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版無附贈主題海報』
封面圖片說明:一名10世紀晚期的斯堪地那維亞戰士首領已準備好上戰場。他戴的頭盔是參考目前所知唯一一頂保存下來的完整維京金屬頭盔所製成。
【尋找真正的維京人】
沒錯,他們很野蠻。不過他們也有女性首領,渴求財富與華美的事物,並曾經和從阿富汗到加拿大的五十多種文化相遇。
【樹的智慧】
樹啟發我們、撫慰我們,也提醒我們生命如何繼續前行。
【消失中的南海漁場】
一座豐沛的漁場在中國主導的權力遊戲中正面臨危機。
【生存之戰】
黑冠獼猴在牠們生存的印尼島嶼上被人類捕食、 當成寵物飼養,並面臨棲地萎縮的威脅。 牠們能夠得救嗎?
【深入黑暗世界】
洞穴探險者進入烏茲別克,一座偏遠山脈的地底深處,探索有可能成為地底聖母峰的迷宮洞穴。
【全球大都會】
世界上逾半數人口集中於都會地區,巨大都市如同漩渦,匯聚21世紀的活力與人類活動
【尋找真正的維京人】
天空下起冰冷的小雨,我們在街頭打著哆嗦,等待維京領主和他那幫海盜現身。這是在昔得蘭的老城勒威克,1月的某個溼冷夜晚,但是空氣裡瀰漫著興高采烈的氣氛。
火就是大家聚在這裡的原因。這天是聖火節,人們以盛大的放火儀式慶祝昔得蘭的維京人歷史。我和其他人一樣,都是來看火燒維京船。當領主的小隊和其他數十個小隊湧入街頭時,幾百根火炬冒出熊熊烈火。看到海盜拉著流線型長船時,群眾爆出歡呼。維京人最初在大約1200年前從蘇格蘭本土北方的這些岩岸登陸,擊潰當地的反抗勢力並占領土地。挪威領主統治昔得蘭將近七個世紀,直到他們最後把這些島嶼典押給一位蘇格蘭國王為止。如今古諾爾斯方言――諾恩語――在昔得蘭幾乎被遺忘了,但島民仍對他們的維京人歷史深感驕傲。他們每年都會狂熱地籌備聖火節,用木板一塊塊地拼出一艘維京船複製品。
現在,隨著群眾放聲高唱關於航海國王與龍首之船的古老歌曲,火炬手也把大船拉進一個有圍牆的場地中。在領主示意下,大片火炬拋向大船、將它點燃。火焰快速竄升至船桅,餘燼飄入夜空中,孩子在人行道上跺腳跳舞。
當天稍晚,看到歡慶者在派對上盡情狂舞時,我驚訝於維京人在我們的想像中依然占據的分量。雖然這些中世紀的航海家與戰士已逝去好幾個世紀了,卻仍活在電影製片者、小說家和漫畫家的虛構世界裡。我們大多數人都能滔滔地說出關於這些維京人的生活細節,包括他們如何打鬥和舉行盛宴、住在哪裡、如何死去。不過我們對維京人真正了解的有多少?
現在隨著科技進步,從衛星影像到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考古學家和其他科學家都發現許多令人驚奇的新答案。在愛沙尼亞,科學家正仔細研究兩艘被掩埋的船,船上滿是遭殺害的戰士,讓人對維京人的殘暴起源有了新認識。在瑞典,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名維京女指揮官的遺骸。另外在俄羅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正在追蹤維京人販賣奴隸的途徑,揭露了奴隸制度對維京人經濟的重要性。維京人的世界遠比原先想的還要複雜。「在維京人研究領域中,這是令人振奮的時刻。
維京人的概念――關於這些勇猛的北方人建造大船,在通往新世界的冰封海域或前往東方市集的蜿蜒河流裡航行的傳奇――卻永遠不會老去。關於他們的想像仍會繼續留存在這裡以及整個北方王國,傳遞著一個時代的不朽精神。
【樹的智慧】
每一棵樹都有故事,但有些故事格外深刻,它們承載記憶、體現信仰、紀念悲傷。樹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以奇異絕妙的姿態生長在被我們投射幻想和恐懼的森林裡。在寓言和傳說中,森林裡住著精靈、巫師與「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匹大惡狼,還有剛好躲過獵人之箭的白色馬鹿,以及可能會及時出現將故事推向「從此幸福快樂」結局的隱士――不過有時候也不盡然。
樹提供的豐富隱喻融入了我們的語彙,像是:我們枯樹逢春且開枝散葉;想法開花結果。儘管我們的能量已經枯竭,決心仍然根深柢固,然而有時我們還是會見樹不見林。
樹不僅賦予我們語言上的靈感,同時也啟發我們的觀念。在靈感的地圖上,最著名的座標肯定相交於一棵樹下――那是在英國林肯郡的一座果園內、用柵欄圍起來的一棵蘋果樹。據說1666年有顆蘋果從那棵樹上掉了下來,讓一位叫作牛頓的年輕人開始思忖:為何蘋果總是垂直掉到地上?
在倫敦英國皇家學院的檔案館裡,一份18世紀的手稿記載了這段往事:牛頓走進了這座園子、陷入沉思。他的好友兼傳記作者威廉.斯蒂克利寫道:「萬有引力的概念浮現在他腦中……是因為當他坐著沉思時,一顆蘋果掉了下來。」
這不是第一個與樹有關的靈光乍現時刻。佛陀不就是在菩提樹下打坐時悟道的嗎?樹引人遐思。在許多文化中都流傳著一個故事,描述一名僧人如何在聽著林間鳥鳴時,發覺數百年光陰在轉瞬間飛逝。當普魯斯特小說中的敘事者將瑪德蓮蛋糕浸到椴樹花茶裡後,也不由自主地開始「追憶似水年華」,一如小說之名。
樹彷彿是大自然的記憶卡,甚至小到它的細胞都能記錄過往。「它們每年增生的年輪裡都以轉化為碳的形式封存了一點那一年的空氣,因此樹實際上保存了許許多多年以來的城市氣息。」《紐約:樹之城》一書作者班傑明.斯威特在一次廣播訪談中曾說。
【消失中的南海漁場】
這個海域日益升高的緊張情勢,造成海域內天然資源和其他利益的爭奪戰愈演愈烈。面積360萬平方公里的南海,在經濟、軍事以及環境上皆極具重要性:每年透過這片海域進行的國際貿易往來約為5兆3000億美元;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幾乎比地球上其他所有的海洋生態系都豐富,漁產更提供了食物和工作機會給周邊的十個國家。
其中,汶萊、中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臺灣和越南對南海主權各有主張。如果演變成軍事衝突,中國和美國(菲律賓的長期盟邦)兩大世界強權可能會捲入其中。這也是南海主權爭議引起全球關注的原因。
另一項事態嚴重但較少受到關注的威脅是:過度捕撈。南海是全球最重要的漁場之一,超過370萬人在這裡謀生,每年創造的產值達數十億美元。但是歷經數十年來毫無限制地捕撈後,魚群正在減少當中,讓倚賴這些漁產的快速發展中國家在糧食安全和經濟成長方面也面臨威脅。
南海的主權爭議使漁民之間的競爭白熱化,爭相捕撈的結果也加劇了主權爭議。今天部分海域的魚群還不到60年前的十分之一。「這有可能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漁場崩潰事件之一。」在南海研究島礁的邁阿密大學海洋生態學家約翰.麥克梅納斯這麼說:「可能有好幾百種魚類將發生魚群崩潰,而且崩潰的速度可能會相當快,一個接著一個。」當沿海水域的漁產耗盡時,許多漁民就會冒險越過國家界線,進入有爭議的海域謀生。與此同時,中國開始積極協助本國漁民以穩固其海域主張,包括強化海警警力、將漁船軍事化、推廣對燃料以及船隻改良的補助。甚至還有一項補助專門讓中國漁民前往有爭議的南沙群島周圍海域作業,這座群島位於中國最南端(海南島的一個港口)以南約900公里處。
「較小型的〔中國〕漁船前往南沙群島捕魚的唯一理由,就是因為有人付錢要他們去。」美國華盛頓特區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格雷戈理.波林說。他表示中國侵略性的舉動加快了魚群的耗竭。
【生存之戰】
如果不是有一隻名叫那魯托的調皮猴子,據說在印尼的某座公園裡偷了一名攝影師的相機,用它拍了一張自拍照,黑冠獼猴的處境至今可能仍鮮為人知。這張自拍照後來在網路上瘋傳,黑冠獼猴(Macaca nigra)突然在網路上多了數百萬名粉絲。而負責評定動物保育狀態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當時也正在努力將這種有著龐克髮型和琥珀色眼睛的物種列入全球最瀕臨絕種的25種靈長類動物之一。
那魯托並沒有因為有了名氣而在同類中獲得特殊待遇。牠和同伴一起生活在蘇拉威西島比通市附近的帑可可-巴土安格斯-達索達拉自然保護區狹小的森林裡。
2009至2010年的調查顯示,黑冠獼猴在簡稱為帑可可的保護區裡大約有2000隻,而安格哈特說牠們的數量在那之後已經下滑。有多少黑冠獼猴生活在蘇拉威西島北部其他地方則無從得知。還有一群非原生的黑冠獼猴生活在距離蘇拉威西島數百公里的巴坎島上,傳說牠們在19世紀中期被引進以獻給當地的蘇丹王。
黑冠獼猴只有一種天敵,那就是網紋蟒;不過牠們的敵人很多。土地開墾者迫使黑冠獼猴遷移;興建道路的人限縮了牠們的活動範圍。而非法獵捕者則讓牠們為了活命而逃亡。
為了應付這許多威脅,拯救蘇拉威西黑冠獼猴組織、塔西科奇中心的教育團隊以及黑冠獼猴計畫已攜手合作,試圖改變人們對獼猴的感受與想法。「要讓人對黑冠獼猴產生同情並不容易,」普爾瑟說:「因為牠們活著時會危害園圃,死了還可變成食物,」――或現金。「首先要讓警方跟我們合作,而不是視而不見。」
【深入黑暗世界】
「別擔心,在下面不可能迷路。」
在洞穴中看似無邊的黑暗裡,拉莉莎.波尼亞科娃帶有濃厚俄國口音的聲音朝我飄了過來。顯然地,她讀出了我的心思:我唯一能想的就是不要在這個地底下1公里半的地方迷路。過去幾個小時以來,我很努力地跟上她的步伐,讓她帶領我逐漸深入這個被稱為黑暗之星的冰凍地底世界。
年約三十多歲的拉莉莎是來自烏拉爾山脈的探洞老手。她以靈蛇般輕巧流暢的身手沿著曲折的通道移動,我這個笨手笨腳的菜鳥則氣喘吁吁地跟在後面。冰冷的黑暗吞噬了我們的頭燈光線,能見度只有1公尺,讓我們不得不像鼴鼠一樣移動,時而爬行、時而滑行,在數百公尺沾滿泥巴的僵硬繩索導引下,以手代眼穿過無數通道。這些通道在探洞者的行話裡被稱為「窄道」、「彎道」,以及「垂直通道」。
這些通道雖已標示在地圖上,但是在我們爬上爬下、從一邊移動到另一邊之際,這些滿是結冰泥土和潮溼砂礫的通道卻如夢魘般迴旋,讓我頓時失向。對我這個攀岩者兼登山客來說,這是一種全然不同的探索。我習慣穿越危險地形,但在這地底下,紙本地圖經常派不上用場,GPS無法使用,也沒有可以引導方向的星星讓人安心。儘管有拉莉莎先前說的一番話,我仍知道我絕對無法自己走出這個懾人心魂的迷宮。
這個巨大洞穴系統的魅力,與高山對於登山者的吸引力很相似――但是有一個差別:我們已經知道聖母峰是地表最高峰,但是在征服新的巨大地底世界的領域裡,可能性則幾乎無窮無盡。喬治亞共和國的庫魯伯拉洞穴目前是全球已知最深的洞穴,深2197公尺。但仍有許多地方還沒被勘查過的黑暗之星很有機會奪下這個頭銜。
這才是一次偉大的洞穴探險應該要有的結局:那就是發現一條通往未知的神祕曲折通道――還有一個在地底深處等候的新探險。
【全球大都會】
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以往還多。聯合國人口基金的資料顯示,目前全球逾一半人口住在都會區,這個比例預計到2050年將趨近70%。綜觀全球,每八名城市居民,就有一名住在巨大都市。根據聯合國定義,巨大都市是指人口超過1000萬的地方。
這就是我開始拍攝「大都會」系列照片的原因。我想聚焦在聯合國的統計數據上,並且呈現其在現實中的樣貌。於是我在2007年到2015年間,拍攝了許多巨大都市,同時還記錄了都市化的流動過程。
作者簡介:
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國家地理雜誌》 於1888年成立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是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學會的「研究與探索委員會」贊助過的計劃,已超過一萬件,以促進人類對大地、海洋與天空的知識。而《國家地理雜誌》自1888年創刊以來,以精采絕倫的攝影、謹慎真實的文字、精密準確的地圖與生動創意的插圖,獲得全球數千萬讀者的肯定。
《國家地理雜誌》於公元兩千年獲得美國雜誌出版最高榮譽─美國雜誌編輯學會之艾力獎,證明這份歷史悠久的刊物,仍是全球雜誌出版的標竿。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自1888年起已贊助了六千多項探險與研究計畫,而旗下的國家地理雜誌,由各行各業的專家為你報導世界各地的自然與人文,極具參考價值;翻開國家地理雜誌,就像在世界各地的風景勝地漫遊一樣,國家地理雜誌帶領讀者探索我們星球的奧秘和各地居民的人文故事。每期都包含了多樣的主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與科學站在一起
科學家證實,繼2014和2015年後,2016年已連續第三年打破高溫紀錄,成為有全球氣候資料以來最熱的一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統計,自1880年代以來,在氣溫最高的17個年分中,2000年後就占了其中16個。
儘管這些數據如此驚人,不承認氣候變遷的存在、不相信政府與民間應該改變既有生產與消費方式的力量卻出奇地強大,包括擁有巨大權力和影響力的政治與民間團體,竟可以悍然無視鐵證如山的科學事實,導致讓地球免於危機的努力不斷地被削弱。
《國家地理》雜誌一百多年來一直以推動與普及科學知識為己任,但今天我們推動這個使命的需要恐怕從來不曾如此迫切。因此,過去三年來,我們的雜誌刊登了超過30篇關於氣候變遷的報導,其中包括以整期篇幅討論氣候變暖的雜誌專輯。
今年我們還會繼續報導這個重要議題。為了呼應地球日,我們將在4月報導如何分辨關於氣候變化的事實與謬誤,以及美國阿拉斯加如何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我們還將於未來的雜誌中,報導北極、南極、加拉巴哥群島和其他
受到全球暖化衝擊的地區。國家地理頻道也將播出關於水資源的系列節目。在我們的中文網站 www.natgeomedia.com上,則還有更多相關的科學報導。
即使反對科學與事實的力量似乎在茁壯,但是愈來愈多人—包括接受蓋洛普調查的三分之二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他們憂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為了讓我們的讀者與用戶得到更好的資訊,我們將用國家地理所有的出版平臺來提供相關的事實與知識。通過我們優異的攝影、圖表、地圖,您可以在我們的各種出版品、網站與社交媒體上,每天看到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內容。
英文版總編輯蘇珊.高德博格說,國家地理向來以持平公允的報導為傲,但是在有些事情上,我們的立場鮮明:
我們站在事實的這一邊。
我們站在科學的這一邊。
我們站在地球的這一邊。
我們邀請您,我們的讀者,和我們站在一起。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與科學站在一起
科學家證實,繼2014和2015年後,2016年已連續第三年打破高溫紀錄,成為有全球氣候資料以來最熱的一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統計,自1880年代以來,在氣溫最高的17個年分中,2000年後就占了其中16個。
儘管這些數據如此驚人,不承認氣候變遷的存在、不相信政府與民間應該改變既有生產與消費方式的力量卻出奇地強大,包括擁有巨大權力和影響力的政治與民間團體,竟可以悍然無視鐵證如山的科學事實,導致讓地球免於危機的努力不斷地被削弱。
《國家地理》雜誌一百多年來一直以推動與普及科學知識...
目錄
★2 尋找真正的維京人
中世紀的斯堪地那維亞農民究竟如何、又為何變成歐洲大陸的禍害?
撰文/海瑟.普林格 攝影/ 羅伯特.克拉克、大衛.古騰菲爾德
★24 樹的智慧
每一棵樹都有故事,但有些故事格外深刻:像是啟發萬有引力的蘋果樹、在911事件後倖存的梨樹,以及樹齡超過5000年的松樹。
撰文/凱西.紐曼 攝影/黛安.庫克、連.簡謝爾
★42 消失中的南海漁場
政治角力加上資源搶奪,已經促使一座豐沛的漁場面臨崩潰危機。
撰文/瑞秋.貝爾 攝影/亞當.迪恩
★54 生存之戰
生活在印尼島嶼上的黑冠獼猴面臨了許多威脅,牠們能夠得救嗎?
撰文/珍妮佛.S.霍蘭 攝影/史帝凡諾.翁特爾西納
★72 深入黑暗世界
一趟深入地底的冒險旅程,揭開可能成為地底聖母峰的洞穴系統神祕面紗。
撰文/馬克.希諾特 攝影/羅比.肖恩
88 影像故事 | 全球大都會
目前全球逾50%的人口住在都會區,攝影師透過鏡頭把這個數據轉化為生動畫面。
撰文、攝影/馬丁.魯馬斯
★專欄
★上下四方
★大地視野
★邁步未來
★名人談星
★與爵士樂手賀比.漢考克和韋恩.蕭特談音樂與科學。
★2 尋找真正的維京人
中世紀的斯堪地那維亞農民究竟如何、又為何變成歐洲大陸的禍害?
撰文/海瑟.普林格 攝影/ 羅伯特.克拉克、大衛.古騰菲爾德
★24 樹的智慧
每一棵樹都有故事,但有些故事格外深刻:像是啟發萬有引力的蘋果樹、在911事件後倖存的梨樹,以及樹齡超過5000年的松樹。
撰文/凱西.紐曼 攝影/黛安.庫克、連.簡謝爾
★42 消失中的南海漁場
政治角力加上資源搶奪,已經促使一座豐沛的漁場面臨崩潰危機。
撰文/瑞秋.貝爾 攝影/亞當.迪恩
★54 生存之戰
生活在印尼島嶼上的黑冠獼猴面臨了許...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