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軌道東立全書系小開學python楊双子枡野俊明比爾蓋茲黃仁勳吉本芭娜娜獨裁者聯盟AI工作術張忠謀臺灣民族主義東京都同情塔手機成癮最透明的故事讀冊選讀讀書共和國75折起
暫存清單
放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Fountain新活水 1月號/2025(復刊45期):大廟口 Tuā Biō-Kháu

評價
1收藏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9 NT$ 207 NT$ 23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限量商品,即時庫存>5

買了這本雜誌的人也買了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大廟口 Tuā Biō-Kháu

廟口(biō-kháu),台灣四百年開發史上跨越時代和地域的獨特存在,它是蓄積在地活力的空間,是台灣常民文化的源頭,也是最接近平等精神的位置──無論你是誰,又從哪裡來,只要你願意,廟口都歡迎你──不僅是世俗與神聖的中介地帶,也將「希望」這個概念,化為有形的撫慰。

十七世紀中期,鄭成功帶來明朝皇室的玄天上帝崇拜;清治初期,媽祖與關聖帝君信仰形塑;十八世紀開始,渡台移民離家時不忘迎奉故鄉神隨行,祈求平安度過險惡的黑水溝,並在落地生根後建造廟宇,為了彰顯神威、感謝神明庇佑,除力求殿宇堂皇,也在廟前留下或大或小的廟埕空間,「廟口」在清治中後期於台灣各地大量成形。

隨著民間信仰的擴散與普及,廟口逐漸從最初的宗教祭儀功能,發展為聚落的社交空間;在司法和政治效能不彰的清治與日治年代,廟口更因富有神明監督的「神判」色彩,肩負議事和仲裁功能,牽動在地社群的生活節奏;歲時祭拜或酬神的陣頭與戲曲演出,也是早期的大眾娛樂與戶外公演,北管亂彈、緣起台灣的歌仔戲到布袋戲,廟口都是其發展、演出以及傳承的基地。

人群聚集就有商機,參拜人群的能量,小則帶來流動攤商,大則足以建街立市,全台灣許多百年大廟口都是早期在地商業活動的樞紐,如今各地廟口早市與夜市,依然人潮絡繹不絕;而廟口的公共場域性質,也在台灣民主化初期發揮影響,例如訴求解除戒嚴的「五一九綠色行動」,或是由黨外人士於八〇年代開創的廟口宣講,也擴延成為現今台灣選舉文化的傳統,這不但是廟口議事仲裁歷史的當代化,也是廟口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象徵。

四百年來,台灣在變,從北到南、從東部後山到西部平原,數以萬計的廟口也在變,不變的是,它們仍在記錄人文與地景的縮影,而信仰與都會化交織的當代性,也讓我們看見更多台灣與台灣人的故事。


官方網站:www.fountain.org.tw
Facebook:www.facebook.com/fountainofcreativity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fountain.tw
Threads:www.threads.net/@fountain.tw


開場白:我們的宮𠾐宮𠾐鏘啷啷啷

多年前在台南沙淘宮前吃了菜粽。前一日,帶路朋友反覆以「汝不可賴床」的口吻鄭重囑咐眾人:「要早起。」「明天要早起。」「萬一運氣不好,超過七點半就吃不到了。」他憂心忡忡。

我始終喜歡小吃攤白鐵凳子在水泥或磚瓦地上拉開的聲音,偶爾懶惰,還會很壞地以單腳勾出它來,發出一連串「好吃好吃」的宮𠾐宮𠾐鏘啷啷啷,觀察起來它有時也是無言的敞亮招呼,我經常懷疑那些忙到抬不起眼睛的老闆,只要在特定時間段聽見特定的力道與節奏感,就知道哪個熟客來了。但那早上實在太早了!六點五十不到,我們抵達廟口,不好意思發出太多動靜,迅速端正坐好,點菜,看一隻黑狗從巷子這一頭走到那一頭,看天公爐,看一個趕路者經過天公爐,他停下三拜又離開,看隔壁桌阿伯猛吃兩顆菜粽(虎虎生風,一顆只需五口),配一碗味噌湯。

菜粽的味道很淡,但吃菜粽這件事不知為何記得深,或許因為它在廟口。廟口不完全屬於神,也不完全屬於人,既是雲天降臨塵世也是塵世步入雲天,聖與俗在這互相邀請,互相擁抱,給彼此台階。至於廟口要怎麼看?不是隨便看,也不完全要板著臉看,建築學家褚瑞基告訴我們:廟口的景觀不僅在空間與自然環境,更包括人在此的行動與表現。文化人類學家林美容在本期的專訪裡更有提示:光靠廟口或廟埕的大小,不能反映廟宇在社群與信仰體系的地位,因為廟口不只是廟口,在台灣,它是人、信仰、族群、風土、經濟行為等等共同整合的生態圈。

緊接著吳國瑋、曹銘宗與蔡明志三位不同領域的文化人,帶我們走逛七座分立於台灣東南西北的「大廟口」,包括基隆奠濟宮、台北大稻埕慈聖宮與霞海城隍廟、宜蘭城隍廟、雲林北港朝天宮、嘉義朴子配天宮與台南三郊水仙宮。透過這七個廟口不同的起源、特色與今昔對照,既可回頭追溯台灣開墾史中你我或許有所不知的一頁,也能觀察出現代化與都市化如何改變廟口的活動樣態,插畫家洪添賢為每個廟口獨立繪製了細節飽滿的作品,每一張展開都像一次旅行。

這也是我們以插畫作為這些內容主視覺的原因:廟口有商有市,充滿世俗生活,但又有祭儀有戲台,具有其它公共空間少見的非現實氣息,時間在此彷彿失效,沒有任何一個寫實的快門瞬間足夠容納它數百年的古往今來,一代人各有一代人的廟口事,作家朱和之、連明偉、唐墨、邱常婷與何玟珒,分別在廟口看見狂喜與冷清、有戲與沒戲;台灣菜場第一品牌(?)蘇凌交出她的全台廟口美味名單,「只要是廟口發跡,大約都是人神共讚的好吃」;專研台灣影視史的蘇致亨,從日治、戰後到當代螢幕裡不同的廟口場景,看見台灣印象的公約數;另外,藝評家張世倫為我們重探攝影家張才的一生以及其觀景窗外裡的民俗現場,與本期攝影計畫中張士飛的當代廟宇與活動畫面前後參看,很有入神的出神感。

這就是台灣人的廟口:它不一定大,但它很大。我們的記憶裡多少都有個很私人的、自己的廟口,應該專心談論,值得反覆回去,之於不相信有神的人,那裡有生命,之於對生命失望的人,那裡有神,至於不相信有神又對生命失望的人?啊,那我們去吃好吃的東西吧,去宮𠾐宮𠾐鏘啷啷啷地拉開板凳,夏天吃冰冬天吃燙,心酸吃甜的疲倦吃鹹的,香火與鍋爐白煙氤氳,處處都是升騰之氣,最後一個不小心,又高高興興期待起新的一年。

作者簡介:

鬆文化的土,在紙本開花,澆點新活水,一本不過期的精品雜誌。
我們挖掘歷史、表現當代、開創未來。生活即文化,《Fountain新活水》深刻與時代對話、和台灣社會並進,探討當前重要的文化議題、現象及趨勢,佐以編輯和設計技藝,豐富當代的文化想像;搭配網站上線,以深度主題和專欄,持續深化拓寬台灣的文化個性與風貌。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近期最多人購買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