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自序:出版本書緣起
上編:理論篇
第一章 緒論:研究歲時禮俗的現代意義
一、理解歲時禮俗的必要性
二、歲時禮俗的研究意義
(一)體會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
(二)從豐收節慶增強崇德報功的淳厚之德
(三)從人文崇祀的立場轉化迷信鬼神的信仰
(四)從地域族群殊俗的現象凸顯禮俗的實用性
(五)從宗教禮俗活動的加入以淨化人心提昇人性
(六)生命教育的另一重要側面
第二章 歲時禮俗的形成條件
一、禮俗的形成背景及其大概內容
二、重要的曆法歲時觀念
三、社會通行歲時禮俗須有穩定的政經基礎
第三章 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社會生活的關係
一、二十四節氣簡介
二、春的節氣與生活
(一)立春
(二)雨水
(三)驚蟄
(四)春分
(五)清明
(六)穀雨
三、夏的節氣與生活
(一)立夏
(二)小滿
(三)芒種
(四)夏至
(五)小暑
(六)大暑
四、秋的節氣與生活
(一)立秋
(二)處暑
(三)白露
(四)秋分
(五)寒露
(六)霜降
五、冬的節氣與生活
(一)立冬
(二)小雪
(三)大雪
(四)冬至
(五)小寒
(六)大寒
第四章 歲時禮俗的主要範圍與特色
一、歲時禮俗的主要範圍
(一)生產農事
(二)豐收喜慶
(三)薦新時享
(四)祛疾禳災
(五)社交娛樂
(六)祭祀信仰
二、歲時禮俗的表現特色
(一)週期性
(二)地域性
(三)實用性
(四)群眾性
(五)民族性
(六)傳承性
(七)變異性
第五章 歲時禮俗的階段性發展
一、歲時禮俗的萌芽—先秦
(一)〈月令〉所載歲時禮俗
(二)《周禮》三大祭祀系統探源
二、歲時禮俗的奠定—兩漢
(一)《後漢書》〈禮儀志〉(附〈祭祀志〉)的記載
(二)《四民月令》(附《風俗通義》)的記載
三、歲時禮俗的定型—魏晉南北朝
(一)在舊有節俗上增添內容
(二)固定時節名稱並轉化節俗內容
(三)完全新增的節俗
四、歲時禮俗的發展—隋唐以後
下編:實例篇
第一章 立春
一、立春節日的由來
(一)立春迎氣
(二)歡度春節之始
(三)訂定農民節
二、立春的禮俗活動
(一)藉田之禮
(二)漢代立春凸顯耕人與土牛的形象
(三)唐代鞭春禮俗活動形式的意義
(四)「立春大如年」的春節習俗
第二章 元宵(上元節、燈節)
一、元宵(上元節、燈節)的由來
(一)《事物紀原》對於元宵「放燈」來源的三種說法
(二)民俗學者以為元宵始於漢文帝之說
(三)其他有關元宵節的民間傳說
二、元宵的禮俗活動
(一)燈會、彩燈展
(二)祈福求吉
(三)祈求婚姻與子嗣
(四)民間遊藝活動
(五)特殊的民俗活動
(六)吃元宵慶團圓
第三章 清明(附上巳節、寒食節)
一、上巳節日的緣由與活動
(一)祓除不祥以求婚配生子
(二)魏晉南北朝的「曲水流觴」
二、寒食節日的緣由與活動
(一)紀念介之推
(二)源於周代出火、改火的習俗
三、清明節日的由來
(一)清明節氣適合蠶事
(二)改火儀式復活與清明上墳
四、清明節的禮俗活動
(一)蠶桑技藝作品還保留親蠶禮的重要歷史
(二)清明掃墓取代寒食掃墓後的習俗
(三)由掃墓而衍伸的活動
第四章 端午節
一、端午節的名稱問題
二、端午節的由來
(一)避邪消災
(二)紀念屈原
(三)紀念伍子胥或曹娥
(四)吳越民族的龍圖騰說
三、端午節的禮俗活動
(一)準備夏日食療保健用品與避災延命措施
(二)洗藥草浴與懸掛菖蒲等物品
(三)食糉與包粽
(四)龍舟競渡
(五)飲(菖蒲)雄黃酒與佩戴香包
(六)女兒歸寧
第五章 七夕(乞巧節)
一、七夕節日的由來
(一)衛生保健
(二)星辰崇拜:向牛郎織女乞願
(三)戀愛故事的萌發與渲染
(四)從人日到祈子的發展
二、七夕節日的禮俗活動
(一)配合天候節令的習俗
(二)女子乞巧
(三)男子乞魁
(四)祈子祈壽
第六章 中元節(鬼節、盂蘭盆節)
一、中元節日的由來
(一)由傳統祭祖禮再擴大為鬼節
(二)源自佛教盂蘭盆節
(三)源自道教中元地官的赦罪說
二、中元節的禮俗活動
(一)祭祀祖先拜新墳
(二)誦經解制放河燈
(三)張燈齋醮以薦福
(四)臺灣的中元普度
第七章 中秋節
一、中秋節日的由來
(一)古代豐收報社之禮與後世土地公信仰
(二)中秋節源於古代拜月的禮儀
(三)嫦娥奔月的相關傳說
二、中秋節日的禮俗活動
(一)秋嘗祭祖報本反始
(二)拜月之禮與生命信仰
(三)賞月的生活藝術
(四)中秋節吃食的習俗
(五)浙江觀潮
第八章 重陽節(重九、敬老節)
一、重陽節的由來
(一)源於「九月內火」天候轉變的相關措施
(二)從陽九之厄轉而追求避邪祈壽
(三)東漢辟除惡氣說
(四)從養老到敬老的轉變
二、重陽節的禮俗
(一)以茱萸、菊花酒以及蓬餌祓除不祥
(二)登高宴飲
(三)射箭田獵
(四)放風箏以除晦氣
(五)敬老
第九章 冬至節
一、冬至節的由來
(一)源於「冬至」節氣點的重要意義
(二)太初曆頒行後的冬至有「賀冬」大典
二、冬至的禮俗
(一)祭天
(二)祭祖尊親
(三)賀冬節准過年
(四)以赤豆粥禳疫
(五)九九消寒禮俗
(六)吃湯圓添年歲
(七)吃祛寒嬌耳湯
第十章 過年
一、過年的由來
(一)「年」的名稱演變
(二)秋收報社
(三)蜡祭報功
(四)漢武帝太初曆推行後的過年
(五)民國建立後的建元改曆
二、過年的禮俗
(一)臘祭以前先行大儺
(二)臘八、冬至為過年的前奏
(三)祭竈神
(四)從插掛桃符到貼春聯與年畫的演變
(五)年獸的傳說與燃放爆竹的習俗
(六)圍爐夜話
結語
歲時禮俗研究發展的前瞻
一、前言
二、禮學研究論題的回顧(民國 95~105 學年度)
三、歲時禮俗研究論題的前瞻
(一)歲時禮俗研究應具備基礎禮學涵養
(二)歲時禮俗研究需借重傳統禮學研究成果
(三)歲時禮俗研究需整合民俗信仰與民間文學的資料
四、結論:掌握禮學以發展學術文化研究
引用書目
附錄一 (增修版)民國 106 學年度以前全國碩博士
禮學論文目錄
附錄二 文淵閣四庫全書 歲時相關書目
附錄三 續修四庫全書 歲時相關書目
自序:出版本書緣起
上編:理論篇
第一章 緒論:研究歲時禮俗的現代意義
一、理解歲時禮俗的必要性
二、歲時禮俗的研究意義
(一)體會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
(二)從豐收節慶增強崇德報功的淳厚之德
(三)從人文崇祀的立場轉化迷信鬼神的信仰
(四)從地域族群殊俗的現象凸顯禮俗的實用性
(五)從宗教禮俗活動的加入以淨化人心提昇人性
(六)生命教育的另一重要側面
第二章 歲時禮俗的形成條件
一、禮俗的形成背景及其大概內容
二、重要的曆法歲時觀念
三、社會通行歲時禮俗須有穩定的政經基礎
第三章 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