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現場,在文獻與檔案之間
1964年6月20日,甫參加完亞洲影展的貴賓包括電懋創辦人陸運濤、台灣電影製片廠廠長龍芳、聯邦影業總經理夏維堂等人,在台中視察行程結束後遇客機失事,機組人員全數罹難,史稱「神岡空難」,浩劫空難標誌了亞洲電影製片廠文化生態的頓挫。轉眼一甲子過去,2024年,除了國家影視聽中心研究出版組的自主研究「亞洲影展與空難事件」外,本期專輯「亞洲電影生產與冷戰世界主義」邀請學者王萬睿擔任專輯策劃,回顧空難事件,其所涉及的不僅是電影產業變化,亦包含電影文化和東亞地緣政治的挪移重組,五篇專文分別從影展、類型、女性塑像,與片廠明星身分的時代意義,重探1964年亞洲影展前後,台灣電影的冷戰跨國路徑。
神岡空難不僅衝擊了港台電影工業,也徹底改變華語電影發展。專欄「走電影的人」即以國聯影業步入尾聲之際,李翰祥執導諜報片《揚子江風雲》(1969)為題,走訪古蹟園林,遙想導演如何以台灣地景詮釋中原山水;「電光影裡觀類型」回顧台灣八○年代興盛的「女性復仇片」公式脈絡及其發展轉向;「日治電影史偵探」則藉日治時期知識分子日記中的影評內容,推敲觀影品味,並對歷史情境下的書寫保持獨立思考。
特別企劃「銀幕裡搭戲台──重訪歌仔戲電影」,施如芳以《碧玉簪》娓娓道來歌仔戲巨星楊麗花的影視聽遊歷;林勝韋以虛構對談的形式,讓知名製片戴傳李教你第一次拍歌仔戲電影就上手,蔡逸璇則探討傳統歌仔戲代表《陳三五娘》,談劇情、紀錄、劇場的互文,「銀幕裡搭戲台」不僅指涉歌仔戲在台語片時期的銀幕呈現,更看進/盡歌仔戲班與台語片之間的興衰,而時至今日順勢易容的歌仔戲,亦振盪出歌仔戲的宇宙回音。
肖像特寫專訪資深露天電影放映師高祥晴,從小跟著放映師父親學「做電影」,走遍鄉野放片兼賣藥,教會、廟府前酬神放映,也從膠卷一路走到了數位放映時代,對放映的愛,讓他一世人都在這份工裡。藏品寫真則從文物整飭角度,細看每一代准演執照的形式變化與端倪,從民國19年的電影檢查法,到104年的電影法審議分級,准演執照完整保留了時代變遷下的思想控制歷程,而解密的機制,恰恰是文物繁複的整飭與保存本身。
無論是影像、日記、口述訪談,還是紙質文物,都帶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從不同角度重訪的同時,進一步反思台灣電影史的書寫。
《2024影視聽中心自主研究:亞洲影展與空難事件》成果手冊 https://shorturl.at/mck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