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是一種假性的理想,也是最強烈、最有害的現代神話。
今日社會對透明度的要求無所不在,
但是不斷爆增的資訊,沒有讓這個世界變得更透明。
資訊釋放得愈多,世界反而愈加混亂。
人類的心靈顯然需要與自己獨處、不必遭遇他者目光的領域。不透性是心靈的要求之一。若是完全通透明亮,心靈會燃燒殆盡,引發一種特殊的「心靈過勞」。只有機器才是透明的。形塑生命的自發行動、重要事件與自由,絕對不允許透明可視。──韓炳哲
◆名人推薦
汪文聖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林宏濤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
林薰香 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劉維公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蔡慶樺 作家
鄭志成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推薦
◆內容簡介
「透明」是現代的秩序/狀態。在談及腐敗和資訊自由的公共論述中,是常見使用的詞彙、口號。透明在民主制度中被視為不可或缺,不僅觸及我們的政治與經濟生活,也影響我們的私生活。任何人都可以取得任何事物的資訊。每件事,乃至每個人,都成為透明的:進行這個揭露、揭穿過程的,則是對後資本世界施加某種集體控制的組織。
然而諷刺的是,透明的黑暗面,跟缺乏神祕、陰影和細微差異,有很大的關係。在知識變得可接近後,帶來的是隱私的消失、同質化、信任的崩解。不斷想累積更多的資訊,其焦慮不必然會製造更多的知識或信仰。科技創造一種可以全面圍堵並即時監控資訊的錯覺,但是我們缺乏的是對資訊的適當詮釋。在這份宣言中,韓炳哲抨擊,透明是一種假性的理想,也是最強烈、最有害的現代神話。
為什麼我們可能處於透明社會?
‧當事情去除掉任一種否定性,被整平、撫平,或者毫不受阻就被嵌入資本、溝通與資訊的順暢流動中,就會變得透明。
‧當行動被運作,受制於可計算、可引導、可監控的過程,就會變得透明。
‧當時間被整平,滑入一連串可支配的現在時刻中,就會變得透明。
‧未來,因此也被肯定化成最理想的當下。透明的時間是沒有命運也沒有事件的時間。
‧當影像擺脫各種編劇法、編舞與舞台美學,擺脫任何的詮釋深度,甚至擺脫了意義,變得色情淫穢時,就會變得透明。
‧透明排除了他者或陌生者,就能穩定與加速系統。這種有系統的強制性,將透明社會變成一體化的社會。
‧透明社會不能忍受資訊空缺和視覺空缺。但不論是思維或者靈感,都需要空白。
‧強制透明會破壞事物的香氣,摧毀時間的香氣。透明不會散發香氣。透明的溝通不容許定義含糊,所以是猥褻的。
‧透明主宰之處,沒有信任存在的空間。「透明創造信任」,事實上應該叫作「透明銷毀信任」。正是信任消失了,要求透明的聲量才會變大。社會一旦建立在信任上,絕不會冒失地要求透明。
‧今日,全球正發展成一座環形監獄,沒有監獄之外的東西,它就是全部,沒有牆壁分隔外部與內部。
作者簡介:
韓炳哲(Byung-Chul Han)
生於一九五九年,先是在首爾學習冶金學,隨後於德國弗萊堡和慕尼黑研讀哲學、德國文學與神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於巴塞爾大學教授哲學。二○一○年起,在卡爾斯魯爾設計學院教哲學與媒體學。自二○一二年至今,在柏林藝術大學文化學系擔任教授。
韓炳哲著作等身,有《暴力地誌學》(Topologie der Gewalt)、《倦怠社會》(Müdigkeitsgesellschaft)、《愛欲的垂死掙扎》(Agonie des Eros)、《一窩蜂:數位的觀點》(Im Schwarm. Ansichten des Digitalen)等,暢銷書《倦怠社會》更使他聲名大噪,已翻譯成十一國語言出版。
譯者簡介:
管中琪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畢,自由譯者。
章節試閱
我是仰賴別人不知道的我而活著的。──彼得.漢德克
肯定社會
現今沒有哪個流行語像「透明」這個詞一樣,對公共論述的影響如此巨大。在與資訊自由相關的脈絡中,尤其廣受援用。對於透明度的要求無所不在,已激化到盲目崇拜與整體化的地步,而這樣的要求,可回溯至一種不侷限於政治與經濟領域的典範轉移。否定性(Negativität)的社會如今已經退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為了促進肯定性,而持續削弱否定性的社會。因此,透明社會首先是一種肯定社會(Positivgesellschaft)。
當事情去除掉任一種否定性,被整平、撫平,或者毫不受阻就被嵌入資本、溝通與資訊的順暢流動中,就會變得透明。當行動變得可運作,受制於可計算、可引導、可監控的過程,就會變得透明。當時間被整平,滑入一連串可支配的現在時刻中,就會變得透明。未來,因此也被肯定化成最理想的當下。透明的時間是沒有命運也沒有事件的時間。當影像擺脫各種編劇法、編舞與舞台美學,擺脫任何的詮釋深度,甚至擺脫了意義,變得色情淫穢時,就會變得透明。色情作品是影像與眼睛之間的直接接觸。當事物拋棄其獨特性,只靠價格呈現,就會變得透明。金錢,讓萬物可相互比較,消滅了事物的不可共量性(Inkommensurabilität)與獨特性。因此透明社會是相同者的地獄。
若以為透明只涉及營私舞弊與資訊自由,就錯判了它的影響效果。透明是一種有系統的強制力(Zwang),攫住一切社會過程,使其產生深刻的變化。現今的社會系統,強制系統內的過程全部透明,便於操作、加速。加速壓力伴隨著否定性的削弱而生。當相同者回覆相同者,產生相同者連鎖反應時,溝通速度最快。來自他性(Andersheit)與陌生性(Fremdheit)的否定,或者說來自他者的抗拒,會干擾且延緩相同者之間順暢的溝通。透明排除了他者或陌生者,就能穩定與加速系統。這種有系統的強制性,將透明社會變成一體化的社會。它的極權特質就存在於其中:「一體化的新詞是透明。」
透明的語言是一種形式上,甚至是純粹機械式的可操作語言,完全不矛盾含糊。洪堡早已指出人類語言中存在著基本的不透明性:「沒有人對於一個字的思索與其他人一模一樣,不論是多細微的差異,就像漣漪擴延整個語言。因此,理解始終就是不理解,思想與感受一致同時也是分歧。」只靠資訊構成、並將資訊未受干擾的流通叫作溝通,這樣的世界就如同機器。肯定社會「在不再發生事件(Ereignis)的結構中」,受到「資訊透明與資訊猥褻」控制。強制透明(Transparenzzwang)把人本身同等化為系統中的實用要素。這就是透明的暴力。
人類的心靈顯然需要與自己獨處、不必遭遇他者目光的領域。不透性(Impermeabilität)是心靈的要求之一。若是完全通透明亮,心靈會燃燒殆盡,引發一種特殊的「心靈過勞」。只有機器才是透明的。形塑生命的自發行動、重要事件與自由,絕對不允許透明可視。關於語言,威廉.馮.洪堡也寫道:「人內在升起某些東西,沒有哪個頭腦有能力從先前的狀況理解其緣由。若想〔……〕從語言排除這類無可解釋的可能現象,就可能傷害其起源與轉變的歷史真相。」
「後隱私」的意識形態也是天真愚蠢。這種意識形態以透明之名,要求徹底放棄理當取得透明溝通的私人領域。這種意識形態有數個謬誤。其一是,人類本身對自己從來就不是透明的。根據佛洛依德的觀點,自我(Ich)否定的,正是無意識(Unbewusste)毫無節制肯定與渴望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本我」(Es)在自我面前是隱藏起來的。也就是說,人類的精神有道裂隙,使得自我無法與自己一致相符。有這種基本的裂隙,自我就不可能透明。人與人之間同樣也存有裂隙,因此人際交往一樣不可能透明,而這種透明也不值得追求。正由於缺乏他者的透明,關係才得以活絡。格奧爾格.齊美爾寫道:「即使沒有之前的心醉神迷,但徹底認識、精神耗弱等赤裸裸的事實,也會令我們冷靜清醒,癱瘓親密關係的活力〔……〕。在最後的坦誠相對之後,預期並尊重仍有個最終的最終,這種豐富深刻的親密關係,〔……〕只不過是對善解人意與自我克制的獎賞,而善解人意與自我克制,即使在最親密、全心全意的關係中,仍舊尊敬內在的私有財產,透過保有祕密的權利來限制提問的權利。」強制透明,缺乏的正是這種「善解人意」,亦即尊重無法完全消除的他性。面對這種席捲今日社會、追求透明的激情,應有必要實踐保持距離的激情。距離與羞恥無法融入資本、資訊與溝通的快速循環當中。因此一切私密的庇護所,全都以透明之名遭到排除。它們被照亮得無所遁形,受到剝削。世界也因此變得更赤裸、更無恥。
即使是個人的自主權,也是以不理解他者的自由為前提。桑內特評論道:「自主權不是理解相同性,也不是理解透明的相同性,而是接受人對他者的不理解,也就是接受不透明的相同性。」此外,透明的關係是種死掉的關係,沒有任何吸引力,也沒有生命力。只有死亡才是全然透明。在人類的存在(Dasein)與共存(Mitsein)中,具有肯定與高效的領域,承認這些領域正受到強制透明的摧殘,或許是一種新啟蒙。尼采也寫道:「新啟蒙〔……〕。光是看出人類和動物生活在何種無知當中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學會擁有那無知的意志。你有必要去理解,若沒有那種無知,生命本身不可能存在,而無知是活著的東西得以維持與繁盛的條件。」
經過證實,資訊更多,不盡然能做出更好的決定。例如本能就超越了可用的資訊,遵循著自己的邏輯。今日不斷大量增加、甚至氾濫的資訊,削弱了更高的判斷力。擁有的知識與資訊較少,產生的影響往往更多。忽略與遺忘所具有的否定性,成效不見得比較低。透明社會不能忍受資訊空缺和視覺空缺。但不論是思維或者靈感,都需要空白。順便一提,德文的幸福(Glück)一詞就源自於空缺(Lücke);中古德語的幸福仍叫作「gelücke」。因此,一個社會若不允許空缺的否定性存在,那是個沒有幸福的社會。愛沒有視覺空缺,叫作色情;知識沒有空缺,思考就墮落成計算。
肯定社會不僅告別辯證法,也告別了詮釋學。辯證法是奠基於否定性的。所以黑格爾的「精神」(Geist)並未迴避否定(Negative),而是忍受它,並將之保持在其中。否定性滋養「精神的生命」。同一之中的他者製造出否定的張力,可保持精神活力不墜。根據黑格爾的觀點,精神唯有「直視否定,逗留在否定上」,才是種「權力」。這種逗留是「使其回返存在(Sein)的神奇魔力」。只藉由肯定來快速轉換的人,反而是沒有精神的。精神是緩慢的,因為它要在否定上逗留,並為自己處理否定。透明系統會去除掉每一種否定性,以便加快速度。在否定上逗留,正讓路給急速呼嘯的肯定。
肯定社會也不容許否定感存在。因此,我們忘記處理苦難和痛苦的能力,荒廢賦予它們形式(Form)的能力。對尼采而言,人類靈魂之所以深刻、偉大與堅強,正是要歸功於在否定上逗留。而人類精神也是痛苦的產物:「受苦靈魂所擁有的那些張力,會培養靈魂的力量〔……〕,培養靈魂在承擔、忍耐、詮釋與利用不幸上的創造力與勇氣;而不管靈魂從深度、祕密、面具、精神、詭計與偉大方面獲得什麼贈予—─難道不是因為苦痛,不是因為培養偉大的苦痛而獲贈的嗎?」而肯定社會正準備重新組織人類的靈魂。在社會肯定化的過程中,愛也扁平成愉快的感受,以及毫不複雜且沒有結果的亢奮刺激。法國哲學家巴迪奧在《愛的頌讚》中引用交友網站米堤閣(Meetic)的廣告口號:「男人不用墜入愛河也能戀愛!」(sans tomber amoureux)或者「要戀愛不要痛苦,很簡單!」愛被馴化,被積極肯定成消費模式與舒適模式;任何形式的傷害都應避免。痛苦與激情都是否定性的棋子,但現正讓位給不具有否定性的享樂。而取代它們位置的,則是精力衰竭、疲勞與憂鬱等肇因於過度肯定性的精神干擾。
(未完)
我是仰賴別人不知道的我而活著的。──彼得.漢德克
肯定社會
現今沒有哪個流行語像「透明」這個詞一樣,對公共論述的影響如此巨大。在與資訊自由相關的脈絡中,尤其廣受援用。對於透明度的要求無所不在,已激化到盲目崇拜與整體化的地步,而這樣的要求,可回溯至一種不侷限於政治與經濟領域的典範轉移。否定性(Negativität)的社會如今已經退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為了促進肯定性,而持續削弱否定性的社會。因此,透明社會首先是一種肯定社會(Positivgesellschaft)。
當事情去除掉任一種否定性,被整平、撫平,或者毫不受阻就...
推薦序
【導讀】只有死亡才是全然透明,那麼我們都已經是死人了嗎?/林宏濤
「透明社會」是個相當聳人聽聞的術語。當人們像草履蟲一樣在顯微鏡底下被觀察而無所遁形,那應該會是個恐怖電影的經典場景。更恐怖的是,哲學家韓炳哲主張說,透明性是個系統性的衝動,它會把整個社會歷程捲進去,進而顛覆整個歷程。透明性的要求更使我們變成了可見性的奴隸,透明社會也就成了色情的、展示的社會。它同時也表現為一個集體監控的社會。如果它是個結構性的動力,是個必然的歷程,那麼真的會令人不寒而慄。
透明是沒有遮蔽的。一切都攤在陽光下,似乎是再陽光不過的事。但是遮蔽不就是人的衣物嗎?當人寸絲不掛,就是赤裸裸的展示物。「在展示社會中,每一個主體也是他自己的廣告客體,衡量一切的標準是根據展示價值而定。展示社會是一個色情的社會。一切都向外翻轉,揭穿、暴露、裸露、曝光。過度的展示,將一切都變成了『毫無祕密、赤裸裸被直接消耗』的商品。」(頁三三)展示既是一種剝削,在展示中,也就不會有任何內在價值。透明進而使得意義消失了,思考變成了計算,人也不再有故事,明證性(Evidenz)成了唯一的判準,世界不再有奧祕可言。如果說,不透明性意味著他者性,那麼透明就是放逐了他者,人在任何地方都只是看到他自己,而不再和任何他人相遇。在政治上,那就是極權主義。「在盧梭身上可以觀察到,全然透明的道德觀必然翻轉成獨裁。透明性的英勇計畫變成暴力,意圖扯掉所有面紗,將一切攤在陽光下,驅逐一絲一毫的黑暗,最後導致暴力。光是禁止戲劇與模仿(這是柏拉圖早已為他的理想國立下的規定),便賦予盧梭的透明社會極權的特質。」(頁八八)而集體的監控也演化到了每個人監控每個人的駭人畫面。「全球正發展成一座環形監獄,沒有監獄之外的東西,它就是全部,沒有牆壁分隔外部與內部。」(頁九八)
在韓炳哲筆下的這整個反烏托邦的小說場景裡,透明性不再僅止於公共領域的可見性,包括資訊、政治、行政等等,而是指人的整個存在境遇。他所理解的透明性,是全面性的同化(Angleichung),「來自他性與陌生性的否定,或者說來自他者的抗拒,會干擾且延緩相同者之間順暢的溝通。透明排除了他者或陌生者,就能穩定與加速系統。」(頁一六-十七)一個完全排除他者的世界!那是什麼東西?韓炳哲不僅主張說它是在概念上成立的,更有如末日審判似的宣稱這樣的社會已經到來,「否定性的社會如今已經退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為了促進肯定性,而持續削弱否定性的社會。因此,透明社會首先是一種『肯定社會』。」(頁一五)看起來,肯定性和否定性是透明和不透明的概念基礎。「當事情去除掉任一種否定性,被整平、撫平,或者毫不受阻就被嵌入資本、溝通與資訊的順暢流動中,就會變得透明。當行動變得可運作,受制於可計算、可引導、可監控的過程,就會變得透明。當時間被整平,滑入可支配的現在時刻中,就會變得透明。未來,因此也被肯定化成最理想的當下。」(頁一五-一六)
但是一個排除了否定的肯定,在概念上是成立的嗎?韓炳哲雖然在書裡多處引述黑格爾的說法,卻在這個關鍵的前提上迴避了他。黑格爾說:「肯定物並不是直接的同一物,而一方面是與否定物對立的一個對立物,它只是在這種關係中才有意義,所以在它的概念中就包含了否定物本身;但另一方面,它在自身中又是單純建立起來之有或否定物的自身相關的否定,所以它本身是絕對的自身否定。」(《大邏輯》下卷,頁六二)全然的肯定在概念上是空洞無物的,在存有上是死寂的。所以韓炳哲也不得不說:「透明的關係是種死掉的關係,沒有任何吸引力,也沒有生命力。只有死亡才是全然透明。」(頁二○)基本上,他其實是在宣告歷史的返祖而不是演進。
正如《倦怠社會》的書寫,韓炳哲在《透明社會》裡的論述充其量只是一種鋪陳,而不是哲學論證,更談不上是經驗性的社會觀察。當他宣稱透明社會已經到來時,那並不是像是科學家們在論述北極冰層的融化,而比較像是對於理想狀態裡的透明社會的概念批判,在書中完全看不到對於透明社會的技術性現實問題的觀察,也找不到關於它的演進軌跡的歷史陳述。就像讀者必須相信現代世界就是個功績社會,《倦怠社會》的論述才有辦法成立;如果我們沒辦法想像一個沒有他者的社會是什麼東西,《透明社會》或許也只是關於一個反烏托邦的「虛構物」的想像堆疊而已。
(本文作者現任商周出版編輯顧問)
【導讀】只有死亡才是全然透明,那麼我們都已經是死人了嗎?/林宏濤
「透明社會」是個相當聳人聽聞的術語。當人們像草履蟲一樣在顯微鏡底下被觀察而無所遁形,那應該會是個恐怖電影的經典場景。更恐怖的是,哲學家韓炳哲主張說,透明性是個系統性的衝動,它會把整個社會歷程捲進去,進而顛覆整個歷程。透明性的要求更使我們變成了可見性的奴隸,透明社會也就成了色情的、展示的社會。它同時也表現為一個集體監控的社會。如果它是個結構性的動力,是個必然的歷程,那麼真的會令人不寒而慄。
透明是沒有遮蔽的。一切都攤在陽光下,似...
目錄
導讀 只有死亡才是全然透明,那麼我們都已經是死人了嗎?/林宏濤
肯定社會
展示社會
明證社會
色情社會
加速社會
親密社會
資訊社會
揭露社會
監控社會
導讀 只有死亡才是全然透明,那麼我們都已經是死人了嗎?/林宏濤
肯定社會
展示社會
明證社會
色情社會
加速社會
親密社會
資訊社會
揭露社會
監控社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