艷媚等專欄。褚天安談建築,林禹瑄刻在歐洲、郭艷媚以食物詮釋香港,年輕的發言版圖,愈發完整。
我以為「將」,是不需要「點」的,我們也只是僭越了,在欣賞他們精彩演出的同時,忍不住供一個暫時的舞臺。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報告
點將 ◎吳鈞堯
約莫五、六年級的男生,都做過「統一大夢」,戰場不在兩岸與長江,而在客廳與書房,面對十四吋電腦螢幕,選擇好主帥,騎上戰馬、擎好武器,東征西討,逐鹿中原。我不曾做過如此大夢,但我見過為它執著的同學,忍不住悄立他們身後,觀戰。
歷史人物變成英雄人物需要故事渲染,英雄人物變身電玩領帥,需要非常多的附會,幾個顯明的區別是服裝大膽翻新,英雄肯定都有飽滿胸肌,連孫尚香、小喬,都搭配了進化版啦啦隊的擺飾,身材好到不可思議,臉蛋一個比一個...
章節試閱
從出天下到領世代——臺灣七年級詩人的機遇與挑戰 ◎楊宗翰
詩是最青春的文類,卻又不只有春風少年在寫。事實上,臺灣七、八十歲以上的前輩詩人創造力之強、持續力之堅,置諸其他文類中都堪稱異數。無怪乎六十歲的詩人在臺灣只能被稱為「中生代」,老幹、新枝、嫩芽加上早已成熟的中生代,構成足供稱羨的詩壇風景。今日臺灣的同仁詩社,大抵也是這種各個世代「祥和」並呈的組成結構;惟四十年前,可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領中國未來詩壇「風騷」的自然有待另一批新的詩人,他們將以全新的美學觀點和形式來取代我們今天流行的詩。他們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他們絕不是今天詩壇上年輕的一代……
除非社會性質與型態起了遽變(譬如由今天的半農業社會進入全面的工業社會),我想即使再過二三十年,我們詩壇恐怕仍難有「新的一代」出現。
這是1972年1月巨人出版社印行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由洛夫執筆的詩卷序言。他以能否達到「藝術上的客觀標準,譬如創造性、純粹性、豐富性等」為依,一共選錄了七十位臺灣詩人及其作品;亦同編者序所「預言」,彼時詩壇年輕一代最後幾無能夠被選入大系者。就在洛夫憂慮新人難覓之際,1972年10月幼獅文化推出羅青第一本詩集《吃西瓜的方法》。羅青以青年詩人的天分及敏感,一下筆就跳過了超現實與現實主義的纏鬥糾葛,具體示範了一種新的寫詩「方法」。他嚴拒虛無及晦澀,藉由詩創作示範了詼諧如何抑制濫情、詩想如何決定語言形式。《吃西瓜的方法》中部分作品富有諧擬手法、嬉戲精神與不確定性,允為臺灣後現代詩「先驅」之作。更重要的是,其詩作題材開闊,生活所見所感、大小時事皆可入詩,詩題又充滿了現代感——相較於只重視自我內心風景的前行代,羅青筆下似乎才堪稱具有當代性的「現代詩」。
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正是主流與新秀詩人間的鬥爭、抗衡、折衝,方能構成波瀾壯闊的臺灣新詩發展史。前行代洛夫對彼時新生代大表不滿,後者中遂出現羅青及其《吃西瓜的方法》作為有力回應。但裡面若無媒體及編輯作為有效中介,像這樣的一來一往,可能根本不會發生——試想,若無主掌幼獅編務的瘂弦鼓勵支持,羅青如何能在刊物上密集發表,更進一步結集成冊?七○年代在幼獅工作的瘂弦,以主編身分催生了羅青《吃西瓜的方法》、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蕭蕭《鏡中鏡》及也斯《灰鴿早晨的話》等名著,加上雜誌創設本意即在力推青年作家,等於是雙管齊下替文學史留下了重要見證。
重提這段歷史,目的不在「考古」,而是藉此「觀今」。文學媒體與慧眼編輯,其重要性過往常被創作者的光芒掩蓋;殊不知傑作固然需要作家反覆推敲、琢磨,其實更有賴媒體與編輯識貨、力薦。今日《幼獅文藝》策劃「七領世代」專題,由用意當可上溯至歷任主編,皆欲替文學史留下青春見證之雄心。我認為擅於企畫的媒體與編輯,不但要能面對讀者當下需求,更該有造浪掀波、引導趨勢之職志。《幼獅文藝》在吳鈞堯主編下,曾製作以前輩作家跟副刊主編票選為主的「六出天下」、「崛起九○」專題,獎勵提攜彼時五、六年級的創作新銳。其後又推出編輯部觀察發現的「菁世代」及「新的火」專題,勇敢替臺灣新詩、散文與小說三大文類逐一點將。二○○三年春天該刊邀請傳媒界16人及學界4人,替「六出天下」專題投票,筆者在新詩類僥倖入選;二○一六年冬末,換成筆者成為「七領世代」專題投票者,在一人可投十票的機制下,崔舜華、蔡琳森、羅毓嘉、林禹瑄、林達陽與波戈拉——最終獲選的這六位都有我的一票支持。
從出天下到領世代,這批七年級詩人誕生於八○年代、成長於九○年代,於本世紀深刻體驗了政治局勢的交替、中國強力的崛起、公民意識的抬頭、階級鴻溝的加劇。他們可能參與了318太陽花學運、隔海聲援過香港的黃絲帶運動,或藏身在鍵盤滑鼠平板手機下,日夜進行著網路游擊。我很好奇,他們將如何在主題與形式上回應詩的「外邊世界」?除了「外邊」,還有「內裡」:屬於他們自己這個世代的創作詩學是什麼?能夠憑藉與依仗的美學資源有哪些?臺灣文學與臺灣新詩的歷史傳統,給過他們什麼養分?在這個文學獎靈光消逝、報刊銷量及影響遽減的年代,他們該如何強行突圍,再創文學的無限可能?無論內或外,在在是挑戰。
雖面臨重重挑戰,但時間畢竟站在青春這邊,他們其實擁有連六年級都稱羨的更多機遇。後者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獎補助單位的扶持,二是出版社及文學媒體的期待,三是「新媒體」的興起與網路群聚效應。我曾在〈誰怕七年級!〉(《聯合報‧聯合副刊》2011年2月19日)一文中指出:
他們之中有些人已經出了第一本書,得了校內外不少文學獎,但苦於沒有全國性知名度;有些人則畢業不久、剛找到工作,寫作成為職場菜鳥期唯一的逃逸窗口。在現今這種低版稅、低銷量、低注目度的「三低」年代,他們拿文學環境沒有辦法,文學環境也對他們愛莫能助。
此文發表迄今恰滿五年,局勢已有偌大改變。五年前,七年級詩人們還是學生或剛畢業,獲得校內或各報、文化局、基金會主辦之文學獎可增強信心;五年後,25到35歲的他們多已步入職場,成為編輯、教師、記者、浪人或一頭「魯蛇」,將創作編印成冊的吸引力,遠大過單篇詩作的獲獎與發表。雖然七年級是徹底的網路原生族,但國藝會等單位的(紙本!)詩集出版補助,比大小不一的各式文學獎助,對亟欲呈現「整體世界觀」、塑造「個人化詩語」的他們更具誘惑。所以國藝會的文學出版補助、臺文館的文學好書推廣、各縣市政府之作家作品集,自然成為七年級詩人的新戰場。此外,國藝會的文學類「創作補助」、臺北文學獎的「文學年金」皆鼓勵以一年為期專心寫作,佐以輔導後續出版成書事宜,對催生詩集、培育作家實有大功,值得一記。
有了補助單位的經費扶持,出版社就更敢放手一搏,在詩集這個「銷售毒藥」及知名度遠不如余光中、席慕蓉、鄭愁予的七年級詩人身上,狠狠豪賭一把。寶瓶、逗點、遠景、秀威(釀出版)、角力、黑眼睛對此投入頗多,各有成績。以數量而論,從事POD隨需印刷出版的秀威當居第一;以質地而觀,「七領世代」新詩類獲選者中崔舜華、蔡琳森、羅毓嘉、林禹瑄都是寶瓶作者,六中有四,勝負立判。五年級,七年級詩人大多只出過「第一本書」,甚至還在找機會出書。五年後,羅毓嘉、林達陽已經各出了六本書,其中詩集分別佔了三本、兩本。林禹瑄、崔舜華也各出了兩本詩集,崔舜華與蔡琳森還合譯了艾倫金斯堡的《嚎叫》(Howl and Other Poems)。從企劃出版的角度而論,筆者2010年自菲返臺後曾邀集六名「七年級」主編,以「七年級選七年級」為原則,於2011年春天推出《臺灣七年級新詩金典》(釀出版)等三部作品選集。新詩金典便選錄了林達陽、羅毓嘉、林禹瑄及崔舜華四人作品。
文學媒體的高度期待,亦是七年級詩人的絕佳機遇。《文訊雜誌》於2010年6月起策劃「臺灣文壇新人錄」系列專題,第一期便以新詩打頭陣,入選者逾八成是七年級詩人。2011年9月,由臺文館主辦、《聯合文學》承辦「私文學年代:七年級作家新典律論壇」,當是第一場以七年級為主題的大型活動,邀請了多位學者、作家與年輕世代對談。五年之後,這群七年級成了各報文學副刊上的主力發表部隊。《人間福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副刊上屢見七年級詩人現蹤;《聯合報》副刊則連詩集書評,都不時邀請七年級執筆。更重要的是,這些七年級詩篇所引起的共鳴,遠大於余光中〈某夫人畫像〉或鄭愁予近幾年令人尷尬的新作。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應屬來得又快又急的「新媒體」浪潮,讓七年級詩人在網路群聚效應下快速崛起。「新媒體」如臉書(facebook)、噗浪(plurk)、推特(twitter),或者wechat、line與blog,讓這批「七領世代」晉升為自己的總編輯,任何時間地點皆可發詩作、拋話題,按讚、分享、回應皆不需透過傳統紙媒的gatekeeper。在臺灣各詩刊印行量難以破千的情況下,僅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一個臉書粉絲專頁,每日接觸到的讀者就是數千人,其背後的編選、撰稿成員多為七年級愛詩人。「七領世代」詩人中,不乏一則臉書留言便獲上千個「讚」並被廣泛「分享」者。留言如此、貼詩亦然。七年級詩人不以紙本為唯一發表媒介,對六年級習慣的bbs也興致不高;以臉書為首的「新媒體」才是他們最具優勢的主場。
前所提及的網路群聚效應,是指七年級詩人們的讀者樂於追蹤、按讚、分享,宛如網上一座座「讀者俱樂部」;在詩篇作者這端,七年級詩人卻沒有顯著的「群聚」行為。反觀六年級世代,2003年在「明日報新聞臺」成軍的「8P」(真正的名字應是「小說家讀者」),匯集了許榮哲、王聰威、甘耀明等多位新銳小說家,用青春肉體及小說精魂,狂轟猛炸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文壇。「明日報新聞臺」現代詩專屬群組內的三十三個臺長(包括鯨向海、楊佳嫻、林德俊等),2001年也以「我們這群詩妖」為名集結,立刻成為彼時最具代表性的網路詩社群。無論8P或詩妖,六年級作家出天下時還會呼朋引伴、搭肩壯膽。領世代的七年級詩人憑己力便站穩文壇,自不能僅以機遇來解釋——就像四十年前的羅青,他們選擇拿出一部詩集,作為最有力的回應。
◎個人簡介:
楊宗翰,1976年生於臺北,現為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評論集《臺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臺灣文學的當代視野》等。
寫作大趨勢:我們從土地來,卻進入了雲端
淺閱讀時代的難題 文◎林俊頴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且複雜的議題,必須以論文或起碼一本書的份量,才能夠周延、深入的探討析論。它的核心是現代散文或散文現代化之後,始終懸而未決——我個人甚至認為不可能也不需要解決的諸多現象,牽涉著作者、讀者、出版、媒體四個基本象限。然而,現象隨時代條件而變異。所謂的「淺閱讀」,必然就有「淺寫作」,都有其歷史背景與條件。此一「淺」字,確實有著沉重的價值判斷與道德批判。一九八零年代,「輕薄短小」是一股新興的趨勢,它主要指陳的是自由市場、消費社會的喜好潮流,大眾期望的是快速的獲取物質或非物質商品,立即的吸收與愉悅感,讓消費的成就於短時間完成,經濟的運行因而更快更順暢。
整整二十年前的八月,網路/互聯網正式誕生,自此,我們進入了3C時代,e世代,數位時代,網路時代。如此基礎建設(下層建築?)的重大變革,從傳媒到寫作與閱讀的顛覆改變,容我立下結論,是導致淺閱讀全面加劇的一大原因。
一個根本的問題:閱讀的定義及範疇,與文學閱讀的差異。當我們討論淺閱讀,若果指涉的是資訊的擷取,我們為甚麼要焦慮它的消費或娛樂本質?我們也常開玩笑將Google搜尋引擎形容為一尊大神,有問必答,象徵著資訊也是知識的徹底解禁。然而瀏覽(surfing)網路等於閱讀嗎?傳播學將受眾的一方擴大範圍為「閱聽者」,在這傳統傳媒結構崩解、平面媒體日趨劣勢的今日才是精準的定義。我們必得面對現實,實體的紙本書於今是閱讀的選項之一。
相對於小說與詩,散文的定義一直是駁雜的,在前現代,它對應著韻文,因此散文來自文體與格律的解放,自由是它的靈魂,當它發出異議與異聲,總是特別吸引我們。而這,需要作者有思想,讀者也一起思想。
在資訊與數據爆炸已成常態的現在,量變而後質變,思想的稀釋,美學錘鍊的稀釋,也就成為必然的現象。
李陀与北島合編了一本書《給孩子的散文》在今年出版,在一篇訪問裡,李陀說:「近年流行的『美文』觀念,其中的立意也好,修辭也好,都傾向『甜』,而且過於甜,如果把這些文字集合起來,排個隊檢閱一下,美則美矣,可在總體上給人感覺很單調,不豐富,不厚實,甚至於顯得輕薄。問題是,這樣的美文觀,和中國散文寫作的實際,無論是歷史,還是現狀,都相差很遠。被這種品味拘束住的人,很容易對什麼是好的語言,什麼是好的散文,產生嚴重偏見,以至於愈來愈收窄散文寫作所必須的自由,最後扼殺散文寫作——在各類寫作中,散文寫作最需要多樣性,五花八門,五光十色。本來,『甜』給人的感覺是一件很輕鬆的東西,但是,如果通過美文讓甜的語言氾濫起來,沒准是一場語言災難。」
李陀的觀察與憂心,多少吻合我們今天探討的議題,「散文傳統的延續與嬗變」,什麼才是不淺薄、不只是美文的好散文?或者,我們要問的是,什麼是文學?文學是什麼?
當滑手機凌駕了紙本書的閱讀,當Google凌駕了百科全書,當FB、LINE、微信、微博凌駕了傳媒,看似嘉年華的眾聲喧嘩景象,我們至少得承認這是強權控制的解體?是言論自由與自我表達節慶化的時代?夾縫中,我們總還是偶爾驚鴻一瞥那些能夠延續傳統美德的散文?
背向浮華與喧囂,相信思想與美學錘鍊的文學力量,我想到伍迪愛倫(Woody Allen)的電影『收音機時代』”Radio Days”(1987),正經的說了一個不正經的廣播笑話,一個棒球投手經過一連串斷手、斷腳又瞎眼的意外,還是毅然站在球場投球,「因為他有心。」
林俊頴,1960年生,台灣彰化縣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美國紐約市立大學Queens College大眾傳播碩士,2012年受邀至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IWP),曾任職報社、電視台與廣告公司,著有《大暑》,《夏夜微笑》,《善女人》,《我不可告人的鄉愁》,《某某人的夢》等小說,散文集《盛夏的事》。長篇小說《我不可告人的鄉愁》獲201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012年金鼎獎;《某某人的夢》獲2015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015年金鼎獎。
從出天下到領世代——臺灣七年級詩人的機遇與挑戰 ◎楊宗翰
詩是最青春的文類,卻又不只有春風少年在寫。事實上,臺灣七、八十歲以上的前輩詩人創造力之強、持續力之堅,置諸其他文類中都堪稱異數。無怪乎六十歲的詩人在臺灣只能被稱為「中生代」,老幹、新枝、嫩芽加上早已成熟的中生代,構成足供稱羨的詩壇風景。今日臺灣的同仁詩社,大抵也是這種各個世代「祥和」並呈的組成結構;惟四十年前,可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領中國未來詩壇「風騷」的自然有待另一批新的詩人,他們將以全新的美學觀點和形式來取代我們今天流行的詩。...
目錄
編輯室報告‖點將 ◎吳鈞堯
作家季書‖孤島的想像 ◎方梓
空間筆記‖重逢慈悲情人 ◎鍾文音
副刊學‖臺下風景 ◎宇文正
對面 ◎丁名慶
不盡冬話‖留下來留下來吧 ◎蔡怡
私物招領‖開曼群島 ◎陳姵蓉
查爾斯河散記‖省錢妙方 ◎羅智強
自怡微言‖最後一盞燈 ◎張怡微
在陸上‖絳雪 ◎徐禎苓
音塵往事‖願你,風和日麗 ◎陳玠安
英格蘭猶豫‖好天指南 ◎劉雅郡
希希嚷嚷的日子‖親愛的,不要害怕吵架 ◎張希慈
物裡香港‖糖蓮子 ◎郭艷媚
歐陸散步‖等雪 ◎林禹瑄
都市偵探‖高中生其實是博物學家 ◎褚天安
一個人的小寫‖兩則極短篇 ◎簡白
現代文學,看進來‖反抗與回家――回歸原鄉與原住民文學 ◎蕭義玲
給歷史一支嘜‖株連九族又如何?十族亦無懼──方孝孺 ◎陳啟鵬
青春點名簿‖叫我最後一名 ◎林明進
師 想起‖送行 ◎賴鈺婷
臺南讀本‖誰的中國,誰的城?(下) ◎楊美紅
人物報導‖血紅與焦黑的顫動――李錫奇的創作密碼 ◎楊樹清
電影迷熱門‖《扣押幸福》、《因為愛你》、《少女奧薩瑪》 ◎吳孟樵
音樂爆‖深潛樂團、老鷹合唱團、諾言跟野獸 ◎編輯部
生活學幸福‖巴伊尼咖啡館主廚全俊逸:捐腎救父,感悟人生 ◎顏艾玨
團圓角落‖圓 ◎木華
根深柢固 ◎秀赫
教學特笑鑰‖余憶童稚時 ◎郭繐綺 繪圖◎黃之揚
寫作大趨勢:我們從土地來,卻進入了雲端
土地與聆聽 ◎楊婕
淺閱讀時代的難題 ◎林俊頴
書評‖飛入白萩詩領空:《詩領空 典藏白萩的詩/生活》 ◎蔡淇華
專題:七領世代
七年級生的文學鋒頭 ◎吳鈞堯
「七領世代」創作展投票總覽
從出天下到領世代——臺灣七年級詩人的機遇與挑戰 ◎楊宗翰
歷時蛻變︰幼獅文藝「七領世代」創作展散文類觀察 ◎陳建男
此界‧彼方:七年級小說家創作觀察 ◎黃健富
七領世代:新詩類 羅毓嘉
無人同行、暗號、逃亡 ◎羅毓嘉
我只是就寫了 ◎羅毓嘉
羅毓嘉快問快答
浪漫爛漫者──我所知道的羅毓嘉 ◎崔舜華
七領世代:新詩類 蔡琳森
原本你不相信世上有幽靈、蘆洲媽媽 ◎蔡琳森
寫作的二重性 ◎蔡琳森
蔡琳森快問快答
懺情者的漫遊──關於蔡琳森 ◎崔舜華
七領世代:散文類 吳妮民
脫胎 ◎吳妮民
創作始於意識之先 ◎吳妮民
吳妮民快問快答
巫者――小論吳妮民 ◎施彥如
編輯室報告‖點將 ◎吳鈞堯
作家季書‖孤島的想像 ◎方梓
空間筆記‖重逢慈悲情人 ◎鍾文音
副刊學‖臺下風景 ◎宇文正
對面 ◎丁名慶
不盡冬話‖留下來留下來吧 ◎蔡怡
私物招領‖開曼群島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