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N v23n4:互動媒體與設計 — UX & UI 】
按照定義,互動設計的存活處決在於觀眾的情感或身體上的反應。20世紀80年代中,它以「互動設計」的名義被引入設計領域,當時主要局限於工業設計,擴大發展至今已變成簡稱UI(使用者介面)和UX(使用者體驗)。自引進以來,互動設計已以各種形式逐漸主宰了當代設計領域 – 從建築、產品到網站、電視遊戲、電視音樂節目主持…… 直至最終發展而成的「金蛋」,這就是應用程式,或「App」。
在下文中,多達54位頂尖交互設計師除了展示他們的作品之外,也受邀詳細闡述了他們認為迄今為止自己最成功的專案。並且,他們還透露了對於以下這個複雜問題的想法:永恆的設計是如何與實用性的需求(大多設計師都選擇將實用性放在首位)保持和諧的,也就是字型與圖像的配置達到最佳效果。
【 尋找必殺技也可能賺到錢】
想要數清楚目前現有App的數量那是不可能的,它每天都在增加,相信已達成千上萬的數量。其實大部分App都沒什麼實際用處,但是為了有成功的機會,便著力於設計元素上。不一定只追求外觀,但必須具備實際用途。
無論是平面還是三維、數位還是類比設計,這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是很顯然,回報是巨大的。像Facebook、Google、YouTube、Twitter或是Instagram的創辦者那樣成為下一個億萬富翁的機會可能比中彩票還小。但是在這些巨頭與努力做到收支平衡的數不勝數的App之間的空間可能仍然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毋庸置疑,這就是推動著那麼多充滿雄心壯志的年輕創意設計師前進的動力。他們在孜孜不倦地尋求能火遍筆記型電腦、手機、平板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的App的設計必殺技,他們希望至少能偶然發現一個縫隙市場,讓那無數小時的反復試驗變得物有所值。來點兒靈感吧!
設計單位:
46&2 | Adrien Bourmault | AIC Design Consultancy | Ale Urrutia (Colorale Studio) | Asya Eizenstein | Avinash Tripathi | Baianat | Barjinder Singh | Biryukov Evgeny | Daan Roosegaarde | Dave Zhan | DHNN Creative Agency | ELLAIR (Estelle Philibert & Robin Gillet) | Emelyanov Kirill | Eric Lynch | FIELD | Gabriel Nazoa | Heyllow Lab | Immersive Garden | Ionut Bondoc | Jens Marklund | Jono Brandel | Leo Natsume | Lucion Media | Łukasz Dróżdż | Begha (Mahmoud Adel Baghagho) | Make | Martin Vlas | Moment Factory | Oasis Communications | Park.Agency | Perception | Plus X | Purring Tiger | Raul Catwork | Rolf Jensen | Ruhfayed Sakib | Sascha Wholgemuth | Shangning Wang | Side B | Socio Design | Sorin Voicu | Stamen Design | Suki | Territory Studio | Tubik Studio | Tung | Universal Everything | Victoire Douy | Vincent Morisset (AATOAA) | YAAY Visualizing Complexity | You Jae Woong | Your Majesty Co. | Zhang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