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整裝上路,等待知音
◆封德屏
「文藝雅集」每年十月舉辦,迄今30年。而「文藝關懷列車」,七月初就已啟動。由北而南,從個人探訪,到群組聯誼。大台北之外,我們到了苗栗、台中、彰化。稍憩幾日後,再沿陽光海岸南行,先到台灣最南端屏東,接著是高雄。
1991年元月,《文訊》開始進行「台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起點就是屏東。前後我們用了近兩年時間,拜訪各區在地的作家、藝術家、文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他們長期努力,在資源不充沛的土地上,不僅帶動台灣各地區藝文的發展,間接也維繫、延續了傳統文化,潤飾、填補、修葺了不容中輟的人文風貌。
因為這樣的機緣和認知,在台北冷氣房中執行編務時,心中總會記掛起台灣的山陬水涯、偏鄉小鎮,那些可敬可愛、努力工作生活的朋友。這也是日後陪伴《文訊》二十餘年的「各地特派員」,以及「各地文學采風」的由來。他們的質樸、熱情、毅力,無形中時刻提醒我們,定策行事不能只用「台北觀點」,應該關切、效法他們,如何使出渾身解數,掙脫艱困環境的束縛,從每日一鋤一耙的耕耘中,產出豐足甜美的果實。
八月底,「關懷列車」到苗栗公館鄉拜訪李喬。半年前他進了一趟醫院,但談起寫作,眼眸發光,話鋒仍健,中午大夥還叨擾了一頓豐盛的客家菜。臨別辭行,他感性的話別,語多肯定、鼓勵;原來,他對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早已默默觀察許久,知著也見微,了然於心,更讓我們振奮感動。
再是南台灣之行。下了左營高鐵,一路驅車直奔屏東。為了節省時間,直接請幾位作家到潮州曾寬家會合。林剪雲放下手邊工作如約前來,83歲的兒童文學家黃基博騎著摩托車赴會。曾寬傾心創作、熱心教學及藝文工作,倏忽數十年,見到老友大夥來訪,笑逐顏開。盡情敘舊後,黃基博、曾寬二老,以摩托車開道,帶領我們外出飽餐一頓。
轉到高雄。這一兩年,最記掛患帕金森症的詩人白萩,但更感佩的是照顧他病體無微不至的妻子。居家環境非常整潔,女主人帶著笑容,輕柔敘述白萩的日常生活。談到復健的過程、進度,感知多少的細心體貼、包容鼓勵,讓一行探望的友人消除了不安,對白萩的狀況放下心來。
因時間關係,有些人無法一一登門探訪。心裡十分惦記去年李冰老師過世後獨居的師母,豪爽的凌煙,一口答應幫忙接送,讓師母和我們大夥、沙白、王希成、陳甲上、黃漢龍,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晚餐時刻。
隔日,離開高雄的午間,許久不見的老友:《大海洋》創辦人朱學恕夫婦、黃漢龍、汪啟疆,還有林仙龍、周梅春夫婦、王廷俊、陌上塵,大家開心相聚。連日出訪,工作堆積,難免心繫,但此刻難得,更值珍惜。談近況,說往事,分享寫作、旅遊、生活、學習……點滴心得。
原來,能隨遇而安,知樂不知苦,接納新事物,充電再出發,給自己更多時空自由揮灑,重拾年輕時的興趣嗜好,實現未完待續的夢想,是這些長者前輩們面對歲月逼人,依然活力充沛的祕徑法門!
‧
「穿越時光遇見你」專題系列,進入第三個月。年輕寫作者與我們通力合作,呈現眼前的,總是處處可觀,驚喜不斷;看著一篇篇完成的作品,像是一同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充滿探索、叩問、理解、重整、再造的文學譜系。
藉著這個過程,似乎曾經斷裂散落的片段、冰冷隔閡的介面,重新被組裝連結起來,渾然一體,迸發出新生命!許多沉寂的、孤獨的,被塵埃覆掩的文學靈魂,在漫漫文學旅途中,再次整裝上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