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相互依存,以正念及慈愛擁抱苦,就能療癒自己與世界。佛陀真的認為「一切皆苦」嗎?
打破似是而非的佛法迷思,
最精確的一行禪師正念生活指導書
一行禪師是一個徹底活在佛法中的人,一個慈悲的行動者,他以自己的生命經驗,淬煉出這一本如詩的生活佛法書。
在本書中,他以平實的文字重新解譯佛陀四聖諦、八正道及其他基本佛法,釐清兩千多年來人們對佛法的迷思,如「佛陀不否認苦的存在,但同樣也不否認喜悅、快樂的存在。」、「佛陀教授的佛法是非修行的修行。」、「佛陀告誡弟子別執著於『有』、『無』,因這兩者都是內心所建構的產物,而實相介於兩者之間」等。
一行禪師提到:「當我還是個小沙彌時,我無法理解:如果世間充滿了苦,佛陀為何有如此莊嚴的笑容?為何他對一切苦都不為所動?後來我才了解,原來佛陀有足夠的智慧、平靜與力量,這就是苦為何未擊倒他的原因。他能對苦微笑,是因為他知道如何處理苦,並轉化它。我們必須察覺苦的存在,同時也要保有清醒、平靜與力量,才能有助於轉變情勢。若有悲心,淚海就無法淹沒我們,這就是佛陀能展露微笑的原因。」
只要我們知道如何澆灌自己內在的佛性種子,時時抱持正念、深入觀察,苦就能轉化為平靜、喜悅、解脫。一行禪師透過自身的深刻體驗,將佛法濃縮成一篇篇貼近生活的行動方針,他不僅告訴你根本的義理,也揭示了身體力行的訣竅。若想在佛法中安頓身心,這便是一本能讓你貼近佛陀本懷的佛法生活版教科書。
◎本書的三大主題
一、理解苦、集、滅、道四聖諦
佛陀將苦稱為「聖諦」,因為我們的苦能讓我們看到解脫之道。修習第一聖諦「苦」,辨識自己的苦;修習第二聖諦「集」,看清苦的根源;修習第三聖諦「滅」、第四聖諦「道」,找出轉化苦與證得寂靜之道。
二、通達安樂的八聖道
避免做出讓自己受苦的行為,這是我們最需要的修習之路,佛陀稱之為「八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透過八聖道的修習,有助於我們辨識及取捨內在藏識中的善根與不善根,從中增長我們的智慧與慈悲。
三、其他基礎佛法
在佛教中,「信」並不意味我們要接受一種未經親身驗證的理論,實際上,佛陀鼓勵我們親自去看去體驗。你可以透過基礎佛法的教導,學會付出與擁有同理心,感受到慈、悲、喜、捨所帶來的快樂。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Nanh)
1926年出生於越南,為越南臨濟法脈第四十二代傳人。1960年代越戰期間,一行禪師秉持「正念必須入世」的信念,以堅實的修行為基礎,以具足的定力、慈悲與智慧濟世在戰火下煎熬的眾生。 1967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小馬丁.路德.金(Dr. Martin Luther King, Jr)宣稱:「我不知道還有誰比這位來自越南的溫和僧侶,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提名法師為當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1970年代,越南赤化後,一行禪師旅居法國,長期從事難民救援。1982年,法師在法國南部建立了「梅村」(Plum Village)禪修道場,並經常赴世界各地弘法。
一行禪師通曉越、英、法及中文,除了佛學論述之外,並著有詩集、小說、戲劇、傳記等,迄今已有上百本著作。已在台灣出版的有:《橘子禪》、《經王法華經》、《與生命相約》、《你可以不生氣》、《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見佛殺佛》、《祈禱的力量》、《你可以,愛:慈悲喜捨的修行》、《生生基督世世佛》、《步步安樂行》等。
譯者簡介:
方怡蓉
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譯作有《佛教一本通》、《經王法華經》、《橘子禪》等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進入佛陀之心
佛陀不是神,而是如你、我一般生而為人,且同樣受苦。若我們敞開心胸,走向佛陀,他會以充滿慈悲的雙眼注視著我們說:「因為你心中有苦,所以你就有可能進入我的心。」維摩詰居士說:「因為世界病了,所以我生病;因為人們受苦,所以我必須受苦。」佛陀也曾如此說過。別以為你不快樂、心中有苦痛,所以就不能走向佛陀;正因為你心中有痛,才有可能與佛陀溝通。你、我的苦是我們進入佛陀之心的基本條件,也是佛陀進入我們心中的基本條件。
在四十五年的弘法中,佛陀一再強調:「我的教導唯有苦與苦的轉化。」當我們辨識且承認自己的苦時,佛陀──我們內在的佛陀──將會看著這苦,找出導致苦的原因,然後開出一帖行動方針之藥,這藥能將苦轉變為平靜、喜悅與解脫。苦,是佛陀用以自我解脫的憑藉,也是我們藉以解脫自在的憑藉。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內在的苦難種子可能有很大的力量,但別等到沒有痛苦時才允許自己快樂。庭院中有棵樹生病時,你必須照顧它,但也別忽略整片生機盎然的樹林,即使你心中有苦,還是能享受生命中許多令人驚嘆的事──美好的夕陽、兒童的微笑與繁花綠樹。光是承受苦還不夠,請別自囚於苦之中。
若你曾體驗飢餓,就會知道享用食物是一種奇蹟;若曾受凍寒之苦,就曉得溫暖的可貴;曾受過苦,才會知道如何對現在一些構成天堂的要素心存感激;倘若你陷於自身的苦,將會錯過天堂。別漠視自己的苦,可也別忘記去享受生命中的奇蹟,這不僅為自己,也為眾生的利益。
年輕時,我寫下這首詩,當時我以一顆傷痕累累的心契入佛心:
我的青春
是一顆青澀的梅子。
你在它身上留下了齒痕,
那些齒痕猶自顫動。
我永遠記得,
永遠記得。
自從學會如何愛你,
我的靈魂之門就一直敞開著,
任由風自四面八方吹入。
實相呼喚著變異;
覺知的果實已然成熟,
而開啟的心門永不可能再緊閉。
烈火吞噬這個世紀,
山嶺森林留有烈燄肆虐的印記。
風在我耳邊呼嘯,
穹蒼正在暴風雪中劇烈震盪。
嚴冬的傷痕靜靜地躺著,
雖已不見冰封的刀刃,
卻徹夜痛苦不堪,
輾轉反側,無法入眠。
我在烽火連天的時代中成長,小孩、成人、價值觀、整個國家等周遭的一切都遭到摧毀,年輕的我苦不堪言。覺知之門一旦開啟,你就無法再關上。戰爭在心中留下的傷痕尚未完全平復,我常在夜裡清醒地躺著,以正念的呼吸,擁抱著我的同胞、國家和整個地球。
沒有苦,你就無法成長;沒有苦,你就無法獲得該有的平靜與喜悅。請別逃避自己的苦;擁抱它、珍惜它,到佛陀身邊,和他並肩而坐,並讓他看看你的痛苦。他會滿懷慈悲與正念地注視你,讓你知道擁抱自身之苦與深入觀照它的方法。有了智慧與慈悲,就能治癒心中和世界的創傷。佛陀將苦稱為「聖諦」,因為我們的苦能讓我們看到解脫之道。請擁抱你的苦,讓它對你顯示通往平靜之路。
第二章 初轉法輪
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在二十九歲時出家,為自己和其他人尋求滅苦之道。他跟隨許多老師學習禪定,而在修行六年後,坐於菩提樹下,誓言不達覺悟絕不起身。他終夜禪坐,當晨星初升時,他豁然大悟而成為充滿智慧與慈愛的佛陀。在接下來的四十九天中,他享受證悟所帶來的安詳,然後緩緩地走到鹿野苑(Sarnath),與先前共修的五位苦行者分享他的智慧。
當那五人看到佛陀前來時,都感到不自在,心想悉達多曾棄他們而去。可是他看來如此容光煥發,便不由自主地表示歡迎,他們為佛陀洗腳,並奉上飲水。佛陀說:「親愛的朋友們!我已深入地看見每件事物都必須與其他一切相互依存,沒有任何事物能獨自存在。我已看見一切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本質。」他表示願意多說一些,但那五人不知是否該相信他的話,所以佛陀問他們:「我曾欺騙過你們嗎? 」他們知道佛陀從未如此,於是同意接受他的教導。
佛陀接著教導四聖諦:苦(苦的存在)、集(苦的產生)、滅(重獲安樂的可能性)、道(通達安樂的八聖道)。聽聞四聖諦之教後,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Kondañña)對此四聖諦生起清淨無垢的法眼。佛陀觀察到這一點而讚嘆:「憍陳如已了知法!憍陳如已了知法!」於是,從此以後憍陳如就被稱為「了知者」。
佛陀接著宣布:
親愛的朋友們! 我以人、天、婆羅門、沙門、魔羅為證而對你們說:若我不曾親身體證對你們所說的一切,就不能宣稱自己是離苦解脫的覺悟者。因我本身已確認苦、了知苦,確認苦的起因,去除苦因,證實安樂的存在,獲得安樂,確認通達安樂之道,抵達此道的盡頭,證得全然的解脫,所以我現在昭告大眾:我是解脫者。
此時,大地震動,宇宙間一切天、人與其他眾生都異口同聲地說,在地球上有個覺悟者誕生了,並已轉動智慧與慈愛之道的法輪。這段教示記載於《轉法輪經》(Dhamma Cakka Pavattana Sutta),從那時起,至今已過了兩千六百年,法輪仍持續轉動,為了眾生福祉而讓法輪常轉,就要靠我們現在這一代了。
這部經有三項特點,其中第一點是有關「中道」的教法。佛陀希望他的五個朋友能夠擺脫「苦行是唯一的正確修行」這種觀念的束縛;若毀了健康,就無足夠的力量可以證道──這是他直接的體會。此外,他說另一個需要避免的極端,是沉溺於感官欲樂──被色欲掌控,追逐名利,飲食無度,睡眠過度,或汲汲營營於財物的蓄積。
第二點是有關「四聖諦」的教法。這項教說不但在佛世時很有價值,在這個時代與未來千秋萬世也是如此。
第三點是關於入世。佛陀的教法並非要逃避人生,而是要幫助我們盡可能徹底地和自己、世間連繫起來。八聖道包括正語(正確的語言)和正命(正確的謀生方式),這些教法適用於必須與人溝通與賺錢謀生的世人。
《轉法輪經》充滿了喜悅與希望,它教導我們如實地辨識苦,以及將苦轉化為正念、慈悲、安詳與解脫。
第一章 進入佛陀之心
佛陀不是神,而是如你、我一般生而為人,且同樣受苦。若我們敞開心胸,走向佛陀,他會以充滿慈悲的雙眼注視著我們說:「因為你心中有苦,所以你就有可能進入我的心。」維摩詰居士說:「因為世界病了,所以我生病;因為人們受苦,所以我必須受苦。」佛陀也曾如此說過。別以為你不快樂、心中有苦痛,所以就不能走向佛陀;正因為你心中有痛,才有可能與佛陀溝通。你、我的苦是我們進入佛陀之心的基本條件,也是佛陀進入我們心中的基本條件。
在四十五年的弘法中,佛陀一再強調:「我的教導唯有苦與苦的轉化。」當我們...
目錄
◎第一部 四聖諦
第一章 進入佛陀之心
第二章 初轉法輪
第三章 四聖諦
第四章 理解佛陀的教法
第五章 一切皆苦嗎?
第六章 停止、平靜、休息、療癒
第七章 體會自己的苦
第八章 證得安樂
◎第二部 八聖道
第一章 正見
第二章 正思惟
第三章 正念
第四章 正語
第五章 正業
第六章 正精進
第七章 正定
第八章 正命
◎第三部 其他基本佛法
第一章 二諦(兩種真理)
第二章 三法印
第三章 三解脫門
第四章 佛的三身
第五章 三寶
第六章 四無量心
第七章 五蘊
第八章 五力
第九章 六波羅蜜
第十章 七覺支
第十一章 緣起支
第十二章 接觸心中的佛陀
◎第四部 經典
《轉法輪經》
《大四十經》
《正見經》
◎第一部 四聖諦
第一章 進入佛陀之心
第二章 初轉法輪
第三章 四聖諦
第四章 理解佛陀的教法
第五章 一切皆苦嗎?
第六章 停止、平靜、休息、療癒
第七章 體會自己的苦
第八章 證得安樂
◎第二部 八聖道
第一章 正見
第二章 正思惟
第三章 正念
第四章 正語
第五章 正業
第六章 正精進
第七章 正定
第八章 正命
◎第三部 其他基本佛法
第一章 二諦(兩種真理)
第二章 三法印
第三章 三解脫門
第四章 佛的三身
第五章 三寶
第六章 四無量心
第七章 五蘊
第八章 五力
第九章 六波...
商品資料
出版社:橡實文化出版日期:2017-06-17ISBN/ISSN:978986948765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6頁開數:17*22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