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應能支配自己,
要是我們受制於人,那並非命運安排,
而是有人自願為奴。
政客歪理說得口沫橫飛,有人卻聽得死心塌地?
當信念執著得堅不可摧,代表你被洗腦得無與倫比!
為何會輕易相信謊言?解讀你讓你「心甘情願的根本」!
為何會被媒體灌輸不正確的資訊?解析那些從小到大的「真理」!
如何反支配?揭穿「美好言論」的死角盲點!
如何去控制?踏上絕地反攻的「洗腦培訓」!
辨別假資訊,掌握你我他,掌控真相永遠比掌控他人容易。
洗腦是一門「科學」,
作者透過洗腦原理、洗腦手段和洗腦培訓實踐三部分,從本質上瞭解洗腦的真相,對洗腦術進行辨別。思維能被重塑植入,也能夠對其積極改變,以科學邏輯引領你我,揭發事實、調整思維和習慣,避免陷入謊言、掌控資訊的真偽,從而在紛亂的世界掌控自己、安頓他人。
人腦可以像橡皮泥一樣被任意塑造嗎?什麼樣的環境和條件可以讓一個人變得不假思索就認同他人?人腦真的能夠被擦除然後植入新的思想嗎?你確定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洗腦有哪些常用的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止被洗腦嗎?
所謂洗腦就是利用外部影響力,向別人灌輸異於一般價值觀的特殊思想,以符合操縱者的意願。從本質上來講,洗腦就是將一種理論植入他人頭腦的過程,所以不管其如何變化,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 排他性。只承認一種理論絕對正確;
第二, 循環論證。從一個簡單的真理開始,循環論證;
第三, 第三,利益承諾。誇大信奉某種理論能帶來巨大的收益──無論是財富、名譽或者地位──人的這道心理防線一旦被打開一個小缺口,欲望就會難以抑制,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資訊;
第四, 咒語化。把觀點簡化成口號化的句式;
第五, 儀式化。儀式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思想具象化、便於形成圖騰崇拜,而且儀式的莊嚴感能夠給受洗物件形成服從的壓力;
第六, 重複性,反復灌輸一個道理。但這些只是洗腦的初級表現形式,洗腦的最高境界是運用「隱秘說服詞彙」和「催眠語言模式」,在不知不覺中入侵他人的內心,讓被施洗者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觀點、意見、提議以及任何請求,心甘情願地為他的想法買單。
一旦瞭解了洗腦的原理、手段和其背後隱藏的科學,我們就能從本質上瞭解洗腦的真相,對洗腦術進行甄別。思維既然能夠被重塑植入,那麼也能夠對其做出積極有效的改變。
現在,我們知道了如何調整思維和習慣,讓一個人避免陷入謊言的陷阱;我們也清楚,儘管高級洗腦術令人防不勝防,但也並非無懈可擊,因為我們知道了如何去做。
大哲人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但是「人們有時可以支配他們自己的命運。要是我們受制於人,親愛的勃魯托斯,那錯處並不在我們的命運,而是因為我們自願為人奴役。」
作者簡介:
艾瑞克(Eric)
美國新一代管理與營銷培訓專家,數據分析師,曾為上百家企業制定產品營銷戰略,提供市場分析報告,是高端影響力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現任職於康涅狄格州立大學。
章節試閱
第二章 洗腦的常用心理手段
你知道騙局是如何順理成章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嗎?所謂的真理背後,到底藏著哪些意亂神迷的真相?怎麼樣的情境下,你神不知鬼不覺地被洗腦?洗腦常用的心理手段有哪些?幾乎沒有人相信,自己隨時都在受到另一個人的心靈控制。這正是高端洗腦者的高明之處。
一、熟悉效應
人人都具有強烈的警惕意識,但是,這種意識在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物面前就會變得軟弱無力。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相反,當你給對方製造一種熟悉的情景時,就很容易讓他服從你的意志。這就是一種高超的說服技巧。
拉爾夫.泰勒的實驗
人人常常對自己看到的人、商品或其他事物產生更積極的傾向態度,這就是熟悉效應(familiarity effect),它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已經在各種文化、物種、意識狀態之間得到了證明,即使你意識不到它的感染和刺激,它也在發揮著作用。
你不得不相信人們會對自己熟悉的事情本能地產生一種歸屬感和認可感,這種因為熟悉而產生的效應恰恰是掌控技巧上的一條門徑。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拉爾夫.泰勒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群大學生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後在每個等級學生中取數量相同的人組成小組,讓他們討論大學裡的十項預算削減計畫中哪一個最好。其中有一半的小組成員生活在支配能力高的學生寢室裡,而另一半在支配能力低的學生寢室裡。實驗結果顯示:問題討論的結果總由寢室長的意見所決定,即使是那些小組成員來自低支配力的寢室。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比在陌生的環境中更容易被說服。我們總是會不自覺的相信自己群體中的成員,尤其是那些平時具有權威性的人,就像這個實驗中,不管是支配能力低的人還是支配能力高的人,他們總是會相信和支持自己群體中熟悉的人的意見。
自己人效應
熟悉效應也可以成為自己人效應,因為人人都會相信、支援自己熟悉的人。人們天生都有一種強烈的防禦意識,對於外界,尤其是對他不熟悉的人或物更會嚴加警惕。但是,對於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物就不一定有如此的警惕性。對於說服者來說,當你面對一個並不熟悉的人時,怎樣才能攻破他的心理隔膜,最終說服他呢?
如果你想要對方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首先需要對方喜歡你,否則,你的任何舉動都會失敗。當你用真誠、熱情、大度的態度和對方交談,或是尋找到雙方之間的共同點並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就會讓對方覺得你們雙方有交集,像是見到了親人或老朋友。當你能做到這一點時,你已經做出了成功地說服對方的第一步,接下來,你想要對方服從你的建議、支持你,事情則會迎刃而解。這就是自己人效應。
一位法國的企業家專程前往印度,目的是要和一位新德里的將軍談判一樁關於飛機銷售的生意。但是,當企業家到達新德里後,這位將軍對他置之不理。最後,企業家通過各種管道獲得了與將軍交談的機會,但只有十分鐘。
當企業家被將軍的秘書引到會客廳後,秘書很冷漠地對他說:「不要多佔用將軍的時間。」站在會客廳,現場緊張的氣氛讓企業家對這場生意沒抱太大的希望。
「您好!」將軍先伸出了手,這似乎只是出於禮貌。「您好,將軍閣下!」企業家用真誠、坦率的口吻說,「我衷心地向您致敬,感謝您對我的公司採取如此強硬的態度。」將軍聽後感到莫名其妙。「噢,是您使我得到了一個幸運的機會,在我的生日這一天使我又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莫非您出生在印度?」將軍疑惑地問。「是的!」拉梯果斷地說,「儘管我是法國人,但我出生在偉大的印度名城加爾各答。當年,我的爸爸是法國歇爾公司駐印度代表,我的童年就在印度度過,那時,我生活得非常幸福、快樂,因為很多印度的人民給予了我們一家人熱忱的關照。」企業家根本就沒有提及飛機談判的事情,而是娓娓道來童年的美好回憶,「在我3歲的生日時,一位印度阿姨送給我一個可愛的玩具,我曾經一起和印度的小朋友在大象背上嬉戲玩耍,印度的老師教會了我第一門外語……我在印度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滿了笑聲。」將軍被企業家的美好回憶深深地迷住了,當即就說:「您又要在印度度過一次生日了,真是太好了,我想請你共進午餐。」這令企業家興奮至極。
之後,他們乘坐汽車前去餐廳。在車上,企業家打開自己的公事包,取出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然後恭恭敬敬地遞給了將軍。「這不是偉大的聖雄甘地嗎?」將軍興奮地對企業家說。「是的,旁邊的小孩子就是四歲的我。那年,我和父母乘船回國,在船上十分榮幸地遇到了偉大的聖雄甘地,這張照片就是當時拍的,多年來我們家人一直珍藏著它。我這次來到貴國之所以帶著它,一是想讓偉大的聖雄保佑我一路平安,還有就是想拿著它去為聖雄掃墓。」「我很感謝你,你是偉大的聖雄甘地和印度人民的好朋友。」將軍鄭重地對企業家說。
故事講到這裡就不用再講下去了,這位企業家的談判非常成功。什麼方法使他如魚得水呢?自己的父親是一位駐印度的公司代表、自己出生在印度、童年時與印度人民產生過的美好回憶、對聖雄甘地的尊敬以及交往,這些足以激起將軍的興趣,讓將軍覺得這位企業家是一位對印度充滿景仰和感激情感的國際友人,是一位和自己一樣在印度這片土地上長大的人,同自己一樣熱愛自己的國家和英雄。所以,企業家成功地說服了高高在上的將軍。
當然,想和並不熟悉的人之間發生自己人效應的方法很多,產生的效果也不同。但是,要想達到說服的目的,普遍需要具備三點:
第一,在雙方之間找到一個適合的「相似性」作為切入口,之後再循序漸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努力使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你若是上司,想讓下屬為自己做出某種業績,談話時要儘量照顧到下屬的需求、情緒,讓他覺得你是一位可信、真誠的朋友。你若是下屬,想求上司為自己「開綠色通道」,在和上司的談話中就要儘量迎合上司的情緒、愛好,讓上司認為你們之間有交集;
第三,要具有優秀的人格品質,這能增加你在對方心裡的影響力,如開朗、坦率、大度、正直、真誠都是能影響對方行為的品質。
「熟悉效應」幕後的騙人術
這是再熟悉不過的事情了,多年以來,很多人會受到「老鄉」「同學」「親人」「朋友」等「熟人」的欺騙,輕微的會受到一點經濟損失,嚴重的會傾家蕩產。這其中就是因為輕信了對方的謊言,認為他真的就是自己熟悉的人。這種現象也正揭示出一個問題,人們在自己熟悉的事物面前的分析、判斷失誤的能力相對薄弱,那些犯罪分子也恰恰是利用了人性的這一弱點說服了一個又一個人,從而達到自己的不軌行為。
我們來揭示一下不法分子慣用的伎倆:
「最近還好吧?」這天王先生接到了一個電話,手機的另一端如是說。
「你是誰?」王先生疑惑地問。
「哎喲,真是貴人多忘事呀,連老朋友的聲音也聽不出來了……我的新號碼你的手機上沒有嗎?」
王先生認為恐怕是自己最近太忙了,一糊塗給忘了,所以也就憑感覺說了一個自己朋友的名字。
「哈哈,看來還沒有把我忘記。」對方果斷地說。
在接下來的談話中,對方卻直呼王先生的名字,並且噓寒問暖,談論工作上的問題,並要求王先生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在一起聚一聚,這讓繁忙中的王先生感覺到一絲絲的溫暖。
第二天上午,王先生再次接到這個人的電話,稱在路上發生了車禍,把一位老人給撞了,老人家屬要求立即支付兩萬元,可是自己身上沒帶錢,問王先生能不能先給自己打一些錢救急。朋友有難不得不幫忙,王先生就按照「朋友」提供的帳號匯去了一萬元。
在這場騙局中,犯罪分子就是利用許多人記不住朋友電話或聲音而心生愧疚的心理,「理直氣壯」地進行行騙。對於受騙者來說,究其原因就是在他們看來,自己的錢是借給了自己的熟悉的人,而事實上,他們對自己熟悉的人卻是模糊的。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類似的「熟人」就是以車禍、被竊、嫖娼被抓等原因而急切要求熟人給予金錢的説明,他們運用的媒介一般是網路、電話、談話等。很多通過這些媒介得到「熟人」的災難資訊後,通常會被感情沖昏了頭腦而受騙。
近些年來,非法傳銷群體就是一個最大的行騙方式,它引發了很多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而它運用的手段也無非就是以上講到的手段,他們的組織一般都是由同學、同事、老鄉、朋友、親戚所構成,因為彼此之間都是熟人,比較瞭解,所以就減輕了防範心理。另外,他們還會用一些非常有誘惑力的工作、工資待遇、暴富等形式誘騙對方。
究其原因,這就是由熟悉效應產生的結果。
二、效度效應
人性的弱點比比皆是,「不堅定」就是其中之一。當一個觀點或一種資訊僅僅是因為重複了許多次,最後就會有很多人傾向於它是真的。這就說明一個道理:重複是一種力量,謊言重複一百次就會成為真理,即使變不成真理,只要別人不戳穿,多數人也會把它當成真理。這就是效度效應,當你恰如其分地將其運用到某件事上,多次重複直到對方心理崩潰,你也就成功地說服了他。
「效度效應」的陷阱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策.秦策》中記載,春秋末年,儒家思想的傑出代表曾子(姓曾名參)居住在家鄉費縣(山東沂蒙地區),而此地有一個與曾參重名的人。
曾參殺人了。有個鄰居就前來告訴曾母說:「你們家曾參殺人了!」正在織布的曾母聽後說:「我的兒子是堂堂正正的讀書人,他是不會殺人的。」說著仍然一心一意地織布。又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鄰人跑來說:「你們家曾參殺人了!」此時,曾母依舊淡定自如地織布。很快,又有一個鄰居跑過來說:「你們家曾參殺人了!」曾母終於害怕了,便丟下手中的梭子翻牆逃跑。
後來,曾母才發現這是一場誤會,並非是自己的兒子殺人了,而是另外一個名叫曾參的人做了壞事。
曾母一開始對於鄰居的話根本不相信,認為那絕對是謠言。但是,隨著謠言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複,就開始產生了疑心,最終認定謠言就是真的。這就是人的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效度效應(validity effect),一個觀點或一種資訊僅僅因為重複了許多次,結果就會有很多人傾向於它是真的,換句話即「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
長期以來,效度效應是政治家、廣告商、陰謀家慣用的伎倆,他們會把自己的觀點和廣告重複到足夠多的次數,以致受眾不得不相信這是真的。走在路上你會看到這個廣告,乘坐公交、地鐵時你也會看到這個廣告,開車時你會聽到這個廣告,看電視、電影時會插播這個廣告,看報紙、雜誌時會碰到這個廣告等,「重複」已經成為商家的行銷手段。如果重複兩百次,消費者還沒有對這種產品形成一種概念,那麼,廣告商就會使廣告重複八百次、上千次……久而久之,即使是謊言也會變成「真理」,某種產品的形象就在你頭腦中佔據特殊的位置。你可能根本不瞭解某種產品的成分和品質,腦海中卻會不自覺地信以為:這應該是一種優質的知名產品,既然這麼火爆,我應該買來感受一下。
一九五七年,美國的一位市場調查員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在新澤西州的一家電影院裡放映電影《野餐(Picnic)》時,他將「請喝可口可樂」與「餓嗎?請吃爆米花」這兩句廣告以極快的語速間隔五秒就會在銀幕上播出一次。這個實驗進行了六週後,可口可樂的銷量增長了18.1%,爆米花的銷量增長了57.7%。
這位調查員說:「也許並沒有人去下意識地關注這句話的內涵,當他們在看電影時卻會下意識地去購買可口可樂和爆米花。」
這就是利用效度效應產生的一種隱性說服的方法。效度效應是否具於科學性,其對於人的心理是否能產生說服力,哈爾.阿克斯及其助手在二十世紀九〇年代初做了一系列足夠經典的實驗,名為「關於效度效應是怎樣起作用的」。
研究者向一批志願者陳述一系列如「水銀的沸點比銅的沸點高、一九四八年之前已經有超過四百部的電影被拍攝出來」等錯誤的或正確的常識。志願者要對聽到的常識從1(表示完全錯誤)到7(表示完全正確)這7個點量表上做一個正確性的等級判斷。在七天到十四天之間,這樣的實驗又多次被考核,不同的是每次實驗中都有之前被測試過的常識,也有新添進去的常識。研究者從幾次的實驗中發現,那些在之前被多次重複過的常識往往會被志願者誤認為是正確的。
針對這項實驗,阿克斯說:「在研究中,我並沒有嘗試去說服志願者,我也沒有提供給他們支持性的理由。我只是讓志願者對常識評定等級,單純的重複似乎強化了評定的態度,這是一個驚人的結果。」這足以說明重複對於人們的觀念和態度的影響力。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觀點或主張的重複,即效度效應可以影響一個人判斷的態度。這是一種友好的、有效的說服方式。另外還有兩種友好而有效的說服方式:
第一,受欽佩的或有吸引力的人做出表率和引領,即上一章中講到的「權威認同」;
第二,將要表達的觀點或資訊與美好的情感聯繫起來,即下一節的「情感效應」。
戈培爾的「效度效應」?
「很多極為重要的社會規律和生活法則都會被隱藏在複雜的社會現象中。掌握了它們,會幫助你發現事物真相,會更深刻地認識到社會和人性的真諦;而合理地運用它們,許多複雜和疑難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謊言重複一百次就會成為真理。」這就是「戈培爾效應」。
所謂的戈培爾效應就是效度效應,是戈培爾針對具體的情況和目標創造出來的一種說服模式。他最著名而有哲理的話就是「重複是一種力量,謊言重複一百次就會成為真理」,這就是他實現目標的一把利劍。
一九二二年六月,戈培爾聽完了希特勒的講演,驚歎道:「現在我找到了應該走的道路──這是一個命令!」從此,他利用自己天才般的演講術和超人的智慧,瘋狂地宣傳他所信奉的「納粹主義」,逐步使納粹黨一黨專政合法化,使希特勒的法西斯獨裁專制統治一路暢通。最後,戈培爾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成為了納粹的高級領導——教育部長和宣傳部長。在他成功的背後,戈培爾喪心病狂地調動了納粹黨宣傳機構的全部人馬,奇妙地運用「效度效應」進行了德國歷史上空前的宣傳運動。比如,一九三一年的總統競選活動中,戈培爾力促希特勒參加競選。希特勒做出了瘋狂的舉措,他們周遊全國、頻繁發表競選演說、煽動黨徒的狂熱情緒。而戈培爾調集全部人馬,開動了宣傳機器,利用募集的經費,發動前所未有的宣傳運動──在全國各地張貼一百萬張彩色宣傳畫、分發了八百萬本小冊子以及一千兩百萬份的黨報特刊、首次將電影和唱片用到了總統競選的活動中。儘管在這次競選中,希特勒經過兩次的投票均未能當選,獲得的選票卻翻了一番。
戈培爾深知要達到目的,人民的意識必須和納粹的思想保持一致,德國只能聽到一種聲音。戈培爾還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焚書運動,對出版、報刊、廣播和電影等媒體實行了嚴格的管制,要求必須宣傳與納粹黨思想一致的資訊。所以,在德國襲擊波蘭前,戈培爾在納粹德國的一切媒介上翻天覆地地為德國侵略波蘭製造藉口:「同胞們,是波蘭擾亂了歐洲的和平,是波蘭以武裝的入侵威脅了德國的和平。」在納粹德國報紙上,炒作的話題只有一個——破壞歐洲和平的罪魁禍首是波蘭。
再如,在荷蘭軍隊投降後的第一天,三十個柏林電臺立即駐紮在荷蘭廣播電臺。他們帶來了非常齊全和先進的裝備,還帶了多種已經錄製好的節目和荷蘭語磁帶,這足夠播放兩個禮拜以上。後來,深諳宣傳以攻心為上的戈培爾決定不再播放從德國帶來的節目,而是延續荷蘭電臺的節目傳統,但對播放內容進行了荷槍實彈地監控。隨著德國勢力範圍的擴大,外語電臺數目的不斷增多,納粹思想的宣傳波及得越來越遠,戈培爾計畫讓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聽到納粹的聲音。僅僅在一九四二年,柏林廣播電臺播送或監視播送的固定節目就有二十七種語言之多。
相信「信仰謊言重複多遍,就會成為真理」的戈培爾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根本不顧事實,調動一切輿論工具,不斷為其編造新的謊言尋找新的論據。但是,這仍極具煽動性,大多數人並不知情,通過各種管道向人們傳播的納粹思想還是逐步改變了很多人的信念。大家會不自覺地按照納粹指導的方式行動,或者下意識地去接受納粹鼓動的信念。
當然,戈培爾運用的並非只有一種手段,「宣傳只有一個目標:征服群眾。所有一切為這個目標服務的手段都是好的。」這是戈培爾的一句名言。他在充分利用「效度效應」的同時摻雜了一些必要的手段,如下一節將要講到的「強迫效應」。
避免「超限」
難道說效度效應具有絕對的魔力?這並非絕對的,任何法則若是不能恰當地發揮,都不能如你所願。
你原本是要說服對方去支持自己,結果,對方的情緒卻向你的初衷相反的方向發展;
你在說服對方時,一開始,他的情緒隨著談話的進展不斷向你希望的狀態發展,但當它達到一定的高峰時,卻開始一點點地下滑,甚至最後滑落到了水平線以下。
這其實就是你的說服技巧發生了差錯,即你的談話尺度超過了對方的承受能力,所以就產生了超限效應。
美國的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他去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一開始,馬克.吐溫覺得牧師的演講情真意切,甚至催人淚下。於是,馬克.吐溫就產生了一種準備捐款的衝動。過了一會兒,這位牧師的演講還沒有結束,就令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了,他決定隨便捐一些零錢罷了。但是又過了一會兒,可恨的牧師還沒有結束他的演講,馬克.吐溫反感透了,他一分錢也不想捐了。時間又過去了一會兒,牧師終於結束了他的演講。這時,募捐開始,胸中充滿怒氣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惡作劇地從盤子裡拿了兩個硬幣,作為浪費自己的時間的補償。
這說明了什麼現象?即使是像馬克.吐溫這種偉大的人在某些時候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所以,即使多麼動聽、感人的語言,超過一定的界限都會讓對方產生反感情緒。好話多麼動聽,說多了也會味如嚼蠟,再親密的朋友,相處時間長了也會產生不愉快,就像十六世紀劇作家約翰.李利的話:「客人和魚一樣,三天就會發臭。」
但是,超限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上演,而且是重演,每一次的效果都是很糟糕的。當孩子成績向下滑落時,父母的教育本來是要說服孩子在學習上加一把勁兒,但不管是溫和的方式還是嚴厲的方式,一次、兩次、三次……孩子的心裡會對這種行為產生反感,甚至出現抵抗情緒;當一位老師經常表揚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時間長了,這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也會變得驕傲自滿、目空一切;當你給同事一點小禮物,目的是為了說服他在你的工作出現差錯時彌補一下,但你隔三差五、逢年過節時都給他施以恩惠,他就會覺得受之有理。一旦偶爾落下了這個「禮節」,他就會對你心存偏見,甚至是落井下石。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儘量去避免超限效應的發生。任何人的心理都有一個承受界限,超過這個標準,就可能會產生事與願違的後果。從另一個角度考慮,超限效應之所以在生活中經常發生,是源於人性的弱點: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講話方式,不注意換位思考。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
第二章 洗腦的常用心理手段
你知道騙局是如何順理成章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嗎?所謂的真理背後,到底藏著哪些意亂神迷的真相?怎麼樣的情境下,你神不知鬼不覺地被洗腦?洗腦常用的心理手段有哪些?幾乎沒有人相信,自己隨時都在受到另一個人的心靈控制。這正是高端洗腦者的高明之處。
一、熟悉效應
人人都具有強烈的警惕意識,但是,這種意識在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物面前就會變得軟弱無力。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相反,當你給對方製造一種熟悉的情景時,就很容易讓他服從你的意志。這就是一種高超的說服技巧。
拉爾夫.泰勒的實驗
人...
作者序
引言:從希特勒的「洗腦師」戈培爾說起
「二戰」、「德國法西斯」、「納粹黨」、「迫害猶太人」……提起這些詞語,你的腦子中一定會立即迸發出一個人的名字──阿道夫.希特勒,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魔頭。
但,你也許沒有想到,僅憑希特勒一個人是無法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他的幕後隱藏著一位「搖鵝毛扇」的幫兇──保羅.約瑟夫.戈培爾,納粹党宣傳部部長,他的「喉舌」成就了希特勒的陰謀。
「戈培爾博士帶有言辭和才智兩件禮物,沒有這些禮物,柏林的局勢就無法控制……對戈培爾博士來說,他用充滿真情實感的言辭贏得了柏林。」這是一九四二年希特勒在回憶戈培爾時所說的一段話。希特勒的口吻之所以如此深情、真誠,因為在他建立的龐大帝國中,戈培爾的「喉舌」的力量可以抵得上他的六十個精銳師!那麼,作為納粹戰爭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是以何種言辭建立了強大的媒體帝國,他的真情實感中又隱藏著哪些機密呢?
在為希特勒服務的生涯中,「控制思想」是戈培爾的工作重心。他一貫強調大眾傳媒只能是納粹黨的工具,它們的唯一任務就是向民眾宣傳納粹黨的政策和措施,即用納粹主義來改造德國人民,用德國人民的支持促成納粹戰爭的勝利。所以,戈培爾堂而皇之地對美術、音樂、戲劇、文學、新聞、電影等媒體內容進行了封殺和控制。
戈培爾曾說:「灌輸黨的學說比生產重要。」在宣傳這些思想時,他的言辭太動聽和精闢了,以致人們都接受了這種思想。一九三三年五月十日,新上任的德國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長戈培爾面對德國柏林菩提樹下大街廣場上「焚書」的熊熊烈火義正詞嚴地說:「在這火光下,不僅是宣告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它還照亮了一個新時代!」這是多麼具有煽情意味的演講!
幾千萬的德國人欣賞什麼樣的美術作品,閱讀什麼樣的文學作品,觀看什麼樣的戲劇、電影,收聽到什麼樣的廣播;什麼新聞該發佈、什麼新聞要扣下、什麼新聞稿怎麼擬標題、什麼運動應該取消、什麼運動必須開展;所有的民眾都必須集體聽廣播,餐廳、咖啡館、客廳裡聽到的聲音全都一樣……這一切都是在經過戈培爾嚴密的審查和監視的情況下發生的。決定這一切的標準都要看內容是否利於納粹黨的事業,是否「健康向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民眾也都必須嚴格遵守和服從這樣的決策和規範,否則就會受到既定的制裁。
儘管戈培爾剝奪了德國人民的知情權,令人驚奇的是,他的諸多舉措和言論頗受人民愛戴。為了更好地進行愚民政策,戈培爾曾理直氣壯地告訴民眾:「如果真實地公開披露一些納粹黨的消息,將會損害國家的威望和利益,因為這會為英法等西方國家提供攻擊德國的證據。」這對於那些具有愛國主義的民眾來說,是十分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因為對納粹黨的抨擊就是對德國的抨擊,從情感上來說,他們是不允許自己國家的利益受到損失。所以,他們會堅定不移地忠於戈培爾。美國著名的駐外特派記者、新聞分析員、世界現代史學家夏伊勒曾在日記裡記錄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天,一位德國母親接到官方的通知,她的身為飛行員的兒子在戰爭中失蹤了,目前確認已經死亡。但是,在之後的幾天,英國廣播公司公佈的德國戰俘名單裡有她的兒子。兒子的八個朋友和一些熟人得知這個消息後都寫信告訴這位「喪子」的母親。但是,這位愛國的母親向官方揭發了這些人,原因是他們偷聽敵臺,這些人也全都被捕。這就是在戈培爾的「喉舌」下培養出來的德國民眾的「政治覺悟」。
還有,戈培爾的宣傳手段中還有一個極其致命的舉措,那就是:「謊言重複一千遍,也不會成為真理,但謊言如果重複一千遍而又不許別人戳穿,多數人就會把它當成真理……」在戈培爾統治下的媒體帝國中,謊言的陷阱比比皆是,但他利用各種手段將這些謊言變成了「真理」。他的策略就是:「即使是一個簡單的謊話,一旦你開始說了,就要說到底。」
再來看看,足智多謀的戈培爾的「喉舌」中還有哪些說服技巧?
社會規範的力量:「我們信仰什麼,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只要我們有信仰。」這一點也不錯,只要人們的心裡存在著信仰,就會對其信條矢志不渝,而為納粹服務就可以成為德國民眾唯一的信仰;
角色扮演和語言力量:「我們的宣傳物件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宣傳論點的語氣須粗獷、清晰和有力。」很顯然,戈培爾認清了民眾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實施了適合大眾口味的手段;
效度效應的力量:「宣傳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斷重複有效論點,謊言要一再傳播並裝扮得令人相信。」
謊言重複到足夠多的次數後就會對大眾產生一種認識錯覺,而人們的這種錯覺恰恰會形成「謊言就是真理」的認識。
正是如此,戈培爾運用了這些有悖於常規的說服術,讓那些民眾和士兵心甘情願地為納粹服務。當然,在戈培爾一系列的說服技巧中,他還不同程度地摻雜了強迫、語言技巧、肢體動作以及一些隱秘的說服手段。總之,戈培爾的目標就是用一切手段讓民眾服從他,更確切地說是服從最高統帥希特勒指揮下的納粹黨。戈培爾之所以能說服如此多的人,並激發出他們如此大的熱情,正是因為他徹底看透了人類的本性,掌控了人的心理,抓住了人性的弱點。
以上之所以長篇大段地介紹戈培爾,是因為他的確是一位交際上的精英,他的說服技巧幾乎能囊括本書涉及的一切手段。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說服技巧本身就是要融入到一個具體的情境當中,而非一對一的直接式的對答,即只有詳細地瞭解戈培爾所處的環境,才能深入地認識到他的說服技巧的高明。在以上介紹的說服技巧中,基本上只涉及了本書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的內容。這並非對以下章節的忽視,而是前兩章所講的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說服技巧,理論性較強,以下章節的內容則更多的是強調一種技巧性,讀者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故不多言。
好了,親愛的讀者,開始閱讀本書吧,希望你們能從中有所收穫,這將是為本書付出努力的人最大的欣慰。
引言:從希特勒的「洗腦師」戈培爾說起
「二戰」、「德國法西斯」、「納粹黨」、「迫害猶太人」……提起這些詞語,你的腦子中一定會立即迸發出一個人的名字──阿道夫.希特勒,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魔頭。
但,你也許沒有想到,僅憑希特勒一個人是無法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他的幕後隱藏著一位「搖鵝毛扇」的幫兇──保羅.約瑟夫.戈培爾,納粹党宣傳部部長,他的「喉舌」成就了希特勒的陰謀。
「戈培爾博士帶有言辭和才智兩件禮物,沒有這些禮物,柏林的局勢就無法控制……對戈培爾博士來說,他用充滿真情實感的言辭贏得...
目錄
反洗腦:自願為奴的真相
自序
引言:從希特勒的「洗腦師」戈培爾說起
之一:洗腦原理Mind Control Theory
第一章 服從的秘密
一、社會規範
人人都要服從的生活準則
外顯和內隱的準則
二、角色扮演
你不能抗拒的角色規範
答布效應:誰來導演我們的角色?
三、權威認同
人們為何會服從於權威?
米爾格蘭姆的實驗
權威認同產生的社會現象
四、從眾心理
什麼是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就是說服的切點
避免「消極」的從眾效應
第二章 洗腦的常用心理手段
一、熟悉效應
拉爾夫.泰勒的實驗
自己人效應
「熟悉效應」幕後的騙人術
二、效度效應
「效度效應」的陷阱
戈培爾的「效度效應」?
避免「超限」
三、情感效應
阿倫森效應:一種極端的說服術
附加值效應:商業行為中的「情感」
感人效應:奧巴馬悲天憫人的演講
四、強迫
強迫的效力
強迫如何發生?
之二:洗腦技巧Mind Control Skill
第三章 意象催眠
一、說服的最好途徑
說得自然而然?
發問的三大訣竅
二、高素質的廢話
說得好不如說得巧
正中靶心的語言
三、速度的定律
語速是一個人的能力
發揮語速的力量?
語速三忌
四、給大腦積極的語言
語調的五要素
語調高低的原因
不同的語調,不同的人性
五、講好一個故事
名人故事
歷史教訓
社會性的說服力
第四章 逃不掉的微反應
一、蓋不住思維的「帽子」
衣冠決定印象,印象決定成敗
衣冠上的說服技巧
遵守正裝法則,說服力大增
二、微表情的真相
眼睛裡的秘密
眼神較量
直視雙眼
三、自我控制能力
肢體語言為何如此震撼人心?
肢體動作──無聲勝有聲的說服力
運用肢體語言
四、情境下的主觀意象
傾聽就是在積累爆發力
傾聽是對傾訴者最好的安慰
我不願從一個不聽我說話的人那裡買東西
傾聽者的培養訓練
五、「觸碰效應」的魔力
「刺蝟法則」中的心理距離
說出對方的姓名:卡內基的生意經
用你的身體距離來操控對方的心理?
六、氣場力
氣場力就是說服力
大人物、小人物,同樣擁有強大的氣場
提升氣場的24條建議
之三:反洗腦實踐Anti-Brainwash Practice
第五章 掌控的真相
一、有技巧的說服術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一語驚人
繞個彎子說話
「蘇格拉底式」的回答
以退為進,先給對方一點甜頭
用準確的數字說話
登門檻效應
告訴對方,他對你很重要
二、第一時間看透對方
摸準對方的心理,直擊要害
使出威脅的撒手鐧
投其所好
激發對方的自尊心
用高尚的動機激勵對方
有意暴露自己的缺點
用「消極面」誘導
三、說到點上的秘笈
因你而感動
給別人一個臺階下
強調雙方的共同之處
拐彎抹角地說服
抓住對方的動機
激發對方的好感
互惠原理
先讓他說,再讓他做
讚美的高手,就是說服的高手
四、掌控的真相
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
一舉兩得的幽默
拿出你最真心的微笑
製造共同的敵人
多拿「我們」說話
凡勃倫效應
製造一種「同調」的假像
用對比激發對方的動力
圈套中的選擇法
如果馬雲能成功,80%的年輕人都能成功
結語:掌控,不僅僅是一場言辭的博弈
反洗腦:自願為奴的真相
自序
引言:從希特勒的「洗腦師」戈培爾說起
之一:洗腦原理Mind Control Theory
第一章 服從的秘密
一、社會規範
人人都要服從的生活準則
外顯和內隱的準則
二、角色扮演
你不能抗拒的角色規範
答布效應:誰來導演我們的角色?
三、權威認同
人們為何會服從於權威?
米爾格蘭姆的實驗
權威認同產生的社會現象
四、從眾心理
什麼是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就是說服的切點
避免「消極」的從眾效應
第二章 洗腦的常用心理手段
一、熟悉效應
拉爾夫.泰勒的實驗
自己人效應
「熟悉效應」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