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生活化的親和力】
古代禮儀強調階級,現代禮儀注重平等;
古代禮儀功能無限,現代禮儀重在交際;
古代禮儀與法相結合,現代禮儀乃自我約束……
不僅僅是介紹中國禮儀的書籍,更是一個文化的載體
豐富歷史故事和生活實例,全面了解多彩的禮儀文化
▎不學禮,無以立
從基本的禮儀概念著手,為讀者打下了解中國禮儀文化的基礎。不僅介紹了禮儀的基本含義,還深入探討了禮儀在中華文化中的根本地位,認為禮儀是立身處世的基石。
▎禮之源,天地始
回溯到禮儀的源頭,探討了天地自然與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禮儀觀念。從天地、神靈到古代帝王,生動描繪了禮儀如何從自然界和神話傳說中衍生出來,並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行為規範。
▎古之禮,承千載
探討儒家禮儀的形成和發展,透過對儒家經典的深入解析,展現了禮儀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作用,並指出禮儀在維繫社會秩序和促進倫理道德發展中的重要性。
▎傳統禮,伴一生
視角轉向更為具體的人生大事中的禮儀實踐。從出生、成年、婚嫁到喪葬,作者詳細介紹了這些儀式中的禮儀規範,揭示了禮儀如何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並在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民俗禮,具情趣
轉向更加生活化的角度,介紹了中國各地豐富多彩的民俗禮儀。從節日慶典到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規矩,闡述了中國民俗禮儀的多樣性和地域特色,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中國禮儀文化的生活化和親民性。
【一部深入探討中華文化中禮儀傳統和實踐的專著!】
本書由五個章節組成,每個章節討論各個方面的禮儀。不僅涵蓋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更提供了對當代生活中禮儀的洞見和詮釋。
本書特色:本書闡述了中國禮儀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發展歷程,從傳統禮節的根源探索到當代禮儀的應用,全方位涵蓋了從天地自然之禮到人間社會之禮。本書不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禮儀的源遠流長,更細膩地描繪了各類儀式與民俗,如成人禮、婚嫁禮等,使讀者能夠在輕鬆閱讀中對中華禮儀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簡介:
單銘磊,政治學院副教授、生產力學會理事、營養師協會常務理事,從事旅遊及禮儀專業的教學和理論研究,長期進行禮儀培訓及實踐教學,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出版學術專著二部、教材五本。
章節試閱
第一節 結識「禮儀」
「禮」的界定
在古漢字中,「禮」右邊部首的「豊」是由祭祀的器物與祭品構成的;左邊部首的「示」表示神靈。在漢字中,帶「示」部的字詞,與神靈密切相關,例如「祭」、「祀」、「神」、「社」等。
據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這說明,禮的最初含義是供奉神明的儀式,或者說,禮起源於祭祀神靈,表達敬意並隆重舉行的祈福活動。
發展到現代,禮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群體之間、社會群體與社會群體之間表示互相尊重、敬意、友善和情感的行為規範和儀式性流程等的總和,是禮貌、禮節等的集合體。
禮貌是禮的重要表現。通常具有兩個方面,即禮貌行為和禮貌語言。它要求人們在與人來往時應注意自己的儀容、儀態,力求做到儀容整潔、自然,儀表合宜、大方,儀態得體、適中;要求使用帶有敬意的詞語,如:「您」、「請」、「指教」等用語,說話和氣,不說髒話,聲音大小適中。
禮貌一詞最先出於《孟子.告子下》。
陳子問孟子:「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答道:「所就三,所去三。」
孟子在此講的是君子關於做官的去就之道。
國君來迎接你,能盡恭敬之心,又有禮貌,言行一致,則可以去做官。如果國君對你的禮貌雖然與從前一樣並未減少,但其言行已不一致,就該辭官。
其次,雖然國君言行不一致,但還是能來迎接你,能盡恭敬之心,對你有禮貌,還可以去做官。如果禮貌已經有損了,那你就應該離開。
最差的,是你早晚都沒有東西吃,餓得不能走出自己的住屋,國君知道了,便說:「我大者不能實行他的學說,又不聽從他的言論,使他在我國土上餓著肚皮,我引以為恥辱。」於是國君救濟你,這也可以接受,只是免於死亡罷了。
孟子在這裡已經表達了禮貌的基本意思,即待人時友好、恭敬的面色及其舉止。
禮節是禮貌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和日常生活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祝願、慰問以及給予必要的協助與照料的慣用形式。它是禮貌在言語、行為、儀態等方面更為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和節度,是社會交往習俗和行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儒行》中說:「禮節者,仁之貌也。」即「仁儒之外貌」。
在全世界,禮節有共性,更有特殊性,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禮節。如中國古代的作揖、跪拜,南亞諸國的雙手合十,歐美國家的擁抱、親吻等,都是不同國家禮節的表現形式。從形式上看,禮節往往具有約定俗成或嚴格規定的程序儀式;從內容上看,它反映著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要求,反映著人們對自己、他人和社會共同體的尊重、敬意和友善。
「儀」的界定
《荀子.君道》指出:「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即人君好比豎立的木柱,只有木柱正影子才會正。儀,本義指豎立的木柱,引申為姿容、容貌、外表,意指表率、標準、準則,概括地說是指儀表、儀態、儀容、儀式和儀則等。
在中國,「儀」的概念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春秋時期才提到,意即儀式、儀文。到了封建社會,「儀」又具有了容貌和外表、儀式和禮節、區分尊卑的準則和法度等含義,延至今日,「儀」作為人際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具體形式,主要包括儀表、儀容、儀態、儀式和禮儀器物。
儀式則是禮的秩序形式,即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在一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規範化的活動,如迎賓及商務活動中的簽字儀式等。
禮儀器物是指為表達敬意,寄託情意的一些物品,例如哈達、錦旗、獎盃、紀念勛章等。
「禮儀」的界定
禮儀含義較為廣泛,人們對之也有多種界定。有人認為禮儀是待人接物的準則。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在《辭經概論》中認為:「禮儀合言,皆名為禮,分言之則禮為體,儀為履。」即禮是儀的根本,儀是禮的功用。
中國歷史上最早將禮與儀當作一個詞來使用,始見於《詩經.小雅.楚茨》:「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此處禮儀指賓客之間獻酬交錯的應對之道。《周禮.春官.肆師》說:「凡國之事,以佐宗伯。」此處禮儀指典章制度。
在社會實踐中,禮儀往往首先表現為一些不成文的風俗、習慣、規矩和傳統方式,然後才逐漸上升為人們所共同認可的,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進行準確描述和規定的行為準則,並成為人們有章可循、可以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規範或程序。
第二節 認識「禮儀」
禮儀的特點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禮儀文化,不同地域文化決定著禮儀的不同內容和形式。如在數字的喜好和忌諱上,中國人喜歡的數字「八」,東南亞國家卻不喜歡;中國人認為很普通的數字「十三」,西方人卻忌諱。因此,社交活動中對來往對象的風俗習慣要了解、尊重,來往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在禮的發展的源流中,禮儀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個揚棄的過程,又是一個剔除糟粕、繼承精華的過程。
也正因為如此,禮儀才具有繼承性和連續性。一方面,禮儀文化的形式會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傳統禮儀被賦予許多新鮮的內容。禮儀規範的這種發展性總是與時代精神密切地結合在一起,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類的禮儀規範必將更加文明、優雅、實用。
禮絕對不僅僅只是一種儀式或外在的形式,正如孔子所言:「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禮究其本質而言,是人們對遵守道德的自覺意識。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道德意識,人們就不會遵守禮的規範。因此,禮儀既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又是一種具有內在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的倫理精神及價值觀念,表達對人的尊重、敬意、關心與友善。
道德是禮儀的基礎,禮儀則是道德具體的表現形式,是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在人際關係中,講道德就必須講禮儀,而講禮儀又反過來有助於講道德。只講道德,不講禮儀是嘴上文明;只講禮儀,不講道德是形式主義。
我們的古人就是以「禮」為立人的基礎,處處以「禮」行事。這種例子很多,比如明代文學家中有「三袁」之稱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袁氏三兄弟,他們年輕時一次因疏忽而造成的失禮被當作一件很嚴肅的事情處理,可見古人對「禮」的重視程度。
袁氏兄弟三人都考取了進士的那年,好消息轟動了鄉里。為此,袁家準備設宴邀請親朋師友,慶賀一番。按照常規的禮節,三人的老師應該被邀請,還要安排坐在首席。其中有一位是袁中道小時候的私塾老師,袁中道曾經在他的門下讀書,但不久就轉學了,所以大家對這位先生沒有什麼印象,在發請帖的時候就忘了發給他。
劉福錦本想趕來慶賀的,左等右等沒有見到請帖,就確定是袁家忘了他,很不高興。這時,周圍的一些人看到這情況,就故意乘機挖苦他,使他越來越不高興了。晚上,他在紙上寫下一句詩:「高塔入雲有一層。」裝在一個信封裡,簽上「啟蒙老師」幾個大字,派人送到了袁家。
袁中道接到來信,開啟一看,恍然想起自己遺忘的啟蒙老師,連忙對來人說:「學生失敬了,學生失敬了,請轉告先生,定當請罪!」等送信人走後,他立即請來兩個哥哥商量。三人一致決定再專門設宴恭請劉福錦,並準備邀請所有的長輩師長來作陪。
到了酒宴那天的早晨,袁中道拿出紙筆,接著劉福錦的那一句話續寫了這樣一首詩:「高塔入雲有一層,孔明不能自通神。一日為師終身父,謹請先生諒晚生。」將詩作為請帖,自己親自到劉福錦家去請他。
可老先生氣還未消,好說歹說就是不肯上轎。袁宗道和袁宏道兩兄弟在家裡等不到人,忙派人打聽,原來是劉福錦還在生氣,兩兄弟連忙趕到劉家,三人一起誠懇道地歉,這才感動了劉福錦,原諒袁中道的疏忽,坐著轎子到袁家赴宴。
這個故事在今天看起來有些小題大做,可是在當時人們覺得這是一件大事。因為人們覺得為人以禮是基本的行為規範,如果違背了這一點便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故事一代代流傳下來,告訴人們無論什麼時代,禮敬的規範應永遠堅持下去。
第一節 結識「禮儀」
「禮」的界定
在古漢字中,「禮」右邊部首的「豊」是由祭祀的器物與祭品構成的;左邊部首的「示」表示神靈。在漢字中,帶「示」部的字詞,與神靈密切相關,例如「祭」、「祀」、「神」、「社」等。
據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這說明,禮的最初含義是供奉神明的儀式,或者說,禮起源於祭祀神靈,表達敬意並隆重舉行的祈福活動。
發展到現代,禮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群體之間、社會群體與社會群體之間表示互相尊重、敬意、友善和情感的行為規範和儀式性流程等的...
目錄
第一章 不學禮,無以立
第一節 結識「禮儀」
第二節 認識「禮儀」
第二章 禮之源,天地始
第一節 天經地義的禮
第二節 從神到人的禮
第三節 龍鳳天子的禮
第四節 紋身與岩畫的禮
第五節 巫術與占術的禮
第六節 倉頡造字與周公制禮
第七節 《周禮》、《儀禮》與《禮記》
第八節 孔子「從周」與「克己復禮」
第九節 人性善惡之禮
第十節 雅樂歌舞之禮
第十一節 冠冕章服之禮
第三章 古之禮,承千載
第一節 一統千年的儒家禮
第二節 魅力獨特的禮尊老尚齒
第三節 異彩紛呈的禮
第四章 傳統禮,伴一生
第一節 生命開端—誕辰禮
第二節 長大成人—成人禮
第三節 合巹而飲—婚嫁禮
第四節 禮俗相交—社交禮
第五節 尊敬師長—教育禮
第六節 慎終追遠—喪葬禮
第五章 民俗禮,具情趣
第一節 骨子裡的顏色—禮尚紅、黃
第二節 洞房裡的故事—禮尚吉祥
第三節 過年節的風俗—禮尚團圓
第四節 餐桌上的講究—禮尚規矩
第五節 婚嫁中的典故—禮尚姻緣
第一章 不學禮,無以立
第一節 結識「禮儀」
第二節 認識「禮儀」
第二章 禮之源,天地始
第一節 天經地義的禮
第二節 從神到人的禮
第三節 龍鳳天子的禮
第四節 紋身與岩畫的禮
第五節 巫術與占術的禮
第六節 倉頡造字與周公制禮
第七節 《周禮》、《儀禮》與《禮記》
第八節 孔子「從周」與「克己復禮」
第九節 人性善惡之禮
第十節 雅樂歌舞之禮
第十一節 冠冕章服之禮
第三章 古之禮,承千載
第一節 一統千年的儒家禮
第二節 魅力獨...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3-27ISBN/ISSN:978626394076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8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