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教育到青春期發展
在愛與支持中茁壯成長,在關懷中充分發揮潛力
培養意志力、自制力與抗壓能力
引領孩子探索自我、價值觀與責任
掌握成長密碼,迎接未來挑戰
【家長角色,在支持與引導中助力孩子成長】
本書在第一部分專注於探討人生不同階段所需面對的心理發展議題,深入分析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所可能扮演的多重角色,並提出如何在合作與利他精神的引導下,幫助孩子發展興趣、超越性別限制,進而建構完整人格的具體方法。這一部分強調個體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課,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在家庭的支持下,獲得充分而均衡的發展。家長不僅是孩子的引導者,也應在關鍵時刻成為觀察者,避免過度干預,讓孩子在自主的探索中逐漸形成健全的自我。
【心理與身體的共同發展】
書中第二部分則著重於心理、意識與身體的互動,探討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地運用這些互動作用來培養孩子的自尊、自我價值感與健康的行為習慣。書中提出在童年早期建立秩序與自尊的重要性,並詳細解釋如何應對生理缺陷、自我防禦等問題,幫助孩子在面臨矛盾與衝突時,能夠以愛與理解化解困境。此外,書中還強調誠實的重要性,特別是誠實在長期教育中的影響,並指出說謊行為可能對大腦結構產生的負面影響,提醒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重視孩子的心理與行為的同步發展。
【掌握生理節律,奠定健康基礎】
本書的第三部分探討生理節律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詳細闡述如何利用制約反射原理和生理時鐘來調整孩子的作息與學習習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書指出,良好的睡眠與適當的冥想不僅能夠減輕壓力,還可以顯著改善孩子的記憶力與大腦功能,進而提升整體學習能力與情緒管理能力。這一部分的書籍內容特別適合家長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實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生理節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培養自信與責任感,迎接成長挑戰】
第四部分則聚焦於意志力、動機與壓力管理,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延遲滿足的能力以及對抗壓力的韌性。作者強調,意志力的強化不僅依賴於個人的內在驅動力,還受到外在環境的深刻影響,因此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注重營造積極的家庭氛圍,並引導孩子樹立樂觀的生活態度。此外,本書還深入解析青春期的挑戰與性別發展的困惑,幫助家長有效引導孩子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挑戰,最終培養出自信、獨立且具責任感的個體。
本書特色:本書從多個角度探討兒童的發展議題,內容涵蓋從童年到青春期的重要成長階段,並聚焦於如何在家庭、社會和個人層面上培養健全的人格與自我價值感。作者強調家長在教育中的多重角色,以及如何利用心理、意識與身體的互動,幫助孩子面對壓力、增強意志力和激發行動力,協助家長建立兒童人格的全面發展與正向價值觀。
作者簡介:
鞠然,畢業於英國杜倫大學,之後獲得香港理工大學碩士學位。2013開始積極關注兒童早期教育、蒙特梭利教育和個人成長心理學。她先後深入學習心理療癒、潛意識探索、親子關係等方面的課程,一直積極支持「愛和自由」兒童教育的推廣。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一生發展議題
第一節 家長的立場:是魔鬼、天使還是觀察者
如果在定義我們是一個怎樣的家長之前,我們有3種面對孩子的立場可以選擇,魔鬼(負面)、天使(正面)和觀察者(中立),你會選擇哪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選擇天使(正面)的立場,這代表我們願意為孩子付出無條件的愛,也無論在任何境遇中都會支持他們。
還有人,寧願站在觀察者(中立)的立場,客觀地評估孩子的自身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的影響變化,以便支持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動。最後一種,魔鬼(負面)的立場,代表的是貶損生命的價值與造成傷害,儘管很少有人承認主動選擇,它卻存在著。很多施加於孩子的肢體虐待、語言暴力都是由家長自身的創傷、複雜的心理問題、自我效能低下和無意識行為造成的。
「我選擇」是一種意志的力量。在心理學家們眾多實驗觀察與發現的背後,總有人活得更快樂、更健康、更努力,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更成功的職業。除去各種複雜的社會、時代、環境因素,這些人擁有的是個體的意志。
去發現、去培養,並始終相信這種「意志力」,無論情景和外在環境怎樣變化,都支持和幫助孩子獲得自我實現與快樂。去相信孩子自身的創造力與潛力,這符合人本主義學派的理論,這就是那些選擇天使(正面)立場的家長們樂於相信的。我理解的「正面的」家長,具有兩個面向——「父親的支持」與「母親的關懷」,這對慈愛的父母,像天使一樣,始終認可孩子,認可孩子所具有的善良品格、無窮潛力,他們始終支持、鼓勵孩子,讓孩子在每一個時刻都充滿了能量,正面積極地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和卡倫.荷妮(Karen Horney)提出,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給予無條件支持非常重要,即使當他們犯錯,這樣的無條件支持是信任人先天傾向性中原本就具有自我完滿,這種信任能夠更好地促成兒童的自我悅納(self-acceptance)。這種自我悅納,可以讓人將關注點聚焦在自我實現的快樂,而不是一時挫敗的焦慮上,即便在一生中遭遇各種不同境遇,仍然可以擺脫環境負面影響,去追求更高的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對選擇觀察者(中立)立場的家長來說,他們渴望最大限度地了解孩子的本性,同時,他們也無法忽視社會環境與人的互動影響,他們需要更多的策略來幫助孩子,無論是培養他們的智力、體能、學習能力與元認知,還是應對社會組織時的決策能力。從比奈(Alfred Binet)的智力測驗、加德納(Howard Earl Gardner)的多元智能與情緒智力,到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社會心理,他們更願意相信眾多複雜的因素共同決定了孩子的幸福與成功。他們願意幫助孩子辨識、辨認出「負面」的資訊,不讓負面資訊阻礙、限制孩子去突破挑戰、釋放潛能,他們願意運用正面支持的力量,讓孩子回歸自己,客觀地分析自身的資源與處境。
「正面」與「中立」並不衝突,無論「天使」家長,還是「觀察者」家長,都是出於愛,以及想要幫助孩子塑造更好的人格以適應未來和終身發展的目的。他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還有一類家長,他們所處的「負面」立場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暴力語言或體罰來「貶低」孩子的價值,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使孩子無法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敢追求自我價值」而導致了失衡。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走捷徑」、「順手牽羊」、「投機取巧」、「自私自利」,他們通常以結果為導向,引誘孩子去走看似「輕鬆」的捷徑,卻因為孩子沒有內在的制高秩序而失衡嚴重,最終的結果是「更艱難的」人生之路。
這一類「魔鬼」家長,更多可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具有什麼問題。他們可能是因為自身在每個成長階段的發展都是不完整的,他們自身就不具備「身分認同」、「自我價值感」、「高自尊感」、「自我成就感」;有的是因為自身就沒有「合作」、「利他」的意識;有的是因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從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他們無法給予自己沒有的特質;還有一些人,從他們的父母身上,學到懲罰、體罰、語言貶損、控制、漠視、放縱、溺愛和走捷徑的行為方式,在下一代身上重複著這些行為。行為的改變需要從認知開始,更新信念系統,然後行為才會隨之發生改變。
孩子從嬰兒時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的早期,需要成人的撫養照顧,也需要成人幫助他們認知世界,正確認識自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與外界各種情景、意識碰撞,家長的立場其實就相當於一張「過濾網」,我們透過立場的「過濾網」,將成長過程中因為嘗試、挑戰、碰撞遇到的情景、意識、回饋,篩選為正面、中立、負面的,幫助孩子們去辨識這些外界回饋。
這一張「過濾網」,最初是由家長為孩子創造的,等待孩子成熟,它便內化為孩子自身的能力、素養和人格。
我們首先透過辨別是「正面」、「負面」還是「中立」,然後我們用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教導去幫助孩子,去除那些貶損自我價值、限制自我成長的「負面」雜音;過濾那些引誘孩子投機取巧,「走捷徑」、「歧途」,破壞內在秩序,自欺欺人的誘惑之音;我們用愛與支持,讓孩子聽得見真誠友善、鼓勵關懷的「正面」聲音;最終達到聽見自己內心中「中立」的觀察者聲音——這代表著孩子會清楚明晰地明白自己是誰,在特定的時期體驗自己特定的品格,不斷發現新的自己,活出自己天賦潛能的意識。
第二節 合作:大人物都具有「利他精神」
人類生活在一個無盡宇宙中的小小星球上,生命的意義是生活賦予的,每個人的人格、信念、心智、意識、文化和經歷都在演繹其自身「生命的意義」,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早期提出人生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婚姻。透過一個人對這三大任務的反應,即代表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解讀。一個只有「個人意義」、沒有「社會意義」的人,生命的意義就扭曲了。在很多罪犯、酗酒者、自殺者的案例中,正是由於他們缺少「社會意義」,錯誤地將「生命意義」曲解為只為個人私利。
真正的生命意義,是有益自己、有益他人、有益整個地球環境的。
在自然界中,人類一出生,便需要他人的照料,每一個成功活下來的生命,在人生之初的3年裡,都仰賴他人。合作,是人類所有活動與價值創造的基礎。
每個人都與其他人相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利己利他、人際關係融洽、婚姻關係幸福、事業卓有成績、快樂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在順境中知道感恩與回饋,在逆境中堅持夢想與真誠,生活於他而言,是一份創造性的禮物。
現代積極心理學派有很多關於幸福感的發現,心理學家發現,單純的快樂還不能讓一個人獲得最大的幸福感、獲得最大的滿足感,幫助他人與他人合作才可以讓人獲得最大的滿足感。
積極心理學家克里斯.彼得森(Kristoffer Peterson)認為建構一個幸福的人生,至少要有4個維度,它包含了愉悅、投入、意義和成功(在本書後半部分,會有詳細的討論)。在第一章中,我們可以先看看心理學家彼得森自己的幸福構造圖,每一項的最低分是4分,最高分是20分。
你可以先繪製出自己的幸福構造圖,如果每個維度的分數都是4分,說明你目前的生活非常空虛,如果每個維度的分數都高於15分,說明你的生活滿意度很高。如果有的維度分數很高,有的分數很低,說明你生活中的某個維度不平衡。當你閱讀完整本書以後,你可以再畫出一張你心目中認為完美的狀態,將它作為自己的目標,嘗試做出改變。請記住這張圖,並在一生中逐步將自己的幸福構造圖描繪出來。
心理學家喬治.維蘭特(George E. Vaillant)曾對95位高智商男性進行30年追蹤訪談和研究,那些發展得較好的人都在中年展開了能更好服務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事業。在一項調查中,追蹤研究了52至74歲的老人,他們良好的滿足感狀態基本上始於很早期,而帶來滿足的最主要的一項本質,是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良好的社會關係。
對兒童來說,學習合作和幫助他人更為重要,當家長或學校以教導孩子只關心自己的成績,忽略合作和幫助他人時,曲解「生命意義」的一刻就開始了,假如孩子從此開始只關注於自身,他將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斷體驗分離與不被支持的痛苦。
「與他人的關係」在人的一生中始終無法逃避,從艾瑞克森的成長階段體系去看,身分認同、親密、繁殖、養育後代、自我成就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我們每個人,既是獨立的個人,又與他人、世界相連。
學習合作與幫助他人是兒童最終收穫幸福人生的重要一課。
第一章 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一生發展議題
第一節 家長的立場:是魔鬼、天使還是觀察者
如果在定義我們是一個怎樣的家長之前,我們有3種面對孩子的立場可以選擇,魔鬼(負面)、天使(正面)和觀察者(中立),你會選擇哪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選擇天使(正面)的立場,這代表我們願意為孩子付出無條件的愛,也無論在任何境遇中都會支持他們。
還有人,寧願站在觀察者(中立)的立場,客觀地評估孩子的自身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的影響變化,以便支持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動。最後一種,魔鬼(負面)的立場...
推薦序
前言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教」。古人說:「愛子,教之以義方。」還有「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孩子是父母、民族、整個人類的未來和希望。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家長對於養育孩子負有重要責任,其往往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故事早已融入人們美好的心靈和骨血中。諸葛亮的《誡子書》、《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在倡導一種家風。
家長都渴望為孩子言傳身教、教知識、育美德,渴望家庭能夠成為承載孩子一生風雨的港灣,也成為孩子一生心靈的歸宿。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家庭的氛圍好,就能和順美滿,子女成才,家道興盛;家庭氛圍不好,難免累及孩子,殃及他人和社會。我們想要的家庭教育成果,首先需要自己身體力行,孩子才能耳濡目染。
孩子的一生,我們都奉上無條件的愛、支持、信任和祝福。我希望,有朝一日孩子們獨自走向世界時,他們會聽到各種來自外界的聲音,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正因為在早期獲得了無條件的正向關懷,他們可以分辨並過濾掉那些貶損自我價值與潛能的負面聲音,吸收那些鼓勵、關懷、友善、期待的正面聲音,隨時能夠透過節制、自我平衡,回歸到客觀分析自我與外界情景的中立狀態。
我希望孩子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裡,都能夠支持自己,成全自己,珍視自己。相信自己不需要掠奪、爭搶,不需要傷害他人,不需要傷害自己。
當我們用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去愛我們的孩子時,還會有一個驚奇的發現,一個沒有被破壞圓滿自性、成長的完整性、天賦潛能的孩子,遠比我們更清楚自己是誰,將要去哪裡。
當我們真正懂得用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去愛孩子,支持他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為自己創造生命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將會從生存中解放出來,真正成長為精神的、具有更高意識狀態的、創造天賦的、完整的、綻放的人。
這個過程中,我們見證生命蛻變的神奇。
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指引,需要「導師」們幫助我們學會如何看待各種狀況,如何與孩子交流溝通,如何帶給他們正確的認知,又與他們保持著親密,如何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在本書中,我參考了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的經典理論、近百篇研究論文、統計實驗、追蹤調查等,其中容納了許多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的思想觀點,這些經典思想、研究成果能夠幫助我們去審視自身與孩子的狀況和境遇、根本需求和終極目標,統籌自身的身體、心理、意志力的資源,樹立更科學的「意識」,更積極的「信念」,最終實現我們和孩子共同的目標,在一張美好的藍圖上一做到底。
前言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教」。古人說:「愛子,教之以義方。」還有「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孩子是父母、民族、整個人類的未來和希望。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家長對於養育孩子負有重要責任,其往往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故事早已融入人們美好的心靈和骨血中。諸葛亮的《誡子書》、《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在倡導一種家風。
家長都渴望為孩子言傳身教、教知識、育美德,渴望家庭能夠成為承載孩子一生風雨的港灣,也成為孩子一生心靈的歸宿。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一生發展議題
第一節 家長的立場:是魔鬼、天使還是觀察者
第二節 合作:大人物都具有「利他精神」
第三節 因材施教:成功始於興趣
第四節 成長:每個階段都是人生「必修課」
第五節 男孩與女孩:超越性別限制,獲得充分發展
第六節 人格:完整自我,由美德建構
第二章 善用心理、意識與身體的互動作用
第一節 童年早期:避免忽視溺愛,建立秩序自尊
第二節 生理缺陷:走出一條偉大而非凡的新路
第三節 自我防禦:矛盾衝突再大也要用愛化解
第四節 自我價值感:既不自卑,也不優越
第五節 心理與外形:快樂的孩子擁有更健康的體魄
第六節 拖延的習慣:不知不覺中消耗的是健康
第七節 誠實可貴:長期說謊會改變大腦的結構
第三章 遵從生理節律
第一節 制約反射原理:累積小的進步,取得大的成果
第二節 生理時鐘:「夜貓子」和「早鳥」的時間表
第三節 睡眠與做夢:好好睡覺,人生也可以「躺贏」
第四節 記憶力:強化薄弱環節,發揮「元記憶」的利器作用
第五節 冥想:不僅僅減壓,還改善大腦組織
第四章 意志力與學習
第一節 延遲滿足:如何看待長遠夢想和短期目標
第二節 自制力的培養:堅持鍛鍊是增強自制力的唯一途徑
第三節 自制力的極限:能量飽滿意志力更耐久
第四節 自制力也「傳染」:堅持自己底線不隨波逐流
第五章 動機與行動力
第一節 自我成就:發揮自身最大潛能是人類終極精神需求
第二節 動機與成績:放下期望,積極應對
第三節 樂觀與悲觀:相信自己的人更易成功
第四節 害羞的壁壘:「主動破冰」的人更受歡迎
第五節 如何看待電視、網路:順應時代前進潮流,厲行趨吉避凶
第六章 壓力、情緒與自我成長
第一節 壓力下的緊迫反應:如何審視壓力
第二節 關於壓力的信念:結果與你的信念緊密相連
第三節 壓力的應對策略:多樣策略帶來跨越性成果
第四節 另一種壓力應對:壓力即挑戰,壓力即意義
第五節 韌性:打不倒你的,使你更強大
第六節 壓力積極的一面:壓力使人互信、包容、合作
第七章 青春期的挑戰
第一節 同一性:建構正面、豐富、整合的自我
第二節 超乎意料的「黑馬」:創造力、勇氣、獨立性爆發的青春期
第三節 性的困惑:增強安全意識家長首先要穩住
第四節 青春期的挑戰:為成年做準備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第八章 懲罰、語言暴力的影響
第一節 體罰無效:消除不合作意識樹立正確認知
第二節 語言暴力無效:避免道德批判、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第三節 包容的智慧:學會觀察,不做批判
第四節 感受:感受對方是最高效的溝通
第五節 傾聽自己:助人者先自助
第六節 需求:學會提出明確的請求
第七節 傾聽對方:傾聽和回饋是給他人最大的支持
第八節 感激的力量:充分地表達感啟用在更多的恩典裡
第九章 個體與社會
第一節 價值觀:「多元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都要具備
第二節 利他:有一千條理由培養孩子的助人精神
第三節 社會興趣:幸福要有好的人際關係
前言
第一章 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一生發展議題
第一節 家長的立場:是魔鬼、天使還是觀察者
第二節 合作:大人物都具有「利他精神」
第三節 因材施教:成功始於興趣
第四節 成長:每個階段都是人生「必修課」
第五節 男孩與女孩:超越性別限制,獲得充分發展
第六節 人格:完整自我,由美德建構
第二章 善用心理、意識與身體的互動作用
第一節 童年早期:避免忽視溺愛,建立秩序自尊
第二節 生理缺陷:走出一條偉大而非凡的新路
第三節 自我防禦:矛盾衝突再大也要用愛...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9-11ISBN/ISSN:978626394806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8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