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故事~化腐朽為藝術】
這些藝術家將廢棄物再利用,創作雕塑和表演藝術,希望刺激大眾關注這個一直存在的危機。
這些把垃圾變成抗議藝術作品、具有社會意識的創作者「都在挑戰極限。」
一開始這是一場反文化藝術運動,始於2001年。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一群在金夏沙藝術學院攻讀多年、在老師建議下以樹脂和石膏等「正統」材料創作的學生,決定做些不一樣的東西。他們用隨手可得的東西創作,像是輪胎、排氣管、泡棉、塑膠瓶、天線、裝牛奶或油漆的罐子、羽毛、CD、橡膠拖鞋和其他各種廢棄物品。
這些藝術家相信,這類作品對剛果的觀眾而言更為熟悉,同時也觸及剛果人生活中一個特別不堪之處:廢棄物。
當地人民製造的廢棄物。其他過度消費國家強加給這個國家的廢棄物。無止境地開採地下資源或大舉採集地表物產的過程所產生的廢棄物。在金夏沙,排水溝塞滿無法回收的塑膠瓶,市場裡充斥二手甚至三手物品,這些舊貨來自高收入國家以及正急起直追的中國。在跨國企業開採智慧型手機電池的重要原料鈷的地區,頻繁排放的廢物汙染了河川系統和周遭生物。
這些藝術家將廢棄物再利用,創作雕塑和表演藝術,希望刺激大眾關注這個一直存在的危機。
這些把垃圾變成抗議藝術作品、具有社會意識的創作者「都在挑戰極限。」……
【大計畫~雙輪革命】
腳踏車在當時是一項顛覆性的技術,就像現代的智慧型手機一樣。19世紀晚期發明的腳踏車不只在當時成為新的交通工具,也帶來新的生活型態。
歷史即使不會完全重演,也肯定有相似之處。在市場對腳踏車的需求攀升,各國亦準備斥資數十億美元重新規畫都市,以步行和騎腳踏車為設計重點的此際,19 世紀末腳踏車的誕生如何徹底改變世界,值得我們回顧。
腳踏車在當時是一項顛覆性的技術,就像現代的智慧型手機一樣。1890 年代腳踏車最流行的那幾年,它可以說是最炙手可熱的商品,這種運輸方式既便捷、實惠又時髦,可以隨時將騎乘者送往目的地,不費分毫。幾乎任何人都學得會騎車,也幾乎每個人都學會了。占吉巴蘇丹國的君主開始騎車,俄羅斯的沙皇也是。阿富汗酋長國的統治者甚至為整個後宮添置腳踏車。但真正把腳踏車變成代步工具的,是全球各地的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有史以來,大眾第一次可以來去自如地移動,再也不需要昂貴的馬匹或馬車。被稱為「人民之馬」的腳踏車不僅輕盈、實惠,也容易維護,更是當時路上速度最快的東西。
社會為之改頭換面。女性尤其熱衷,她們紛紛卸下累贅的維多利亞式裙子,換上燈籠褲和「實用」的服裝,騎車上路。「我認為腳踏車對解放女性的貢獻比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多。」蘇珊.
B.安東尼1896 年接受《紐約世界週日報》訪問時說。……
【探險~漫步在雲端】
與較為知名的聖母峰基地營相比,前往安納普爾納基地營的路程海拔較低,登山客也較少。而且與廣受喜愛的安納普爾納環線不同的是,這條路線可讓登山客深入安納普爾納山脈,而不只是繞著外圍走。
【鏡頭之下~下探地底洞天】
洞穴可是人類探索的最前線。數十年來, 技術高超的探洞者相繼前往墨西哥, 探索山中如迷宮般的切維洞穴,這有可能是地球上最深的洞穴( 但也可能不是) 。
在墨西哥南部一個萬里無雲的春日,我跟隨四位探洞者穿越一片草地,來到一面既高且廣的山壁。不過,吸引我和九個國家的69 位世界級探洞者來到這裡的,其實藏在這面山的底部。在石壁下側的一道裂隙後方就是切維洞穴,它有可能是地球上最深的洞穴。
隨著這座地質大教堂映入眼簾,我聽見柯瑞.哈克利低聲脫口而出的髒話。雖然他已經是第五年探索切維,但洞穴的莊嚴雄偉還是令他肅然起敬。「這個地方的規模之大叫人難以想像。」哈
克利說。
由於COVID-19 疫情,哈克利必須預防性隔離,過去幾天只能待在基地營,因此他變得愈來愈躁動不安。他說地面上的俗世塵囂「令人窒息」,要是換作其他人,或許會用同樣的描述來形容狹隘的洞穴。不過對於哈克利等探洞者來說,地下深處是他們最不會感到窒息的地方。
洞穴可是人類探索的最前線。
1990 年,探險家將綠色染料倒進流入切維洞口的溪水中,之後在接近山底部的地方發現染色的水汩汩流出,距離當時已知最高的洞穴入口足有約2.6 公里。要是有人能像這道水流一樣從頭到尾通過洞穴全程,切維就能獲正式宣告為世上最深的洞穴,比現有紀錄保持者──喬治亞阿布哈茲的維里亞夫基娜洞穴還要深將近400公尺。數十年來,這個誘人的可能性吸引了眾多探險家,而2021 年的這次遠征更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嘗試。在國家地理探險家比爾.史東的帶領下,探洞團隊在地底累計待了超過1500 個夜晚,並發現了超過20 公里尚未探索過的通道。……
【動物本能~母鱟魅力無法擋】
德拉瓦灣正值滿潮,美洲鱟紛紛爬上岸來交配。對這種身披厚甲的節肢動物而言,幽會通常是團體活動:一隻母鱟、一隻公鱟,還有一群在周圍伺機而動的公鱟。
幽會通常在水底開始。想傳宗接代的公鱟用拳擊手套般的前腳緊緊抓住母鱟的腹部,搭著母鱟的便車一起穿過海浪。……
【封面故事~撫觸的力量】
我們人類是包在「布滿感測器、複雜得不可思議的一片薄層裡」──也就是我們的皮膚。
2 0 1 8 年9 月某個午後,在工業輸送帶毀了他的左前臂與一隻手掌的工作意外後六年,來自北卡羅來納州、名叫布蘭登.普瑞斯伍德的男人站在他妻子面前,他的表情不知該笑還是該哭。普瑞斯伍德夫婦身邊圍著一小群人,有人舉起手機錄下這個場景:一位漂亮女子、一位留著鬍子的男子,手肘到指尖是白色的義肢,從桌上電子設備連出來的電線經過他的襯衫底下、穿進他的肩膀。
電線直接穿進他的皮膚,也就是說,在那一刻,普瑞斯伍德――他的身體,而不是他的義肢――是真的通了電。普瑞斯伍德參與了由神經學家、醫師、心理學家和生物醫學工程師組成的國際團隊所進行的一系列大膽實驗,讓克利夫蘭凱斯西儲大學的外科醫師切進他左臂斷肢的末端,在被截斷的神經與肌肉上安裝小型導電體。
然後由外科醫師引導48條細如絲線的電線穿進他那半截左臂、再從肩膀穿出來。之後,每當普瑞斯伍德撕開蓋住那兩處的貼布,就會看到那些穿出他皮膚的導線。「唉呀,對啊,這些是電線,」普瑞斯伍德會對自己說:「從我手臂冒出來的電線。」好幾個月來,他定期前往克利夫蘭,讓研究人員協助他安裝實驗義肢手臂,那是一種新一代的義肢,內含馬達及配備感測器的手指頭。復健專家對這些裝置非常感興趣,但凱斯西儲大學團隊最想研究的,並不單是新義肢能提供的更佳操控。每次他們把普瑞斯伍德身上的導線接上電腦,他們探討的重點其實是人類觸覺的體驗。
因為皮膚、神經與大腦間至關重要的互動如此複雜,令人既挫折又讚歎。而他們要做的是去了解、測量,並重新創造出彷如真實的觸覺。在感覺重建實驗室,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人員讓他接受了許多測試,進展也令人振奮;例如,普瑞斯伍德用義手抓握泡棉塊時,可以感覺到抵著泡棉的壓力。這是一種連結。一種刺刺麻麻的感覺,似乎來自他已不再擁有的手指。
關於人類觸覺的文獻愈來愈多,裡面滿是新科學、各種推測,以及對未來的奇思妙想――但我想描述的是那段影片裡的四秒鐘,就在艾美用手握住布蘭登的義手時,他突然抬起頭,兩眼睜大,嘴巴大開。她看著他,但布蘭登直直看著前方,眼神茫然。「我感覺到了,」他告訴我:「我收到回饋了。我摸到她了。我哭了。我想她也哭了。」……
觸覺重建
如今最先進的實驗義肢設計,不僅要有精準的操作,還要能感覺。這隻由瑞典查爾摩斯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來的機械手臂,是透過外科手術連接至骨頭,並與手臂裡的神經互動,將觸覺轉傳至大腦。
身體的天然系統
肌肉接收大腦傳來的訊號,以和真實世界互動。人類皮膚上名為機械感受器的感測器,會偵測觸碰、壓力、振動及皮膚的延展,並透過手臂中的主要神經將資訊傳回至大腦,以回應外界。
【山貓東山再起】
短短20年間,伊比利亞猞猁從全世界最瀕危的貓科動物,變成貓科保育工作最成功的案例。
2002年,這些潛行於伊比利半島地中海灌叢帶的掠食者僅剩不到100隻。從那時起,牠們的族群數量成長了十倍,現在至少有1100隻分布於西班牙和葡萄牙各處。連保育人士都對這個戲劇性的轉折感到訝異,這項成果要歸因於全力圈養繁殖、猞猁的自然珍寶地位,以及牠們絕處求生的天性。
歐盟執委會的「生命」計畫最初於2002年召集超過20個組織援救猞猁時,這個物種幾已絕跡猞猁的主要獵物穴兔在當時的伊比利半島因廣泛獵捕和某種病毒而消失殆盡。然而猞猁很容易在圈養環境中繁殖,而最終將牠們重新引入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各地謹慎選擇的棲地後,大多也都繁衍興旺。在其中一個主要野放地點、西班牙南部的安杜哈爾山自然公園附近,伊比利亞猞猁甚至學會在鄰近社區、商業橄欖園和公路周遭生存,而這主要是靠著避開人類。
這樣的適應力使牠們的數量大幅增加,到了2015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猞猁的保育狀況重新從極危類別改成瀕危。
「猞猁是伊比利自然環境的象徵,保育牠們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多虧有過去20年來的努力,現在這也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保育案例之一。」……
【拯救垂釣的樂趣】
氣候變遷讓鱒魚、鮭魚及其他魚類棲息的冷水河道變得太暖,衝擊到釣客最鍾愛的去處。
弗拉特黑德河的中叉河段源自北美大陸分水嶺附近高聳多岩的蒙大拿州西部。它蜿蜒流過幾十公里的綠色荒野,一路上納入麝鼠山口與滑溜比爾山的融雪,以及六條小溪的溪水,擴大成為美國西部備受喜愛的河流。
在一個氣溫升高的仲夏早晨,河水像貓一般蜷縮在一名矮小婦女的小腿邊,她臉上戴著偏光太陽眼鏡,頭上戴著一頂插著毛鉤的網帽。希拉莉.哈奇森是毛鉤釣的嚮導,也是會到全美各地演說的氣候倡議者。只要可以到河上,她的心情就會變得很好。她把船推出去,拿起槳,將釣魚船的船頭划往水流中。
這一天天色黃澄且溫暖。河岸布滿老教堂褪色外牆那種淡粉紅色與淡綠色的鵝卵石。44歲的哈奇森在弗拉特黑德河流域長大,她比誰都熟悉這裡的河流。她經常將船划出水流之外,下錨,然後建議我們一起研究那裡的河水,有一種相貌堂皇的割喉鱒會在這裡的水面下流連、進食,她邀我一起思考河水透露的訊息,之後才會指示我拋竿。像這樣的日子,保冷箱裡放著冰涼的啤酒,空氣中充滿魚兒上鉤的希望,世界似乎很美好。不過,改變已經來到中叉河。附近的冰河國家公園的冰河與積雪本來會在整個夏天將乾淨冰冷的雪水注入河裡,可是這些冰河與積雪都在逐漸變少。水流的模式也在改變。釣客釣到的雜種魚比往年更多。這一切在2019年就已經很明顯,那年我來這裡和哈奇森共度了一段時間。可是去年夏天對美國西部冷水魚而言是至今最難熬的夏天之一。溫暖乾燥的春天,消融了加州到蒙大拿各州原本就稀薄的雪。
許多地方繼而在6月底出現破紀錄的高溫。魚兒飽受折磨。在弗拉特黑德河,氣候變遷對魚造成最嚴重的威脅之一是基因上的:改變的水流助長了外來魚和當地割喉鱒雜交的情形,若不加以控制,這可能會讓割喉鱒消滅殆盡,摧毀一個珍貴的美國漁場。……
【只為一曲啁啾】
古巴人迷戀野生鳴禽, 但這卻使牠們陷入危機。
週日一早,許多男子帶著他們的冠軍歌手陸續抵達。他們聚集到哈瓦那一處僻靜地點。時值9月,是古巴的鳥類遷徙季節,近日有許多令人垂涎的鳴禽湧入此地,引起一陣非法捕捉和販賣的熱潮。極為搶手的麗色彩鵐、靛藍彩鵐和玫胸白斑翅雀共同形成豐富多樣的羽色和鳴唱。每到週日,各處都有鳴禽競賽活動。我在2021年7月加入了十幾個古巴的鳴禽臉書社團,幾天前有人在某個社團裡發布了活動地點。由於冠狀病毒的旅遊限制,我無法前往古巴,當地有一位聯絡人同意代替我,以匿名方式參加這場祕密集會。
2011年,古巴頒布一項生物多樣性法律,規定多種鳴禽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捕捉,只有科學研究除外。以哪些鳥能唱出最長段、最美妙曲調的競賽為賭博同樣是違法的。但還是有人公開發布比賽影片,有些臉書貼文更販賣鳴禽,還明確指出是從野外捕獲的。
疫情下的封城更促使非法交易轉戰到網路上,索秋.艾雍.圭梅斯指出;她是位於哈瓦那的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的鳥類學家和鳥類收藏館員。飼養籠鳥在許多古巴人眼中是一種傳統,科學、科技與環境部的鳥類學家邁可.卡尼薩瑞斯說:「因此儘管違法,社會依然接受。」……
【我們背後的水】
在西非波濤洶湧的海面上,捕魚不只是勇者的事――這是一種傳統,形塑了沿海社區與居民對自然的尊重。
在我們的海岸上,什麼都不陌生。如果你起得夠早,去象牙海岸布埃港、迦納恩格勒什、甘比亞老傑斯旺、貝南大波波、迦納阿盼等地迎接回港的獨木舟,你會聽到漁民說著方提語、嘎語、埃維語等,這些全都是迦納的語言。
在初升的太陽下,這些人的身影逐漸清晰, 他們拉動漁網, 呼喊聲愈來愈大:「Ee ba ei, ee ba ke loo――它來了,它滿載著魚。」每張漁網都沉甸甸地裝著來自深海的東西。魚兒在沙地上翻騰、甩動、蹦跳著,當漁民以雙手快速地將牠們分揀到寬大的金屬盆中時,陽光映照得牠們閃閃發亮。
漁獲永遠不會一樣。是的,這裡確實有容易辨認的經濟魚種,如笛鯛、石斑、鮪魚、鯖魚、無鬚鱈等,但也總是會出現少見而珍貴的漁獲,如螯蝦、鰻魚、魟魚,以及奇形怪狀、大大小小的物種,牠們有的有骨、有的無骨,有些會讓奇幻作家與恐怖作家興奮不已,就如巧戎這類深海生物顯然啟發了《異形》電影一樣。
我所屬的嘎族,對未知無所畏懼。我們有句俗話「Ablekuma aba kuma wo――願陌生人賓至如歸。」這是我們文化的一個根本哲學;這就是為什麼我的歐洲姓氏帕克斯會被視為嘎族姓氏,儘管這個姓氏是源於我那來自獅子山且有牙買加血統的祖父。這也是西非大多數沿海民族的一種態度:他們毫不猶豫地出發去旅行,他們擁抱旅行者;他們就像沖刷腳的海浪一樣,來來去去。然而在捕魚家庭中,迦納人是獨一無二的。1963年,現已停刊的《西非》雜誌將迦納人稱為「泛非洲漁民」,因為從奈及利亞到塞內加爾等眾多國家,都有方提族、埃維族與嘎族漁民施展他們的專長。
迦納西部與中部的方提族漁民在沿海某些最洶湧的海域長大,他們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泳者,也是獨木舟好手。即使是在嘎族之中最受尊敬、被稱為「woleiatse」的漁民,也往往來自一群歸化嘎族的方提族人,稱為「Abese-Fante akutso」(akutso意指家庭網絡)。這種輕易從方提族到嘎族的身分轉變,根植於一種與維持生計息息相關的共同價值觀。……
作者簡介:
《國家地理雜誌》 於1888年成立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是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學會的「研究與探索委員會」贊助過的計劃,已超過一萬件,以促進人類對大地、海洋與天空的知識。而《國家地理雜誌》自1888年創刊以來,以精采絕倫的攝影、謹慎真實的文字、精密準確的地圖與生動創意的插圖,獲得全球數千萬讀者的肯定。《國家地理雜誌》於公元兩千年獲得美國雜誌出版最高榮譽─美國雜誌編輯學會之艾力獎,證明這份歷史悠久的刊物,仍是全球雜誌出版的標竿。
國家地理原文版☆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自1888年起已贊助了六千多項探險與研究計畫,而旗下的國家地理雜誌,由各行各業的專家為你報導世界各地的自然與人文,極具參考價值;翻開國家地理雜誌,就像在世界各地的風景勝地漫遊一樣,國家地理雜誌帶領讀者探索我們星球的奧秘和各地居民的人文故事。每期都包含了多樣的主題如動物、自然、科學、科技、文化、歷史、旅遊、冒險、探索和地理,而其中許多珍貴的照片,皆為攝影師冒險得來的精心傑作,您千萬不可錯過。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我們的感官知覺大致分為五類: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觸覺在這五類知覺中具有獨特的重要性。正如作者辛西亞.戈尼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報導的:「人類需要其他人的具體存在、需要其他人安撫的觸碰,才能保持健康。」
在義大利安德里亞的創意學校,學生很早就開始學習觸覺的重要。《國家地理》的資深攝影琳恩.強森注意到「在這個學校觸覺的文化融在每天的生活裡,」她說:「幾乎每個時刻都有肢體的接觸,他們總是在擁抱或親吻。」在上面的圖片裡,孩子們蒙住眼睛,只靠觸摸來辨識同學,強森說,他們每次都能猜對。為了製作這期封面故事,強森必須用影像來闡述觸覺的力量。她說她給自己的任務是尋找各種處境,尋找觸摸占據他們生活中重要地位、甚至關乎生存和生命指引的人物。
強森說當她第一次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查格林福斯見到瑪格莉特.馬拉尼時,「她幾乎沒有什麼意識。我在她臉上沒有看到任何反應。」但經過跨時七個月的一系列追蹤,她見到瑪格莉特的家人如何用肢體接觸的方式給她帶來重生。「我們不知道這背後的科學;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然而,強森說:「我們可以相信的是,撫觸真的有這樣的價值。」
在面臨疫情威脅的同時,我們與其他人的肢體接觸也無可避免地降低了。但是我們不該忘記在安全的前提下和親密的人的觸碰撫摸。這或許是維持我們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力量。
撰文: 李永適 攝影: 琳恩. 強森 LY N N J O H N S O N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我們的感官知覺大致分為五類: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觸覺在這五類知覺中具有獨特的重要性。正如作者辛西亞.戈尼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報導的:「人類需要其他人的具體存在、需要其他人安撫的觸碰,才能保持健康。」
在義大利安德里亞的創意學校,學生很早就開始學習觸覺的重要。《國家地理》的資深攝影琳恩.強森注意到「在這個學校觸覺的文化融在每天的生活裡,」她說:「幾乎每個時刻都有肢體的接觸,他們總是在擁抱或親吻。」在上面的圖片裡,孩子們蒙住眼睛,只靠觸摸來辨識同學,...
目錄
●P010【影像故事~化腐朽為藝術】廢棄物是剛果的一個麻煩問題。當地的藝術家用廢棄物創作雕塑,來表達對廢棄物的抗議之聲。撰文/ 阿約德吉. 羅汀瓦 攝影/ 史蒂芬. 格拉吉厄
●P019【大計畫~雙輪革命】19世紀晚期發明的腳踏車不只顛覆交通方式,更讓社會為之改頭換面,尤其對女性而言。撰文/ 洛夫. 史密斯
●P019【探險~漫步在雲端】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喜馬拉雅山徒步路線,可以看見翱翔天際的景色,並且避開聖母峰的人潮。撰文/ 瑪麗. 安. 波茲
●P023【海洋生物的光明未來】
●P023【王蓮強度出乎意料】
●P023【脊椎骨串重組先人遺骸】
●P028【鏡頭之下~下探地底洞天】狂熱探洞者的目標與其說是創造紀錄,不如說是共同發掘地球的奇蹟。撰文/ 瑪雅. 維- 哈斯
●P031【動物本能~母鱟魅力無法擋】在美洲鱟之間,交配既是團體活動,也是一項激烈的競爭。撰文/ 迪娜. 范恩. 馬隆
●P034【封面故事~撫觸的力量】它讓我們愉悅與健康,我們都需要它。但究竟是什麼使觸摸如此重要?科學家、工程師、醫師以及研究志願參與者正努力挑戰極限,希望了解這個最神祕的感受,並讓曾經失去觸覺的人重新擁有它。撰文/ 辛西亞. 戈尼 攝影/ 琳恩. 強森
●P070【山貓東山再起】伊比利亞猞猁一度瀕臨絕種,如今成功復甦,數量已增加十倍。撰文/ 克莉絲汀. 戴拉摩爾 攝影/ 塞吉歐. 梅利璜
●P084【拯救垂釣的樂趣】氣候變遷讓冷水魚棲息的水域變得太暖,衝擊到釣客最鍾愛的去處。撰文/ 克里斯多福. 所羅門 攝影/ 可露德. 伊德
●P106【只為一曲啁啾】古巴人對野生鳴禽的迷戀,助長了非法誘捕鳴禽的行為。撰文/ 迪娜. 范恩. 馬隆 攝影/ 凱琳. 艾格納
●P116【我們背後的水】迦納人民仰賴捕魚為生,依循保育理念的捕魚傳統將社群聯繫在一起。撰文/ 尼. 艾伊奎. 帕克斯 攝影/ 德尼. 戴勒
封面圖片:達芙妮亞.詹姆斯-史都華抱著三個月大的女兒哈波。「我生命中的愛斷斷續續,」而觸摸是將愛傳遞下去的方式,詹姆斯-史都華說。她在母親過世後,由養父母帶大。PHOTO: LYNN JOHNSON
●P010【影像故事~化腐朽為藝術】廢棄物是剛果的一個麻煩問題。當地的藝術家用廢棄物創作雕塑,來表達對廢棄物的抗議之聲。撰文/ 阿約德吉. 羅汀瓦 攝影/ 史蒂芬. 格拉吉厄
●P019【大計畫~雙輪革命】19世紀晚期發明的腳踏車不只顛覆交通方式,更讓社會為之改頭換面,尤其對女性而言。撰文/ 洛夫. 史密斯
●P019【探險~漫步在雲端】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喜馬拉雅山徒步路線,可以看見翱翔天際的景色,並且避開聖母峰的人潮。撰文/ 瑪麗. 安. 波茲
●P023【海洋生物的光明未來】
●P023【王蓮強度出乎意料】
●P023【脊椎骨串重...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