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這是你我的雜誌
每當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不認識《科學月刊》的朋友時,通常介紹的第一句話大多是「這是1970 年,由一群留美的臺灣學生所發起的刊物,希望透過科學傳遞知識、啟迪社會。」留學生一詞,在現今看來或許用不足奇,不過,在當年崇洋留學風氣正盛的社會裡,對於所謂「旅美學人」、「留學生」,總帶有一股敬畏之心。
而這股敬畏心理,不是創辦《科學月刊》的初衷,更不希望《科學月刊》淪為所謂「旅美學人」辦的雜誌。因為,在他們心中,有的只是將國外的科學發展透過文字、傳遞知識給讀者的小小願望,沒有任何優越、高明,更不希望這本刊物,淪為自說自話的象牙塔。直到現在,我們仍秉持這個信念,持續往「讓,生活即是科學」的目標前進。
「這是你的雜誌,不是我們的雜誌。不要被動地等待我們出什麼文章,便讀什麼文章。積極主動地把你的看法,你的要求,你的困惑寫出來,讓我們這個社會共有這份刊物罷!」這是節錄《科學月刊》創刊號〈這是你的雜誌〉文末的一段話,是當年創辦《科學月刊》前輩們,對臺灣讀者的期待。
「選擇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接受」,相較於知識匱乏的1970 年代,在這個資訊不值錢的的今日更顯重要。如同近期香港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Anti-Extradition Law Amendment Bill Movement)」,天天瀏覽著電視、網路平台播送大量的報導和影像,要如何從中明辨是非,才能在有心人的操弄中抽絲剝繭,找出真相。儘管平面媒體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但回首《科學月刊》這一路走來,慶幸的是,我們在追求知識的同時,仍不忘科學事實至上的自由價值。
今(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邁德(Abiy Ahmed)在面對衣索比亞與鄰國厄利垂亞的邊界衝突時曾說,希望透過領土轉移,讓這些糾紛能在此世代結束。最後,期望這世界上的人們,也能如阿邁德一樣,為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和平而努力,讓充滿暴力與醜陋的流血事件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