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潘美玲/副總編輯
當荷蘭籍特約作者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帶著〈穿山甲〉圖文來到辦公室提案時,引起我們注意的不只是這個瀕危的台灣特有亞種,而是從史料的面向發現台灣穿山甲的不同時空視角。彷如穿著盔甲般外衣的穿山甲打開了西方探險者的眼界,從驚奇陌生到畏懼捕獵,當時被命名為「台灣(大員)惡魔」,以珍奇走獸之姿運至歐陸各處展示。
歷史爬梳的有趣之處,不光在撫古惜今、鑑往知來,也在層層解密。
例如台灣西部規模面積最大、歷時超過十五年的南科考古。自一九九五年開始,在現代社會意圖藉由土地開發淘金的工程啟動下,卻意外挖掘出埋藏在地底,有如「滿天星斗」(臧振華老師的形容)的考古寶藏。【考古台灣】中資深撰述胡毋意以〈南科考古進行式〉做了詳實報導。
從貝塚到大量玉石的發現,慢慢出現南島語族定錨於台灣的考古論述,先祖們從海洋慢慢走向陸地,除了海貝到陸石,仍存於現世的梅花鹿也可作為佐證,根據出土的獸骨中鹿骸占了77%的超高比例,可知當時梅花鹿是島民主要的食源,日後的數量甚至多到足以外銷出口,鹿皮的買賣也曾是台灣歷史重要的一章。
由古而今,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因時代的推移迭有遞變,近幾世紀以來,對化石燃料的過度倚賴,能源方面已經亮起了紅燈,今日全球想方設法地想在再生能源上找尋出路。特約作者金峰(Justin Jin)千里迢迢來到非洲的茅利塔尼亞,以〈歐陸能源新選項〉一文報導了法國專家在撒哈拉沙漠利用炙熱的陽光製造被視為「未來燃料」的氫能願景;在位處地震帶、富含溫泉地熱資源的台灣,撰述王海咪則以〈地心溫度能發電〉介紹了台灣地熱能的發展現況與困境。
本期的封面是三隻可愛的草鴞幼雛(七週齡),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屬於夜行性、隱居白茅草原,二○○八年被列為瀕臨絕種的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在鮮少生態調查資料的情況下,資深撰述白宜君找到了追鳥二十多年的曾昱碩以及草鴞紀錄片導演萬俊明的協助,許多珍貴的影像得以呈現在〈草原潛行者與牠們的棲地創造記〉一文,宜君也將草鴞與《哈利波特》中為魔法界傳遞訊息的雪鴞嘿美做了趣味類比。
有時候覺得,所有動物都是地球的信使,無論是穿山甲或草鴞,穿越時空,為人類的識見與生態帶來引人沉思的訊息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