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點】
「吃飯了嗎?」朋友親人間的問候,就是臺灣人的「How are you?」,也是開啟話題的方式。我們經常問:「什麼時候約吃飯?」永遠都是親戚朋友們串起彼此、分享生活的絕佳邀約。餐桌是彼此聯繫的記憶,從廚房、餐桌到路邊的小吃,飲食也是創意火花的開端、是社會運作的潤滑劑、是寫作的謬思。將味蕾化作文字,味道便成為門道。吃下去的成了消化,寫出來的變成了文化。
過去飲食文學在寫作中多被視為「小道」。回顧臺灣的飲食文學,如林文月、逯耀東等人,多另有研究與書寫主題,並非專攻飲食寫作。反而是近年臺灣各種類型的飲食書寫越來越多,從線上媒體、報章雜誌和飲食文學,還有很多學術科普類的書籍,都讓飲食寫作的邊界更加擴大。
本期專題從記錄人生、餐桌與廚房開始,接著是跨文化的飲食書寫,最後討論飲食寫作、報導與文學間的差異,從更寬廣的角度來思考臺灣飲食寫作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聽到你這麼說我就放心了】
吃飯配什麼?配電視。一起共享食物是美好的,共享電視則不然,基於尊重或禮讓,常得收看一些其實並不想看的節目,久了我也開始歸類它們,以前常和朋友說「旅遊、寵物、食物」是三大我最討厭的節目主題(介紹歷史、掌故、生態、冷知識......這類節目我不排斥,但把它們劃為其他類別)。並非我憎惡旅行、討厭動物、反對美食,而是那些體驗止於主持人,美景美食可愛動物終究只在螢幕中,觀者徒留悲。
本期專題「飲食與書寫的千滋百味」,由熟稔歷史掌故的胡川安老師協助策畫,搭配的講座於6月16日登場。為了收錄側記以豐富專題,舉行時間一般會早於收到任何一篇稿件的時間,這對編輯來說有點像熱身或預告,講座是我們與專題實際內容的第一次相遇。那天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聽眾報名、報到皆踴躍,有些是第一次參加《文訊》講座的生面孔,除了歸功於講者和主持人的號召力,也體認「飲食」真是讓文學出圈的酷東西,尤其「吃」是永不退流行的。二是QA時間有聽眾提問:飲食文學的「文學性」何在?往下閱讀專題,你就會得到兩位與談人韓良憶、洪愛珠的回答,不過這題讓我想到前述「看電視」的體會,我想飲食文學勝過美食節目的是,當用文字描寫與食物有關的記憶、經驗,會有更加深邃的個人化呈現,作者稟性與風格都是看點;對我來說其中的烹調方法、餐廳指南只是附帶(但這常是美食節目重點和目的),畢竟我不下廚、也不一定能夠去到那些開在天南地北(甚至早就倒閉)的好館子。梁實秋與我看法一致,他說「食譜有兩種:一種是文人雅士之閒情偶寄,以冷雋之筆,寫飲食之妙,讀其文字即有妙趣,不一定要操動刀匕,照方調配......」(《雅舍談書》頁394)有風格的食譜也能當散文讀。再者,「飲食文學」也是後至的概念,先是文學而剛好主題寫了飲食,爬了一下文獻,臺灣文學脈絡中「飲食文學」的分類是八〇年代後的事,梁實秋說的文人食譜,若在今天當是飲食文學而非歸於食譜了。
無意寫成一篇欠缺文獻回顧的小論文,就此打住,願能稍為既不烹飪也不追求美食的人,找到閱讀飲食文學理由。此次專題呈現也完全友善,沒有烹調教學也無餐廳細介,13位作者外加2位與談人,15種風格任君選讀,當中可以見到關於煮食/生活的態度、飲食異文化的有趣相遇、經典作的探討到私房閱讀書單,媒體人/編輯的幕後心得、歷史學家冷知識大全。幾篇文章觸及對當代飲食寫作的思考,是觀察媒體生態與消費型態的特殊角度。
於我,最有啟發性的當是古碧玲說年輕人提出吾輩世代大多外食、甚至便利商店解決一餐,她回以「我還真期待有人可以把便利超商食物寫出仰其三餐的故事,畢竟,那也是屬於這時代的飲食版圖,誰曰不可寫?」——這樣說我就放心了。吃飯配電視、被自助餐養大、成天叫外送的美食廢人也能有所為,至少,「如果能吞一顆藥丸替代吃飯就太好了」的念頭,這幾年我幾乎不再有。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報告】
【聽到你這麼說我就放心了】
吃飯配什麼?配電視。一起共享食物是美好的,共享電視則不然,基於尊重或禮讓,常得收看一些其實並不想看的節目,久了我也開始歸類它們,以前常和朋友說「旅遊、寵物、食物」是三大我最討厭的節目主題(介紹歷史、掌故、生態、冷知識......這類節目我不排斥,但把它們劃為其他類別)。並非我憎惡旅行、討厭動物、反對美食,而是那些體驗止於主持人,美景美食可愛動物終究只在螢幕中,觀者徒留悲。
本期專題「飲食與書寫的千滋百味」,由熟稔歷史掌故的胡川...
目錄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三選一,兩隻老虎還是消失的公主 ◆許榮哲
換取之物 ◆阿布
屎尿大事 ◆顧玉玲
【本期專題】飲食與書寫的千滋百味
我們寫吃,想說的是…… ◆胡川安
鍋鏟與彩筆──林文月《飲膳札記》中的飲食細味與人文風景 ◆洪淑苓
一位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的自敘 ◆吳鳴
自己的廚房,他人的餐桌 ◆毛奇
我的,記錄人生 ◆葉怡蘭
日本吃札記 ◆舒國治
臺灣味VS日本味 ◆栖來光.高彩雯 譯
東南亞飲食在臺灣──身世、道地、鄉愁 ◆張正
當文學化為菜餚,在文字與感官之間交流──胡川安╳韓良憶╳洪愛珠 ◆沈孟儒
飲食寫作:報導、評論與文學之間 ◆李承宇
飲食書寫是一種家譜書寫 ◆古碧玲
從「吃」了解臺灣歷史與文化 ◆曹銘宗
飲食文學中的「補養」視角與書寫 ◆皮國立
飲食文學雜讀小記 ◆馬世芳
【聚光燈】
我的故事都是人的故事──鹿苹談寫作、島嶼和《甜麵包島》 ◆徐禎苓
逸離而接近──《甜麵包島》,死亡與幽靈 ◆蔡林縉
【人物春秋】
小說的優點,並不在於它真實,而是它可信──專訪《叛國者》作者李志德 ◆周聖凱
我與興文 ◆秦賢次
一枚貼在心扉的藏書票──追憶與吳興文大哥互動的點點滴滴 ◆陳學祈
靜觀的杉樹──懷喬林說喬林 ◆莫渝
在詩的山林狩獵的風景──一紀念喬林(1943一2023) ◆李敏勇
苦嗎,基督的臉──悼念龍族詩社同仁先行者 詩人喬林 ◆林煥彰
完成自己的詩人──追悼詩人喬林(1943一2023) ◆落蒂
流年暗中偷換,悲歡盡化塵埃──憶林佩芬 ◆郭明福
我想再為妳寫不長不短的信──懷念謝佳樺 ◆鍾順文/鍾昀融
【談文論藝】
漫談:記故北岡誠司教授與作家黃錦樹的「世紀相遇」 ◆黃英哲
從具象到意象──我的武詩歷程 ◆張錯
《西遊記》的全真教和民族記憶 ◆高全之
【我們的文學夢】
舊書攤少年的文藝之旅──何致和的文學夢 ◆何致和
【書的世界】
只有一次的史詩──讀鍾文音《訣離記》 ◆吳億偉
衣服底下有誰?──讀姚鄂梅《衣物語》 ◆蕭義玲
現地有情記覽──讀向陽《行旅》 ◆余欣娟
一以貫之──情定土地,心繫臺灣──吳晟《泥土》、《他還年輕》詩集評論 ◆林麗雲
《OKEN:詩的端倪》圖文並美,相得益彰 ◆許又方
被狩獵──序林煥彰詩集《玉兔.金兔.銀兔》 ◆秀實
【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 ◆朱雙一
【草原副刊】
女也 ◆量地喫風
菸味散盡之前 ◆陳彥諺
閱讀山的靜謐 ◆蘇家立
光的籃子 ◆劉曉頤
【銀光副刊】
讀者的再創作 ◆廖玉蕙
閱樂筆記 ◆王文興
ChatGPT的傾城之戀 ◆李黎
現在,他們已不在 ◆林央敏
紙枚子與紙媒 ◆向明
情在不能醒 ◆王壽來
帽子及它下面的頭髮 ◆陳蒼多
芳鄰 ◆ 李玉鳳
文學與植物 ◆王岫
消失的星光海岸 ◆綠蒂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三選一,兩隻老虎還是消失的公主 ◆許榮哲
換取之物 ◆阿布
屎尿大事 ◆顧玉玲
【本期專題】飲食與書寫的千滋百味
我們寫吃,想說的是…… ◆胡川安
鍋鏟與彩筆──林文月《飲膳札記》中的飲食細味與人文風景 ◆洪淑苓
一位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的自敘 ◆吳鳴
自己的廚房,他人的餐桌 ◆毛奇
我的,記錄人生 ◆葉怡蘭
日本吃札記 ◆舒國治
臺灣味VS日本味 ◆栖來光.高彩雯 譯
東南亞飲食在臺灣──身世、道地、鄉愁 ◆張正
當文學化為菜餚,在文字與感官之間交流──胡川安╳韓良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