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臺日供應鏈 合作拓商機
中國大陸自從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後,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外國企業面臨經營結構性挑戰:工業區地價高漲、辦公室租金上揚、職場勞工短缺、薪資大幅調漲,自2012年起形成中國大陸外國製造廠商向東協及印度遷移
趨勢。
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晉三回任總理大臣,再度接掌日本國政,將東協與印度列為「地球儀外交」重點區塊,2013年起積極領軍日本企業密集走訪東協各國,重申以「經貿外交」促進日本與東協雙邊關係之主軸。
東協十國(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為促進經貿產業整合,於2016年元旦升級為「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AEC)」,象徵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向前邁進一大步。據IMF,東協GDP成長今(2019)年可望逾5.1%,明(2020)年為5.2%,其穩健的GDP成長在全球經貿板塊中,前景廣受全球業界矚目且樂觀看待。
「美中貿易戰」引爆,導致中國大陸外商遷廠與轉單效應,東協區塊儼然成為遞補在陸外商產能移轉的首選。據日本野村證券,「美中貿易戰」使得東協國家受惠(訂單轉移占GDP比例),個別國家受惠程度如下,越南(7.9%)、馬來西亞 (1.3%)、新加坡(0.7%)、泰國(0.4%)、菲律賓(0.1%)。
泰國與馬來西亞兩國皆提出「工業 4.0」,盼促進產業升級,涵蓋電動車、醫療服務、生化科技、新世代食品、自動化機械、數位科技物聯網等業別。菲律賓自2016年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總統入主Malacaña宮執政以來,藉推動「杜特蒂經濟學(Dutertenomics)」,計畫在六年任期內投入1,800億美元,用於防災、改善都會交通等基礎建設,以推升菲律賓GDP成長,爭取外國投資。
面對當前經貿板塊變遷與情勢詭譎,臺灣政府早已於2016年8月16日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力促臺灣與東協、南亞與紐澳諸國在經貿、科技等領域交流,互補共榮,力促對外經貿市場多元化。
為配合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協助臺灣業者開發新南向市場,有鑒於日商與臺商均有開發第三地市場的共同需求,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特委託外貿協會辦理「臺、日企業合作開發第三地市場」計畫,擬藉此媒合臺、日企業廠商各自發揮產業價值鏈優勢,共同開發第三地市場,互補共榮,前進南向,共創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