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放心安老的人生後半場
最翻轉傳統的銀髮共居故事集又來了!
爺爺奶奶、阿公阿嬤作夥過生活,
出乎意料的超青春、超勵志、超暖心,
絕對讀到豁然開朗猛點頭,笑笑向前走。
作者入住老人安養院逾十年,書寫與百來位同是高齡七、八十歲長輩相處的精彩故事續集。本書帶給即將或已經進入熟齡的你我,接觸超過八千歲的人生課題與安度晚年的智慧。不論你嚮往哪一種模式的「人生後半場」,現在開始練習剛剛好。
慢一點、坐下來,與長輩好好聊個天
經由一群老人家的故事,對熟齡有更多的了解;在作者的如實描繪中,學會細聽老人家的心聲。「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本書提醒身為照顧者的你我,開始懂得思考身旁長輩需要一份怎樣的老後生活藍圖。不只是傾聽、不只是照顧,而是一起聊天、一起生活,併肩牽手、相伴走最後一段路。
本書特色
◎長輩們其實是這麼想
「我忘東忘西,是因為生病了」、「我耍脾氣、不吃飯,是因為想念家人……」
我們是否聽見老人家的心聲?是否總以「為了長輩好」為由而做,卻很少詢問他們「真正要的是什麼?」透過本書中介紹的真實故事,讓我們學習設身處地,聆聽長輩的心聲。
◎這是一本躍然紙上的長輩生活寫真
在本書中,我們看見可愛的爺爺、奶奶以樂觀的心態面對老後的日子,也看見生病的阿公、阿嬤努力調適自己的老化;我們看見長輩之間的互相照顧、彼此體諒,也看見老人家在養老院的飲食起居、運動休閒。作者希望讓大家更了解「老」人。
◎照護者其實是這麼想
邀請長期與老人家互動的第一線照護者分享心聲與經驗,包括績優照顧服務員吳彌暘的〈在未來的日子,我就交給你照顧了〉、社區照顧組組長陳佩怡的〈最後一段路,牽手憶起走〉、社工師黃珮婷的〈驅動生命的能量,發現自我的價值〉、作者康哲偉的〈青春之美是禮物,老去之美是智慧〉。聽聽他們如何設身處地長輩們的「老態」、「老境」、「老身」?如何能夠在照護與被照護的這條路上,邁向日日美好、歲歲青春。
作者簡介:
黃育清
福建省閩清縣人,一九四○年出生,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學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夜間部畢業。曾任教南港國小舊莊分校一年,後轉任台北市啟聰學校教師。
年輕時喜歡寫小說,四十歲才改寫散文,散見於各大報副刊,並曾在中華日報副刊寫專欄《醫生朋友》結集成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曾以筆名水天出版小說、散文集與童書等。
十年前(二○○七),因先生健康決定選擇一同入住養老院,而得以與百來名長者共同生活,觀察到老人社會的種種樣貌,起初偶然記錄所見所聞,不知不覺已累積近百篇隨筆。近期著有《一群人的老後:我在台北銀髮村的三千個日子》。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人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緩和療護病房主任、老年醫學專科醫師──朱為民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
律師娘──林靜如
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林靜芸
資深報人──俞國基
資深作家──陳冷
散文作家──琹涵
●推薦語
這是一條我們都要走上的道路,趁早了解、趁早規劃,未來就能有個美好的家。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值得好好過,只要我們用心去品味,日子就會一天比一天璀璨光明。律師娘──林靜如
●推薦序
〈坐下來,開始聊天!〉自立支援照顧推動者、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
名人推薦:●推薦人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緩和療護病房主任、老年醫學專科醫師──朱為民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
律師娘──林靜如
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林靜芸
資深報人──俞國基
資深作家──陳冷
散文作家──琹涵
●推薦語
這是一條我們都要走上的道路,趁早了解、趁早規劃,未來就能有個美好的家。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值得好好過,只要我們用心去品味,日子就會一天比一天璀璨光明。律師娘──林靜如
●推薦序
〈坐下來,開始聊天!〉自立支援照顧推動者、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長...
章節試閱
【輯壹】如果有一個安心安老的家
〈服務臺〉
養老院一樓大廳的服務臺,是進出必經之地。櫃臺後面,坐了一排服務人員,各司其職,他們經常忙得不可開交。
外來訪客,第一關先要到櫃臺測量體溫,以防帶進感冒症狀,順便觀察有否其他毛病,老人家抵抗力薄弱,謹慎預防是絶對必要的。院民若要外出,櫃臺有把關的任務,他們踏出大門之前,一定得留下姓名和外出的時間,如果不回來用餐,也得事先登記,方便餐廳管理。歸院時得向櫃臺「銷號」,以清手續。但有時難免有漏網之「魚」,散步出了大門,會引來一陣緊張。曾經有位奶奶,不但出了房舍,還上了公車,最後被外頭的警察先生「撿」回來,上級一頓「排頭」,個個都吃不消!
初入住的新客,對院內和院外的環境都不熟悉,要一一引導解釋,起居、飲食、梳洗,都得詳加說明。例如:除非有特別原因,早上七點以前一定電話「叫起」,「起不來又如何?」「敲門。」「敲不開呢?」「用備份門鑰直入找人。」「哦!」至於三餐,服務員會來數人頭,少了要查出原因。「洗衣服怎麼辦?」「自備洗衣機。如果不想自備,可以到公共洗衣間投二十元洗一趟;烘衣也一樣。」「上醫院呢?」「前一日到服務臺登記,次日安排一趟公務車接送;如果嫌麻煩,也可請服務臺代叫計程車。」諸如此類,可見服務項目的繁雜,但他們都細心處理。
服務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他們都是和顏悅色,有問必答。資深的陳先生,對本院的故事如數家珍,只要爺爺、奶奶們問起,他就娓娓道來,老人家很喜歡找他閒聊,只要他手邊沒事,總會逗得大家笑口常開,也算是功德一樁。侯小姐,是美聲播音員,舉凡起居飲食,常在她的引導下展開活動,用餐、運動、買水果、上教會……都用雙聲帶一再播報,只怕老人家漏了訊息。韓先生,上樓下樓,忙得像陀螺,很少看他能在位子上坐定,早上接班,忙到下午八點,正要下班的時候,還有一位奶奶纒著他,「我兩天都沒吃東西了,替我想個辦法。」他知道她一餐也沒少過,還是得和顏悅色地安撫她一番。負責帳務的阿琴,也是任務沉重,月頭月尾,擠滿了交帳的人,一面繳錢,一面詰問:「我哪有用這麼多電費?」「我哪有講那麼多電話?」她都得一再小心地加以解釋,常替她捏一把汗。綽號風兒的服務員,工作餘暇和老人家常有互動,她藉著收集手形的活動,和爺爺、奶奶們打成一片,她打開搜集的冊子,請對方把手放在上面,依著手掌,用筆描下形狀,再請老人家簽個名,留幾句話送給她,這個活動很溫馨,大家都很喜歡。此外,還有幾位年輕的替代役,來來去去,也幫了不少忙。
日班忙碌,夜班也沒閒著,偌大的院舍,晚上只得二人當班,有時一人休假,剩下一人獨當重任,還好是大男生,否則好不嚇人?遇有突發事件,得憑智慧處理,如半夜的急性病患,得馬上聯絡救護,夜晚浴室摔跤,也常忙得天翻地覆。早上電話「叫起」,任務也不簡單,逐室撥號請安,沒有回應的,得親臨拜訪,最傷腦筋的是那幾位失聰的老人,左呼右喚,毫無反應,六層樓逐層「尋寶」,常跑得氣喘吁吁。
服務臺人員為大家所做的一切,我們衷心感謝。
〈活潑的氣息〉
住在這裡的人,雖然全是年過六十五歲的老人,但是也不見得就是暮氣沉沉。因為有櫃檯工作人員、有社工,他們都是年輕人,都是跟我們兒女差不多大的「孩子」。
老年人雖然動作遲緩、反應較慢,但是見到了年輕有朝氣的「孩子」,多半如冬眠後甦醒過來的蟲兒,在年輕人身上,感染到活潑的青春氣息。
在房裡看書、寫字之後,累了,我便往下跑,去聽聽年輕人的笑聲,看看他們緊實的肌膚,忘了自己的年齡。
溪社工,是個老實的孩子,他肯做、能做,多少年如一日,長輩們有事都找他,做好了還好,沒做到老人家滿意的程度,他就有訓話好聽了。多少年來,他一直是老人的孩子,是老人告狀的衙門,是老人傾吐心事的垃圾桶… …。他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吃苦也從不哼一聲,大家都喜歡他,偶爾,我經過社工室,探頭一看,七樓的徐爺爺坐在他旁邊,兩人還有說有笑,看來,應該是徐爺爺向社工吐露一些他心中不為人道的祕密吧!
我自己也常找這位男社工,找他絕沒有好事給他,總是要他辦什麼事、找什麼人,或是把他當精神科醫生,訴一訴難以讓外人知道的苦水。除了他,好幾個年輕人也都是老人家喜歡的「孩子」。
冬社工是新來的,才二十四歲,身材圓滾滾的,但是什麼都難不倒她。有人想要入住,她會帶著參觀解說;有來賓來表演,她也會拿起麥克風大方地表示歡迎之意。可以當我們孫女的年紀,卻表現得事事得體,真叫人喜歡。
老人們都喜歡年輕的他們,很想融入他們的生活裡面,可是有時候也會有趣事發生。有一回,一位奶奶拿著當天的報紙來到辦公室,「奶奶,什麼事?」年輕的社工看出她的躊躇猶疑,先開口問她。「這個……這個我看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奶奶指著影劇版上的某個地方。有人湊過去,看清楚了,笑著走開了,另一個人也來看,還念出來:「壁咚。」也笑了。
「什麼意思?」奶奶年輕時念的是中文系,她的中文造詣是很不錯的,但是竟然有她完全看不懂的文字!「『壁咚』,什麼意思啊?」
大家都笑著,帶著幾分尷尬,奶奶愈發狐疑了:「是不好的意思嗎?」
一個社工忍著笑,把奶奶帶到牆邊,然後向前伸手按了牆壁,很快就笑著閃開,他解釋說:「就是這樣!」
奶奶終於懂了,她的皺紋也笑了,年輕人創造的什麼新詞啊!真是的!然而,歡笑的氣氛讓她很高興,覺得自己也年輕了起來。
有一次,一位奶奶到樓下聊天,說到她從前打掃住家的辛苦,她問年輕的工作人員王小姐:「妳下班以後還要清掃、還要做飯,一定忙壞了吧!」
王小姐微微一笑,說:「沒事,我家有『愛蘿蔔』會幫我打掃。」
誰?是她婆婆?還是她請了鐘點工?
都不是,是機器人,會整潔房間,把灰塵全都清理得一乾二淨的機器人。
「機器人?」奶奶想起以前看過的報導,很像太空人,會做事、會打掃的那種機器「人」。
「有多高?」奶奶的好奇心被引起:「妳家的機器人有這麼高嗎?」她用手比著腰部。
「奶奶。」年輕的王小姐笑了:「是長這樣的。」她比劃著圓盤子。然後告訴奶奶那個「愛蘿蔔」有多棒,設定好時間,它會自動開始清潔,地上絕不留一絲髮根、一粒塵埃……
「哇!」奶奶搖頭驚嘆:「太棒了!要是以前有這個多好?我媽也不會那麼累了……」大家聽了都笑翻了。
老人的世界裡有年輕人的知識、有年輕人的笑聲,好可愛,他們讓我們能夠偶爾年輕不少。
(後記:王小姐說奶奶弄錯了,她說的是品牌是i,而蘿蔔是英語機器人的發音,但是奶奶很喜歡自認為的「愛蘿蔔」[iRobot]發音。)
〈A型流感〉
起初我們一點警覺都沒有,主日聚會時同工珍珠說:「三樓、四樓的人都不讓我們推。」「為什麼呢?」我問她,「因為那兩層很多人感冒,怕會傳染。」
那也對,養護那邊的多半不會行走,必須靠同工們去推輪椅,既然病了,當然沒有必要送他們過來。
這天,只有一個會走路的婉若過來聚會,其他都是我們這邊的人,顯得有點冷清。
但我們還沒有意識到什麼。
下一個主日,仍然有同工過去,想推那些阿公、阿嬤過來。珍珠回來了,臉色不太好地說:「通通不許推過來,那邊的人A型流感很嚴重,也不許我們進去……」
這才知道有A型流感,但是,還不知道它的可怕,直到那一天……
竊竊私語響起,說「XX房和XX房中鏢了,現在被限制隔離,不許他們出房間,不許他們下樓用餐,會有工作人員送餐給他們。」再來,耳語更多了,「那個人有感冒,離他遠一點。」「那個人發燒了,上午送去醫院了。」
沒兩天,不必耳語了,工作人員廣播說,「所有活動暫停兩週。」手語班停了,教會活動停了,樓下每天的運動也停了,所有人下樓來都必須戴口罩,所有進來探訪的人都必須量體溫,確定沒發燒才許放行,還得在右肩貼一個圓型貼紙,以示可以通行。所有人也都不可以下樓到餐廳吃飯了,那是群聚的場合,是很危險的。
那麼,三餐該怎麼辦呢?
不許下樓,只好人員送餐上來,一戶一戶地送,並且帶著體溫計量溫,有幾戶已經入院了,其他的人只是一般感冒,但光是不斷的咳嗽聲都讓人心驚肉跳,唯恐他得了A型流感。
送餐送了兩星期,聽說病情漸漸穩定下來了,雖然耳聞養護那邊有三個院民情況嚴重,已去了天國,然而A型流感似乎已逐漸遠離。
終於可以下樓用餐了,見到面都說:「好久不見了。」這才知道,健康和能夠自由行走的可貴。
然而,其他活動還在靜止中。
廣播說:「運動從下週一開始。」但是沒說其他活動,本週可以聚會嗎?可以上手語課嗎?
雖然我告訴來問我的人,「當然可以上手語課。」但是不知道中心的想法是怎樣的。
經過了這三個星期的抗病活動,看到了大家的辛苦,廚房忙完烹飪,還要裝便當、裝湯盒,然後兩人負責一個樓層,在餐盒上標房號後,一家一家地送、一家一家地量溫,吃過的空餐盒放在門外,也是他們一戶一戶來收,真是辛苦了。
但有些住戶竟然埋怨少了包子,或者抱怨沒有五穀米飯,我在一旁聽著,為工作人員很抱不平,這麼辛苦,不安慰也就算了,竟還挑三撿四?
經過這次A型流感的侵襲,體會到了人類身體的脆弱,也感受到能智慧地防範疫情擴大,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幸好警覺得早,上下合力抗流,總算讓危機遠離。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才不辜負院中隔離的美意,也不負工作人員們加倍的辛勞。
現在警報大致解除了,但院方宣布還要觀察五天以絕後患,才能恢復原來的生活樣貌:每週二的呼吸淨化教學、每天下午三點的健康操、週三與週日的基督教教會禮拜……還有還有,週五在才藝教室的手語課。
如此一想,忽然發覺原來的生活竟是如此地多彩多姿,所以,即使要我們再「無聊」五天,只要想到美麗的盼望就在眼前,心裡便湧起了許多說不出的感激之情。
【輯壹】如果有一個安心安老的家
〈服務臺〉
養老院一樓大廳的服務臺,是進出必經之地。櫃臺後面,坐了一排服務人員,各司其職,他們經常忙得不可開交。
外來訪客,第一關先要到櫃臺測量體溫,以防帶進感冒症狀,順便觀察有否其他毛病,老人家抵抗力薄弱,謹慎預防是絶對必要的。院民若要外出,櫃臺有把關的任務,他們踏出大門之前,一定得留下姓名和外出的時間,如果不回來用餐,也得事先登記,方便餐廳管理。歸院時得向櫃臺「銷號」,以清手續。但有時難免有漏網之「魚」,散步出了大門,會引來一陣緊張。曾經有位奶奶,不但出了房舍,還...
推薦序
【推薦序】
〈坐下來,開始聊天!〉
/林金立(自立支援照顧推動者、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
五年前,因為一句話,讓我開始省思長久以來的觀念與做法是否正確?那是一場會議,正在檢討為何能力回復設備,在日本是那麼受機構老人的喜歡,而台灣機構的長者卻是勉強做個兩三下就不做了,我問機構主管是什麼原因?他們理所當然地說:「台灣的老人比較懶惰啊!」我不相信一輩子勤勞的人,老了會變成懶惰,這裡面一定有原因,我們一定有地方沒做到。
您知道長輩喜歡吃什麼?
因為這樣,我開始深入理解日本自立支援照顧的核心價值,也徹底改變過去的觀念,在過去,我們常常認為給長輩的服務是經過專家規劃的、是最好的,所以他們應該會接受、也要接受,殊不知在這過程中,常忽略了長輩的意願,當一個人的意願被忽略,所有生活習慣都被改變時,要怎麼期待他主動積極呢?所以我開始問工作人員,長輩要什麼?喜歡吃什麼?不喜歡什麼?發生困擾行為時,是什麼原因讓他有這樣的表現?也赫然發現,這些應該是照顧一個人應該要有的基本認識,卻經常被忽略掉了,有一次一個資深照顧人員問我:「我們都知道喝水很重要,但長輩就是不喝水,能怎麼辦?」我反問:「這位長輩喜歡喝什麼?」這個資深人員回答:「我怎麼會知道,要怎麼知道他喜歡喝什麼?」
對,要怎麼知道長輩要什麼嗎?到二○一七年底,台灣老年人口已經突破三百二十六萬人,各種活動與服務紛紛推出,可是專家們卻鮮少真的坐下來,問問長輩們想要的是什麼,需求調查與研究一大堆,但是服務還是讓人覺得心空空,在一次的研討會裡,我問了來自日本的高齡專家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很果決:「不要做需求調查,要坐下來跟長者聊天,聊半小時,你就知道他的一生了。」
不要調查,要坐下聊天。
是的,不是傾聽,不是調查,是坐下來開始聊天,一起生活,自然的了解需求與問題,一起在生活中找到解決策略,這就是「同體共存」的意涵,是照顧很重要的原則與價值,在《老後的心聲: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這本書,作者提到奶奶第一次知道「愛蘿蔔」掃地機器人後的反應,讓大家全都笑翻,「老人的世界裡有年輕人的知識、有年輕人的笑聲,好可愛,他們讓我們能夠偶爾年輕不少。」這是一種共同生活的平等感,而不是專家照顧弱勢者的無能感。
長者們期待互動的感覺,而不是被「詰問」,作者提到有些長者,遇到研究訪談問:「爺爺,今天是雨天還是晴天?」「今天是幾月幾日?」長者會覺得被當成失智症而感到羞辱,也有研究者只考慮自己的立場,問了一些太過隱私的事情,讓老人感到受辱而拒絶合作,或是設計超過受訪者程度的題目,造成長者受訪後覺得挫折,「有些訪問者比較貼心,會和老人聊一些生活情形,談談家常,幫他們量個血壓,關心他們的病痛,再慢慢進入訪題,比較能得到老人密切的合作。」看到這裡,我決定以後有相關研究要進行時,一定先翻開這段文章給研究者看,沒有辦法注意到長者感受的研究,沒辦法了解真正的需求,而真正的專家,是能夠敏銳地收集到想要的資訊,也同時讓受訪者有「共好」的感覺。這讓我想起去年邀請日本第三方評價的專家,來機構進行評鑑,整個訪談結束後,無論受訪的長輩,還是工作人員,都有充實的滿足感,機構更清楚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也同時得到尊重與理解,這才是以人為本服務的基礎啊。
原來這樣會讓他們不舒服。
以人為本的服務,不只是一切以長者需求為主去做服務,其背後的人文意涵是對所有個體的尊重,所謂對長者好的服務,不是我們覺得好,而是長者與我們都覺得好,這兩者之間有時候會相衝突。例如長者想要自己吃飯,可是卻可能拉長照顧者的工作時間;長者可能想要出去散步,可是他走路又慢又危險;長者不想包尿布,可是卻可能尿失禁。這種衝突是經常發生的,要解決這樣的困境,在談照顧技術之前,要先確認照顧的價值,就是尊重所有個體的自主意願,而要讓這抽象的人文意涵具體化,最重要關鍵的第一步,就是知道長輩的心聲。當我們了解原來重聽長輩對於大聲吆喝覺得不愉快,這時我們就會開始學會靠近一點說話;當我們知道原來失智長輩一直叫人,是因為不認識任何人而慌張,我們就會更懂得對他噓寒問暖;當我們知道央奶奶常常用餐只吃一半,就把東西放到她的提袋裡提回房去,目的是要留給她的兒子吃,我們就更能知道怎麼跟奶奶溝通。了解長輩的心聲,是建構照顧意識的第一步,也是促進自立生活照顧的最重要基礎。
對不起,您們給的,真的不是我們要的。
去年參加日本四十四歲失智症患者丹野智文的演講會,他提到了太太會準備對腦部好的健康食物給他吃,可是他很不喜歡吃,所以偶爾會偷偷倒掉,當他講到這段時,對在場的家庭照顧者深深一鞠躬,他說:「對不起,我知道您們是對我們好,可是有很多東西,真的不是我們要的!」這句話讓我產生許多省思,我們常常以為對長者好的事情,卻可能不是他們喜歡的,例如因為擔心健康,所以食物盡量清淡少油,甚至另外準備一份特製餐,可是卻可能讓他們食不知味,吃得愈來愈少,反而愈來愈衰弱。記得有一次在我母親經營的豬腳飯小吃店,看到村莊裡的一位老人家自己來吃飯,大大一塊豬腳擺在餐盤中,他感嘆地說不能讓家人知道他偷吃豬腳,不然他們會生氣,「連吃自己喜歡的東西都要像小偷,活得真沒用,唉!」
那句嘆息聲真是無比震撼啊!
重新擁有活著的感覺!
當長者感受到心聲被尊重與友善的對待,能夠有機會實現小願望,生活有一些小樂趣、小期待,以及認知自己可以盡一些使命與責任時,他們就會更願意為自己做決定,這是「生的意識」,也就是活著的感覺。當小學生和幼稚園的小不點要來表演的時間愈近,老人們也愈笑得開心;當知道因為流感停掉的例行活動課程,再五天就可以重新開始,「心裡便湧起了許多說不出的感激之情」;當知道弟弟今天會來,所以一大早就等在電梯門口。對我們可能微不足道的事情,或是信口的約定,對長者都是如山的盼望與諾言,現在知道了,就不會輕易停掉例行活動了,對長者,一定要守信。
這本書,讓我發現對老人家的了解真的是太少了,「長輩在想什麼?」這是所有的照顧者、研究者、政策規劃者都必須研讀的課題,也讓我想起在日本學習自立支援時,講師一再強調的:「自立支援不是復健,不是能力回復,認為他們要復健與能力回復,是我們認為,不一定是他們要的,自立支援就是給他們想要的服務,看長輩的笑容,就可以知道這個服務是不是他們要的!」
看完這本書,我懂這段話的意思了。
【推薦序】
〈坐下來,開始聊天!〉
/林金立(自立支援照顧推動者、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
五年前,因為一句話,讓我開始省思長久以來的觀念與做法是否正確?那是一場會議,正在檢討為何能力回復設備,在日本是那麼受機構老人的喜歡,而台灣機構的長者卻是勉強做個兩三下就不做了,我問機構主管是什麼原因?他們理所當然地說:「台灣的老人比較懶惰啊!」我不相信一輩子勤勞的人,老了會變成懶惰,這裡面一定有原因,我們一定有地方沒做到。
您知道長輩喜歡吃什麼?
因為這樣,我開始深入理解日本...
作者序
【作者序】
〈養老院,我們的家〉
外子和我住到養老院來,已經超過十年了。這兩年,他常問我:「妳覺得我們作這個決定──住到養老院來,是對的嗎?」
當然是對的。我給了他肯定的回答。
他說:「我也這麼認為。妳看,住到這裡,什麼都不用操心:不必自己買菜、做飯,三餐都有人準備好,我們只要到時間去餐廳用餐就可以了。」
的確如此。
「還省了許多時間,不必自己清潔房間。」
是的。養老院每週會有一天派人來替我們打掃房間、清潔地板、整理浴室、幫我們把圾垃清理乾淨。
「不只這樣,我們想要採購什麼,都可以到櫃臺去登記,洗衣精、洗髮精、麥片、牛奶,都會有人幫我們買回來,到時候再付費,真是方便得很。」
是的,住在養老院,可以受到種種的照顧,我們真是有福氣的老人。最近,聽說老同學靜,也去住養老院了,院址是在市區,交通更是方便。
不過,老伴卻另有意見。他說:「養老院最好在有山有水的郊區,我喜歡我們這裡,妳看,拉開窗簾,就可以看到藍天白雲、青山綠樹,山下的社區,洋房紅瓦,彼起此落,一派歐洲氣象,多麼引人入勝?」
老伴的話當然有道理。不過,我也贊成靜的選擇。每個人的需要不同嘛,靜也許還喜歡在城市活動,不想那麼快就「靜」下來,這要看各人的需要而定。
去年,我把自己在養老院的生活記錄成集,命名為《過盡千帆夕陽紅》,只印了二十本,分送給親戚和最要好的朋友。
好友琹涵看過之後,認為可以出版,就把《過盡千帆夕陽紅》介紹給「好室書品」的靜惠,承蒙她的策畫,《過盡千帆夕陽紅》得以在四塊玉出版發行,更名為《一群人的老後》。
沒想到即將八十歲的我,還可以出一本書,自己當然是喜出望外,同院的「鄰居」都很讚賞,孫子女們也很喜歡,更有好多位朋友打電話表示欣賞這些作品。
靜惠更鼓勵我,多寫一些老人的故事,讓社會大眾了解老人的形形色色,於是,有了第二本書的出版,命名為《老後的心聲: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裡面有很多不同老人的剪影,有非常可愛的爺爺、奶奶,也有並不可愛卻讓人同情的老人,當然,也有可笑的、會令人不解的、或不堪的老人家。寫這些是希望讓大家更了解「老」人:知道「老態」對身心的影響、知道「老境」有時是非常無奈的、體會「老身」是不由自主而往往無法自我控制的。
「住到養老院,妳覺得好嗎?」除了外子,也會有別人這麼問我。
「我認為很好。」我的答案是:「因為我住對了地方。」
怎麼說?
住在這裡,既算獨居,又是群居。關起門來,你是獨自居住的;而推門出去,就有許多鄰居、朋友。
我最喜歡的是有「家」的感覺。不是孤伶伶的二老,也不是形單影隻的孤老,而是有一大家子的人。
白天,這些人各忙各的:有人上市場採購;有人去寺廟誦經;有人持續他們年輕時的嗜好,去爬山、去游泳、去跳國標;我自己也喜歡往外跑,有時和老友吃飯,有時和合唱團老團員聚唱,有時參加同學會瘋狂一陣。在家裡,如果有合適的搭子,摸個八圈,日子也就打發過去了。
外出歸來,是最快樂的時刻。推門進去,大廳坐著的都是「我們老人」,爭相招呼:「妳上那兒去了?」「吃了什麼好東西?」「又跟孫兒們聚會啦?」回到自己的族群,感覺真是愉快。
這個大家庭像一片大海,優游其中,將其形形色色記錄下來,讓大家了解,這也是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
【作者序】
〈養老院,我們的家〉
外子和我住到養老院來,已經超過十年了。這兩年,他常問我:「妳覺得我們作這個決定──住到養老院來,是對的嗎?」
當然是對的。我給了他肯定的回答。
他說:「我也這麼認為。妳看,住到這裡,什麼都不用操心:不必自己買菜、做飯,三餐都有人準備好,我們只要到時間去餐廳用餐就可以了。」
的確如此。
「還省了許多時間,不必自己清潔房間。」
是的。養老院每週會有一天派人來替我們打掃房間、清潔地板、整理浴室、幫我們把圾垃清理乾淨。
「不只這樣,我們想要採購什麼,都可以到櫃臺去登記,洗衣精...
目錄
推薦序
坐下來,開始聊天!
/林金立(自立支援照顧推動者、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
作者序
養老院,我們的家
/黃育清
【輯壹】如果有一個放心安老的家
服務臺
活潑的氣息
各界訪客
好司機
A型流感
天天都這樣
你來了噢
找阿嬤
雲裡霧裡
粉紅色的安慰
無奈
我不要
{日日美好 照護者心聲特輯①}
在未來的日子,我就交給你照顧了
/吳彌暘(新北市政府績優照顧服務員)
【輯貳】作夥過生活的順勢眉角
老來的朋友
鏡中影
推車人生
習慣了
避嫌
鬧鐘奇緣
懷念的麵疙瘩
同步黃昏
他的變化
父親和「老人心理學」
短暫的相遇
{歲歲青春 照護者心聲特輯②}
最後一段路,牽手憶起走
/陳佩怡(愚人之友基金會社區照顧組組長)
【輯參】有滋有味的老派小日子
身為外婆
日入二千金
不完美
發現了美
歲月不饒人
老身頌
其來有自
凡事感恩
吃過苦的人生
道別的時候
{日日美好 照護者心聲特輯③}
驅動生命的能量,發現自我的價值
/黃珮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社工師暨研發管理處主任)
【輯四】我八十歲的「青春」老友們
不同的人
喜樂奶奶
白雪姊姊
亮晶晶
春聯爺爺
模範生唐爺爺
瘦奶奶回娘家
阿粉阿嬤
她的煩惱
白皙的額頭
爺爺,加油!
{歲歲青春 照護者心聲特輯④}
青春之美是禮物,老去之美是智慧
/康哲偉(《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作者)
推薦序
坐下來,開始聊天!
/林金立(自立支援照顧推動者、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
作者序
養老院,我們的家
/黃育清
【輯壹】如果有一個放心安老的家
服務臺
活潑的氣息
各界訪客
好司機
A型流感
天天都這樣
你來了噢
找阿嬤
雲裡霧裡
粉紅色的安慰
無奈
我不要
{日日美好 照護者心聲特輯①}
在未來的日子,我就交給你照顧了
/吳彌暘(新北市政府績優照顧服務員)
【輯貳】作夥過生活的順勢眉角
老來的朋友
鏡中影
推車人生
習慣了
避嫌
鬧鐘奇緣
懷念的麵疙瘩
同步黃昏
他的變化
父親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