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胡晴舫 序 巴黎浮生
文化評論者、作家
著有《辦公室》、《濫情者》、《機械時代》、《她》以及《旅人》等書
這是一個城市的故事,也是所有城市的故事。
知名英國學者大衛.哈維寫下了現代巴黎的身世。當世人皆癡迷於巴黎恆久的魅力,流連忘返於那些灰色屋簷在古老街心所投下的長長陰影裡,漫步於古老鵝卵石道上,驚嘆於蹲在門檻上頭幾尊猙獰面孔的雕像,以為自己回到老歐洲文明的中心,大衛.哈維卻稱巴黎為現代性的首都。
十九世紀初葉的巴黎,是一個人口稠密、烏煙瘴氣的中古城市,空氣瀰漫著令人嘔吐的臭味,街道蜿蜒纏繞,沒有門牌號碼,終日不見天光,路面積滿汙泥、糞便和垃圾,兩旁房屋櫛比鱗次,牆壁石灰斑駁脫落,面容陰沉地盯著這群剛剛經歷革命的城市人群,他們飢餓、失業,面黃肌瘦,過度勞動,既不眷念過往也不寄望來世。幾度革命之後,打亂了社會階級,沒有了中心秩序,拉開了財富差距,只剩下了革命的廢墟。而人們就在這些廢墟上求取生活。
不久前,這些不滿現世的城市居民仍奮力為自己生存狀態做最後一搏。他們在他們城市的狹窄街弄上堆起街壘,轟轟烈烈發起著名的六月革命。一八四八年六月革命被證明是一場失敗。但是,這場革命並不如同過往的革命。以前的革命,如一八三○年,失敗了就失敗了,一八四八年初夏這場革命卻徹底改變了巴黎的性格。彷彿,革命結束,一切的理想激情也已跟著消失殆盡。所有的浪漫主義者、古典主義者和社會烏托邦主義者都轉為現實主義者、自然主義者,如同他們的眼睛被迫打開了,必須誠實地面對他們一點也不美麗浪漫的生存現實。雖然痛苦,至少清醒。
一八四八年之後,馬克思寫了《資本論》,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誕生了,波特萊爾的詩句用來堆砌巴黎的一磚一瓦,而自稱「拆毀藝術家」奧斯曼走馬上任成為巴黎行政長官,開始了一場「創造性的毀滅」過程,從此改變了巴黎的都市地貌。
奧斯曼自認是啟蒙運動之子,在他眼中,巴黎是一個生病的城市。公共衛生岌岌可危,社會治安敗壞,街道交通混亂,失業率居高不下,居民分子流離複雜,而他自許為一個仁心仁術的外科醫師,決定為這個城市開刀。
一直到今天,許多巴黎人和研究巴黎的學者仍為了奧斯曼的手術結果而哀嘆不已。他們宣稱,奧斯曼毀了巴黎,一如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是巴黎臉上的一道疤。這些批評者以為,舊巴黎雖然擁擠局促,一副不宜人居的模樣,卻是有機生長的大都會,聚居著各地來的人群,每每夕陽西下,浮光躍金於灰色屋脊,散發敗破的華麗風采,閃耀著古老人性的光輝,滄桑而迷人。野心勃勃的奧斯曼卻鄙視對這個「遊牧者」群聚的城市,不顧反對聲浪,下手割開巴黎的臉孔,拉平城市的縐褶,切除街道的死角,想要使她重新容光煥發。
那是一場工程浩大的整容手術。奧斯曼替巴黎裝修了一整套完善的地下水道,改善公共衛生,細心保留公園綠地,搭蓋富麗堂皇的歌劇院,建設現代化市場,確保沿路都有汽燈照耀街道,還加設公共廁所,規劃不同行政社區,下放權力給當地政府自治,在一個帝國的時代落實共和精神。他留下了一個完整的現代都市骨骼,巴黎迄今仍依賴這套老身骨行走於地表之上。
但,讓他真正「流芳百世」的卻不是這些漂亮的政績,而是他的手術刀劃過了老巴黎,割出了條條路面寬闊的康莊大道。這些筆直寬廣的大路,疏通了城市的筋脈,使得巴黎交通有如健康血液暢流無阻,增強了商品物流的速度,同時,讓許多風雅的店面得以容身,原本匆匆路過的行人搖身一變、成了悠閒遊逛的顧客,因此創造了無數商機與工作。但,其中代價卻是拆遷了無數巴黎舊建築,泯滅了許多歷史老街道,懷舊的巴黎人宛如喪家之犬,迷失於自家街道,因為他們再也不能在這個城市找到自己的記憶。他們哀鳴,拋棄了記憶的城市,就像遺失了靈魂。他們尤其痛恨奧斯曼缺乏美感。奧斯曼執著於線條,講究對稱,為取悅他的主人路易.拿破崙,他在巴黎處處烙下帝國主義美學的痕跡。奧斯曼與拿破崙三世之間,有如亞伯特斯佩爾與希特勒,建築物的用途在於頌讚政治權力,規模強調宏偉,空間講究氣派。班雅明抱怨,奧斯曼的改建工程在巴黎人看來就是「拿破崙帝國主義的一個紀念碑」。奧斯曼的批評者指控,他似乎想把每條巴黎街道都變成希佛利大道(RuedeRivoli),而流亡在外的雨果被問及他是否懷念巴黎時,他曾經著名地回答,「巴黎只是個概念」,除此之外,這個城市不過是一堆「希佛利大道,而我向來憎惡希佛利大道。」常住巴黎之前,關於奧斯曼改造巴黎的歷史公案,我的主要閱讀來自班雅明的著作。班雅明稱巴黎為「十九世紀的首都」,藉由研究當年流行的拱廊建築,班雅明敏銳地觀察到一個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他以為第二帝國統治下的巴黎乃處於一個資本主義盛世,他關注這個十九世紀的盛世如何導致了二十世紀的末世。
班雅明準確地捕捉巴黎當時正要轉化為一個資本掛帥的商業之都。他形容商品如何被神話化,被煞有介事地擺在明亮的櫥窗裡,「戴上王冠,煥發著誘人的光彩」;他發現無產階級與抒情詩人在這個城市化過程一同被邊緣化,知識分子閒逛街頭,「表面上隨便看看,其實是在尋找買主」;他認同波特萊爾對妓女的迷戀,因為「她們試探了自由市場的祕密,在這方面,商品並沒有比她們更優越的地方」。一個城市現代化後,每一個人都是放在市場上等待買賣的商品。也就是,法國導演高達在二十世紀所說的,人人都是妓女。
班雅明以為,奧斯曼計畫的真正目的是確保這個城市能夠免於內戰。奧斯曼及他的皇帝希望使巴黎永遠不能再修築街壘,革命永不再起。表面上,社會瀰漫著一股催促城市進步的時代力量,其實來自拿破崙三世的政治力操弄。路易.拿破崙為了抓緊政權,鼓勵人們只問賺錢,不問政治,因此出現大量金融投資,在巴黎捲起投機狂潮,股票交易取代了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賭博遊戲,而奧斯曼推行的拆遷徵地引發了欺詐取巧的浪潮。他認為,奧斯曼的改建工程「使巴黎人疏離了自己的城市。他們不再有家園感,而是開始意識到大都市的非人性質。」
他引述波特萊爾的詩句,形容周日早晨教堂大鐘震響,大城市的人們卻迷惑失落,「那些大鐘忽然暴跳如雷∕向長空發出一陣恐怖咆哮╱像那些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那般頑固執拗,開始放聲哭嚎。」城市人們的歷史經驗破碎,漂浮在時空之外,一無所靠。當我真正成為波特萊爾及班雅明筆下的巴黎漫遊者,天天無所事事,錢財很少,閒晃於大街小巷,站在商店櫥窗前探頭探腦,在城市的迷宮裡轉來轉去,做一個「被遺棄於人群的人」,假裝自己也能捕捉轉瞬即逝的事物,對巴黎及巴黎人做淺薄的城市生理研究,已是二十一世紀之初。
而今,人們已經見識了二十世紀的首都紐約──不是巴黎──香港、東京緊跟於後。在二十世紀的後現代都市裡,摩天大廈密如竹林筍尖,爭相矗天,車水馬龍川流於深如峽谷的城市街道,玻璃、鋼筋、混凝土蓋出非凡光鮮的辦公大樓與巨大商場,人們蟻聚於城市腳下,汲汲營生,生活節奏猶如一首森巴舞曲,小鼓急急催人行。當年在班雅明眼中金碧輝煌的巴黎,相對而言,卻成了一個十九世紀的都市博物館,市街空蕩,節奏舒緩,時光悠晃,供漫遊者閒蕩探索。在這裡,每每夕陽西下,金霞染紅藍空白雲,路樹耀光,遠道而來的旅人停止呼吸,享受時空整個兒停擺的迷醉心境。
比起倫敦、紐約、香港,到了新世紀,巴黎竟是一個最宜人居的國際城市。巴黎沒有過多的高樓大廈,依然保持樓上住家、樓下商家的空間安排,社區之間仍有鄰里往來,高樹綠地處處供人徜徉,大道保持車流暢通,小街行人熙攘步行,完全符合都市學家珍.雅各所描述的理想都市。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帕茲禁不住讚嘆巴黎是人類文明特質的最美例證,「穩固而不笨重,龐大卻不畸形,緊抓著地表,但予人飛翔的慾望。」是否,一場人人譴責的都市改革實則拯救了巴黎?大衛.哈維不似當時的奧斯曼,堅信那是一次勢在必行的城市規劃。可能,他更懷疑那是一種社會階級角力的結果。無論如何,城市地貌改變之際,整個城市的生活內涵與文化便隨之演化。奧斯曼出現的時間點,正是一個新帝國的開始。政治力配合資產階級利益,使得商業經濟成了城市的驅動力量。由於一八四八年街壘巷戰,巴黎街坊早已毀損不堪,剩下不多供奧斯曼拆遷。一貧如洗的巴黎,疲憊而老舊,嚮往著秩序與富裕,如此心態讓城市居民迎來了路易.拿破崙,這個班雅明眼中「受到命運眷顧而躊躇滿志的人」。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也為了拋開過往的歷史包袱,路易.拿破崙利用了當代擁抱科學與進步的觀念,製造對現代化的迷信,對巴黎實施整治。根據拿破崙三世的願景,如同其餘的帝王之都,像是北京、華盛頓、新德里,改建後的巴黎不僅要震懾他自己的子民,也要驚艷於世人;城市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居住的方便,卻是為了觀賞的效果。奧斯曼不過是個站在時代浪頭、藉機一展私願的人。然而,奧斯曼的城市規劃卻無意間為都市的現代性下個註解,而其後的巴黎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定義。 如大衛.哈維指出,波特萊爾、福樓拜、馬克思這些人在一八四八年後出現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城市風貌改變後的必然。班雅明與大衛.哈維都對當時巴黎的商業文化與勞動情形不以為然,然而,經濟活動卻是形塑了現代城市性格的主要力量,經濟發展需求創造了源源不絕的商品,過程中必須消耗大量勞動力,吸引無數人口移入城市,才形成讓波特萊爾迷戀的人群、令雨果心口激動的市民以及獨樹一格的波希米亞人。他們是無名的現代英雄,打滾於城市文化的新奇性與變動性。班雅明因此著名地定義,所謂現代性,與其說是一見鍾情,還不如說是對最後一瞥的眷戀。一種迫不急待的愛戀慾望忽然抓住了我們,又急急棄我們而去。被進步牽動的時空,轉眼,已成供人憑弔的歷史傳說。
巴黎,一個踩在舊歐洲遺址建立起來的城市,如今,卻又成了舊歐洲的象徵。二十一世紀的巴黎之所以這麼完美,正因為她早在十九世紀就完成了淒美的現代性。現代巴黎其實是奧斯曼計畫浩劫之後的遺跡。每一次與巴黎見面,都是最後一瞥。她既是帝國的殿堂,又是革命的廢墟;既有創新的痕跡,又有歷史的遺留;既是走在時代前頭,又留在浪潮後面。她是以奧斯曼打造的面貌進入十九世紀,在二十世紀迅速老去,到了二十一世紀仍頑強地凝聚人們的愛戀與記憶力,作為她永恆回歸的證據。
若十九世紀的巴黎人是現代性地獄的原鄉人,今日,我們每一個居住在大城市的人,都是他們的後代移民。閱讀大衛.哈維的巴黎書,迷失於史料所建構的巷弄,宛如午後在巴黎某間不知名的小咖啡館,喝完一杯香濃咖啡之後,起身回家。太陽很斜,身影很長。就當你沿著熟悉的街道往下走,經過一排排雕樑畫棟的奧斯曼豪宅,忽然你瞥見一條你不曾看過的窄巷。巷子覆滿陽光的灰塵,深不可測,領往何方,你毫無線索。可是,你還是轉了進去。不加思索。彷彿著了魔似地快樂,心神蕩漾。忘了回家的路,你無意間又看見一個你不認識的巴黎。一個「新」巴黎。
當你以為你已經開始熟識這座城市之際。
註:本文所引用的班雅明著作,依據劉北成先生的譯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辜振豐 序 巴黎的變貌與時尚
流行作家,著有《時尚考》、《布爾喬亞》
《巴黎,現代性之都》的確是一本精彩的大作。作者哈維博覽群書,引經據典,探討巴黎的現代性,但讀起來一點也沒有學究氣。畢竟書中所探討的各種議題都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地理空間的轉變、都市大改造、時尚、消費、休閒、媒體等。 巴黎的「現代性」一直擴散到全世界,直到今天依然跟我們產生密切的關係。尤其是一八五二年,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之後,好商佳(BonMarch?)作為全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正式登場,而路易.威登(LouisVuitton)開始販賣旅行箱,至於來自倫敦的沃斯推出高級訂製服,此後 服裝設計師正式以自己的名字當作品牌,走紅於時尚世界。
探討巴黎的現代性,德國思想家班雅明是一位先驅人物,這從《拱廊街計畫》可以得到佐證。不過,哈維卻向前邁進一大步,將觸角延伸到十九世紀初期,這跟班雅明將焦點集中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有所差異。他慧眼獨具,不但解讀巴黎大改造的奧祕,甚至以巴爾札克《人間喜劇》的內容作藍本。
回顧一七八九年,法蘭西爆發了大革命,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先後被推上斷頭台。此後王公貴族逐漸江河日下,而一般中產階級開始展現自己的欲望,法國各地的年輕人相繼搭著馬車前往巴黎打天下,例如巴爾札克筆下的拉斯蒂涅和呂錫安。然而,在風雲詭譎的巴黎中,大家相互鬥爭,倫理親情為之蕩然。巴爾札克在《高老頭》中述高老頭一心一意照顧兩個女兒,但她們卻背叛自己的父親,最後還是畢安訓醫生和拉斯蒂涅來埋葬這位時代的犧牲者。
不過,在《人間喜劇》中,有些角色卻能順利躋身上流社會,因本身善於抓住時代的潮流,掌握人心的變化,如「變色龍」伏脫冷雖然遭到逮捕,但後來逃獄之後,卻變身為警察頭子。至於花花公子德.馬賽更當上內閣總理,而銀行家紐沁根縱橫金融市場,冷血無情,對於岳父高老頭的往生,卻表現一副冷漠的態度。顯然,巴黎就像一大片波濤洶湧的汪洋,後浪時時推著前浪,比如,伏脫冷經常對拉斯蒂涅灌輸生存之道,以至於拉斯蒂涅深得他的真傳,日後利用跟貴婦的戀情,躋身上流社會,至於呂錫安無法面對複雜的巴黎世界,茫然失所,混不出名堂,最後自殺身亡。
哈維在書中指出,巴爾札克只想占有、支配巴黎,他需要巴黎來滋養他的意象、思想與情緒。正如同《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俯瞰巴黎,目光緊鎖在旺多姆廣場和傷病院的圓頂之間。那塊地方是他希望征服的花花世界??」他接著又強調,這種觀點流行於整個十九世紀。當時,奧斯曼開始重新創造巴黎,配備了氣球和三角測量塔,並且同樣以自己的想像將巴黎據為己有。然而,這兩人還是有些差異。巴爾札克妄想要號令、穿透、分解巴黎,並且將巴黎的一切轉化成他心中的知覺存在,至於奧斯曼則將幻想的趨力轉化成具體的階級計畫,在表述與行動的技術上完全交由國家和金融家來領導。儘管這兩人的做法有所不同,但哈維的做法無疑是提供解讀巴黎現代性的兩大關鍵。巴爾札克於一八五○年往生,因此《人間喜劇》描述十九世紀前半葉巴黎的眾生相,而奧斯曼則在第二帝國成立後,擔任巴黎大改造的總執行官,則是具體呈現了巴黎的新面貌。
一談到巴黎大改造,則要涉及拿破崙三世和奧斯曼的關係。一八五二年,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後,拿破崙三世的首要政策就是發動巴黎大改造。他曾在市政廳公開演講,強調「我們將開闢新的道路,並且改善人口密集區和光線缺乏的問題,我們讓陽光照射到全城每個角落,正如同真理之光啟迪我們的心智一般。」法蘭西第二帝國能夠成立,則跟拿破崙的侄兒路易.拿破崙的逃獄有關。他過去因政變失敗而鋃鐺入獄,但一八四八年,在部下泰蘭的協助下,化裝成工人,從哈姆監獄順利脫逃,取道比利時,再搭船前往倫敦定居。當時,英國以政治庇護為由,接納不少來自歐陸的貴族和革命家。路易刻意擺低姿態,並向英國當局和法國駐英大使保證不再從事政治活動,法國政府信以為真,乃放棄引渡。
然而,他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表面上,寫寫書,暗中則經常跟一些謀臣互通信息,計畫將來能夠完成復興大業,好讓拿破崙家族再度揚眉吐氣。在書房裡,他將巴黎的地圖貼在牆壁上,並參考倫敦的都市計畫,心想有朝一日回到法國掌權,一定要把巴黎建設成為現代的羅馬。在過去的囚禁歲月,黑漆漆的牢房,加上瘴氣的侵襲,以致罹患了風濕症。為了治病,他經常到英國海邊休閒區布萊頓渡假,享受日光浴。在他看來,陽光可以治療身上的病痛和消除內心的挫敗,進而想讓巴黎成為「光輝之都」,因此經常跟陽光接觸的運動如網球、高爾夫球、賽馬以及海水浴場也應該大力引進法國。
至於奧斯曼(Haussmann)出身於顯赫家庭,全家信奉路德教派。他曾祖父曾是亞爾薩斯的地方政要,後來祖父舉家遷往凡爾賽,而他母親的祖先曾追隨拉法葉(MarquisdeLafayette)將軍參加美國獨立革命。他,加上就讀名校亨利四世高中時,和奧爾良公爵的兒子夏鐸有親密的同學情誼。長大後,他又娶了波爾多富商拉.哈普的千金。基於這些關係,使他在官場十分順利。他曾先後擔任瓦爾省跟約納省的省長,本身善於觀察政治形勢,隨時見風轉舵。路易在大總統期間兩度視察約納省,第一次民主共和派相安無事,第二次則搭乘火車造訪,沿線老百姓竟高喊:「皇帝萬歲!」路易.拿破崙龍心大悅,便於一八五一年十一月將他調任到吉倫特省擔任行政長官。一八五三年七月一日,他更晉升為塞納省長,擔任巴黎大改造的總指揮。
奧斯曼和皇帝的關係十分耐人尋味,正如同哈維指出,奧斯曼其實有著相當濃厚馬基維利氣質。他胸懷大志,醉心於權力,準備以長期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組織力強,輕視別人的意見,雖然獲得皇帝的授權,但有時候也會反抗的命令。
當時,拿破崙三世偶爾會親手設計建築物、庭園和植樹,怪不得有些建築師對他的設計功力大加佩服。同時,在經濟學家朱貝里耶和塞納省長奧斯曼的輔助下,法國的產業急速飛躍,並且在一八五五年和一八六七年分別舉行兩次的萬國博覽會。拿破崙三世有意跟英國互別苗頭,他更新法國的經濟政策,如創造金融資本,簡化股份公司的申請手續,贊助商人建造鐵路,獎勵民間消費。而奧斯曼也開始整治下水道系統和開闢大道、公園、綠地,巴黎市容因而改頭換面。
巴黎大改造之前,街道高低不平,排水系統又非常簡陋,一旦下雨,路面立刻積水,因此,對行人十分不便。至於商店內部空間狹小,顧客一進門,往往與店員大眼瞪小眼,商品沒有標價,而空手走出大門又覺得不好意思。凡此種種都對顧客造成極大的壓力。
後來,整個情況略為改善。譬如說,公共馬車重新復活,顧客可以利用這種交通工具上街購物,不必擔心路上的雨水。而一些大型建物的一樓也開闢「拱廊街」(passage),顧客穿梭其間,有玻璃屋頂遮風蔽雨,天氣一晴朗,陽光也會射進來。每家店面有櫥窗陳列商品,外面也有煤油燈照亮路面。接著也出現幾家流行名品店,內部有三、四層樓。顯然,這些店面開始具備一些優點,如標價清楚,出入自由,貨品一有問題,顧客可以向櫃台的店員退錢。
接著,商人布希可夫婦於一八五二年,創立好商佳百貨公司(BonMarch?)。在經營方面,他一展薄利多銷的長才,每隔一段時間,就搞起折扣活動。他自創「誠信商法」,以客為尊。過去,巴黎的流行名品店賣出的商品,要是有缺陷,顧客可以退錢。當時,法國小說家左拉曾推出《婦女樂園》(Aubonheurdesdames),內容敘述百貨公司的登場和經營策略,他的寫作資料就是來自好商佳百貨公司的商法。在這部小說中,面對大百貨公司的淩厲攻勢,附近小商店的老闆感到頗大的威脅。至於布希可則化身為男主角慕雷,講起話來,信心滿滿,他宣稱自己經營的百貨公司就像一部大機器,每天可以誘惑許多女性前來消費。
百貨公司的登場宣告了大眾消費時代的來臨,但上流社會的貴族和資產階級也開始鍾情於流行時尚。如歐仁妮皇后是流行時尚的女教主,當時的服裝設計師和調香師以她的品味為號召,以衍生附加價值。一八五八年,英國設計師沃斯在巴黎開服飾店,為顧客製作高級訂製服。歐仁妮皇后聘請他為專屬設計師。杜樂麗宮每年有四次大規模的官方舞會,邀請的客人高達四、五千人,其中女貴賓的所有禮服一律由沃斯包辦。許多調香師開始根據她的品味,競相開發香水,以打響品牌。例如,嬌蘭(Guerlain)的「野之精」和「花之香」就是皇后所愛用的香水。顯然,第二帝國的華麗歲月,深深吸引身為後生晚輩的普魯斯特,他雖然無法親自躬逢其盛,但透過《追憶逝水年華》第一部來呈現這個時代的風華。
顯然,巴黎的變身過程,就是哈維所謂「空間關係的轉變」。大?消費社會的來臨,也讓報章雜誌日漸發達,「一旦附上照片之後,空間與時間似乎就完全縮到單一影像之中。每征服一次空間——鐵路?或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就是一次熱烈慶祝的慶典,如同萬國博覽會,不僅強調了新地理的連結,也鼓吹了新科技。」
但透過重建巴黎來吸收過剩的勞動力與資本,產生了各種負面的效果,如流離失所的人口和空間區隔的增加。距離工作地點太遠,高租金以及過度擁擠。這種種現象在杜米埃的畫作中舉目可見。
有趣的是,奧斯曼在巴黎改造期間讓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都大為不滿,但在普法戰爭後,第二帝國瓦解,很多工人對他十分感激,因他至少提供了不少工作機會,而這也讓他在失去拿破崙三世的支持之後,還能夠當上國會議員。
巴黎並非法國人所專屬的,因為它不但吸引觀光客,而且也讓各國的作家學者投注心力,透過文字呈現不同的面貌。綜觀本書,哈維頗能以多面向的觀點來分析巴黎和奧斯曼。他一方面以空間、生產、資本流通、消費的角度去解讀巴黎,因此並沒有一味否定奧斯曼,另一方面更將觸角延伸到當時女性的生活世界。這一來也使《巴黎,現代性之都》值得一讀再讀。