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擁有一棟石頭屋時,感覺到我擁有島上所有石頭屋。
我想把對石頭屋的感覺,從一個時空的盡頭,走進另一個歷史的盛夏。
馬祖島可辨識的符碼「石頭屋」牽連出家族綿延與事業開展的故事。居者的腳步聲在石頭屋裡迴響,開展瑣碎的日常。親情人文關懷、傳統建築技藝,隨著時代烙印在石頭屋中,作者以紀實散文的筆法,記錄下馬祖島嶼石頭屋的來路與去處,讓消失的民居成為不消失的記憶。
[推薦序]
◎這間屋子是起家厝,也是愛的定錨處。走來了她的父親、母親、外祖母、外祖伯母、兒女們……一代又一代。有如轉動的影像,一幕又一幕,枝蓮的筆墨不僅深情款款,且如蓋房子般工序井然且細緻到位。——鍾文音(作家)
◎拉菲爾曾言,生物最豐富的形式存在於邊緣與邊緣的接壤處。這對修習社會科學的我,意寓過渡階段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作者借用古屋修建的階段概念,讓我們看到建築設計不同時期,重建生活經驗的結晶。我喜歡接觸歷史學家著作裡的記憶,更喜歡接觸個人獨有、並能與所有人分享的記憶。——林鍾沂(教授、學者)
◎石頭給人的感覺生硬、偏執、執拗,石頭不備年輪,作者出發點雖然是拗,她質疑價值、懷疑永恆,但她更珍惜日常、珍藏一石一瓦,於是面對執拗的同時,卻是舒展眉眼,以父親的石頭屋、鄉人的石頭屋、遠近的石頭屋,把它們串聯一起,成為彼此的眺望與守護,在時間險關越流越急的當下,進行永恆的圍捕。——吳鈞堯(作家)
◎石頭其實是柔軟的,歷史雖是過去存在的事,但血脈猶如石頭屋的骨幹和塗抹縫隙的泥漿,黏合四散在臺灣、歐美,每個遠離小島的家人們,這是永恆的家族起始點。——凌明玉(小說家)
[詩讚]
知道我啊、爸
我在石頭屋像您將手指伸向世事前方、後方
或內裡、探尋您的感情容量
石頭皺紋成為我的皺紋。一個女兒
向您倚靠;爸
您就是我
我在活著您的延續潮汐
——汪啟疆〈父親的石頭屋〉
是的。我的石頭屋,
父親給我的海老屋;
潮間的,每一顆岩石
有形無形,看得見/看不見的,每一顆每一粒/我父我母,孕育我的/我的石頭屋;我的海老屋,/我生命中的/看得見,以及看不見的/日日夜夜,夜夜日日/都在我心中,寫著新鮮的血淚史……
——林煥彰〈是的,我的石頭屋〉
輯一〈從故事到濱海建築〉從島名到居所,從海島到高原,追溯起頭,某點意義上探索集體記憶。
輯二〈我的居所履歷〉記實島居三十年來,常民生活演進,如何改變居所的樣貌。
輯三〈磐石之外——石頭屋2.0〉從田野的紀錄,走入實作老屋修護的個案,六棟「老屋再造」個案,包括清代合院——曹忠鐵故居;再現西尾春天——軍頭林義和指揮所。
輯四〈手藝者——職人的歲月〉以訪談記錄,消失斷裂的木、石匠人,並以他們串起在地老屋建築史,以及他與他們筋骨相親的手作技藝。
輯五〈不消失的記憶〉重拾過去的記憶與技藝,讓符號化的東西,在消失的過程中,被路過的人,回顧。
作者簡介:
劉枝蓮
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碩士,曾任大學講師。現任連江縣議會議事組主任。長期擔任公職,熟悉地方肌理與歷史。喜歡登山、慢跑、海泳和旅行。1990年開始在熟悉的大海中海泳;1999年跟隨信仰去旅行,造訪過西藏、尼泊爾、印度、佛教聖山等,長達十餘年,熱愛藏族文化。
2005年開始馬拉松長跑;2012年開始攀登奇萊主北、南湖大山、武陵四秀、嘉明湖等二十餘座臺灣百岳。2015年開始寫詩,詩作散見於《創世記詩雜誌》、《吹鼓吹詩論壇》等十餘國內外詩刊,並曾獲《中國微信詩歌年鑒》、《當代散文選讀》等書選。著有《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我詩 我島》詩集。前者獲2017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佳作獎。編著《海之宅——我為馬祖寫一首詩》。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作者:劉枝蓮
優惠價: 59 折, NT$ 208 NT$ 35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22日
我擁有一棟石頭屋時,感覺到我擁有島上所有石頭屋。
我想把對石頭屋的感覺,從一個時空的盡頭,走進另一個歷史的盛夏。
馬祖島可辨識的符碼「石頭屋」牽連出家族綿延與事業開展的故事。居者的腳步聲在石頭屋裡迴響,開展瑣碎的日常。親情人文關懷、傳統建築技藝,隨著時代烙印在石頭屋中,作者以紀實散文的筆法,記錄下馬祖島嶼石頭屋的來路與去處,讓消失的民居成為不消失的記憶。
[推薦序]
◎這間屋子是起家厝,也是愛的定錨處。走來了她的父親、母親、外祖母、外祖伯母、兒女們……一代又一代。有如轉動的影像,一幕又一幕,枝蓮的筆墨不僅深情款款,且如蓋房子般工序井然且細緻到位。——鍾文音(作家)
◎拉菲爾曾言,生物最豐富的形式存在於邊緣與邊緣的接壤處。這對修習社會科學的我,意寓過渡階段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作者借用古屋修建的階段概念,讓我們看到建築設計不同時期,重建生活經驗的結晶。我喜歡接觸歷史學家著作裡的記憶,更喜歡接觸個人獨有、並能與所有人分享的記憶。——林鍾沂(教授、學者)
◎石頭給人的感覺生硬、偏執、執拗,石頭不備年輪,作者出發點雖然是拗,她質疑價值、懷疑永恆,但她更珍惜日常、珍藏一石一瓦,於是面對執拗的同時,卻是舒展眉眼,以父親的石頭屋、鄉人的石頭屋、遠近的石頭屋,把它們串聯一起,成為彼此的眺望與守護,在時間險關越流越急的當下,進行永恆的圍捕。——吳鈞堯(作家)
◎石頭其實是柔軟的,歷史雖是過去存在的事,但血脈猶如石頭屋的骨幹和塗抹縫隙的泥漿,黏合四散在臺灣、歐美,每個遠離小島的家人們,這是永恆的家族起始點。——凌明玉(小說家)
[詩讚]
知道我啊、爸
我在石頭屋像您將手指伸向世事前方、後方
或內裡、探尋您的感情容量
石頭皺紋成為我的皺紋。一個女兒
向您倚靠;爸
您就是我
我在活著您的延續潮汐
——汪啟疆〈父親的石頭屋〉
是的。我的石頭屋,
父親給我的海老屋;
潮間的,每一顆岩石
有形無形,看得見/看不見的,每一顆每一粒/我父我母,孕育我的/我的石頭屋;我的海老屋,/我生命中的/看得見,以及看不見的/日日夜夜,夜夜日日/都在我心中,寫著新鮮的血淚史……
——林煥彰〈是的,我的石頭屋〉
輯一〈從故事到濱海建築〉從島名到居所,從海島到高原,追溯起頭,某點意義上探索集體記憶。
輯二〈我的居所履歷〉記實島居三十年來,常民生活演進,如何改變居所的樣貌。
輯三〈磐石之外——石頭屋2.0〉從田野的紀錄,走入實作老屋修護的個案,六棟「老屋再造」個案,包括清代合院——曹忠鐵故居;再現西尾春天——軍頭林義和指揮所。
輯四〈手藝者——職人的歲月〉以訪談記錄,消失斷裂的木、石匠人,並以他們串起在地老屋建築史,以及他與他們筋骨相親的手作技藝。
輯五〈不消失的記憶〉重拾過去的記憶與技藝,讓符號化的東西,在消失的過程中,被路過的人,回顧。
作者簡介:
劉枝蓮
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碩士,曾任大學講師。現任連江縣議會議事組主任。長期擔任公職,熟悉地方肌理與歷史。喜歡登山、慢跑、海泳和旅行。1990年開始在熟悉的大海中海泳;1999年跟隨信仰去旅行,造訪過西藏、尼泊爾、印度、佛教聖山等,長達十餘年,熱愛藏族文化。
2005年開始馬拉松長跑;2012年開始攀登奇萊主北、南湖大山、武陵四秀、嘉明湖等二十餘座臺灣百岳。2015年開始寫詩,詩作散見於《創世記詩雜誌》、《吹鼓吹詩論壇》等十餘國內外詩刊,並曾獲《中國微信詩歌年鑒》、《當代散文選讀》等書選。著有《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我詩 我島》詩集。前者獲2017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佳作獎。編著《海之宅——我為馬祖寫一首詩》。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