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主誕生的故事★☆
在美麗島事件的時代,臺灣人共同展現的同情、正義和勇氣,讓我們對自己有信心,也讓我們回頭凝視現在並且自問:我們臺灣人,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民族?
「本書敘述在這個最壞、也是最好的時刻中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中心是美麗島事件。表面上看來,該事件是民主運動的挫敗,幾乎所有的參與者,不論是領導階層或工作人員都被逮捕入獄,長年失去自由。如今在事後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其實促成了臺灣的民主化。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臺灣民主。」
——吳乃德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於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之後民主運動的參與者幾乎全部被逮捕,八名領導者以「武力顛覆政府」的罪名遭軍事法庭起訴,另外三十三人由普通法院審判。為了取得顛覆政府的自白,被逮捕的人遭到刑求。其中林義雄的母親與雙胞胎女兒,在大白天於臺北自宅遭到屠殺。臺灣社會籠罩在恐怖氣氛中。
如今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催生了臺灣民主,成為臺灣歷史過去與未來的轉換器。然而國內外研究臺灣民主轉型的學者很少提到這個事件,因為如果蔣經國真如他們所言,是臺灣民主化的推手,那如何解釋他在解嚴前幾年將所有的民主運動者逮捕入獄,並且將高雄事件中的警民衝突升級為武力顛覆政府,刑求之後以重刑來處罰他們?
本書作者吳乃德教授深刻剖析美麗島事件前後的脈絡,並且將當時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的正當性危機,放置在全球的視野中,清晰呈現臺灣之能走向民主,除了一些有利的背景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努力。作者比較了雷震自由中國組黨運動,在遭受蔣介石鎮壓之後立即消散,而美麗島事件雖然面臨更嚴酷的壓制,民主運動卻在人民更熱烈的支持下更為強大,終於迫使威權獨裁政府讓步做出民主妥協。直到現在,臺灣仍然是華人社會中唯一的民主國家。這是臺灣人的驕傲。
臺灣民族正在形成之中,美麗島事件的歷史記憶將是民族記憶的重要成分。民族認同的鞏固,來自民族成員共享的記憶,其中的榮耀讓我們自信、苦難要求我們奉獻。民族的未來只能由自己書寫。
作者簡介:
吳乃德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曾任黨外雜誌《新潮流》編輯,美國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社會系訪問副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合聘教授,「臺灣政治學會」創會會長,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發展、民族主義、轉型正義等。著有《自由的挫敗:臺灣第一波民主運動的故事》(原《百年追求》卷二),獲2014年臺北國際書展非文學類首獎、2013年開卷中文創作類年度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好書等。
作者序
前言
我很喜歡哈佛歷史學者姬兒・勒玻蕾(Jill Lepore)的作品。這位美國史學界的耀眼新星認為,書寫歷史這門技藝就是用過去的故事來提出一個論點。歷史書寫不是漫無目標地記載過去,而是以其中的故事演奏現代人可以共鳴的主題。本書敘述的是臺灣民主誕生的故事。可是我們用這些故事說明什麼呢?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集體記憶。這些記憶是民族認同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基礎。共同的回憶創造共同的認同。本書敘述的階段,是臺灣歷史中政治壓迫最嚴厲、也最公然無隱的時段。在那個時段中,政治壓迫不再只是道聽途說,不再只是在暗夜的失蹤,也不再只是不可知、且不可測的疑懼。大逮捕、大審判就發生在周遭,透過媒體向大眾展示。對無辜婦人和女孩的屠殺,也毫無遮掩發生在大白天,發生在臺北的鬧區。然而這個艱難的時刻,卻也是臺灣人表現最無私、勇敢和團結的時刻。
本書敘述在這個最壞、也是最好的時刻中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中心是美麗島事件。表面上看來,該事件是民主運動的挫敗,幾乎所有的參與者,不論是領導階層或工作人員都被逮捕入獄,長年失去自由。如今在事後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其實促成了臺灣的民主化。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臺灣民主。
美麗島事件對臺灣民主化如此重要,可是許多國內外學者在解釋臺灣民主轉型時候,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大多沒有提到這個事件。因為這個事件和他們的理論有巨大的矛盾。他們將蔣經國視為臺灣民主化的推動者。如果蔣經國是臺灣民主化的推手,那如何解釋他在解嚴前幾年,仍然逮捕所有民主運動的參與者,企圖肅清民主運動?在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明顯是一場群眾集會導致的警民衝突。蔣經國卻將這場衝突升級為「以武力顛覆政府」的叛亂。因為缺乏「武力顛覆政府」的行為證據,所以必須仰賴「自白」來加以定罪。為了創造不實的自白,所以必須對民主運動者加以刑求。刑求之後是嚴厲的處罰。如果蔣經國是民主的推手,如何解釋這些侵犯民主價值、束縛民主生機的行為?因為無法解釋,在大多數國內外學者討論臺灣民主化的著作中,美麗島事件從來沒有發生過。
可是它確實發生過,而且我們非提不可,非將它存入民族的記憶不可。不只因為我們對自己國家的發展必須有所理解,也因為這個事件展現臺灣人的精神力量。這個力量是每一個民族的重要資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美國尚未參戰,納粹帝國已經占領幾乎整個歐洲,英國勢單力孤在艱苦中奮鬥,大約有三萬人(包括婦女和兒童)死於納粹的轟炸。在那個最黑暗的時刻,邱吉爾首相鼓舞人民說,千年之後英國如果還存在,英國人依然會說:「這是他們最好的時刻(this was their finest hour)。」未來如果臺灣民族倖免於滅亡,後代臺灣人記憶那個艱苦的時期或許也會說,那是臺灣人最好的時刻。
在那個最好的時刻中,臺灣人集體展現了人類心中「善良天使」的那一面:同情、正義和勇氣。那個時代之所以是最好的時刻,因為許多人有著共同的價值,也願意為這些價值付出。
每一個民族的歷史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時刻。捷克民主化之後的第一任總統哈維爾,回顧捷克人民反抗共產黨暴政時這樣說,「那個階段顯現了蟄眠於我們社會中巨大的人道、道德、與精神的潛力。」被譽為「歷史上第一位社會學者」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其《舊政權與法國革命》中這樣描述革命階段的法國:「歷史上從無任何一個年代曾經見證過如此多人、以如此熱情獻身於公共福祉,如此真誠地忘記自己,如此不顧私人生活所珍惜的一切,如此願意克服心中的狹小情感。這是引發法國革命中偉大行為的熱情、勇氣和愛國情操的來源。如此景觀雖然短暫,卻是無可比擬的壯觀。」
這段記憶讓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它同時也讓我們回頭凝視現在,然後問自己:我們臺灣人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民族?
然而,歷史記憶不是歷史。牛津大學一位歷史學者書寫邱吉爾的時候這樣說:「嚴肅的歷史學者的任務,不是創造令人舒適的神話,而是在於摧毀神話;在於提醒讀者過去那個時期不是黃金年代,我們的祖先不是天才,那個時期充滿了我們如今完全無法容忍的不平等、悲慘和苦難;在於對讀者顯示,先前的世代和我們今天一樣,面對難題的時候盲目亂闖……俾斯麥和史達林的成就仍然是一項歷史紀錄;可是每一新世代的歷史學者都發現新證據顯示他們的渺小、或殘酷、或強烈的報復心。在另一個極端上,林肯和甘地的智慧和幽默是如此明顯,以致當我們發現他們是政治操作的高手時,我們震驚不已。」
書寫歷史記憶確實不是在寫歷史。可是書寫歷史記憶的人仍然須要牢記這些提醒,如果他們不希望其書寫成為幼稚的神話,不希望書寫的人物成為沒有生命的偶像。不過,過去的時期即使不是黃金時代,或許也有值得啟發後人的時刻。那個時代中的人物即使不是天才和完人,他們或許和每一個凡人一樣,具有感動後人的一面。我們需要重新看見這些面向,雖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他們的不足。
如民主轉型此種大規模的政治變動,當然不可能是單一因素的影響。美麗島事件之後民主運動者持續的努力,只是臺灣民主化的因素之一。我們書寫民族記憶不能忽略其他眾多因素的作用,如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帶來的有利條件等。美麗島事件之後的數年,也是國民黨獨裁政權最脆弱的時候。退出聯合國、中美建交讓國民黨的威權體制失去正當性;既然收復大陸已不可能,根據憲法和它的三民主義,國會必須全面改選,戒嚴也必須取消。
一九八四半年內,煤礦坑三次爆炸,總共有兩百七十名礦工遇難。更嚴重的是,情治首長派遣黑社會殺手到美國暗殺政敵。除了讓美國政界對國民黨政權的批評更為強烈,也讓國人對林宅血案有全新的理解:林義雄母親和雙生女兒的謀殺案,極可能也是情治單位所為。然後是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為國民黨的立委蔡辰洲淘空,發生擠兌風暴被提領一百五十億。南邊的鄰居菲律賓,則鮮活地向國民黨展示繼續壓制民主要求的可能後果:被人民推翻的獨裁者馬可仕,搭乘美國提供的飛機流亡到夏威夷。外交孤立、內政不修的情境下,民主妥協是蔣經國比較安全的選擇。
身為民主公民,我們必須在知識上對自己國家的發展有正確的理解。身為臺灣人,我們不能遺忘前人在那個困難時刻中的表現。那是民族記憶的重要元素。
6逮捕和屠殺
高雄發生警民衝突事件後,國民黨政權壟斷的所有媒體,連續數日對民主運動人士展開猛烈的攻擊。「偏激分子顯露猙獰面目」、「假美麗之名幹醜惡勾當的暴徒」、「滋事暴徒該當何罪?」、「嚴懲暴徒必須除惡務盡」等語言,充斥報紙。當時擔任臺北市長的李登輝說,「基於國家當前的環境,也基於兩百多萬市民的安全和福祉,絕不容許陰謀分子在臺北市有煽動群眾、不法集會,及破壞社會安寧秩序的暴力事件發生。」他同時呼籲全體市民,共同聲討、制裁陰謀暴力分子,以維護社會安寧。也全力支持孫運璿院長對「今後任何企圖破壞安定與團結……政府決斷然依法處置,不稍寬容」的談話。李市長說,「高雄市已發生《美麗島》雜誌社服務處的不法集會……警備總部等治安單位已採取斷然行動,決本嚴正立場,依法嚴辦,絕不寬待。」
次日清晨,獨裁政權果然如李登輝市長所期待的,開始「制裁陰謀暴力分子」。除了施明德在逮捕行動中脫逃之外,張俊宏、姚嘉文、王拓、陳菊、呂秀蓮、林義雄、陳忠信、張富忠、周平德、楊青矗、紀萬生、魏廷朝等十四人幾乎在同一時間遭逮捕。他們是第一批被逮捕的人。根據當時的調查局高雄分處處長高明輝的回憶,他們接到的指示是全臺灣同時在清晨六點逮捕所有人犯。之後,各地的雜誌社分處,全部被查封。
第二天十二月十四日,國民黨四中全會閉幕。就在大肆逮捕民主運動領袖的第二天,黨主席蔣經國在會議上致詞表示:國民黨絕對不會實施軍事統治,前一年停止的中央民意代表補選將會恢復,而且增加名額。蔣經國又說,當前仍為戰爭狀態,戒嚴不會取消。四中全會也改選了中常委。新當選的中常委除了李登輝外,還包括《中國時報》余紀忠、《聯合報》王惕吾等新聞媒體的擁有人;公然宣示媒體為統治工具的一部分。
就在國民黨四中全會閉幕這一天,在立法委員們喝采鼓掌地行使同意權之後,黃信介委員立即被逮捕。後來陸續逮捕其他成員,所有的運動參與者幾乎無一倖免。根據姚嘉文律師出獄後的追查統計,美麗島事件總共逮捕一百五十二人,遍及全臺灣,整個社會陷入恐怖氣氛。其中交保候傳有四十一人,交保釋放五十人,被收押六十一人。被收押的六十一人中,有三十三人由普通法院起訴,八人由軍事法庭起訴。施明德則在逃亡二十六天後,於一月八日被逮捕。在這二十六天期間,全臺灣陷入肅殺氣氛中,電視充斥通緝施明德的新聞和廣告,街上貼滿懸賞海報:「賞金一百萬元,凡包庇或藏匿叛徒者,依懲治叛亂條例第四條第七款規定,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在小學課堂上,老師警告學童注意壞人的行蹤。
施明德遭逮捕不久,在逃亡途中藏匿他的高俊明牧師、加爾文神學院院長林文珍、牙醫師張溫鷹、吳文牧師、許晴富、林樹枝等人也被逮捕,接受軍法審判。高俊明牧師和許晴富都被判刑七年,林文珍院長判刑五年,其他人判刑兩年。
張溫鷹出身臺中有名的世家。她個性溫柔、說話輕聲細語,看起來是一個從來不生氣的人。她當時對民主運動涉入不深,可是在重要關頭卻自自然然、毫無勉強地去做正確的事情。蔡有全和林弘宣逃亡的第一站,就是投奔張溫鷹,由她藏匿在家裡擁有的一間空屋。藏匿期間,蔡有全請張溫鷹到臺北幫施明德整容,方便施逃亡出境。張溫鷹是牙醫,從沒有學過整容醫學。她到臺北買了一本整容的專書,然後就大膽地在施明德下巴動刀。施明德被捕的時候臉上還貼著紗布,張溫鷹也在現場。她向情治人員說她是屋主許晴富的親戚。後來她自動投案,被判刑兩年。張溫鷹在一九八九年當選省議員,連任兩屆後,於一九九七年當選臺中市長。
林文珍院長和高牧師都不認識施明德。林文珍家裡有七十多歲母親、兩名幼子、一名智障弟弟,全靠她一人撫養。當高俊明牧師拜託她對施明德伸出援手,林文珍說她得想一想,然後她回家禱告。當天下午,她回到高牧師的辦公室接下這項任務,將施明德藏匿在她臺北市敦化南路家裡兩個星期。以她的家庭情境,她應該推託、也可以合理推託。可是她的信仰不容許她推託。後來施明德轉移到許晴富在西門町的家,並且在該處被逮捕。林文珍還是被判了五年徒刑。真是可敬的臺灣人。
林文珍入獄前就患有氣喘病,而且動過胃部切除手術,在監獄中受到不少折磨。一直到高俊明牧師在監獄裡絕食抗議,獄方才勉強讓林文珍就醫。高俊明牧師是基督長老教會最受尊敬的領袖。他的祖父高長是最早皈依基督教的四位臺灣人中的一位。高俊明小學的時候前往東京就學,住在他的姨丈蔡培火家裡。蔡培火是反殖民主義運動領導人之一。高牧師從臺南神學院畢業時,是唯一自願前往山地傳教的畢業生。他後來在花蓮篳路藍縷,於鯉魚潭邊建立玉山神學院。高牧師講道使用的臺語極其典雅,令人無法忘懷。在監獄裡和他鄰居的林義雄說,認識高牧師這麼多年從來沒看過他對人不耐或無禮,永遠帶給人祥和平靜。所有認識高牧師娘李麗珍的人,也都能從她身上獲得相同的祥和與平靜。牧師娘小時候跟隨在臺灣傳道的挪威籍女宣教師到日本,進入名古屋中學、名古屋大學英文系。她的大哥和兩位表哥在二二八事件中受難,當時大哥十六歲,表哥分別是十八歲和二十一歲。她母親的四位姊妹中,有三位在這個事件中死去一個兒子。
高牧師被逮捕的時候,正擔任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他被捕之後,長老教會發動各地為他禁食祈禱,總會並通過決議保留他的總幹事職位,並任命代理總幹事,直到他獲釋歸來。之後總會開會時,都放置一張空椅子在講臺上,象徵對缺席者的等待。(未完待續)
前言
我很喜歡哈佛歷史學者姬兒・勒玻蕾(Jill Lepore)的作品。這位美國史學界的耀眼新星認為,書寫歷史這門技藝就是用過去的故事來提出一個論點。歷史書寫不是漫無目標地記載過去,而是以其中的故事演奏現代人可以共鳴的主題。本書敘述的是臺灣民主誕生的故事。可是我們用這些故事說明什麼呢?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集體記憶。這些記憶是民族認同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基礎。共同的回憶創造共同的認同。本書敘述的階段,是臺灣歷史中政治壓迫最嚴厲、也最公然無隱的時段。在那個時段中,政治壓迫不再只是道聽途說,不再只是在暗夜的...
目錄
目次
1 前言:民族的精神資產
2 營造民主的建材
3 民主胎動
4 民主運動誕生
5 樂觀大步向前行
6 逮捕和屠殺
7 俘虜、刑求、自白
8 公開審判、全民旁聽
9 法庭是另一個戰場
10武力顛覆政府的故事
11審判終結、運動再起
12臺灣人的情感動員
13威權帝國反擊
14 全世界和他過不去
15 荒唐刺殺、治理危機
16 蔣經國的抉擇
17 民族的記憶與遺忘
參考資料
目次
1 前言:民族的精神資產
2 營造民主的建材
3 民主胎動
4 民主運動誕生
5 樂觀大步向前行
6 逮捕和屠殺
7 俘虜、刑求、自白
8 公開審判、全民旁聽
9 法庭是另一個戰場
10武力顛覆政府的故事
11審判終結、運動再起
12臺灣人的情感動員
13威權帝國反擊
14 全世界和他過不去
15 荒唐刺殺、治理危機
16 蔣經國的抉擇
17 民族的記憶與遺忘
參考資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