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 短篇小說集一.1943年》
一九四零年代,抗戰淪陷期的上海文壇出現了一位奇才──張愛玲,她發表了一系列描繪平凡男女的殘缺愛情故事,立刻掀起一陣狂熱!這股張愛玲風潮從此不曾止歇過,因為她筆下中的角色、場景、氛圍鮮活得恍如進入我們的生活中。每一篇看似真實的浮世情事,卻又帶著大時代驚心動魄的傳奇色彩,並拓展了女性批判的視野,也難怪會讓評論家們反覆鑽研、萬千讀者迷戀傳頌,果然是「傾城」的不朽經典。
 
《紅玫瑰與白玫瑰 短篇小說集二.1944~1945年》
談論到張愛玲的小說特色,幾乎不免要提到文字華麗、比喻創新、體裁大膽、意象繁複、色彩濃郁……這些外在的技巧,但讓追隨者最難以企及的,應該是她累積的智慧與世故的體悟。張愛玲的小說不只描敘出一段精采的來龍去脈,還囊括她對人性、對生命的思索,並充滿文學藝術的渲染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細細品味!
 
《色,戒 短篇小說集三.1947年以後》
隨著環境、時代、心境的變遷,張愛玲的小說進入轉變期,雖然她的靈感仍以上海和香港雙城為主,並保有一貫冷眼看世情的敏銳,但手法卻更加圓融成熟,最明顯的是從早期濃烈外放的風格,逐漸凝鍊昇華為自然素樸,更接近她所追求的創作理念。這一篇篇故事流傳至今,不曾稍減其光華,甚至發展成「張學」,影響後代無數讀者,並不斷被改編成電影、電視、舞台劇等各種藝術形式,實為近代文學史上罕見的成就!
 
《半生緣》
《半生緣》是張愛玲初露鋒芒的首部長篇小說,一推出旋即震撼文壇,更屢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廣受眾人喜愛。她以極其細膩的生花妙筆刻劃「愛情」與「時間」,直截了當地透視時代環境下世態炎涼、聚散無常的本質。故事中交錯複雜又無疾而終的愛戀令人不勝唏噓,卻又讓人長掛心頭,如此懸念!
 
 
《秧歌》
一般人對張愛玲的認識,多半停留在以大城市為背景、寫愛情深刻見骨的那個張愛玲,但《秧歌》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張愛玲。然而即使故事的場景移到了一九五零年代的中國農村,張愛玲的描寫功力還是一樣犀利,在看似平淡的筆下,饑餓、恐懼的痛苦卻鮮活得刺眼,而蘊蓄其中的強大感染力,時至今日讀來,依然讓人震撼不已!
 
《赤地之戀》
赤地或許依然有真愛,有情男女的心中也依然熱烈地渴盼著,但在那個隨時要習慣死亡相隨的時代,靈魂似乎都被鮮血浸染得錯亂了,幸福的戀曲更是渺茫!繼《秧歌》之後,張愛玲再度以中國農村為寫作背景,在她飽含特殊美感的筆墨下,我們嗅到一段血淋淋的生活氣息,真實得逼使我們省悟人性的愚昧與瘋狂,是一部充滿歷史傷痕與文學價值的傑作!
 
《怨女》
《怨女》是張愛玲創作晚期的代表作之一,不僅被改編成電影,更備受國內外文壇重視。這本由短篇小說〈金鎖記〉擴充改寫而成的長篇小說,描繪大時代下女人被命運撥弄而扭曲的一生,從青春年少的充滿憧憬,一直到被現實環境壓迫的人生幻滅,在張愛玲臻至化境的文字中,讓人唏噓也讓人心驚。
 
《小團圓》
讀中國近代文學,不能不知道張愛玲;讀張愛玲,不能錯過《小團圓》。《小團圓》是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的顛峰之作,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刻畫出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餘韻不盡的情感鋪陳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因為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複雜的情結。墜入張愛玲的文字世界,就像她所寫的如「混身火燒火辣燙傷了一樣」,難以自拔!
 
 
《雷峰塔》
張愛玲以自己四歲到十八歲的成長經歷為主軸,糅合其獨特的語言美學所創作的自傳體小說。情節在真實與虛構間交織,將清末的社會氛圍、人性的深沉陰暗濃縮在這個大家族裡。
 繼《小團圓》出版後,不難發現張愛玲反覆地重述生命中最晦澀的心事,但每次出手均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極致細膩地鋪寫她對周遭不同人事物的愛恨情結,讓我們讀來震撼驚心之餘,更能逐漸將張愛玲的傳奇拼湊完整!
 
《易經》
在《易經》裡,一個首次坦露的具體情節,是母親楊露從國外回來探視正讀香港大學生活拮据的琵琶,當時歷史老師布雷斯代4好心資助了琵琶一筆八百元的學費,琵琶將這好不容易得來的一點錢全數交給了母親,後來竟無意間發現母親輕易把這錢輸在牌桌上了。楊露以為女兒必然是以身體作了交換,她催促琵琶親自前往老師住處道謝,之後並偷偷窺看琵琶入浴的身體,想發現異狀,這事卻使琵琶感到羞辱極了。
 
《華麗緣 散文集一.1940年代》
張愛玲的散文創作時間橫跨五十年,本書收錄一九四零年代的作品。這是她引領風華、意氣風發的盛產期,這個時期的題材多半取自她的生命紀錄、豐沛情緒與獨特見解。從〈天才夢〉開啟她發展天才的寫作夢、〈私語〉流露出童年和少年歲月帶來的傷痕與悲哀……篇篇奇思妙想,洋溢著對俗世的細膩觀察,表面上恍如絮絮叨叨的私密話語,卻又色彩濃厚、音韻鏗鏘、意象繁複、餘韻無窮,完全呈現出張愛玲獨具一格的美感!
 
《惘然記 散文集二.1950~80年代》
本書收錄張愛玲一九五零至八零年代的散文作品,比較起四零年代的那種華麗風格,這時期的題材多為回顧過往,筆法也顯得越來越清淡,自我的喜怒哀樂較為隱藏,更符合她追求的簡樸蒼涼美學。〈重訪邊城〉觀察舊時台灣以及香港細微的日常生活;〈草爐餅〉用上海小吃遙念故鄉……隨著生命進入另一階段,張愛玲對世事人情的體會更加透徹,文字描繪的功力也轉變得更成熟,並時時透現出她對創作的無比熱忱!
 
 
《對照記 散文集三.1990年代》
本書收錄一九九零年代張愛玲晚年的散文作品,這段時期她的作品較少,以〈對照記〉為代表。〈對照記〉是張愛玲挑選出自己與親友的照片,並配上文字說明,是她寫作生涯中唯一的自傳體圖文集,最末並加收一張拿報紙的近照表示自己還活著,讓我們感受到這位幾乎被讀者「神化」的才女幽默親近的一面。而這些性格也顯露在她其餘的小品中,俏皮語隨手拈來,但絲毫不減其獨特的韻味,反覆閱讀,每每有新的感動與想像,也難怪張愛玲的文字永遠能讓我們沉吟低迴、留連忘返!
 
《紅樓夢魘》
張愛玲說《紅樓夢》是她一切的泉源,她深深地被大家族中的悲歡起落、人與人之間感應的煩惱所吸引,中毒的程度已到了「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十四歲時,張愛玲便融合了上海灘人物與《紅樓夢》筆調,寫成中西合併的章回小說《摩登紅樓夢》;其後的創作文風則完全承襲了《紅樓夢》一脈路線,並糅合發揚成「張派傳奇」;到了五十多歲時,又有一種瘋狂的熱情驅使她對《紅樓夢》做繁瑣而奇特的考訂,難怪被好友宋淇戲稱為「紅樓夢魘」。
 
《海上花開》
《海上花列傳》原本是清代才子韓子雲以蘇州吳語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描寫歡場男女的各種面貌,並深深影響了日後張愛玲的創作,她便曾說自己的小說正是承繼自《紅樓夢》和《海上花列傳》的傳統。而也正因為這樣的情有獨鍾,張愛玲耗費了無數時間、心力,將《海上花列傳》重新譯寫成英語版以及國語版的《海上花開》、《海上花落》, 並針對晚清的服飾、制度、文化加上詳盡的註解,讓我們今日也得以欣賞這部真正的經典傑作!
 
《海上花落》
張愛玲從十三四歲就開始讀《海上花列傳》,非常著迷於這部看似散漫隱晦、卻蘊藏無限餘韻的小說傑作,更讚歎其淒清的境界是愛情故事的重大突破!電影大師侯孝賢並曾根據張愛玲版的《海上花開》、《海上花落》拍成「海上花」,透過封閉空間的長鏡頭,觀照出情愛的縹緲與人性的幽微,正如張愛玲筆下那股含蓄不盡的美感。
 
 
《張愛玲譯作選一》
張愛玲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獲得文壇矚目,然而大家多半忽略了她在翻譯方面的才華。張愛玲的翻譯作品主要集中在一九六零年代,類型則廣涵小說、詩歌、散文、戲劇與文學評論。翻譯界的權威人士認為她的翻譯技巧與語言運用都十分有個人特色,而「譯者張愛玲」的身分無疑也影響了日後她中英文並進的創作型態,其中部分作品甚至是先以英文創作,再重新改寫成中文。所以無論是想要更深入了解張愛玲,還是研究「張式」的翻譯藝術,這本書都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張愛玲譯作選二》
張愛玲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獲得文壇矚目,然而大家多半忽略了她在翻譯方面的才華。張愛玲的翻譯作品主要集中在一九六零年代,類型則廣涵小說、詩歌、散文、戲劇與文學評論。翻譯界的權威人士認為她的翻譯技巧與語言運用都十分有個人特色,而「譯者張愛玲」的身分無疑也影響了日後她中英文並進的創作型態,其中部分作品甚至是先以英文創作,再重新改寫成中文。所以無論是想要更深入了解張愛玲,還是研究「張式」的翻譯藝術,這本書都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張愛玲私語錄》
一般讀者只知道張愛玲和姑姑、炎櫻關係親密,卻多半忽略了她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宋淇和鄺文美夫婦。他們三人交往數十年,宋淇夫婦也記錄下張愛玲聊天時所講的「名言」,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傳奇才女不為人知的一面。張愛玲曾說:真正互相瞭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鏡子,把對方天性中最優美的部份反映出來!而無疑地,宋淇夫婦正是張愛玲的明鏡。因此,想要了解張愛玲最真實的個性以及心靈深處的點點滴滴,這本「私語錄」絕對是最珍貴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