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主打新焦點
改版雙封面,時事知識一把罩
左手翻開音樂時事:近期表演活動、樂界新聞動態、最新唱片評析等。
右手打開古典知識:以「當月音樂家」作為主軸,介紹史上偉大作曲家、音樂家的深入訪談、樂界近期重點現象、名家專欄、樂界趣聞等。
附贈當月音樂家之精選作品唱片,讓大家「看」的精采,「聽」的過癮!
本期當月音樂家
樂譜,就是我的簽證 音樂旅行者 德弗札克「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令人朗朗上口的歌曲《念故鄉》,歌詞優美、曲調近人,是從小到大廣受傳唱的熟悉旋律,很多人甚至可能認為這是傳統民謠,沒想到它來自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之筆、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的第二樂章──其實不只我們會誤解,即便是美國人,也都以為引用同樣曲調的《Going Home》是美國民謠──這就是德弗札克的魅力,不論來自何種文化、出身於哪種民族,都會自然在他的音樂中發現具有「鄉愁」般的親近感。樂譜,對德弗札克而言,就像是簽證一般,讓他在六十四年的人生旅程中,無地不利,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旅行者」。
曲目導聆:驚天動地的奇葩之作 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一八九六年首演的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不但是德弗札克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更是為大提琴音樂創作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讓大家發現即使是容易被樂團掩蓋過的低音獨奏,也可以展現出如此變化多端的張力及呈現,自此打破了浪漫時期幾乎沒有大提琴協奏曲創作的窘境,並開啟了現當代作曲家的想像力,陸續為獨奏大提琴與樂團寫出經典作品,然而還是德弗札克的創作最受到樂迷們歡迎,也是當代大提琴家必備曲目之一,就讓我們藉由國內知名大提琴家呂超倫之口,一同聊聊此曲中深藏不朽的永恆魅力。
大提琴家呂超倫六歲開始習琴,十四歲時保送至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先修班,師事陳哲民、Aldo Parisot與Ardyth Alton。一九九七年取得茱莉亞學士,一九九九年取得耶魯大學碩士,二○○一年獲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邀請為訪問學者,二○○二年取得朗吉音樂院藝術家文憑,同年任波士頓紐頓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曾獲頒耶魯大學Aldo Parisot 大獎、兩廳院樂壇新秀、紐約Great Neck 音樂比賽第一名、林肯中心青年室內樂比賽等獎項。目前擔任台北愛樂室內樂坊藝術總監,並任教於多所國內各級院校。
本期封面故事
憶一位微聲細語的巨人十年之緣 導師,永別(江靖波)接獲消息的時候,我正在北希臘旅行演奏。通報的人很是貼心,先說了聲要我有心理準備。然而「Abbado 回天家了」幾個字,仍然瞬間將我的內裡掏空,並且霎時孤單襲心。那是失去親人的感覺。
二○○四年,我正經歷人生轉折,專業上也格外饑渴。我決定到琉森自我放逐、尋找活水,看看能在這前一年讓全世界驚豔的音樂節中找到甚麼養份。前一次攝食,已經是三年前的二○○一年,從台北單飛慕尼黑,只為看汪德(Guenter Wand)的演出。彼時他八十九歲,我想把握機會,後來也證明當時那套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加上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成了老先生的天鵝之歌。老實講,對Abbado 的興趣始自他因癌症晃過鬼門關後之復出,相信正在讀這篇的朋友多數應皆看過那次威爾第安魂曲的錄影。看他形容枯槁,卻竭盡精力,無我地讓音樂在那當下形成了不朽,並且容我說,突破了傑立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生前為錄音預設的限縮性,蔚然在時空中佔據了一塊實體的存在,永遠不會被抹除。彼時,我看著他,想:唉呀,這人把這演出當作可能是最後一場地燒啊……。爾後親見的每一場,我也都是同樣的感覺。
音容宛在 光輝永存 阿巴多永不失落的錄音世界一代指揮大師阿巴多(Claudio Abbado)於今年一月二十日以八十高齡溘然長逝,身為一位備受崇敬的音樂家,其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錄音和錄影就高達五百多張,更不用提已絕版或未發掘的歷史錄音,用「音容宛在」來描述他等身的成就實不為過。
不論您聽過多少阿巴多,相信熟稔管弦樂的讀者們心底都有某些熠熠生輝的絕世珍寶,在愛樂的長路上時時伴隨左右,永難相忘。在此音已成絕響之際,《MUZIK》也以同樣的心情邀請主筆群,為您重溫他們心中那張不可不聽的阿巴多,並帶來他與老友阿格麗希(Martha Agerich)的最新遺作,那是大藝術家永遠不會失落的恆久跫音。
【MUZIK No. 84 閱讀焦點】
1. 焦點音樂會:那些年 法蘭西教我的事 蘇顯達與普雷老師的忘年琴緣還記得上次為樂友們引介年過八旬的鋼琴大師史寇達(Paul Badura- Skoda)時(《MUZIK 古典樂刊》NO.81),筆者以阿巴多動人的身影起興,在紙上分享重量級老大師登場時觸動我心的神奇瞬間。
今日為文此時,那個記憶中輕快有力地穿梭了數十年的身影,不再巍巍顫顫,也無大汗淋漓,意氣綻放為永恆的光芒,阿巴多已步下舞臺,永遠離我們遠去了。八十載的人間歲月,不算短,但也不算太長,而此後想要再聽到他的新作、再看到他的演出,都不再可能,一切只能在美好的回憶中追尋。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是不是能夠更珍惜老大師們帶給我們的一切,尤其是對於那些還在第一線堅持著的前輩們?
是的,我們可以。
在普雷即將現身之際,我們當然可以!
2. 特別報導:華人首創 全臺第一 臺灣國樂團 指揮全計劃一人號令四方、一棒統領管弦的指揮,一向是音樂會上眾人矚目,也是眾生欽羡的焦點所在,但相對於器樂家而言,想要成為一位指揮,學習管道與養成機會都少得多,西樂如此,國樂更甚,一般愛樂者想要接觸這門藝術,自亦不得其門而入。
放眼整個「國樂界」,所謂「指揮營」尚稱寥寥可數,更遑論具有整體思考、從專家到看倌都願照顧的長遠規劃。有鑑於此,臺灣國樂團(National Chinese Orchestra Taiwan,以下簡稱 NCO)自二○一二年舉辦兩次「暑期指揮研習營」後,今年首開風氣之先,擴大推出「青年指揮人才培訓計劃」,以國家級樂團的力量,為廣袤的華人地區樹立起嶄新典範。
3. 特別報導:來自新世界的禮樂重器 向茨管風琴 Schantz Organ Company相對於其它樂器而言,管風琴是大多數在地的樂友們少有機會接觸的樂器。據資料顯示,全臺各地目前僅有十七部管風琴,其中當屬由荷蘭法蘭托普公司(Flentrop)於國家音樂廳裝設,琴高八公尺、以四千多支音管發聲者最大,也最為人熟知。
但在此琴之外,還有許多管風琴藏身於大小教堂之中,因歷史及地緣關係,很多教會的管風琴皆來自美國,然其中翹楚向茨卻始終未能在臺灣現身,連多次在國家音樂廳舉行管風琴公演的美國華盛頓西雅圖大學音樂藝術演奏博士、美國管風琴協臺灣分會(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 Taiwan Chapter)會長陳韵芬都從未彈奏過。
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管風琴不只是教堂裡的龐大存在,更是許多人心中美好的音樂原鄉,從兩百多年前的巴赫、韓德爾,到十九世紀的布魯克納,管風琴都深深滲透在古典音樂的精髓之中。近代因技術革新,管風琴甚至能擺脫場地的束縛,成為與鋼琴一樣能在家中享受的鍵盤樂器,而這正是向茨公司的專長之一。這次藉其總裁來訪《MUZIK古典樂刊》的機會,我們要搶先與樂友們分享他們立足美國、放眼亞洲的視野與傳承。
4. 特別報導:人云我不云 跨越歐陸 縱橫古今 焦元溥說古典音樂史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曾經揭示,語詞的意義來自於它與其它語詞的相互關係,「古典音樂」之「古典」,正是相對於「當代」或「現代」,才有了「古意」的想像,而「古典音樂的歷史」無疑是奠定這份想像、使它有別於「現代」的基石。
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繼去年舉辦場場滿座的「跟著焦元浦聽懂音樂會」系列講座後(可參閱《MUZIK》第79期),今年即將更進一步推出「跟著焦元溥遊藝古典音樂史」,以時代為經、音樂家為緯,讓經典音樂打開您的感官,滿足您對音樂知識的渴求。
編輯精選
焦點音樂會:那些年 法蘭西教我的事 蘇顯達與普雷老師的忘年琴緣
特別報導:來自新世界的禮樂重器 向茨管風琴 Schantz Organ Company
名家專欄
1. 賽門療音樂:本月診療主題:豎琴(陳欣蕾)演奏家們身上哪裡不帶著大傷小傷的,音樂學院附近的中醫診所總是坐著一排「有事看病,沒事保養」的學生,插著針、也許針還通著電。「與音樂共生,與傷痛共存」似乎是所有演奏家的寫照──是的,我們又見面了,我是對音樂界生態還算瞭解的物理治療師,Simon P。
最近瘋狂地愛上了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D小調,作品編號一二一的第三樂章「悄悄地、簡單地」(Violin Sonata No.2 in D Minor, Op.121: III. Leise, einfach),實在是太美了,美到不像是人間的聲音,在跟朋友推薦之餘,也不免俗地說到了這音樂史上著名的一段三角戀,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舒曼以及舒曼的妻子克拉拉(Clara),三人纏戀了一生的愛情故事。
2. 文化雲:領頭羊?嘯天犬?(何康國)行政法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今年終於上路,它整合了臺北兩廳院、臺中大都會歌劇院、高雄衛武營三處,可以說是「統合文化主義」的具體展現,只不過挾帶充沛的政府資金(六成以上政府補助)、無可取代的硬體資源(三場館的壟斷經營),民間表演團體仰之彌高、望之生畏,它究竟是全國表演團體的領頭羊?還是戍守國家表演殿堂的嘯天犬?其動見觀瞻,不可輕忽。
3. 音樂熱氣球:有效率的音樂世界(李明蒨)在講求效率的時代,凡事以「快」為優先!生活上舉凡食、衣、住、行一律「快」就好,演變成「速食」主義當道。「快」固然可以刺激、振奮、活潑,但如果快到慢不下來,也是危機。速度快的表象下降低了與人、事、物連結的品質,「駐足」、「聆聽」、「凝視」、「等待」不復見的生活,心靈出現空洞焦慮。人類並未因生活變得快速有效率而更快樂;相反的,失去更多珍貴的實質。並非所有事情都適合快、有效率!慶幸還有音樂存在,學音樂、聽音樂都急不得。除非得了「後天性學者症候群」右腦為補償受傷左腦功力大增,一夜之間變成音樂天才。此外,沒有其他快而有效的方式。
作者簡介:
《MUZIK》為華語世界少數,甚至是唯一的中文古典樂刊。2012年全面改版後,藉由深入淺出的專題、特別報導、音樂聆賞等專欄,佐以每月精選CD等豐富的加值內容,讓古典音樂不再是困難的門檻;未來我們更計畫發行音樂專門書籍,讓想要深入閱讀的讀者能有適當的管道循序漸進,培養出自己的音樂感知生活。
MUZIK官方網站 www.muzik.com.tw
MUZIK 粉絲頁 www.facebook.com/muz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