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半線風光 重點所在
沒到過彰化的人,以為知道彰化銀行就算認識彰化。
母親那一代人所知道的彰化,是八卦山大佛。
民歌世代覺得彰化就是「鹿港小鎮」。
現此時,「那些年之旅」燃燒網路世紀,引動兩代人較量各自的青春筆記!凡是瘋九把刀的,也都瘋彰化。
世人眼中,彰化銀行+鹿港小鎮+八卦大佛+九把刀,半線風光,呼之欲出!
君不見,半線沃土,孕育不可思議的彰化傳奇。
建城三百年,人情、世情、商情、地情,完全相互滲透,生存通透力,通達全世界。頂新魏家來自永靖;走進位於天津的康師傅廠區,一碗泡麵的故事,從每年三十五種新口味的開發到每一片包裝材料的控管,從大門入口守衛的「頂真」到當地年輕人以進康師傅為第一志願──彰化人證明:低調務實,有利可圖。
科技施家、金融辜家、鞋業蔡家、車燈許家,台灣各行各業的一哥一姊,山頭上站的都是彰化人。
水龍頭、化妝品、緞帶、襪子,想的到的幸福人生日用品,彰化通通給你做出來。
來自彰化芬園,漫畫大家蔡志忠說,有一天,當地球毀滅時,只有一個人活下來,這個人一定是中國人,來自彰化。
交關一次,就有交情──這是市井生活才有的務實風光。
一句「興隆的是他,營生的是我」,隔開彰化肉圓相互競爭的春秋戰火──寫《小西巷氣味》的石德華,聽三色人說五色話,品味用本土蕃薯粉做的肉圓,「留下剛剛好的餘香」。
賣彩色花菜的阿炎,十點才開張,隔壁攤販說他賣菜像做月子,「日頭要正才出門」。賣青蔥的發仔,人很靦腆,說什麼都不讓攝影拍照,因為「蔥水人醜」。
詩人路寒袖《在八卦山遇見賴和》 寫到──當家裡的米缸再也掏不到明天時/父親牽我的手就成了 / 一列想快卻跑的很慢的普通車。
「世間有二薄,春冰薄、人情薄」,蔡志忠說這是他的父親最喜歡的春聯對句。
從前行世代賴和的《一桿稱仔》到吳晟的《吾鄉印象》、宋澤萊的《打牛湳村》,屬於彰化的鄉情意志,不哀、不怨、不愁,有的只是尋常百姓、日常生活的回聲,永恆的台灣農村印記。
對錢,彰化人真實在。
早在一百零八年前,也就是一九○五年,明治三十八年,地方士紳吳汝祥就為了解決彰化地區租權清理所交付的龐大公債,而轉投資設立彰化銀行,成為台灣民間金融理財的起始點。
今天,走過彰化街頭,汽車貸款的招牌標示「一萬一天八元」── 一天才八元,不去借一下,好像是一種損失!也讓人驚嘆── 實在認真的彰化人,要跟每一分錢平起平坐的硬工夫。一種跟汽車廣告「好開、有力、省油」相呼應的特質,流連在彰化空氣中。
農業處長張基郁說,彰化農友,百萬火龍果農、千萬葡萄農、億萬花農,「沒有什麼不可能」。
不斷強調「感受力」、總是看穿世人「經驗還沒有去到它可以去的最深處」,聲稱「一個人無論被稱為什麼都不會喜歡」,美國當代最令人難忘的文學風景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 《模範異國》中,解讀亞洲文化「基本上是集體主義」。
人事物無比「群聚」的彰化,最能說明這種「亞洲集體主義」。
作為黑手的故鄉、台商的故鄉、中小企業的故鄉,全縣一萬六千家工廠,六大工業區進駐率百分百。米鄉葡萄鄉、花鄉苗木鄉,火龍果鮮蜆乳牛洋蔥碗豆,一起都把彰化當故鄉。連網路大神Google世界運算中心,也落腳彰濱。
款款行團隊,在兩個月的半線進出後,各自都有獨家彰化妙觀察。
對竹山人林保寶來說,去彰化就是「回外婆家」,採訪途中,他重新體會母親「吃一顆肉圓,歡喜一天」的童年。採訪看錶吃麵、養蝸牛做面膜、小提大奏,陳世斌看出彰化人「很有變通的本事」、「感覺對了就會一直做下去」。蘇于修看到海口人「強悍堅毅」、田裡人「勤儉樂天」。對於海牛車八十五號指定駕駛小白、福相伯念念不忘,張惠萱感受──風頭水尾、埋頭耕耘、「後命變天命」的彰化質地。
負責雜誌全流程、常常加班到三更半夜,李佩書對彰化人「沒吃爌肉飯睡不著」,感同身受,她認為「彰化很低調,其實很有料」。
拉丁美洲文學巨人波赫士( Jorge Luis Borges)說,寫作是記憶與遺忘的混合。
二十二年前,天下製作《發現台灣》,最早的感動是鹿港天后宮的「海靜波平、國泰民安」,還記得抬頭一看、被電到的那一剎那。
彰化的人間條件,鹹酸苦甜,「拍斷手骨顛倒勇」;地理條件,交通軸線,一高會三高、山線會海線、農業會工業。除了實在,八卦山詩人林亨泰在 《亞熱帶》,寫下彰化滿而溢的豐盛──有胖的軌跡和胖的太陽 /有女人在唱著胖的歌 /有肥豬睡在胖胖的空氣中 /有香蕉有鳳梨更有胖胖的水田。
揮別被世界末日預言放大的二○一二,此時此刻,我們匆匆上路;走過彰化,看見風車,看見濕地,看見大佛、看見濁水溪。
二○一三,我們需要彰化的「實在」,彰化則需要南北二路人馬作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