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流古文化藝術 一帶一路佛學文化交流展
文︱長流美術館
長流美術館已成立40餘年,秉持著對藝術恆長不變的熱忱,挹注心力,歷年來策展無數。策展主題遍及古典水墨字畫、近現代西畫與文物外,更主辦了多位藝術家合作的聯展,而古藝術,更是長流每年度的重點展覽。長流美術館盼藉由此交流展,破除大眾對「一帶一路」僅為區域政治經濟體的刻板印象,而是從亞太地區延續至歐洲大陸,再度連接起中國古代東西方往來交流密切的「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也藉此凸顯沿古代之「一帶一路」走進中國的佛教文化,如何在2000年的歲月之間持續本土化,並積累沉澱出豐厚的思想藝術。
起源自印度平原的佛教,約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僧侶跨越潺湲豐沛的印度河,來到了中亞的犍陀羅。而一條橫越歐亞大陸的黃金絲路接駁了東西方,也就是史上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佛教沿著古絲路傳播進入中國,佛教的思想也隨著時間逐漸在中國文化中紮根,並開花結果。同時期,南海開通了一條海上香料之路。此後,東西方的經濟、文化、藝術、宗教便開始進行廣泛而長久的交流,留下了佛教的豐富古蹟,以及文化交流的燦爛歷史。佛教不僅為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灌注了精粹,更成為建構亞洲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全文未完,詳情請見《典藏.古美術》)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古美的盛夏
文∣廖堯震
當今明代藝術史之書寫,經此前數十年研究的積累,已與過去有著截然不同的取徑和角度,亦即由早期史料與作品的爬梳整理,逐步發展至風格、圖像、材質、功能、贊助等多元議題的整合,並結合全球貿易交流網絡之視角,更立體地形塑出明代藝術世界的多面框架,益發吸引人們的目光。彷彿是要與此研究趨勢相呼應,近十年來博物館和拍賣市場儼然亦興起一股「明代熱」,此由台北故宮「追索浙派」、「明四大家」、北京故宮「明永樂宣德文物」、大英博物館「明:皇朝盛世五十年」等轟動一時的特展,以及藝術市場上明永樂〈御製紅閻摩敵刺繡唐卡〉、14世紀〈銅鎏金釋迦牟尼〉、明宣德〈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等紛紛成為市場「新貴」、締造令人驚詫的天價,可見一斑。
明代藝術發展進程中,又以永樂至宣德(1403~1435)時期最為繁榮鼎盛;在帝王主導下,宮廷藝術不斷創新,展現盛世品味與格調。現正於台北故宮舉辦的「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特展、和上海龍美術館所推出的「永樂大帝的世界─御製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即聚焦於明初15世紀前半葉此一影響中國藝術發展至為關鍵的時期。本期《典藏‧古美術》為此特別策劃「永宣宮廷藝術」專題,為讀者介紹這兩檔難得一遇的精彩好展,並搭配集結了繪畫、書法、雕漆、宣德爐、宮廷金銅佛教造像等五大品類、超過30餘件精品之導賞,由宏觀與微觀兼顧的視野,回看明代「永宣」藝術文化傲視古今的偉大成就。
在中國陶瓷史上,青瓷的誕生亦為重大成就,由此揭開了往後唐代越窯、宋代汝窯、官窯、耀州窯、龍泉窯等各擅勝場之序幕。今年4月,中國河北博物院擴大召開「中國傳統草木灰釉的傳承與發展」國際陶瓷學術研討會,深入探究「釉」的起源,並特邀燒造「翡翠青瓷」在陶瓷界闖出名號的台灣當代陶藝家何志隆展出其作品。本期「河北博物院」特輯,便集中整理了該次展覽與研討會之紀實,同時專訪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闡述該院沿革及其治館理念,並兼及導覽該館精彩絕倫的六大常設展,供有興趣前往參觀的讀者們參考。
上述之外,本期尚匯集了相當多元之「展覽」:澳門藝博館以借展自四川博物院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珍品,溯尋其早年習畫軌跡;日本大和文華館以「宴飲用器」為主題,引人細品東亞古美術與生活美學之結合;美國紐約巴德研究院藝術館展現北宋《三禮圖》所蘊含的視覺文化與美學,洋溢著博古情懷;大英博物館聚焦於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精湛的構圖創意和設計手法,探究其魅力之所由來;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以6~20世紀橫跨歐亞的多變「觀音」形象,呈現這位慈悲之神的豐富面貌。「鑑賞」單元,則帶著讀者透過河南的珍貴宋代墓室壁畫,一探中國畫史中「白描」與「沒骨」技法的源起和奧妙。
執筆的當下,正是遠赴北京看拍甫結束、動身返家的路程上。這回中國嘉德拍賣所取得的佳績,可謂使今年的春拍圓滿進入了尾聲。本刊於持續記錄拍賣及市場動向之同時,亦期待著經過一整個夏季的滋養後,秋拍究竟會展現出什麼樣的面貌!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古美的盛夏
文∣廖堯震
當今明代藝術史之書寫,經此前數十年研究的積累,已與過去有著截然不同的取徑和角度,亦即由早期史料與作品的爬梳整理,逐步發展至風格、圖像、材質、功能、贊助等多元議題的整合,並結合全球貿易交流網絡之視角,更立體地形塑出明代藝術世界的多面框架,益發吸引人們的目光。彷彿是要與此研究趨勢相呼應,近十年來博物館和拍賣市場儼然亦興起一股「明代熱」,此由台北故宮「追索浙派」、「明四大家」、北京故宮「明永樂宣德文物」、大英博物館「明:皇朝盛世五十年」等轟動一時的特展,以...
目錄
編輯手記Editorial
古美的盛夏 廖堯震|24
新聞News
至親摯情,于右任家屬捐贈18件墨寶初亮相——故宮「自然生姿態─于右任書法特展」開幕 張筠|30
七所名人故居,書信偶遇——「書信偶遇─臺北名人書信手跡換展計畫」 藍玉琦|32
藝文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34
專題Special Report
永宣宮廷藝術 編輯部|40
〈繪畫篇〉吹向宮廷的浙派風——明永宣時期宮廷繪畫名品賞析 廖堯震|42
〈書法篇〉大師的筆戰——明初書法賞析:以三宋跟二沈為中心 廖堯震|47
〈漆器篇〉絕世好漆——永宣時期剔紅漆器大觀 李如珊|52
〈金銅佛篇〉仰望佛的金色光芒——永宣時代的宮廷金銅佛教造像 周景培|56
〈銅爐篇〉鑑賞宣爐三要——集「精、巧、雅」於一身的宣德銅爐 陳啟正|60
〈瓷器特展〉一目了然的永樂模式——台北故宮「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特展 王怡文|64
〈盛朝文物〉宮廷藝術三部曲之終章——上海龍美術館「永樂大帝的世界─御製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
編輯部|70
筆記Essay
〈嘉語錄〉讀古書,正流行! 鄭又嘉|74
展覽Exhibition
蜀客、大千與敦煌──澳門藝博館與四川博物院合辦「張大千藝術展」 編輯部|76
宴席上.人文小風景──日本大和文華館「宴之器」特展 瀧朝子|82
隨類應化.百變觀音──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觀音特展 王靜靈|88
宋人博古二三事──紐約巴德研究院藝術館「依經製像:中國典章文物和《三禮圖》」展覽 林逸欣|92
北齋經典巨浪,襲捲倫敦城──大英博物館「北齋:巨浪之外」展覽 林逸欣|96
近現代書風的傳承與新變──以「汲古開新:近現代(1899~1979)書法名家作品展」為中心考察 陳名生|102
特寫Close-up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史博館典藏組研究人員陳勇成談傳統工藝與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困境(下)
鄭又嘉|110
特輯Highlight
〈院長專訪〉收集昨日與今日的珍珠─—專訪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 賴奐瑜|116
〈館方精品〉從趙燕文化,到歷朝瓷窯—─河北博物院常設展說故事 編輯部|122
〈學術高峰會〉探源:陶瓷的第一件衣裳─—河北博物院「中國傳統草木灰釉的傳承與發展研討會」
賴奐瑜|130
〈落灰成釉〉浴火成器.翡翠青瓷─—河北博物院「青,在當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與藝術家專訪
編輯部|136
鑑賞Connoisseurship
小小天地,別有意趣──宋代壁畫墓中的白描與沒骨 郝紅星、賈方舟|142
動態Events
中國研究于書第一人,鍾明善來台演講──中華文物學會「于右任書法研究」專題講座紀實 藍玉琦|148
古玩無分界──香港國際古玩展現場直擊 王怡文|150
2017第五屆香港亞洲藝術週──精采講座現場記實 林琬娸|152
凌琅閣喬遷大喜,京城大人物雲集 金浩鈞|154
周錫珽嶄露頭角,磅礡崢嶸──「仿古墨新─周錫珽水墨畫展」紀實 藍玉琦|155
封面Cover Report
長流美術館|156
拍賣Auction
2017香江拍市 第二波──佳士得香港、中國嘉德香港、香港邦瀚斯春拍報導 廖堯震、董耘|158
傅抱石〈茅山雄姿〉1.87億元!──北京保利24億元收官,京城首輪春拍之冠 金浩鈞、朱子毓|164
匡時新格局,2017春拍13.3億元收槌 金浩鈞、朱子毓|170
北京翰海|172
中貿聖佳|174
北京東正|175
北京古天一|176
北京銀座|177
中濠典藏|178
考古Archaeology
考古紀事 劉榕峻|180
展訊Calendar
本月展訊 編輯部|184
編輯手記Editorial
古美的盛夏 廖堯震|24
新聞News
至親摯情,于右任家屬捐贈18件墨寶初亮相——故宮「自然生姿態─于右任書法特展」開幕 張筠|30
七所名人故居,書信偶遇——「書信偶遇─臺北名人書信手跡換展計畫」 藍玉琦|32
藝文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34
專題Special Report
永宣宮廷藝術 編輯部|40
〈繪畫篇〉吹向宮廷的浙派風——明永宣時期宮廷繪畫名品賞析 廖堯震|42
〈書法篇〉大師的筆戰——明初書法賞析:以三宋跟二沈為中心 廖堯震|47
〈漆器篇〉絕世好漆——永宣時期剔紅漆器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