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316期編者的話
許多人應該是因為《斯卡羅》一劇的風行,才開始對琅嶠(恆春半島)的歷史產生興趣,劇中除了西洋官員李仙得之外,由歌手周華健兒子周厚安所飾演的必麒麟,生動的演出讓沉重的歷史平添另抹輕鬆色彩。
本期【福爾摩沙拾遺】〈必麒麟──十九世紀出現在福爾摩沙的獨角獸〉內容其實也相當有趣。這篇由荷蘭籍特約作者Lambert Aalsvoort撰寫的文章中,詳述一位出生於英格蘭的煤炭商獨子,喜歡探險,十六歲就登船遠航,來到當時的「蠻荒之島」,與原住民建立起深厚關係,翻轉民智未開時,一般人對原住民的印象「原住民有尾巴、會吃人」。也寫到必麒麟中文名字的由來、他如何以白皮膚吸引原住民的注意等趣味情節。文中並藏了一枚彩蛋:一張由必麒麟本人手繪,十九世紀在萬山部落的探險插圖。
《經典》報導追古亦溯今,【考古台灣】〈鳳鼻頭遺址──浪裡來去高雄灣〉資深撰述胡毋意與攝影召集人安培淂來到了高雄市最南端的鳳鼻頭漁港,從現代鬧市中挖掘考古故事。
台灣的國定考古遺址中,以五千年前的台東卑南遺址歷史最為悠久,意想不到的是,西岸的鳳鼻頭遺址竟也出現在同一時期,然而,其所受到的注目卻天差地別。特別是近年來西部的工業發展,正逐步吞噬這個備受忽視的史前文化遺址。
在台灣,一聽到八哥,就會想起與台灣原生種冠八哥競爭生存空間的外來種:家八哥、白尾八哥。因為善於學聲,因此成為人類喜愛的寵物鳥,從籠中逸出後,反而成為眾矢之的。本期【新自然史】〈峇里島八哥──重構遺忘的故事〉新銳生態作家徐振輔帶我們認識另一種擁有雪白羽毛與藍色眼周的美麗鳥類:長冠八哥,並透過這個經典的鳥類保育案例,重新思考保育與飼養兩者之間既衝突又合作的微妙張力。文中對於所謂的「成功野放」與「物種滅絕」的定義,提供了另一種發人省思的觀察角度。
《經典》堅守初心地深耕人文領域報導,二十六年來完成不少歷史探索、地理發現、生態寫真、人文關懷等主題的爬梳。十一月,我們策劃了一場為期一個月的大型展覽「經典Odyssey in高雄」,除了攝影圖像,並有名家講座以及各種體驗活動,邀請您來到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展開一場「著眼台灣,宏觀國際」的世界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